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活动式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老山界》活动式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7 16:54: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案】
课题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 6 课《老山界》
单位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备课项目 设计区域
课标 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老山界》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五篇文学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学习做批注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老山界》是回忆长征的经典名篇。文章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写的事情不少,头绪也很多,却线索清晰,详略得当,将整个翻山过程写得十分清楚,是叙事散文的典范。 2.教学重点 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学情 分析 《老山界》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写的有关长征的革命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经过,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一主题,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同时又恰切地使用了大量的精彩语句,做了许多生动的描写。距离学生生活较为久远,背景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情感把握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也应关注薄弱学生,让他们大胆发言。
教学 目标 1.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中字词的音、形、义。 2.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叙事顺序,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3.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4.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题(1分钟)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一位亲历翻山战斗的老红军去一起翻越《老山界》?我们先来认识“这座山”,谁来读一下(PPT出示老山界简介)? 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在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又称瑶山,是五岭之一,越城岭的中段分支,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1公里,宽6公里,方圆126平方公里。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越城岭的最高峰,也是五岭的最高峰。向上看,耸立于云端之中;向下望,简直是绝壁悬崖。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翻越的第一座高山就是老山界,由此而举世闻名。 二、检查预习(2分钟) 1.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年),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陆定一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起他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检查生字新词。 攀谈( ) 峭壁( ) 骨碌( ) 咀嚼( ) 呜咽( ) 督促( ) 灌输( ) 欺侮( ) 苛捐杂税( ) 酣然入梦( ) 不可捉摸( ) 惊惶( ) 细切蜷( ) 矗立( ) 搀扶( )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一】1.整体感知阅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4分钟) 本文写了红军长征途中成功翻越老山界的事情。 2.速读课文,根据图片,回顾梳理翻山过程。(2分钟) 教师出示登山图示,生看图复述。 进一步明确:本文是以时间变化和地点 转移记叙完整事件的。 在大家的学案中,有31人的感受提到了“难”“艰难”“困难”“不易” 【活动二】文末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走”到底“难”在哪里?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呢?(10分钟) 要求:1.跳读课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句段,抓住关键性材料速读),在文中寻找勾画。 2.组内交流,选派代表,全班展示。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①高昂的斗志,豪言的壮语:“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 ②渺视敌人:“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③畅快的心情,赏夜景“之”字形火把和夜空。 ④瑶民家里(人民的拥护和帮助) 适时插入长征的背景 【活动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穷山恶水浑不怕,苦中作乐天地宽。让我们跟随红军战士一起寻找“翻山路上”的美景。 精读课文,圈点批注,品评赏析,然后有感情的朗读给小组成员听!(18分钟) 提示:1.炼字词、赏修辞、探手法、悟情感。 2.朗读声音洪亮,感情充沛,有感染力。 预设:1.12段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这里指人、夜色、高山组成的雄奇美丽的罕见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第22段。  炼字:“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颤”和“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 修辞:运用了比喻,把“星星”比作“宝石”,生动形象写出了星星的明亮、闪烁和星空的灿烂美丽;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高大和气势;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了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形象地写出了自然景物之美,突出山势的险峻,又暗示红军的艰难处境,尽管如此,直立、高耸的老山界仍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征必胜“宝石”般的信念。 3.“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这几句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运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把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透露出夜里勃勃生机,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趣。 一是用比喻描摹出不同的声音。用“春蚕在咀嚼桑叶”比喻声音漕杂,用“野马奔驰”比喻声音的猛和急,用“山泉呜咽”比喻声音小和时断时续,用“波涛澎湃”比喻声音的宏大,把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的情怀。二是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突出了夜晚寂静的特点。三是 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物,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 (3)此外,该段还运用了视觉、听觉的感官角度和对比修辞手法,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酣然入睡作对比,把战士们夜宿的艰难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通过对比突出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怀。 4.第31节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合作探究】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四、课堂小结(5分钟) 联系你的生活实践,写一下你学过本文后的收获或感受,读给大家听听。