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刷卷】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7
(含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江西拾年山文化遗址中的二期和三期文化中的墓葬主要是无圹和有圹,无圹穴墓在马家浜、草鞋山松泽、薛家岗和良诸文化中都有发现,而有圹穴小型墓或圹穴经火烧烤的习俗在广东珠江支流的北江石峡、西江封开地区同样见有(如下图)这表明( )
A.上古时期江西是南方文化的中心 B.华夏认同理念已经彤成
C.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D.各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2.从汉代起,中原汉地便开始形成一股强烈的“西域胡文化”热。到了唐代,西域文化影响之所及,上至宫廷,下至百姓。宫廷贵人穿胡服,学胡俗,食胡饼,听胡音。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 B.汉胡间的民族冲突消解
C.中原文化衰落和倒退 D.统治者对胡文化的喜好
3.据推算,自公元605年起,参与开挖通济渠的民工达360万,参与疏通古邗沟的民工不下10万;公元608年,参与开挖永济渠的河北民工数超过百万。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得以贯通的重要条件是( )
A.民众对兴修水利的热忱 B.水利工程修建技术成熟
C.政府对交通发展的重视 D.国家组织动员能力强大
4.罗汉观念源于印度,但印度佛教典籍中没有关于其形象的记载。魏晋以后,罗汉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壁画和绘画中。到了宋代,有的画家甚至将罗汉描绘为醉心于琴棋书画的文士形象。这反映了佛教( )
A.出现世俗化的倾向 B.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C.逐步融入本土文化 D.主导绘画发展方向
5.由宋代及清代,江西因赣江贯穿南北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地,东西货物汇聚,各方商贾云集。有学者认为,近现代江西发展由于海运的兴起,原本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赣江内河航运大不如前;随着铁路交通的兴起,江西更是错过了铁路时代的开端。该学者以江西为例,论述了( )
A.内河航运落后于其他交通方式 B.交通变迁深刻影响区域发展
C.现代交通发展进入了铁路时代 D.水运交通应该继续发挥作用
6.1872年年底,通过“招商集股”方式兴办起来的轮船招商局开业运营。时人说:“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这反映出当时( )
A.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的变化 B.中国自办企业开始起步
C.民族经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金融体系实现转型升级
7.下表所示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对自身革命角色的历史判断。这一历史判断的演变表明中国共产党( )
时间 概况
1921年 做工人运动的“指导者”,发挥对工人运动的技术指导功能
1922年 做革命联合战线中的“合作者”“监督者”
1923年 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袖”,共产党是在这个“领袖”领导下的“同盟者”
A.开辟了中用特色革命新道路 B.放弃了民主革命领导权
C.顺应了民主革命发展的形势 D.逐步确立了其奋斗目标
8.1937年5月《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年满16岁的,无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采取普遍、直接、无记名的投票选举制。”在实际投票中,采用“画圈”“画杠”“画点”“投豆”“烧洞”等投票方式。这( )
A.体现了民主制度的多样性 B.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C.确保了选举结果的公正性 D.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
9.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在1913年到1950年这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0.02%,而同时期的世界全球的经济平均增长率是1.85%。在这一形式下,1950年的中国( )
A.积极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彻底完成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C.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着手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10.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四川省某机床厂可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广告,该厂积压的机床因此迅速成为畅销产品。该案例可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A.企业的市场意识有所增强 B.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开启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11.据考证,进入公元1世纪以后,印度商人进一步向马来半岛及其以东扩展,东南亚许多地方的民众开始信仰佛教和印度教,其在印度尼西亚范围内带来了婆罗门教,其中以印度教的湿婆教派为最主要,在东加里曼丹出现了湿婆教的古代王国。这说明( )
A.印度商人是文化外传的主导者 B.传播宗教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动力
C.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明演进 D.经济交往推动了宗教文化的传播
12.古代阿拉伯学者通过对天体运动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例如,他们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并且利用历书制作了准确的天文表。此外,他们还翻译和注释了古希腊天文学著作,并将其传入西方世界。这说明古代阿拉伯( )
A.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B.融会贯通多种文明
C.推动了欧洲天文学领域革命 D.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3.美国拉美学界的经典教科书《现代拉丁美洲》中提到:“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由此可知( )
A.欧洲文化比印第安文化更优越 B.印第安文化不受欧洲文化影响
C.欧洲文化与印第安文化已融合 D.印第安文化保持独立发展趋势
14.下图为“环大西洋革命”,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殖民统治矛盾激化是根源 B.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C.大西洋两岸革命相互促进 D.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扩展
