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刷卷】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6(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必刷卷】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6(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7 20:11: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刷卷】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6
(含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5000—4000年之间,有些地区的人群共同体变得更大,如陕西石峁古城、山西陶寺古城,能统治一两万甚至三五万人口,城内有数百平方米的大型宫殿,上层贵族开始使用精美器物,死后的墓葬里也堆满了豪华随葬品。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
A.出现阶级分化现象 B.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C.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D.专制王权逐渐形成
2.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幅碑刻华夷图,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为底本,绘于北宋徽宗时期,南宋镌刻于碑石。图中注明楼兰、鄯善、于阗、莎车、疏勒等南疆诸国与安西四镇,以及西汉至宋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情形。该图(  )
A.体现宋朝强化边疆治理的意图 B.展现宋代沟通东西交往的成果
C.可用于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区划 D.寄托恢复汉唐故土的政治理想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标志着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C.消除了地方割据存在的基础 D.创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模式
4.雍正六年(1728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奏“窃滇黔两省疆域辽阔不让中邦,而萧索疲蔽难言乐土者,则以水陆不通,货财不殖,城郭不完,盗贼不戢,而调剂之术未讲也。”此后,雍正帝开修了云南至广西、贵州、四川的道路。由此可知,雍正帝建设西南交通旨在(  )
A.便利南北物资交流 B.落实改土归流政策
C.加强边疆军事防御 D.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5.有学者在研究1912年至1913年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时表述道:“无论是获胜的国民党还是它的竞争对手——进步党都不过是‘名流联盟’。”该学者产生此观点的理由是(  )
A.共和政体名存实亡 B.党派之间纷争不断
C.政党政治尚不成熟 D.民主意识荡然无存
6.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说道:“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  )
A.中共正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城市
C.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到全新阶段 D.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必要性
7.1927年2月,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上,有人感叹,“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得少,共产党员参加得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这折射出当时(  )
A.中共掌握国民革命的领导权 B.第一次国共合作趋于瓦解
C.国民党的训政导致一党专制 D.中国共产党注重基层工作
8.1943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向隶属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中央设计局提出建议:战后新铁路线应修成网状,纵横距不宜过远;与海岸线或行之路线似以暂缓为宜;两线或两线以上之接轨地点似应以在内地为原则。据此可知,有识之士提出此建议的原因是(  )
A.促使铁路管理现代化 B.对工业化建设的追求
C.沿海工业内迁的需要 D.国家安全的长远打算
9.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城市治理的发展(  )
A.解决了城市管理难题 B.促进了地方治理的完善
C.实践了依法治国方略 D.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10.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转”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该观点的实质是强调(  )
A.土地改革的科学性 B.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粮食发展的必然性 D.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11.下图是贵霜国王阎膏珍在位时铸造的金币,金币上湿婆右手持三叉戟,左手持瓶,搭着的兽皮被吸收,而兽皮则是希腊神话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身份标识。在贵霜帝国的犍陀罗艺术中,赫拉克勒斯成为了佛陀座下的金刚手菩萨。这些现象说明贵霜帝国(  )
A.遏制了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 B.构建了中西方文明交流桥梁
C.成为了希腊化世界的重要部分 D.受到了希腊英雄文化的影响
12.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 B.王权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
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
13.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该规定(  )
A.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 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 D.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14.1930年3月12日,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发动“食盐进军”。他率领70多名崇拜者向海滨丹地进军,当他们的队伍经过时,村民潮水般加入他们的队伍。当他们到达海滨丹地时,远征的队伍达到几千人之多。各地人民纷纷以海水制盐,这种破坏食盐专卖法的狂热席卷了整个印度,食盐这种违禁品也在各村庄和城镇公开销售。据此可知,这一事件(  )
A.反映出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趋于崩溃
B.意在配合印度国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促进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政策的实施
D.推动了印度人民民族独立意识的增强
15.1914年以前,英国妇女就已经从事一些低报酬的工作。在一战期间,少数妇女继续从事生活服务项目,大多数妇女走向有技术的工业岗位,但她们未被平等对待。在英国政府管理的工厂里,妇女与男人干同样的工作,但只能获得男人工资的50%。这表明(  )
A.就业结构因社会环境的变化出现调整 B.在战争中女性社会地位优于男性
