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安吉、德清三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六大题。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试题均需在答题纸上作答,未在规定区域内答题,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并涂好准考证号码。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
1. 下列语段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却说周瑜得胜回寨,犒(gāo)赏三军,一面差人到吴侯处报崨。当夜瑜登高观望,只见西边火光接天。左右告曰:“此皆北军灯火之光也。”②瑜亦心惊。次日,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乃命收拾楼船一只,带着鼓乐,随行健将数员,各带强弓硬驽,一齐上船迤逦(lì)前进。③至操寨边,瑜命下了矴(dìng)石,楼船上鼓乐齐奏。瑜暗窥他水寨,大惊曰:“此深得水军之妙也!”④问:“水军都督是谁?”左右曰:“蔡瑁(mài)、张允。”瑜思曰:“二人久居江东,喑习水战,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犒赏”中的“犒”应读“kào”,“报崨”中的“崨”应写作“捷”。
B.“硬驽”中的“驽”应写作“弩” ,“迤逦”中的“逦”应读“lǐ”。
D.“蔡瑁”中“瑁”应读“mào”,“喑习”中的“喑”应写作“谙”。
故选C。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依依不舍。环顾周围,曾郁郁葱葱的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薄的绿意。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变得绚烂多彩,分外壮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旱,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日复一日,所有的抵达,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
2. 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依不舍 B. 有条不紊 C. 日复一日 D. 生生不息
3. 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十,即使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B.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C.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岸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D.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答案】2. C 3. D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C.日复一日:指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此处是说岁月在盛衰中不断循环,故应选用“周而复始”。
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地轮转。形容不断循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中途易辙,句子“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在讲“红枫”,一句话没说完,下句“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的主语就换成了“上天”,可把句子“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改成“被置于悬崖峭壁”,接着讲“红枫”。
二是“虽然落下一场秋雨”关联词语使用错误,“落下一场秋雨”是假设,应该用表假设关系的词语“即使”。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
故选D。
4. 对语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艺术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不要麻木地活着。麻木让我们不再敬畏生命,让我们失去对自然的敏锐直觉。而经常到原野中去,沐浴自然的光辉,敏锐的直觉也会慢慢恢复。当鹭鸟兴奋地在枝头起舞,当细雨窣窣在眼前低吟,当蛙鸣蝉噪沉睡于霜露,当绯红翠绿诉说着凋谢,我们彼此心中会慢慢翻涌起原始情愫的白色浪花,会由衷发出“生命是多么可贵”的感慨。
A.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生机活力和沉寂凋零写得形神毕现。
B.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人在面对自然时直觉的纯粹和情绪的激荡。
C.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全面地展现自然事物的各种情态,又增添语言的魅力。
D.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分别从视听角度写出了动物的状态和植物的情态,特点鲜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正确。用“起舞”“低吟”“沉睡”“诉说”分别将“鹭鸟”“细雨”“蛙鸣蝉噪”“绯红翠绿”拟人化。
B.正确。将“原始情愫”比喻成翻涌的“白色浪花”。
C.正确。“当鹭鸟……当细雨……当蛙鸣蝉噪……当绯红翠绿”,连用四个带“当”的结构描写事物是排比修辞。
D.错误。“分别从视听角度写出了动物的状态和植物的情态”错误。用“绯红翠绿”代花和叶子,是从视觉角度用的借代修辞。从听觉角度来写的细雨、蛙鸣蝉噪未用借代修辞。
故选D。
5.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语段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A. 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B. “卖布——卖布嘞,卖布——卖布嘞!”这开头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在早晨清澈的空气中,货郎跑遍园中的每一个角落。
C. 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D.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A.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B.破折号的作用是声音的延长;
C.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转换;
D.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转折。
故选A。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国潮”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②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③就是在我们的文化意识中,必须要有一种坚持,就是对本土理念的文化支持。④一个普通国民具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会加深其对历史文化的觉悟,更加深沉地热爱和守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⑤一个民族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 , , 。
①就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的根
②而这一切决定了这个民族拥有深厚的思想、自我超越的精神
③更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国力和它的未来
④就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A. ③②①④ B. ①③④② C. ④①③② D. ①④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一个民族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条件提示,下一句用带关联词“就不会”的第①句“就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的根”与其衔接紧密;
然后是表示另一结果的第④句“就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第②句“而这一切决定了这个民族拥有深厚的思想、自我超越的精神”是对上几句的总结;
第③句中“更决定了”紧承②句中“这一切决定了”,先②后③,排序合适。
故正确排序为①④②③。D符合要求。
故选D。
7.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下列诗文中没有使用互文手法的一项是( )
A.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C.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烟”与“月”互文见义。句意:迷蒙的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河水及河边的沙地。
B.没有使用互文手法。句意: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C.“下马”和“在船”互文见义。句意: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D.“诵”与“歌”互文见义。句意:诵歌“明月”这首诗中“窈窕”这一章节。
故选B。
8. 对下列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 诗人运用假设的手法,说自己是一只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表明诗人要用自己的诗作唤醒民众,积极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去。
B. 诗中表达了人民对侵略者的悲愤、激怒,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之情。
C.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