15.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尚不多见,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
16.下表所示为1945年和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和欧洲部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难民来源排名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945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国家(地区) 数量(万人) 占国际难民比例(%) 国家(地区) 数量(万人) 占国际难民比例(%)
苏联 720 13.8 叙利亚 670 9.4
法国 420 8.1 阿富汗 270 3.8
波兰 270 5.2 南苏丹 230 3.2
A.联合国在救助难民中处主体地位
B.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题较为突出
C.难民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
D.霸权主义始终是造成难民问题的最主要因素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唐之国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的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强盛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央亚细亚,借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也。又唐资太宗、高宗两朝全盛之势,历经艰困,始克高丽,即克之后,复不能守。
——摘编自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材料二
唐前期军力分布情况
道名 关中 河东 河南 陇右 其他 合计
军府数(个) 288 164 74 37 94 657
占军府比重(%) 43.8 25 11.3 5.6 14.3 100
——摘编自吴海军《浅析唐前期关中本位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唐前期关中本位政策”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前期关中本位政策”进行评价。(8分)
18.【食品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越来越多的人口远离食品生产者,转而依靠中间商来供应食品,食品掺假泛滥。各大报纸杂志进行介绍和评论,使食品掺假问题成为英国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工人阶级是掺假食品的最大受害者,他们买的肉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食品行业担心议会出台相关法案来强制解决掺假问题,因此,相当数量的商人开始自发售卖洁净食品,形成了一场“洁净食品运动860年以后,英国政府陆续颁布《食品掺假法》《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等,经过半个多世纪,英国基本上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立法体系与监管体制。
——摘编自白景旭《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与工人认知》
材料二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是政府部门探讨的重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食品安全事件仍层出不穷。
——摘编自徐婷、张国权《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泛滥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性措施。(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英国煤铁蕴藏丰富的西北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中心。农村大批人口开始向工业地区进行大迁移。譬如曼彻斯特,原来是个偏僻小镇,1700年人口有1万人,工业化后的1773年是3万人,1821年增至18.7万人,1841年更达到35.3万人。英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1851年几乎各占一半;到1871年,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在新兴的工业城市里,人口密集,河水发臭,空气浑浊,有人因强制劳动而累死,也有人因为失业贫穷而饿死。
——摘编自林举岱《英国工业革命史》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积极统筹城乡发展、县域发展,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连续超过50%、60%。城乡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逐步进入以城市为主的新阶段。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47.39%提高到2021年的61.46%。城镇常住人口由2120.94万人增加到2776.40万人。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于2014年超过50%达到50.44%,全省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越来越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由“村民”转变为“市民”,全省新型城乡关系正逐步形成,进入了以人为本、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型城镇化阶段。
——摘编自冷晴《数说江西这十年:人口发展总体平稳城镇化进入新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慨括中共十八大以来江西城镇化的特点。(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大力倡导儒家文化,逐渐把儒家思想提升为“国家意识”。新加坡领导认为,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国家稳定。为此,新政府运用儒家文化与价值,实现民族整合,树立国家意识。同时,根据儒家的民本思想,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为现代化的成功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源泉。
——摘编自唐希中、刘少华《儒家文化与新加坡的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儒家文化与现代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江西拾年山文化遗址......是无圹和有圹”可知江西拾年山文化遗址中的墓葬规制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在广东珠江支流的北江石峡、西江封开地区同样见有”说明有圹的墓葬在其他地方一样存在,体现了统一性的特点,故选C项;拾年山文化遗址只是南方地区诸多文化遗址的代表之一,“中心”的说法具有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观念逐渐形成,排除B项;早期文明之间的联系受到生产力水平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交流频繁”的说法不成立,排除D项。
2.