C.战争为妇女群体走出家庭开创了先河 D.福利国家挫伤英国男性工作积极性
16.有学者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韩国的市场经济不断扩大,儒教的笃敬思想、节欲思想及修己治人精神等使其拥有了勤劳的工人、快速的资本积累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促使韩国在短时间内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该学者意在说明儒家的优秀思想(  )
A.重新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 B.帮助韩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C.有利于促进韩国的经济建设 D.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制瓷中心,生产大量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克拉克瓷等,并能够设计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适应国外的市场需求。明清时期朝贡贸易密切,永乐二十一年各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的一次就有1200多人,这些使臣回国都购买大批瓷器。郑和的船队不仅带回了永、宣青花瓷赖以形成特色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同时也开拓了庞大的海外市场。当时景德镇的十里长街店铺多达1221家,其中70%以上是徽商开设的。1602—164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就达到420万件以上,多数是景德镇瓷器。
——摘编自孙文伟、孙天健《明代瓷器成就及其社会原因》等
材料二
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中国瓷器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丰富了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景德镇陶瓷以洁净的胎体配以动人的故事,展示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纵情现世的享乐,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8世纪欧洲还盛行用景德镇青花瓷作为镜框,用瓷板镶嵌桌椅,甚至墙壁、天花板、窗户的凹处都用陶瓷镶嵌。欧洲王公显贵竞相陈列收藏中国瓷器。景德镇瓷器明快、秀丽、严谨、精巧的艺术风格,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吹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形成了洛可可艺术。
——摘编自詹嘉、袁胜根、胡伟《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瓷器对欧洲文明产生的积极影响。(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通过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沿海、沿江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苏州、杭州、重庆等成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随之发展起来。一方面大量破产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求生计,另一方面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并发展壮大。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规模和水平有限,除了沿海沿江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发展,其他城市发展滞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材料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度假休闲需求。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购物中心正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建设现代化的复合型购物中心,对优化城市商业结构、改善城市商业及购物环境、更新城市空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并谈谈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示。(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现代购物中心与城市化的关系。(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北朝时期的地理景观是村落遍布各地,朝廷触角直接深入到村落内部。北朝很早就建立了户口管理制度,自太和中叶以后,“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掌握户口、交纳赋役等工作。同时,村落中依然存在“乡里”编制。朝廷也利用乡里的名称灌输儒家思想,推行教化。由于统治者沿用先秦以来的传统,自都城到郡县均设刑场于“市”,村民时常会遇到处决犯人的场面,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朝廷官府的赫赫威力,有心人也能从中察觉到政治的细微变化。
——摘编自《中国古代村落与城镇的演变》
材料二
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已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主权。近代中国先后开辟的70多个通商口岸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西方一些先进工业文明的涌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城市的结构与功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近代城市的崛起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因商而兴,由工而盛”。
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赵津、李菁著《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百年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要梳理北朝对村落治理的主要举措。(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英国城市化的原因。(7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并结合所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类历史伴随着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为了定居的目的越过一定地界的现象。如果越过的地界为国界,这种迁移就成为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今的国际人口迁移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家间的关系有着十分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联系。下表所示为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
时期 概况
古代末期到中世纪初期 在欧洲,日耳曼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欧、西欧和北欧;斯拉夫人的一支南斯拉夫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东欧;在亚洲,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逐渐扩散、分居到西亚北非;突厥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亚和小亚细亚;在非洲,班图人从尼罗河流城扩散、分居到非洲南部