D. 诗歌最后两句运用设问,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炽烈的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象征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错误。“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是写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①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②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注】①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 ②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9.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 “朝”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中“东”的用法相同。
C. 盟,盟约,这里用作动词。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端”的用法相同。
D. 与,动词,结交、同盟。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与”意思和用法都一样。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以乱易整 举匏樽以相属
C. 是寡人之过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吾其还也 其皆出于此乎
11. 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 “以其无礼于晋”是一个典型的以“于”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句。
B. “夫晋,何厌之有”翻译成“晋国,有什么知道满足的呢”,由此判断是定语后置句。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是省略句,可补全为“若舍郑以(郑)为东道主”。
D.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句式一样。
1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①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并让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人员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这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②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并让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物资来往运输,郑国可以路上缺少的物资,这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
③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
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13. 吕祖谦认为“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乙,从秦国与郑国关系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9. B 10. A
11. B 12. C
13. ①由“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可知吕祖谦认为,烛之武游说侥幸成功的原因是秦郑联盟暂时符合秦国的利益;
②由“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可知,如果将来秦获得的利益大于烛之武所说的,秦郑联盟也会因利益瓦解。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B.错误。“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句意:然而惠公在早上渡过黄河回国,在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顺流而向东进军。
C.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签订盟约。/穿着礼服。句意: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D.正确。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相同。都是介词,对、对于。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对他自身,却以从师学习为耻。
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举起酒杯劝人喝酒。
C.结构助词,的。/动词,往,去。句意:这是我的过错。/项伯于是在夜里骑马到沛公的军营。
D.副词,表祈使,还是。/副词,表推测,大概。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正常语序“以其于晋无礼”。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B.错误。“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有何厌”。句意: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C.正确。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D.正确。判断句,无标志。/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以及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行李”,指外交使者;“共”,通“供”,供给。由此可知,第①个句子翻译正确。
句意: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说”,是劝说的意思,“秦穆公”是“说”的对象,做“说”的宾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秦穆公”后面断开,排除④。由此可知,第③个句子断句正确。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为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
由材料乙中的“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可知,吕祖谦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烛之武游说之所以侥幸成功,是因为秦郑联盟暂时符合秦国的利益。
由“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可知,吕祖谦认为,将来有一天利益如果有比烛之武所说的大,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追求那更大的利益。也就是说,如果将来秦获得的利益大于烛之武所说的,秦郑联盟也会因利益瓦解。
参考译文:
【甲】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在早上渡过黄河回国,在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走向危难。(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的!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三、文字表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让同学们了解非遗并传承非遗,复兴职校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诗词中传非遗。(任选2句)
14. 完成默写。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将进酒》中,李白用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的句子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_____________。”
(3)《锦瑟》中诗人化用庄周、望帝的典故来营造悲戚哀怨的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4)《归园田居》中动态描写笼罩在炊烟之中的远处村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答案】 ①.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②. 朝如青丝暮成雪 ③. 庄生晓梦迷蝴蝶 ④. 暧暧远人村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登、丝、晓、暧。
任务二:打铁花中赏非遗(本题共2小题)
15.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1)在下面语段横线处填写合适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一棒铁花冲天而起,__________,棒棒相连,万千星光从天空下散落,承载着千百年文化的传承与浪漫,1600℃的铁水打造出一场视觉盛宴,一道惊险与美妙并存的奇观。
每一个打花匠人都身怀绝技,想要赤膊上阵而进退自如不被烫伤,__________,使铁水打得又高又散。因为铁具有导热速度和冷却速度快的特点,会在空中瞬间降温。高温铁水击向高空后,会迅速化为粉碎的微小颗粒,铁屑在飞舞的过程中快速燃烧冷却,宛如电焊落下的火星,就不会烫伤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民间绝技却鲜为人知,仅在少数非遗表演的舞台上人们才能有幸目睹这一流传千年的璀璨,___________。“美”是指其美艳绚丽,绽放时若流星洒雪,远远观看仿佛金雪从天而降;而“难”自然指技艺和传承难。高达1600℃的铁水就让很多人望而生畏,更何况还需要击打滚烫的铁水致使其迸射,表演者不仅需要娴熟的技艺,更要有超脱的胆识,绝技背后的艰辛历程,非亲历者难以感同身受。
(2)为了让同学们切身感受打铁花这项非遗的魅力,学校特地举行了“非遗保护进校园 薪火传承看少年”系列活动,并且想邀请著名打铁花手艺人朱震先生在6月25日到校为同学们进行打铁花表演,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给朱震先生写一封邀请函。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语言得当,150字以内。
【答案】(1) ①. 另一棒接踵而至 ②. 需要特殊的技巧 ③. 因为打铁花绝技既美又难
(2)示例:
邀请函
尊敬的朱先生:
您好!