【答案】A
【解析】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重要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从汉代开始,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到了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得西域文化更加深入地影响了中原地区,这解释了为什么宫廷和百姓都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胡之间的民族冲突,且“民族冲突消解”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中原文化并没有衰落和倒退,反而是与其他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排除C项;虽然统治者的喜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某种文化的流行,但它并不是西域文化在中原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这样的文化交流通道的存在和发展,排除D项。
3.
【答案】D
【解析】自公元605年起,参与开挖通济渠的民工达360万,参与疏通古邗沟的民工也不下10万,而公元608年,参与开挖永济渠的河北民工数则超过百万,这说明隋朝能够组织和调动大量民工参与修建大运河,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动员能力,故选D项;题干所述为隋朝大运河得以贯通的重要条件是大一统王朝的动员能力, “民众对兴修水利的热忱”不符合史实,因为民众是被频繁征发劳役,负担沉重,所以没有热情,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修建大运河动用了大量劳动人民,单凭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水利工程修建技术成熟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政府动用大量民工修建运河,政府对交通发展重视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4.
【答案】C
【解析】据题干“魏晋以后,罗汉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壁画和绘画中”“到了宋代,有的画家甚至将罗汉描绘为醉心于琴棋书画的文士形象”及所学可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不断吸收本土文化,故选C项;“佛教世俗化”指的是佛教文化逐步与社会生活的融合过程,但是题干述及的是“本土化”,而不是“世俗化”,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佛教罗汉形象的变化,无法说明与儒家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佛教并未主导绘画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
5.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近现代江西……更是错过了铁路时代的开端”可知,随着海运的兴起和铁路交通的发展,江西的内河航运失去了优势,没有能够适应新的交通方式,因此错过了铁路时代的开端,这对其后续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说明交通变迁深刻影响区域发展,故选B项;“内河航运落后于其他交通方式”的说法错误,古代的各种交通方式,各有优劣,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江西交通方式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其历史影响,“现代交通发展”只能体现部分材料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交通变迁与区域发展”,而“水运交通应该继续发挥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且材料强调江西因水路衰落而走向衰落,不体现水运交通的作用,排除D项。
6.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招商集股”方式的出现意味着经营方式从传统的官办或私人经营转变为股份制的经营模式。同时,“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表明这种新的经营理念(即股份制)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模仿,促进了更多的公司采用类似的经营方式,故选A项;中国自办企业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起步,如洋务运动中的一系列军用企业,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轮船招商局虽然采用了“官督商办”的形式,并引入了股份制等现代经营方式,但它本身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尝试和探索,旨在推动中国航运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它并没有直接推动整个民族经济体系的根本性变革,特别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转变,排除C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金融体系的转型升级,只是描述了轮船招商局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的变化,排除D 项。
7.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的工人运动指导者,到1922年联合战线中的合作者,再到1923年国民革命的同盟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起就独立领导了工人运动,随着工人运动受挫,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原则,到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角色担当与当时革命的形势所需密切相关,故选C项;中国特色革命新道路是指1927年后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放弃了革命领导权,排除B项;早在中共一大时,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其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排除D项。
8.
【答案】B
【解析】中国共产党通过颁布条例和在实际投票中因地制宜的方法赋予了根据地民众广泛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有助于推动根据地的民主建设,故选B项;题干信息体现的是投票方式的多样化而非民主制度的多样化,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题干阐述了根据地选举的范围与方式,没有体现选举的结果,且 “确保了 ”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主选举的具体实施程序,而只是规定了选举的范围、原则和方法,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9.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经济发展严重滞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1950年党和政府开始着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故选A项;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和镇反剿匪、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还未完成,排除B项;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1953年实施发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排除D项。
10.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机床厂通过向国内外发出直接订货信息的方式,扩大了企业销售渠道,促进了企业发展,这可以说明当时中国企业市场意识的增强,故选A项;20世纪90年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才逐步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全面展开,排除D项。
11.