新航路开辟到20世纪前期 15世纪开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从欧洲到达南美洲;18世纪后,荷兰人从欧洲到达南部非洲;19世纪后,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到达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非洲内陆国家人口向西非海岸国家迁移;亚洲、欧洲一些国家的人口向中东石油生产国迁移;日本、德国、意大利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国的人口返回本国
——摘编自李宏规《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家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迁移”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答案】C
【解析】据材料 “城内有数百平方米的大型宫殿 ” “上层贵族开始使用精美器物 ” “堆满了豪华随葬品 ”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5000—4000年之间(仰韶文化末期与龙山文化期),存在私有制、阶级分化、公共权力(宫殿)等现象,表明当时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故选C项; “阶级分化 ”只是材料涉及的部分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公共权力(宫殿)等早期国家的征兆,排除A项;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格局 “初步奠定 ”,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并未形成专制王权的统治局面,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2.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为底本”、“图中注明楼兰、鄯善、于阗、莎车、疏勒等南疆诸国与安西四镇”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和南宋时期绘制华夷图,包含了汉唐大一统时期经略西域的情形,结合宋朝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这幅图在这一时期的绘制和镌刻寄托了当时想要恢复汉唐故土的美好政治理想,故选D项;宋朝时西域地区并没有纳入到版图,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宋朝东西交往的成果主要强调的是中外的交往史实,与材料表达的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该图与宋朝的疆域范围不符合,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3.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该制度为秦朝的郡县制,通过设立郡县,直接任命官员管理,消除了之前封建国家和王国相对独立的情况,使地方更加紧密地置于中央的管辖之下,故选A项;虽然秦始皇的统治削弱了贵族的权力,但并不能说贵族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贵族政治在后来的历史中仍有出现,因此这一选项过于绝对,排除B项;秦始皇的郡县制确实有助于减少地方割据的可能性,但并不能说完全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历史上有多次地方割据的现象,因此这一选项过于绝对,排除C项;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
4.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可知,雍正帝通过改善西南交通,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提高了国家管理能力,巩固了清朝的统治,故选D项;雍正帝建设西南交通在客观上能够促进南北物资交流,但是这并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A项;改土归流政策是指在西南地区裁撤土司,实行流官管理地方,这与“建设西南交通”关系不大,排除B项;雍正帝建设西南交通在客观上能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但是这也不是其“目的”所在,排除C项。
5.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北洋政府时期,政党多为“名流联盟”,所谓“名流联盟”意味着这些政党主要是由一些社会名流组成,并非真正成熟的、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明确政治纲领的政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政党政治尚处于初级阶段,表明政党政治尚未成熟,故选C项;在民主共和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而政党政治正是民主选举的重要实现途径,政党政治的兴起不能体现共和政体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国初期政党党员的组成,从党员是上层“名流”无法说明党派之间的纷争不断,排除B项;“荡然无存”表述过于绝对,选举、政党的存在本身就是民主的体现,排除D项。
6.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47年,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资本主义经济将在胜利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作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结合所学,允许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政策的表现之一,这一政策的实施与当时中国经济的落后性息息相关,故选D项;据材料信息,允许资本主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不等于中国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二者程度不同,排除A项;据所学,党的工作重心是在1949年3月西柏坡会议上,才转移到城市,排除B项;据所学,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是1950—1952年,排除C项。
7.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明确指出,在“下层的民众运动”中,共产党员参与得较多。这反映了中共在民众运动中的积极参与,即注重基层工作,故选D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国民党手中,排除A项;虽然1927年国共合作确实出现了裂痕,但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提到国共合作瓦解的情况。 它更多地是在讨论国民党内部在民众运动中的参与度问题,B项与材料内容不直接相关,排除B项;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训政”时期的开始,与“1927年2月”不符,排除C项。
8.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纵横距不宜过远”“以在内地为原则”可知抗战后期,中国工程师学会认为战后的铁路线应形成交通网,且应侧重内地,因为战事最先集中于沿海地区,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和工业破坏也最为严重,所以有识之士的建议是吸取战争的教训和对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期望,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铁路的建设、规划,而不是铁路管理的问题,排除A项;沿海工业内迁(1937—1940年)已经在全面抗战初期完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基于国家安全的现实考量,而非长远打算,排除D项。
9.