打铁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校举行了“非遗保护进校园 薪火传承看少年”系列活动,特邀请朱先生于6月25日晚上八点在学校广场为同学们进行打铁花表演。期待您的到来。
复兴职校团委
2024年6月18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本题,第①处,由“棒棒相连,万千星光从天空下散落”可知,打铁花是一棒接一棒的冲天而起;再根据“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可知,补写句是说另一棒跟着紧跟而起,故可填“另一棒接踵而至”。
第②处,前面写“身怀绝技”,又强调赤膊上阵而进退自如不被烫,可知需要打花匠人的特殊技巧,不能蛮干盲打,故可填“需要特殊的技巧”。
第③处,此处有解释原因提示下文的作用。再根据后面谈到打铁花的“美”与“难”,可知此处是说因为打铁花绝技的美又难,所以少被人见,故可填“因为打铁花绝技既美又难”。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邀请函的能力。
正确书写邀请函的格式。“邀请函”三个字在第一行正中间;另起一行顶格写称呼“尊敬的朱先生”,其后要有冒号;另起一行空两格写问候语“您好!”再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另起一行,右下角写上署名(复兴职校团委);再另起一行,右下角写上邀请的时间(2024年6月18日)。
正文部分要先写打铁花的地位和影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接着写此次邀请朱先生的目的(我校举行了“非遗保护进校园 薪火传承看少年”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然后写明邀请朱先生表演打铁花的时间和地点(6月25日晚上八点在学校广场);最后正文写上期盼语(期待您的到来)。
四、媒体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如今,诗歌公众号已经成为不少人晚间精神生活的一个私密角落。“为你读诗”与“读首诗再睡觉”可谓其中的佼佼者。前者的简介是:“为你读诗,给灵魂片刻自由。每晚10点,从这里开始我们的诗意生活。”后者是:“订阅我不一定能除皱,但一定可以防衰老。每晚10点,为你读首诗。”
②这些诗歌公众号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两大要素:功能的有效性与私人时间的约定。于是既保证了“意义”这一功利主义的必然追求,又承诺了异化劳动之外的个人自由时间。此二者显然构成悖论,但是在诗歌公众号中得到了统一。
③在追寻、阐释、实践这种高级意义的过程中,诗歌公众号推崇的“诗意”美学风格逐渐成形。理想、自我、情感成为诗歌公众号挚爱的主题。它们选择的诗歌,倾向于凸显浪漫主义风格,将诗意和自然意象密切联系,草木、花朵、星光……这些词汇频繁闪现,编织出一个消费主义时代的田园之梦。在公众号主播优美的朗诵声线中,虚拟性的诗意空间被建立起来。诗歌公众号决心要“反抗焦虑”,试图给出一种温柔平滑的夜之抚慰。人们借助对诗歌商品的消费,将美与生活建立了切实联系,达到自我愉悦。
④有批评者认为诗歌公众号对诗歌发展的多元生态是不利的。但欲使大树开枝散叶,首先需使其成活;同理,想让诗歌有一个多元发展的生态,首先需打破诗歌圈固化的僵局。诗歌公众号的流行,也可以视为诗歌不死的一个标志,看上去日益小众化、圈子化的现代诗歌,在新媒体全面介入后,成为了流行之物,被广大受众消遣。在诗歌公众号培养一批诗歌爱好者之后,他们必将分流分享,成为专业读者甚至创作者,促进多元诗歌生态的形成。
⑤流行之物总带有一定的导向性,诗歌公众号在选择诗歌时,既要保持诗歌的审美品位,又要兼顾大众的阅读期待,同时还要将诗歌包装为文化产品。这种打造方式是否会拉低大众的审美?不可忽视的是,充分包装在降低读诗难度的同时,确实也限制了对诗歌更为自主的理解。为了迎合大众审美,诗歌作品大同小异,变成了浅显的“金句”。但幸好大众审美并不是被动的,它是一个会自省、会生长的有机体。如果心灵鸡汤风格的抒情诗过分泛滥,消费者也会审美疲劳弃之而去。
⑥诗歌公众号会不会割裂诗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以近期引发热议的“新疆棉花事件”为例。一些国外服装品牌发表了不再使用新疆棉花的声明,“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发布以“新疆:一场邂逅,就足够美丽”为题的特别推送,呈现诗人和作家笔下的大美新疆。这些推送以文艺的方式有效回应了现实。
(摘编自何瑛《晚上10点的微信读诗,为什么吸引人?》)
材料二:
①诗歌在社交媒体的火热发展固然可圈可点,但火热的背后理应给予冷静的思考。
②首先,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诗歌的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主要表现为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诗意生活”只不过是一种数字幻境,除去第一条推送,诗歌公众号剩下的内容均是以“诗意”为名的商品营销。正如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为了追逐利润和文化的同质性,不惜剥夺‘本真’文化所具有的批判功能和协商方式,使其丧失了‘说不的勇气’。商业化的过程导致了‘本真’文化的贬值,通过将它变成待售商品的方式降低了准入的门槛。”
③其次,诗歌变得娱乐化。在社交媒体中,长久压抑的诗歌在自由、自我的媒介语境中得到释放,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有一种“快感”重拾的体会,这种“快感”的失而复得驱使受众对诗歌进行过度消费,诗歌被娱乐化为一种日常的消遣。特别是诗歌与明星的结合,加重了诗歌的娱乐性质,使诗歌被当成日常生活的娱乐符号被受众消费,忽略诗歌内容、深层意义,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或者仅是对读诗人的声音进行消费。
④诗歌依托社交媒体得到推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让诗歌重新回归生活的中心,却也使诗歌陷入“庸俗化”的陷阱。作品不再按照年代、流派等标准划分,而是被拉到了同一水平,成为均质、庸俗的内容物。它们能否出场,取决于是否与当下生活状况乃至舆论热点相匹配。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导致诗歌作品主题分布不平衡、质量良莠不齐。除了付费阅读的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中每天一篇诗歌主题的选择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寻,无论是读诗的人还是诗本身的质量都得依据不同受众的喜好具体分析。这实质是一种将诗歌庸俗化传播的表现,是一种对受众心理的顺从。换言之,诗歌公众号并没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或者通过对某一类诗歌的传播达到一个效果,其只是做诗歌的搬运工,这样就很难保证传播的质量。
(摘编自柳家旺《社交媒体中的诗歌传播研究》)
1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公众号构建了一个虚拟性的诗意空间,统一了构成悖论的功利主义追求和异化劳动之外的个人自由时间。
B. 诗歌公众号能在消费主义时代为人们编织出田园梦想,这与它们在内容上只选择以自然事物为意象的浪漫主义诗歌有关。
C.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将“本真”文化商业化,虽然让文化门槛不再高不可攀,却不利于“本真”文化的提升。
D. 依托社交媒体的诗歌有了回归生活中心的可能,但质量良莠不齐,这与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有关。
17.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公众号推崇的美学风格、主题,选择的诗歌类型,都是其试图“反抗焦虑”、给予现代人温柔抚慰的尝试。
B. 从眼前看,诗歌公众号是用流行的方式培养诗歌爱好者;从长远看,它们也是在培养隐藏的专业读者和创作者。
C. 诗歌公众号的受众常常会忽略诗歌的内容,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若将诗歌与明星分离,就能够避免诗歌娱乐化。
