华师版高中语文高二上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版高中语文高二上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9 10:1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 古者称师曰先生。民国时,蔡元培、胡适、谭嗣同、梁启超、鲁迅……那些先生的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一百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先生们为国传承与担当,以弱身御乱世,对学生满腔热血,提供学问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先生,不唯指教人知识让人考试不挂科的人,更指言传身教以处世立身之道的人。“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生夙愿,一身气节”!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在学术上,他实行的是“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蔡 元 培整体感知:1、读了全文后,你所了解到的蔡孑民(元培)先生的教育特点是什么?2、文章通过哪些细节来展示蔡先生的春风化雨的?典出《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
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化:化生、养育。
第3段中,有哪些多次出现的词可以体现其“春风化雨”没有、亲切、虚掩……
第5段中又通过哪些词句再一次强调了他的“春风化雨”?
没有……也没有;不惊动……也不惊动。第1-7段为体现“春风化雨”,作者用了哪些词句评价蔡先生的精神? “蔼然仁者,慈祥诚恳”
“一介寒儒,书生本色”
“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言语”
北京大学过去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不少学生以上大学为晋升的阶梯,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上学不读书,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还有的人打麻将、逛八大胡同。与我同宿舍的几个学生,就很少读书,而是聚在一起打牌。
——张申府《回想北大当年》
尤其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都被称为老爷,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为中堂或大人)。他们的目的,不但在毕业,而尤注重在毕业以后的出路。所以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他们不见得欢迎。要是点名时认真一点,考试时严格一点,他们就借个话头反对他,虽罢课也所不惜。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来兼课,虽时时请假,他们还是欢迎得很,因为毕业后可以有阔老师做靠山。这种科举时代遗留下来劣根性,是于求学上很有妨碍的。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民国初的北京大学官气较重
官僚养成所:科举的替代品,要一个“进士出身”,混一个资格为将来做官做准备。
老爷学堂:学生多为官僚子弟,称“老爷”。
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以此为仕途捷径。
作者如何概括蔡先生的精神境界? “极高明而道中庸”如何理解?
极高明:追求高明的理想
道中庸:取道中庸的行为
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孔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 所以虽在天地境界中的人,亦是一般人日常所做的事。……圣人有最高的觉解,而其所行之事,则即是日常的事。此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贞元六书·新原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兼容并包”指什么? 内涵
不论政治派别和意见,不论年龄和资历,唯才是举,学术自由,百家争鸣。
影响
北大和全国都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在北大,既有发起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又有政治保守而国学精深的黄侃、刘师培、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先生。投考北大落选但发表过佛学《究元决疑论》的梁漱溟、地质学家李四光、作家莎菲、应邀从日本回国的徐悲鸿,都因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教授治校”的第六任校长蔡元培而获教席。1918年的217位北大教员中,教授90位,平均年龄30多岁;透过教学、文章和社会事务,他们的影响力波及全国,成为领导全国青年治学、爱国、改造社会的先生。
——新周刊《一百年来影响了中国的先生们》
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月刊》的发刊词是他自己做的。他说:“《中庸》里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我们应当实践这句话。”
——余毅《悼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如何理解?平和、日常——以日常之小事见天地之大理
中正、和谐——以修身之正道见和谐之大美
调和、包容——以包容之初心见高明之大道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老北大精神: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现实意义 面对内地优秀学生纷纷舍北大清华转投香港高校的情况,人们发出了“北大清华沦为二流”的惊叹。而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对中国高校“唯利是图”的“炮轰”更令众多内地高校颜面扫地。   大学,曾经是国人心目中的圣地。但今天,当大学生开始“看不起学校”,当高收费让贫困生家长轻生,当大学教授视剽窃造假为家常便饭,当大学生被指责为耽于享乐……蔡元培时代“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似乎已无从谈起。    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失去了脊梁,泯灭了精神,只余下赤裸裸的追名逐利。更有人说,中国20多年来根本没有大学,有的只是一个“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是否,中国大学教育到了该反思之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