【答案】D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86年民政部分首次倡导推动社会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标准,再结合所学可知,伴随改革开放,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传统基层治理方式难以解决复杂社会问题,要求政府注重民众自主参与基层治理,以此解决城市人民面临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可知,为适应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治理困境的现实,政府建立社区组织,以此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故选D项;城市治理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城市管理难题,但无法彻底解决,排除A项;社区组织建立促进地方治理发展,但是达不到完善的程度,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材料涉及时间截至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
10.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及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合作化、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在不同时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体现了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调整,并非土地资源的利用,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四次革命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但不是实质,排除B项;土地改革主要涉及恢复经济、合作化主要涉及向社会主义过度,与保障粮食安全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11.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兽皮则是希腊神话中大力神……的身份标识”“赫拉克勒斯成为了佛陀座下的金刚手菩萨”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在贵霜帝国的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体现了希腊英雄文化对贵霜帝国的影响,故选D项;贵霜帝国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1世纪中叶,亚历山大生卒时间为公元前356至前323,贵霜帝国建立时亚历山大及亚历山大帝国均已不存在,排除A项;金币上没有中国元素,无法证明贵霜帝国是中西方文明交流桥梁,排除B项;希腊化世界包括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埃及,不包括贵霜帝国,排除C项。
12.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2世纪的西欧城市……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可知,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领导,具有世俗性;教学内容上强调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世俗知识,体现了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故选D项;题干主要反映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而不是教育的精英化发展方向,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王权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排除B项;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不属于近代科学知识,排除C项。
13.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可知,该合约承认了国家的主权,认为宗教、政治等因素不能干预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等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D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混乱的局面,排除A项;17世纪,西欧民众仍然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属于国际法的发展历程,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并未否定西欧封建专制制度,排除C项。
14.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村民潮水般加入他们的队伍。……席卷了整个印度”可知,在“食盐进军”的过程中,印度民众积极配合参与,这意味着他们的民族独立意识得到了增强,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亚洲殖民统治的崩溃是由于二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与材料“1930年”这一时间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食盐进军”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第二阶段,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民族独立,而非配合国大党,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政策是在1947年实施,其原因是二战后印度人民的反抗斗争,与材料时间“1930年”不符,排除C项。
15.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1914年以前,英国妇女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她们主要从事低报酬的工作,如家庭服务、纺织业和手工艺等。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大量男性应征入伍,妇女被动员进入工业领域填补劳动力缺口,从事原本由男性承担的工作——英国妇女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女性和男性的社会地位,无法得出“在战争中女性社会地位优于男性”的结论,排除B项;一战期间妇女群体走出家庭主要是因为大量男性参战,劳动力短缺,英国妇女开始从事一些原本由男性从事的工作,而不是因为战争开创了先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福利国家”对男性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且二战后才建立“福利国家”,排除D项。
16.
【答案】C
【解析】材料明确指出,儒教的一些思想使韩国拥有了勤劳的工人、快速的资本积累和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些都有利于韩国的经济建设,并帮助韩国在短时间内成为发达国家,故选C项;虽然儒教思想在韩国文化中有重要地位,但材料中并未提及这种思想如何“重新塑造”韩国的民族文化,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韩国面临经济危机,也没有提及儒教思想如何帮助韩国渡过经济危机,排除B项;材料中讨论的是儒教思想对韩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未涉及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排除D项。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答案】
(1)特点:景德镇是世界制瓷中心;产量大、种类多;应用进口原料进行创新;有针对外国市场的设计,海外市场庞大;与商帮紧密结合。(6分)
(2)影响:减少了欧洲流行病的爆发;丰富了日常生活,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发展;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洲艺术的发展。(7分)
18.【答案】
(1)原因:列强经济侵略,传统产业破产;通商口岸的开辟;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推动;农村人口的大量迁入;新式交通的影响。(4分)
启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注重城市化的区域均衡发展;走高质量的城市化道路。(4分)
(2)关系:现代购物中心的出现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的需求增加,具有多种功能的现代购物中心应运而生。现代购物中心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现代购物中心以其多种复合功能,满足人们对休闲与消遣的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适应了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4分)
19.【答案】
(1)举措:建立户籍管理制度;推行“三长制”,征发赋役;推行“乡里”编制;灌输儒家思想,推行教化;公开行刑(或设刑场于“市”),显示朝廷威力。(4分)
(2)特点:速度快;规模大;伴随工业化而来;无先例可循,具有创新性;具有自发性、不平衡性;社会问题多。(3分)
原因:政治角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或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角度: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4分)