D. 除付费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推送的诗歌主题依受众喜好而定,这显示了它们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18. 下列各项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诗歌传播商业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某诗歌公众号送了《在这里,诗意地享受美食》一文,用优美的语言推广介绍了北京的四家餐厅。
B. 苏东坡是一位“快乐的天才”,某诗歌公众号以他为主角,策划了一期“半在尘世半为仙”的内容。
C. 余秀华走红后,某诗歌公众号推出了12期的诗歌系列《遇见》,将余秀华、梅婷、春妮集合到一起。
D. 某诗歌公众号将往期内容制作成有声作品集,把它们放在公众号底部的“诗意生活”栏目,进行展示。
19. 材料一第④段和第⑥段分别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20. 概括材料一针对材料二说法的正面观点。
材料一 材料二
① 诗歌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
② 诗歌变得娱乐化
③ 诗歌陷入庸俗化陷阱
【答案】16. B 17. C 18. A
19. ①比喻论证,用“树木生长”论证诗歌要打破固化的僵局;形象易懂,浅显透彻。
②举例论证,列举了“新疆棉花”的例子;通过典型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增强说服力。
20. ①人们借助诗歌公众号,将美与生活建立联系,达到愉悦,获得“诗意”。
②将诗歌视为流行物进行消费,能够打破诗歌固化的圈子,促进它的传播。
③大众不会被动接受同质、庸俗的诗歌内容,会进行自主选择。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这与它们在内容上只选择以自然事物为意象的浪漫主义诗歌有关”错误。材料一指出选择的诗歌“凸显了浪漫主义风格”,并非“浪漫主义诗歌”;且是“倾向于凸显”,并非“只”是浪漫主义诗歌。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C.“若将诗歌与明星分离,就能够避免诗歌娱乐化”错误。材料二认为“诗歌与明星的结合加重了娱乐性质”,两者分离并不能杜绝娱乐化。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诗歌传播商业化”的特点:资本进驻、广告投放、娱乐化。
A.推广介绍餐厅体现了资本进驻。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结合“欲使大树开枝散叶,首先需使其成活;同理,想让诗歌有一个多元发展的生态,首先需打破诗歌圈固化的僵局”分析,此句用“大树开枝散叶”比喻“诗歌的发展”,强调打破固化僵局的重要意义,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更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结合“以近期引发热议的‘新疆棉花事件’为例”可知,此处运用了举例论证,以“新疆棉花事件”为典型例,论证了“诗歌公众号不会割裂诗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一观点,这种论证手法的使用,使论证更充分,说服力更强。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材料一针对材料二说法的正面观点。根据题干,首先明确材料二列举的是反面观点,然后从材料一找到与材料二对应的正面分析,概括出正面观点即可。
针对材料二“诗歌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分析材料一第三段“人们借助对诗歌商品的消费,将美与生活建立了切实联系,达到自我愉悦”,概括出:人们借助诗歌公众号,将美与生活建立联系,达到愉悦,获得“诗意”。
针对材料二“诗歌变得娱乐化”,分析材料一第四段“想让诗歌有一个多元发展的生态,首先需打破诗歌圈固化的僵局”“诗歌公众号的流行,也可以视为诗歌不死的一个标志,看上去日益小众化、圈子化的现代诗歌,在新媒体全面介入后,成为了流行之物,被广大受众消遣”,概括出:将诗歌视为流行物进行消费,能够打破诗歌固化的圈子,促进它的传播。
针对材料二“诗歌陷入庸俗化陷阱”,分析材料一第五段“幸好大众审美并不是被动的,它是一个会自省、会生长的有机体。如果心灵鸡汤风格的抒情诗过分泛滥,消费者也会审美疲劳弃之而去”,概括出:大众不会被动接受同质、庸俗的诗歌内容,会进行自主选择。
五、文学类作品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文本一: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选自鲁迅《祝福》,有删改)
文本二:
鲁迅是一位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作品是现代白话文学的典范。因此,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现代白话文的基本教材。鲁迅语言具有色彩感。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里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等作品中,篇篇都有不少具有强烈色彩感的文字,而且都蕴含了鲁迅浓烈的情感和深远的寓意。而鲁迅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则直接来自他对汉字的特殊感悟和驾驭能力。周作人曾经提倡写“混合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的文章”,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就是乃兄鲁迅。鲁迅很喜欢电影,对电影艺术有深刻的理解,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组成的,很适合于拍成电影短片。鲁迅语言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表现在他的作品语言既有规范化的一面,更有反规范的一面,因而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现代汉语表达的可能性。
(选自钱理群《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有删改)
2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本开头运用外貌描写,特写了祥林嫂的眼睛,准确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她的悲惨命运。
B. “我”把自己比喻成“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的学生,形象地表达了“我”被祥林嫂提问之后的惶急。
C. 鲁四老爷咒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可见他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无情,也表现出他的顽固和刻薄。
D. 短工回答“我”的问话时的语言和表情,表明在封建统治的禁锢下,普通民众深受毒害而冷漠麻木。
E. “短工”的答话中有两次重复反问,因为对“我”的提问很不耐烦。
22. 赏析文本一画线部分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
23. 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24. 文本二阐述了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这些特色在文本一中多有体现,请举例分析。
25. 祥林嫂在冬夜里寂寞离世,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像祥林嫂一样的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根据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对于关心弱势群体你有什么建议?