【答案】D
【解析】进入公元1世纪以后,印度商人进一步向马来半岛及其以东扩展,结果使得东南亚许多地方的民众开始信仰佛教和印度教、婆罗门教,甚至出现了湿婆教的古代王国,这说明经济交往推动了宗教文化的传播,故选D项;题干只提到了印度商人在文化外传中的作用,并未与其他群体或者手段相比较,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印度商人是文化外传的主导者的结论,排除A项;赚取利润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动力,而不是传播宗教,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印度商人的经济活动带动了宗教文化的传播,而不是民族迁徙对区域文明的作用,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12.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翻译和注释了古希腊天文学著作”可知古代阿拉伯文明在继承古希腊天文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重要理论,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特点,故选D项;“并将其传入西方世界”说明材料只能体现阿拉伯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无法体现其与东方文明之间的联系,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了古希腊,“多种文明”的说法不成立,排除B项;欧洲天文学领域革命发生在近代时期,属于近代科技的范畴,古代阿拉伯的天文学成就属于传统科技的范畴,排除C项。
13.
【答案】C
【解析】材料提到印第安社会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这表明两种文化在互动中有所融合,但印第安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故选C项;原文中并没有直接表达这种优劣对比的观点,只是提到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认为他们的文化更优越,但这并不等同于事实,排除A项;B选项与原文的描述相悖,原文明确指出印第安文化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中生存下来,因此必然受到了影响,排除B项;D选项虽然描述了印第安文化的相对自治性,但忽略了它与欧洲文化的互动和融合,D选项以偏概全,排除D项。
14.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受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拉丁美洲各国独立运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大西洋两岸革命在思想和实践方面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故选C项;虽然殖民统治矛盾在某些情况下是革命的诱因,但并非所有图中的革命都是直接由殖民统治矛盾激化引起的。例如,美国独立战争确实是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但法国大革命主要是反抗本国封建制度,排除A项;美国独立战争是反殖民统治,而法国大革命主要是反封建。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运动也主要是反殖民统治,而非反封建,排除B项;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并不属于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展,排除D项。
15.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和博物馆都属于文化机构,这些机构的普及说明文化的大众化得到发展,故选A项;文化机构的推广普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对社会矛盾缓和与否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机构与文化传承和传播相关,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作用关联不大,排除C项;现实主义文艺的产生和社会现实的变化有关,排除D项。
16.
【答案】B
【解析】据材料“2019年……难民来源”可知,1945年的难民主要来源于受二战影响较大的国家,如苏联、法国和波兰等,而到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主要有叙利亚、阿富汗和南苏丹等,而这一时期处于两极格局瓦解后,这些地区都位于中东地区,说明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题较为突出,故选B项;联合国在救助难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材料数据关于难民来源国,并不能说明联合国在救助难民中处主体地位,排除A项;难民问题并不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该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关于霸权主义的影响,“始终”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答案】
(1)表现:政治上:重用关陇集团,控制国家核心政权,主导政治;
军事上:采取内重外轻的驻军原则,确保关陇地区安全;
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上:采取西重东轻策略,争霸西北,钳制吐蕃。(3个点,每点2分)
评价:①有利于唐初加强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维护关陇集团的统治地位。
③导致唐建立一系列的兵镇,最终爆发安史之乱。
④影响了唐朝外交及民族政策,
⑤重视西北边疆开发,促进经济发展。(4个点,每点2分)
18.【答案】
(1)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食品需求量大;政府推行自由放任政策,食品监管不力;市场经济对利润的追逐;科学的发展、化学剂的使用;工人阶级经济实力低下且认知不足。(7分)
(2)措施:健全法律法规,严惩违法者;制定质量标准;加强监管力度;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和相关道德教育;社会各方面的共同积极参与。(7分)
19.【答案】
(1)影响:城市化发展迅猛;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日趋严重。(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分布格局分散;城镇人口逐步增加;进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0.【答案】
示例:
论题:儒家文化有利于推进现代化。
阐述: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的现代化,还是人们生活秩序的现代化;儒家文化并非现代化的产物,但蕴含着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发展科技水平,更应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观、民本观,不仅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还有利于提高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如新加坡的现代化建设,就利用了儒家文化与价值,成功地推进了现代化进程,为家文化与现代化有机结合提供了范例。