(3)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通;工业文明的传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2分)
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城市治理;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密度,推动卫星城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2分)
20.【答案】
示例一:
论题:亚欧民族大迁徙带来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2分)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把社会习惯与文化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结合,形成民族交融的高潮,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隋的统一奠定基础;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基础上建立一系列国家,实现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融合,形成中古时期西欧以基督教文化、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对西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迁徙不仅为农耕世界注入新的生机,最终也为先进的农耕民族同化,扩大了农耕文明区;亚欧民族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不同区域文化在交流交融中进一步沟通,不同区域的文化互动开创了一个迭代更新的文化发展新时代。(10分)
示例二:
论题: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相互推动。(2分)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前往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在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的作用下,欧洲封建制度被削弱,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欧洲向美洲的人口迁移,加强了两地的联系,向美洲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有利于美洲的近代化。社会发展吸引人口的迁移,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而且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得到了快速发展,美国急需大量的人才,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到了美洲。
二战后,欧洲等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由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流向欧洲等发达国家,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近现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8分)
综上所述,人口迁移有利于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也能吸引入口流入,体现了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刷卷】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6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5000—4000年之间,有些地区的人群共同体变得更大,如陕西石峁古城、山西陶寺古城,能统治一两万甚至三五万人口,城内有数百平方米的大型宫殿,上层贵族开始使用精美器物,死后的墓葬里也堆满了豪华随葬品。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
A.出现阶级分化现象 B.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C.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D.专制王权逐渐形成
2.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幅碑刻华夷图,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为底本,绘于北宋徽宗时期,南宋镌刻于碑石。图中注明楼兰、鄯善、于阗、莎车、疏勒等南疆诸国与安西四镇,以及西汉至宋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情形。该图(  )
A.体现宋朝强化边疆治理的意图 B.展现宋代沟通东西交往的成果
C.可用于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区划 D.寄托恢复汉唐故土的政治理想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标志着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C.消除了地方割据存在的基础 D.创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模式
4.雍正六年(1728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奏“窃滇黔两省疆域辽阔不让中邦,而萧索疲蔽难言乐土者,则以水陆不通,货财不殖,城郭不完,盗贼不戢,而调剂之术未讲也。”此后,雍正帝开修了云南至广西、贵州、四川的道路。由此可知,雍正帝建设西南交通旨在(  )
A.便利南北物资交流 B.落实改土归流政策
C.加强边疆军事防御 D.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5.有学者在研究1912年至1913年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时表述道:“无论是获胜的国民党还是它的竞争对手——进步党都不过是‘名流联盟’。”该学者产生此观点的理由是(  )
A.共和政体名存实亡 B.党派之间纷争不断
C.政党政治尚不成熟 D.民主意识荡然无存
6.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说道:“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  )
A.中共正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城市
C.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到全新阶段 D.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必要性
7.1927年2月,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上,有人感叹,“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得少,共产党员参加得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这折射出当时(  )
A.中共掌握国民革命的领导权 B.第一次国共合作趋于瓦解
C.国民党的训政导致一党专制 D.中国共产党注重基层工作
8.1943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向隶属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中央设计局提出建议:战后新铁路线应修成网状,纵横距不宜过远;与海岸线或行之路线似以暂缓为宜;两线或两线以上之接轨地点似应以在内地为原则。据此可知,有识之士提出此建议的原因是(  )
A.促使铁路管理现代化 B.对工业化建设的追求
C.沿海工业内迁的需要 D.国家安全的长远打算
9.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城市治理的发展(  )
A.解决了城市管理难题 B.促进了地方治理的完善
C.实践了依法治国方略 D.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10.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转”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该观点的实质是强调(  )
A.土地改革的科学性 B.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粮食发展的必然性 D.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11.下图是贵霜国王阎膏珍在位时铸造的金币,金币上湿婆右手持三叉戟,左手持瓶,搭着的兽皮被吸收,而兽皮则是希腊神话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身份标识。在贵霜帝国的犍陀罗艺术中,赫拉克勒斯成为了佛陀座下的金刚手菩萨。这些现象说明贵霜帝国(  )
A.遏制了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 B.构建了中西方文明交流桥梁
C.成为了希腊化世界的重要部分 D.受到了希腊英雄文化的影响
12.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 B.王权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
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
13.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该规定(  )
A.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 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 D.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14.1930年3月12日,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发动“食盐进军”。他率领70多名崇拜者向海滨丹地进军,当他们的队伍经过时,村民潮水般加入他们的队伍。当他们到达海滨丹地时,远征的队伍达到几千人之多。各地人民纷纷以海水制盐,这种破坏食盐专卖法的狂热席卷了整个印度,食盐这种违禁品也在各村庄和城镇公开销售。据此可知,这一事件(  )