【答案】21. BE 22. ①“瞪着的眼睛”写出祥林嫂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希望死前得到解惑的坚决心态;②“那眼珠间或一轮”写出她的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失去对生活的希望,身心俱毁,濒临死亡边缘;③“那没有神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写出她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④“她的眼钉着我的”写出她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答案的迫切。
23. ①采用倒叙的叙述顺序。②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③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营造浓厚的悲剧氛围,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24. ①小说中对祥林嫂外貌的描绘,如“花白”“全白”“黄中带黑”等形象的描绘了祥林嫂穷困潦倒到了极点,体现了鲁迅语言具有色彩感;②小说中“我”在回答祥林嫂问题时内心的波折,富于高低起伏的音乐性,体现了鲁迅语言具有音乐性;③小说中“我”与短工的对话场景和对祥林嫂外貌的描绘,形成一组组长短镜头,体现了鲁迅作品语言有镜头感;④小说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绘和“分明已经沦为”等用词,突破了语言表达的藩篱,体现了鲁迅语言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
25. ①定期探访:鼓励社区居民定期探访弱势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②健康关怀:组织志愿者为弱势群体提供健康检查和医疗咨询,确保他们的健康得到关注;③生活帮助:为弱势群体提供日常生活上的帮助,如购物、家务、维修等。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把自己比喻成”错,“我”把自己说成“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的学生,这不是比喻,而是类比。
E.“对‘我’的提问很不耐烦”错。“短工”的答话中有两次重复反问,表明在封建统治的禁锢下,普通民众深受毒害而冷漠麻木,而不是不耐烦。
故选BE。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肖像描写的能力。
本题,第①处,祥林嫂“瞪着的眼睛”问“我”人死后是否有魂灵,这一问题一直纠缠着她,此时祥林嫂已处于死亡的边缘,她希望这一疑惑能在她死前得到答案,所以,临死之前她还问,表明了她解惑的坚决心态及其麻木的精神状态。
第②处,结合“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以及前两次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来分析,此时“眼珠间或一轮”表明她对生活完全失去了希望,徘徊在死亡边缘,只剩口气,已完全麻木了,基本成了行尸走肉。
第③处,当祥林嫂看到“我”时,她“那没有神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因为她认为“我”识字,见识多,能帮她解答“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的疑问,“眼睛突然发光”写出她对魂灵的怀疑萌发了一丝希望;
第④处,“她的眼钉着我的”的“钉”写出她迫切希望“我”给她想要的答案,写出了祥林嫂的迫切与坚定。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叙述顺序的能力。
《祝福》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然后“我”再叙述祥林嫂到鲁镇的故事,所以是倒叙。
小说开头写祥林嫂死了,读者一定会产生祥林嫂是怎样的人,她为何来到鲁镇,又为何会死在除夕夜等疑问,故倒叙巧妙地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探求事情的原委的兴趣。
小说把祥林嫂的死安排在除夕夜的晚上,这样她孤零零走向死亡和祝福时热闹的景象相连,形成对比,营造了浓厚的悲剧氛围,给人震撼人心的力量,读者会思考导致祥林嫂死亡的根源,由此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言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文本二阐述了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色彩感、音乐性、镜头感、创造性和个性化。分析时需要从材料一中一一找出这几大特色的相应表现。
(1)作者描写祥林嫂的头发从花白到全白,脸上的黄中带黑,用色彩对人物外貌的变化进行描绘,表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结局,体现了鲁迅语言具有色彩感;
(2)“我”在回答祥林嫂问题时内心有波折,“我”从不介意到踟蹰和对她的揣度,最后考虑对末路人的她决定说“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富于高低起伏的音乐性,体现鲁迅语言具有音乐性;
(3)“我”和短工对话形成长短不一的镜头,人物对话造成镜头相互切换,体现了鲁迅的语言具有镜头感;
(4)“间或一轮”,表现祥林嫂的悲凉、麻木的精神状态;“活物”,表明她已经缺少了作为生物最基本的自由权;“分明已经沦为”,强调祥林嫂的变化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些都体现了鲁迅的语言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祥林嫂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底层,生活上精神上都无人关心,同阶层的人也很麻木冷漠,这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在现代生活中,对于像祥林嫂一样的弱势群体,政府要应鼓励社区居民定期探访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还要关心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可以组织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健康检查和医疗咨询,必要时带他们就医,使他们免受疾病的困扰;
针对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社区居民可以提供他们购物、家务、维修等日常生活上的帮助。
六、作文(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世界上最多的就是想法,但是我们往往就停留在想的阶段,很少有人真正去行动。当你因为某个“恍然大悟”的时刻而感到兴奋时,或许你觉得自己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然后,不知何故,在那一刻我们就止步于“恍然大悟”,而没有后续的行动。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如果你是一个“想法成瘾者”,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可能比你愿意承认的要高,想法和行动之间似乎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如何平衡“想法”与“行动”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我们往往会有很多想法,却很少付诸行动;我们往往懂得许多大道理,却总是过不好这一生。归根结底,是我们空有许多想法,却总不能付诸行动。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说明,空有“知”而无“行”,只能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而唯有将“行”付诸“知”之上,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以“知”导“行”,方能开启笃行之门。
知是行的主导意识,没有这一“主意”,“行”就不会落实。若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而产生许许多多“恍然大悟”的时刻,若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而迸发出那一串串智慧的火花,我们永远也无法打开行动的大门。所以“知”是“行”的引导,“行”在“知”的指引之下才能逐步迈向成功。
以“行”成“知”,用笃行促成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我们许多人却总是止步于那“恍然大悟”的一刻,而没有后续的行动。殊不知,再美好的愿望,再宏大的设想,再科学的决策,如果不付诸实践、不付诸行动都只是空想、幻想。这也正是有人感叹“为什么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一生”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没有“干”,一切都是空谈,一切都变成乌托邦。知识在“干”中获得,对错在“干”中检验,本领在“干”中提高。从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中国奇迹”“中国精神”到书写抗疫史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GDP总量突破100万亿……都是起而行之“干”出来的,所以,让我们都“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行动书写人生的辉煌。