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像老山界那样的陡山,还会遇到很多未知的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是摇头退缩,还是昂首挺胸地对自己说“我可以” 显然,我们需要勇敢面对,要学习红军战士们那种直面困难、不断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齐背《七律长征》 学生根据预习学案回答问题。生读并强调字音字形。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同位看图复述 小组合作,完成后展示。 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组内讨论,全班展示。 评价补充。 学生写作后展示感悟。 达成教学目标1“自觉使用工具书识记字词的音形义。” 达成目标2“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叙事顺序,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达成目标3、4“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4.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思考体会
当堂 检测 (3分钟) 1. 下列各项中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灌输(guàn) 欺侮(wǔ) 军阀(fá) 缴租(jiāo) B.盛情(shèng ) 骨碌(gū) 澎湃(bài) 苛捐杂税(kē) C.点缀(zhuì) 搀扶(chān) 篱笆(lí) 惊惶(huáng) D.歇脚(xiē) 呜咽(yè) 矗立(chù) 咀嚼(jiáo)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波涛互相撞击。 ( )(2)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 ) (3)罕见的美好景象。 ( )(4)甜美、畅快地入睡。 ( ) 3.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山界》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两昼一夜内所发生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B.“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文章开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C.《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写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联系不大,有跑题之嫌。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这句话有一定的讽刺效果,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也含蓄地表明国民党的部分官兵不愿意充当炮灰,希望抗日的心愿。
板书 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行路 信念坚定 吃饭 意志坚强 难 睡觉 乐观主义 处境 人民拥护
作业 设计 A.完成《同步练习册》本课相关题目 B.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向父母和朋友讲述长征事迹,概括长征精神。
【学案】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6 课
《老山界》预习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一读文章: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掌握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
2.二读文章:浏览课文,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圈点评注。
3.三读文章:跳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完成表格填空,把握文章通过“时间变化、地点转换”的叙事顺序。
二、学习活动
【助读资料】(建议 2分钟)
背景简介: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穿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仙,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兵410个团河无数地主武装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峡北,与峡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年),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陆定一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起他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活动一】默读课文,生字生词查一查(建议 12 分钟),好词好句划一划。
默读方法指导:①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②眼到、心到(边读边思)、手到(边读边画重点词句)。
活动策略:自主学习——组内交流——班级交流
1.默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画生字词并及时查阅工具书,完成下面的题目。
要求:①独立思考,完成填空;②组内交流,全班订正;③齐读字词。
攀谈( ) 峭壁( ) 骨碌( )
咀嚼( ) 呜咽( ) 督促( )
灌输( ) 欺侮( ) 苛捐杂税( )
酣然入梦( ) 不可捉摸( ) 惊惶( )
细切蜷( ) 矗立( ) 搀扶( )
请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攀谈:
酣然入梦:
不可捉摸:
细切:
2. 除以上字词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字词或句子?




【活动二】默读课文,用过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6分钟)
默读要求: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活动三】速读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完成表格。(18分钟)
活动策略:自主学习——组内交流——班级交流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第二天

三、课堂练习(建议 5 分钟)
1.注音
攀谈( ) 骨碌( ) 咀嚼( ) 呜咽( )
灌输( ) 不可捉摸( ) 惊惶( ) 欺侮( ) 蜷( )
2.据拼音写汉字
qiào( )壁( ) dū cù( ) kē( ) 捐杂税
hān( ) 然入梦 chù( ) 立 chān( )扶
(二)根据你掌握的文学知识填空。
3.《老山界》的作者是 ,江苏无锡人, 家。
《老山界》当堂检测题
姓名: 班级: 学号:
1.下列各项中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灌输(guàn) 欺侮(wǔ) 军阀(fá) 缴租(jiāo)
B.盛情(shèng ) 骨碌(gū) 澎湃(bài) 苛捐杂税(kē)
C.点缀(zhuì) 搀扶(chān) 篱笆(lí) 惊惶(huáng)
D.歇脚(xiē) 呜咽(yè) 矗立(chù) 咀嚼(jiáo)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形容波涛互相撞击。 ( )(2)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 )
(3)罕见的美好景象。 ( ) (4)甜美、畅快地入睡。 ( )
4.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老山界》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两昼一夜内所发生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B.“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文章开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C.《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写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联系不大,有跑题之嫌。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这句话有一定的讽刺效果,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也含蓄地表明国民党的部分官兵不愿意充当炮灰,希望抗日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