A.反映出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趋于崩溃
B.意在配合印度国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促进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政策的实施
D.推动了印度人民民族独立意识的增强
15.1914年以前,英国妇女就已经从事一些低报酬的工作。在一战期间,少数妇女继续从事生活服务项目,大多数妇女走向有技术的工业岗位,但她们未被平等对待。在英国政府管理的工厂里,妇女与男人干同样的工作,但只能获得男人工资的50%。这表明(  )
A.就业结构因社会环境的变化出现调整 B.在战争中女性社会地位优于男性
C.战争为妇女群体走出家庭开创了先河 D.福利国家挫伤英国男性工作积极性
16.有学者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韩国的市场经济不断扩大,儒教的笃敬思想、节欲思想及修己治人精神等使其拥有了勤劳的工人、快速的资本积累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促使韩国在短时间内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该学者意在说明儒家的优秀思想(  )
A.重新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 B.帮助韩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C.有利于促进韩国的经济建设 D.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制瓷中心,生产大量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克拉克瓷等,并能够设计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适应国外的市场需求。明清时期朝贡贸易密切,永乐二十一年各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的一次就有1200多人,这些使臣回国都购买大批瓷器。郑和的船队不仅带回了永、宣青花瓷赖以形成特色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同时也开拓了庞大的海外市场。当时景德镇的十里长街店铺多达1221家,其中70%以上是徽商开设的。1602—164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就达到420万件以上,多数是景德镇瓷器。
——摘编自孙文伟、孙天健《明代瓷器成就及其社会原因》等
材料二
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中国瓷器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丰富了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景德镇陶瓷以洁净的胎体配以动人的故事,展示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纵情现世的享乐,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8世纪欧洲还盛行用景德镇青花瓷作为镜框,用瓷板镶嵌桌椅,甚至墙壁、天花板、窗户的凹处都用陶瓷镶嵌。欧洲王公显贵竞相陈列收藏中国瓷器。景德镇瓷器明快、秀丽、严谨、精巧的艺术风格,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吹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形成了洛可可艺术。
——摘编自詹嘉、袁胜根、胡伟《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瓷器对欧洲文明产生的积极影响。(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通过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沿海、沿江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苏州、杭州、重庆等成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随之发展起来。一方面大量破产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求生计,另一方面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并发展壮大。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规模和水平有限,除了沿海沿江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发展,其他城市发展滞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材料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度假休闲需求。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购物中心正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建设现代化的复合型购物中心,对优化城市商业结构、改善城市商业及购物环境、更新城市空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并谈谈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示。(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现代购物中心与城市化的关系。(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北朝时期的地理景观是村落遍布各地,朝廷触角直接深入到村落内部。北朝很早就建立了户口管理制度,自太和中叶以后,“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掌握户口、交纳赋役等工作。同时,村落中依然存在“乡里”编制。朝廷也利用乡里的名称灌输儒家思想,推行教化。由于统治者沿用先秦以来的传统,自都城到郡县均设刑场于“市”,村民时常会遇到处决犯人的场面,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朝廷官府的赫赫威力,有心人也能从中察觉到政治的细微变化。
——摘编自《中国古代村落与城镇的演变》
材料二
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已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主权。近代中国先后开辟的70多个通商口岸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西方一些先进工业文明的涌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城市的结构与功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近代城市的崛起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因商而兴,由工而盛”。
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赵津、李菁著《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百年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要梳理北朝对村落治理的主要举措。(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英国城市化的原因。(7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并结合所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类历史伴随着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为了定居的目的越过一定地界的现象。如果越过的地界为国界,这种迁移就成为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今的国际人口迁移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国家间的关系有着十分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联系。下表所示为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
时期 概况
古代末期到中世纪初期 在欧洲,日耳曼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欧、西欧和北欧;斯拉夫人的一支南斯拉夫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东欧;在亚洲,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逐渐扩散、分居到西亚北非;突厥人逐渐扩散、分居到中亚和小亚细亚;在非洲,班图人从尼罗河流城扩散、分居到非洲南部
新航路开辟到20世纪前期 15世纪开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从欧洲到达南美洲;18世纪后,荷兰人从欧洲到达南部非洲;19世纪后,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到达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非洲内陆国家人口向西非海岸国家迁移;亚洲、欧洲一些国家的人口向中东石油生产国迁移;日本、德国、意大利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国的人口返回本国
——摘编自李宏规《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家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迁移”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