知行合一,不可分离。
“知”既是“行的主意”,也是“行”所实现的意识结果;“行”既是“知的工夫”,也是“知”所展开的实践维度。通过“行”而实现“知”,通过“知”而实现“行”,所以王阳明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非常善于作战,几乎战无不胜,他每到一个地方,第一桩做的事,就是亲自勘探地形,实地了解山川地理、道路交通、敌我双方的军事设施及兵力部署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际行动来获得战争地点的“真知”,通过“真知”来取得战争行动的胜利,“知行合一”即是王阳明战无不胜的“秘诀”。
脱离“行”的“知”是空知,脱离“知”的“行”也是盲行,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介绍了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一种现象,就是想法很多,但是很少付诸行动,也就是知易行难的问题。这体现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现实性。从材料的表述重心来看,除了要厘清“想”和“做”的辩证关系外,更要关注“想”和“做”之间的“鸿沟”问题,即这鸿沟产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一弱点。正是因为“人们总止步于恍然大悟那一刹那的兴奋没有后续行动”,所以我们才往往会面对一系列知易行难的问题。而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做到:不自满于想到的一刹那,这种沾沾自喜很快就会落空,要为想法落地设计必要的行动方案;要相信自己的想法,并积极引导想法变现,转化成一点一滴的行动,用行动去检验想法,用行动去完善想法;剔除消极过滤,修正不良习惯,在想到与做到之间减少人为设限,(重复)不断落实方案,从而努力跨越鸿沟。
据此,考生在写作过程中,首先需要从材料中归纳出“知易行难”这一核心话题,然后重点针对如何解决,即从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核心立意生发开去。此外,还可以将问题引申到学习、工作、做事甚至治国,可以由个人延伸到国家社会层面,从人性的弱点到环境的制约,从事业的发展到民族的复兴,从主客观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探究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立意:
1.会“想”,更要会“做”。
2.做思想者,也要做践行者。
3.探寻“想”而不“做”的原因。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安吉、德清三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六大题。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试题均需在答题纸上作答,未在规定区域内答题,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并涂好准考证号码。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
1. 下列语段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却说周瑜得胜回寨,犒(gāo)赏三军,一面差人到吴侯处报崨。当夜瑜登高观望,只见西边火光接天。左右告曰:“此皆北军灯火之光也。”②瑜亦心惊。次日,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乃命收拾楼船一只,带着鼓乐,随行健将数员,各带强弓硬驽,一齐上船迤逦(lì)前进。③至操寨边,瑜命下了矴(dìng)石,楼船上鼓乐齐奏。瑜暗窥他水寨,大惊曰:“此深得水军之妙也!”④问:“水军都督是谁?”左右曰:“蔡瑁(mài)、张允。”瑜思曰:“二人久居江东,喑习水战,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依依不舍。环顾周围,曾郁郁葱葱的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薄的绿意。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变得绚烂多彩,分外壮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旱,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日复一日,所有的抵达,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
2. 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依不舍 B. 有条不紊 C. 日复一日 D. 生生不息
3. 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十,即使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B.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C.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岸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D.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4. 对语段中画横线句子艺术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不要麻木地活着。麻木让我们不再敬畏生命,让我们失去对自然的敏锐直觉。而经常到原野中去,沐浴自然的光辉,敏锐的直觉也会慢慢恢复。当鹭鸟兴奋地在枝头起舞,当细雨窣窣在眼前低吟,当蛙鸣蝉噪沉睡于霜露,当绯红翠绿诉说着凋谢,我们彼此心中会慢慢翻涌起原始情愫的白色浪花,会由衷发出“生命是多么可贵”的感慨。
A.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生机活力和沉寂凋零写得形神毕现。
B.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人在面对自然时直觉的纯粹和情绪的激荡。
C.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全面地展现自然事物的各种情态,又增添语言的魅力。
D.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分别从视听角度写出了动物的状态和植物的情态,特点鲜明。
5.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语段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A. 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B. “卖布——卖布嘞,卖布——卖布嘞!”这开头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在早晨清澈的空气中,货郎跑遍园中的每一个角落。
C. 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D.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国潮”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②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③就是在我们的文化意识中,必须要有一种坚持,就是对本土理念的文化支持。④一个普通国民具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会加深其对历史文化的觉悟,更加深沉地热爱和守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⑤一个民族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 , , 。
①就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的根
②而这一切决定了这个民族拥有深厚的思想、自我超越的精神
③更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国力和它的未来
④就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A. ③②①④ B. ①③④② C. ④①③② D. ①④②③
7.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下列诗文中没有使用互文手法的一项是( )
A.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C.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8. 对下列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 诗人运用假设的手法,说自己是一只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表明诗人要用自己的诗作唤醒民众,积极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去。