总之,儒家文化中有许多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部分,合理地加以运用,会推动现代化建设进程。(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刷卷】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7
(含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江西拾年山文化遗址中的二期和三期文化中的墓葬主要是无圹和有圹,无圹穴墓在马家浜、草鞋山松泽、薛家岗和良诸文化中都有发现,而有圹穴小型墓或圹穴经火烧烤的习俗在广东珠江支流的北江石峡、西江封开地区同样见有(如下图)这表明( )
A.上古时期江西是南方文化的中心 B.华夏认同理念已经彤成
C.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D.各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2.从汉代起,中原汉地便开始形成一股强烈的“西域胡文化”热。到了唐代,西域文化影响之所及,上至宫廷,下至百姓。宫廷贵人穿胡服,学胡俗,食胡饼,听胡音。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 B.汉胡间的民族冲突消解
C.中原文化衰落和倒退 D.统治者对胡文化的喜好
3.据推算,自公元605年起,参与开挖通济渠的民工达360万,参与疏通古邗沟的民工不下10万;公元608年,参与开挖永济渠的河北民工数超过百万。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得以贯通的重要条件是( )
A.民众对兴修水利的热忱 B.水利工程修建技术成熟
C.政府对交通发展的重视 D.国家组织动员能力强大
4.罗汉观念源于印度,但印度佛教典籍中没有关于其形象的记载。魏晋以后,罗汉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壁画和绘画中。到了宋代,有的画家甚至将罗汉描绘为醉心于琴棋书画的文士形象。这反映了佛教( )
A.出现世俗化的倾向 B.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C.逐步融入本土文化 D.主导绘画发展方向
5.由宋代及清代,江西因赣江贯穿南北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地,东西货物汇聚,各方商贾云集。有学者认为,近现代江西发展由于海运的兴起,原本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赣江内河航运大不如前;随着铁路交通的兴起,江西更是错过了铁路时代的开端。该学者以江西为例,论述了( )
A.内河航运落后于其他交通方式 B.交通变迁深刻影响区域发展
C.现代交通发展进入了铁路时代 D.水运交通应该继续发挥作用
6.1872年年底,通过“招商集股”方式兴办起来的轮船招商局开业运营。时人说:“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这反映出当时( )
A.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的变化 B.中国自办企业开始起步
C.民族经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金融体系实现转型升级
7.下表所示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对自身革命角色的历史判断。这一历史判断的演变表明中国共产党( )
时间 概况
1921年 做工人运动的“指导者”,发挥对工人运动的技术指导功能
1922年 做革命联合战线中的“合作者”“监督者”
1923年 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袖”,共产党是在这个“领袖”领导下的“同盟者”
A.开辟了中用特色革命新道路 B.放弃了民主革命领导权
C.顺应了民主革命发展的形势 D.逐步确立了其奋斗目标
8.1937年5月《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年满16岁的,无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采取普遍、直接、无记名的投票选举制。”在实际投票中,采用“画圈”“画杠”“画点”“投豆”“烧洞”等投票方式。这( )
A.体现了民主制度的多样性 B.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C.确保了选举结果的公正性 D.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
9.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在1913年到1950年这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0.02%,而同时期的世界全球的经济平均增长率是1.85%。在这一形式下,1950年的中国( )
A.积极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彻底完成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C.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着手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10.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四川省某机床厂可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广告,该厂积压的机床因此迅速成为畅销产品。该案例可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A.企业的市场意识有所增强 B.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开启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11.据考证,进入公元1世纪以后,印度商人进一步向马来半岛及其以东扩展,东南亚许多地方的民众开始信仰佛教和印度教,其在印度尼西亚范围内带来了婆罗门教,其中以印度教的湿婆教派为最主要,在东加里曼丹出现了湿婆教的古代王国。这说明( )
A.印度商人是文化外传的主导者 B.传播宗教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动力
C.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明演进 D.经济交往推动了宗教文化的传播
12.古代阿拉伯学者通过对天体运动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例如,他们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并且利用历书制作了准确的天文表。此外,他们还翻译和注释了古希腊天文学著作,并将其传入西方世界。这说明古代阿拉伯( )
A.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B.融会贯通多种文明
C.推动了欧洲天文学领域革命 D.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3.美国拉美学界的经典教科书《现代拉丁美洲》中提到:“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由此可知( )
A.欧洲文化比印第安文化更优越 B.印第安文化不受欧洲文化影响
C.欧洲文化与印第安文化已融合 D.印第安文化保持独立发展趋势