B. 诗中表达了人民对侵略者的悲愤、激怒,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之情。
C.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
D. 诗歌最后两句运用设问,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炽烈的爱。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①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②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注】①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 ②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9.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 “朝”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中“东”的用法相同。
C. 盟,盟约,这里用作动词。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端”的用法相同。
D. 与,动词,结交、同盟。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与”意思和用法都一样。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以乱易整 举匏樽以相属
C. 是寡人之过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吾其还也 其皆出于此乎
11. 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 “以其无礼于晋”是一个典型的以“于”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句。
B. “夫晋,何厌之有”翻译成“晋国,有什么知道满足的呢”,由此判断是定语后置句。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是省略句,可补全为“若舍郑以(郑)为东道主”。
D.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句式一样。
1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①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并让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人员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这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②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并让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物资来往运输,郑国可以路上缺少的物资,这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
③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
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13. 吕祖谦认为“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乙,从秦国与郑国关系角度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三、文字表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让同学们了解非遗并传承非遗,复兴职校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诗词中传非遗。(任选2句)
14. 完成默写。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将进酒》中,李白用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的句子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_____________。”
(3)《锦瑟》中诗人化用庄周、望帝的典故来营造悲戚哀怨的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4)《归园田居》中动态描写笼罩在炊烟之中的远处村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任务二:打铁花中赏非遗(本题共2小题)
15.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1)在下面语段横线处填写合适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一棒铁花冲天而起,__________,棒棒相连,万千星光从天空下散落,承载着千百年文化的传承与浪漫,1600℃的铁水打造出一场视觉盛宴,一道惊险与美妙并存的奇观。
每一个打花匠人都身怀绝技,想要赤膊上阵而进退自如不被烫伤,__________,使铁水打得又高又散。因为铁具有导热速度和冷却速度快的特点,会在空中瞬间降温。高温铁水击向高空后,会迅速化为粉碎的微小颗粒,铁屑在飞舞的过程中快速燃烧冷却,宛如电焊落下的火星,就不会烫伤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民间绝技却鲜为人知,仅在少数非遗表演的舞台上人们才能有幸目睹这一流传千年的璀璨,___________。“美”是指其美艳绚丽,绽放时若流星洒雪,远远观看仿佛金雪从天而降;而“难”自然指技艺和传承难。高达1600℃的铁水就让很多人望而生畏,更何况还需要击打滚烫的铁水致使其迸射,表演者不仅需要娴熟的技艺,更要有超脱的胆识,绝技背后的艰辛历程,非亲历者难以感同身受。
(2)为了让同学们切身感受打铁花这项非遗的魅力,学校特地举行了“非遗保护进校园 薪火传承看少年”系列活动,并且想邀请著名打铁花手艺人朱震先生在6月25日到校为同学们进行打铁花表演,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给朱震先生写一封邀请函。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语言得当,150字以内。
四、媒体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如今,诗歌公众号已经成为不少人晚间精神生活的一个私密角落。“为你读诗”与“读首诗再睡觉”可谓其中的佼佼者。前者的简介是:“为你读诗,给灵魂片刻自由。每晚10点,从这里开始我们的诗意生活。”后者是:“订阅我不一定能除皱,但一定可以防衰老。每晚10点,为你读首诗。”
②这些诗歌公众号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两大要素:功能的有效性与私人时间的约定。于是既保证了“意义”这一功利主义的必然追求,又承诺了异化劳动之外的个人自由时间。此二者显然构成悖论,但是在诗歌公众号中得到了统一。
③在追寻、阐释、实践这种高级意义的过程中,诗歌公众号推崇的“诗意”美学风格逐渐成形。理想、自我、情感成为诗歌公众号挚爱的主题。它们选择的诗歌,倾向于凸显浪漫主义风格,将诗意和自然意象密切联系,草木、花朵、星光……这些词汇频繁闪现,编织出一个消费主义时代的田园之梦。在公众号主播优美的朗诵声线中,虚拟性的诗意空间被建立起来。诗歌公众号决心要“反抗焦虑”,试图给出一种温柔平滑的夜之抚慰。人们借助对诗歌商品的消费,将美与生活建立了切实联系,达到自我愉悦。
④有批评者认为诗歌公众号对诗歌发展的多元生态是不利的。但欲使大树开枝散叶,首先需使其成活;同理,想让诗歌有一个多元发展的生态,首先需打破诗歌圈固化的僵局。诗歌公众号的流行,也可以视为诗歌不死的一个标志,看上去日益小众化、圈子化的现代诗歌,在新媒体全面介入后,成为了流行之物,被广大受众消遣。在诗歌公众号培养一批诗歌爱好者之后,他们必将分流分享,成为专业读者甚至创作者,促进多元诗歌生态的形成。
⑤流行之物总带有一定的导向性,诗歌公众号在选择诗歌时,既要保持诗歌的审美品位,又要兼顾大众的阅读期待,同时还要将诗歌包装为文化产品。这种打造方式是否会拉低大众的审美?不可忽视的是,充分包装在降低读诗难度的同时,确实也限制了对诗歌更为自主的理解。为了迎合大众审美,诗歌作品大同小异,变成了浅显的“金句”。但幸好大众审美并不是被动的,它是一个会自省、会生长的有机体。如果心灵鸡汤风格的抒情诗过分泛滥,消费者也会审美疲劳弃之而去。
⑥诗歌公众号会不会割裂诗歌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以近期引发热议的“新疆棉花事件”为例。一些国外服装品牌发表了不再使用新疆棉花的声明,“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发布以“新疆:一场邂逅,就足够美丽”为题的特别推送,呈现诗人和作家笔下的大美新疆。这些推送以文艺的方式有效回应了现实。
(摘编自何瑛《晚上10点的微信读诗,为什么吸引人?》)
材料二:
①诗歌在社交媒体的火热发展固然可圈可点,但火热的背后理应给予冷静的思考。
②首先,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诗歌的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主要表现为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诗意生活”只不过是一种数字幻境,除去第一条推送,诗歌公众号剩下的内容均是以“诗意”为名的商品营销。正如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为了追逐利润和文化的同质性,不惜剥夺‘本真’文化所具有的批判功能和协商方式,使其丧失了‘说不的勇气’。商业化的过程导致了‘本真’文化的贬值,通过将它变成待售商品的方式降低了准入的门槛。”
③其次,诗歌变得娱乐化。在社交媒体中,长久压抑的诗歌在自由、自我的媒介语境中得到释放,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有一种“快感”重拾的体会,这种“快感”的失而复得驱使受众对诗歌进行过度消费,诗歌被娱乐化为一种日常的消遣。特别是诗歌与明星的结合,加重了诗歌的娱乐性质,使诗歌被当成日常生活的娱乐符号被受众消费,忽略诗歌内容、深层意义,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或者仅是对读诗人的声音进行消费。
④诗歌依托社交媒体得到推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让诗歌重新回归生活的中心,却也使诗歌陷入“庸俗化”的陷阱。作品不再按照年代、流派等标准划分,而是被拉到了同一水平,成为均质、庸俗的内容物。它们能否出场,取决于是否与当下生活状况乃至舆论热点相匹配。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导致诗歌作品主题分布不平衡、质量良莠不齐。除了付费阅读的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中每天一篇诗歌主题的选择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寻,无论是读诗的人还是诗本身的质量都得依据不同受众的喜好具体分析。这实质是一种将诗歌庸俗化传播的表现,是一种对受众心理的顺从。换言之,诗歌公众号并没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或者通过对某一类诗歌的传播达到一个效果,其只是做诗歌的搬运工,这样就很难保证传播的质量。
(摘编自柳家旺《社交媒体中的诗歌传播研究》)
1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公众号构建了一个虚拟性的诗意空间,统一了构成悖论的功利主义追求和异化劳动之外的个人自由时间。
B. 诗歌公众号能在消费主义时代为人们编织出田园梦想,这与它们在内容上只选择以自然事物为意象的浪漫主义诗歌有关。
C.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将“本真”文化商业化,虽然让文化门槛不再高不可攀,却不利于“本真”文化的提升。
D. 依托社交媒体的诗歌有了回归生活中心的可能,但质量良莠不齐,这与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有关。
17.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公众号推崇的美学风格、主题,选择的诗歌类型,都是其试图“反抗焦虑”、给予现代人温柔抚慰的尝试。
B. 从眼前看,诗歌公众号是用流行的方式培养诗歌爱好者;从长远看,它们也是在培养隐藏的专业读者和创作者。
C. 诗歌公众号的受众常常会忽略诗歌的内容,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若将诗歌与明星分离,就能够避免诗歌娱乐化。
D. 除付费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推送的诗歌主题依受众喜好而定,这显示了它们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18. 下列各项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诗歌传播商业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某诗歌公众号送了《在这里,诗意地享受美食》一文,用优美的语言推广介绍了北京的四家餐厅。
B. 苏东坡是一位“快乐的天才”,某诗歌公众号以他为主角,策划了一期“半在尘世半为仙”的内容。
C. 余秀华走红后,某诗歌公众号推出了12期的诗歌系列《遇见》,将余秀华、梅婷、春妮集合到一起。
D. 某诗歌公众号将往期内容制作成有声作品集,把它们放在公众号底部的“诗意生活”栏目,进行展示。
19. 材料一第④段和第⑥段分别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20. 概括材料一针对材料二说法的正面观点。
材料一 材料二
① 诗歌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
② 诗歌变得娱乐化
③ 诗歌陷入庸俗化陷阱
五、文学类作品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文本一: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选自鲁迅《祝福》,有删改)
文本二:
鲁迅是一位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作品是现代白话文学的典范。因此,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现代白话文的基本教材。鲁迅语言具有色彩感。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里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等作品中,篇篇都有不少具有强烈色彩感的文字,而且都蕴含了鲁迅浓烈的情感和深远的寓意。而鲁迅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则直接来自他对汉字的特殊感悟和驾驭能力。周作人曾经提倡写“混合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的文章”,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就是乃兄鲁迅。鲁迅很喜欢电影,对电影艺术有深刻的理解,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组成的,很适合于拍成电影短片。鲁迅语言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表现在他的作品语言既有规范化的一面,更有反规范的一面,因而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现代汉语表达的可能性。
(选自钱理群《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有删改)
2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本开头运用外貌描写,特写了祥林嫂的眼睛,准确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她的悲惨命运。
B. “我”把自己比喻成“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的学生,形象地表达了“我”被祥林嫂提问之后的惶急。
C. 鲁四老爷咒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可见他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无情,也表现出他的顽固和刻薄。
D. 短工回答“我”的问话时的语言和表情,表明在封建统治的禁锢下,普通民众深受毒害而冷漠麻木。
E. “短工”的答话中有两次重复反问,因为对“我”的提问很不耐烦。
22. 赏析文本一画线部分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
23. 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24. 文本二阐述了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这些特色在文本一中多有体现,请举例分析。
25. 祥林嫂在冬夜里寂寞离世,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像祥林嫂一样的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根据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对于关心弱势群体你有什么建议?
六、作文(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世界上最多的就是想法,但是我们往往就停留在想的阶段,很少有人真正去行动。当你因为某个“恍然大悟”的时刻而感到兴奋时,或许你觉得自己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然后,不知何故,在那一刻我们就止步于“恍然大悟”,而没有后续的行动。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如果你是一个“想法成瘾者”,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可能比你愿意承认的要高,想法和行动之间似乎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如何平衡“想法”与“行动”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