14.下图为“环大西洋革命”,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殖民统治矛盾激化是根源 B.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C.大西洋两岸革命相互促进 D.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扩展
15.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尚不多见,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
16.下表所示为1945年和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和欧洲部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难民来源排名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945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国家(地区) 数量(万人) 占国际难民比例(%) 国家(地区) 数量(万人) 占国际难民比例(%)
苏联 720 13.8 叙利亚 670 9.4
法国 420 8.1 阿富汗 270 3.8
波兰 270 5.2 南苏丹 230 3.2
A.联合国在救助难民中处主体地位
B.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题较为突出
C.难民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
D.霸权主义始终是造成难民问题的最主要因素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唐之国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的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强盛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央亚细亚,借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也。又唐资太宗、高宗两朝全盛之势,历经艰困,始克高丽,即克之后,复不能守。
——摘编自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材料二
唐前期军力分布情况
道名 关中 河东 河南 陇右 其他 合计
军府数(个) 288 164 74 37 94 657
占军府比重(%) 43.8 25 11.3 5.6 14.3 100
——摘编自吴海军《浅析唐前期关中本位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唐前期关中本位政策”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前期关中本位政策”进行评价。(8分)
18.【食品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越来越多的人口远离食品生产者,转而依靠中间商来供应食品,食品掺假泛滥。各大报纸杂志进行介绍和评论,使食品掺假问题成为英国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工人阶级是掺假食品的最大受害者,他们买的肉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食品行业担心议会出台相关法案来强制解决掺假问题,因此,相当数量的商人开始自发售卖洁净食品,形成了一场“洁净食品运动860年以后,英国政府陆续颁布《食品掺假法》《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等,经过半个多世纪,英国基本上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立法体系与监管体制。
——摘编自白景旭《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与工人认知》
材料二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是政府部门探讨的重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食品安全事件仍层出不穷。
——摘编自徐婷、张国权《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泛滥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性措施。(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英国煤铁蕴藏丰富的西北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中心。农村大批人口开始向工业地区进行大迁移。譬如曼彻斯特,原来是个偏僻小镇,1700年人口有1万人,工业化后的1773年是3万人,1821年增至18.7万人,1841年更达到35.3万人。英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1851年几乎各占一半;到1871年,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在新兴的工业城市里,人口密集,河水发臭,空气浑浊,有人因强制劳动而累死,也有人因为失业贫穷而饿死。
——摘编自林举岱《英国工业革命史》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积极统筹城乡发展、县域发展,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连续超过50%、60%。城乡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逐步进入以城市为主的新阶段。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47.39%提高到2021年的61.46%。城镇常住人口由2120.94万人增加到2776.40万人。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于2014年超过50%达到50.44%,全省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越来越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由“村民”转变为“市民”,全省新型城乡关系正逐步形成,进入了以人为本、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型城镇化阶段。
——摘编自冷晴《数说江西这十年:人口发展总体平稳城镇化进入新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慨括中共十八大以来江西城镇化的特点。(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大力倡导儒家文化,逐渐把儒家思想提升为“国家意识”。新加坡领导认为,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国家稳定。为此,新政府运用儒家文化与价值,实现民族整合,树立国家意识。同时,根据儒家的民本思想,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为现代化的成功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源泉。
——摘编自唐希中、刘少华《儒家文化与新加坡的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儒家文化与现代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