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社会主义国家
的
发展与变化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TONGGUOLIAOJIEDIERCISHIJIEDAZHANHOUSHEHUIZHUYIDEBIANHUARENSHIQIFAZHANZHONGDECHENGJIUYUWENTI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SULIANDEFAZHANGAIGEYUJIETI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DONGOUDESHEHUIZHUYIJIANSHEGAIGEYUJUBIAN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ZHONGGUOSHEHUIZHUYIDEFAZHAN
苏联的发展、
改革与解体
SULIANDEFAZHANGAIGEYUJIETI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
(苏联改革的背景/斯大林模式的成与败)
1.取得成就
苏联的捍卫者斯大林
工业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二战期间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
人民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
(苏联改革的背景/斯大林模式的成与败)
2.存在问题
苏联的捍卫者斯大林
重工业畸形发展
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
1946年3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第四个五年计划(1945-1950年),其目标是重建被战争破坏地区,使工业和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然后把国民经济推向新的发展高度。“四五计划”的指导思想仍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冷战背景下把军事工业继续置于突出的地位。到1950年,苏联的工业建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领域取得令人曝目的进展,恢复和新建了6200个大企业,建成了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进行了首次核武器试验,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増加73%,其中重工业产值增加1倍多,但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很不平衡,轻工业产值只增加22%,农业产值则未能完成计划指标,也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953年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但斯大林模式不可持续,斯大林后的领导人都面临改革的问题。但是……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把苏联改
了
把苏联改
了
把苏联改
了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二十大后,对30年代以来的政治性案件作了全面的重新审査,大部分冤案得到平反,同时释放了90%以上尚在押的政治犯,西伯利亚2/3的劳改营被取消。……赫鲁晓夫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恢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此外,对各级领导干部(中央最高层除外)的任期和定期更新也作了规定。……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増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主要内容
②经济上: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各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
1953-1964年,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但改革并没有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落后地位,也没有触及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的集体农庄制度。同时,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在苏联各地种植玉米,导致“玉米运动”最终失败。大规模的垦荒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农业领域的改革未能产生长远效果。1963年,苏联粮食大幅度减产,不仅被迫实行粮食定量供给制,而且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
◎“玉米运动”宣传画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2)评价
①积极
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②影响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赫鲁晓夫执政11年中推行的主要政策与路线,基本上亦是斯大林的那一套。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斯大林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政策。……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摘编自陆南泉《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3)苏共二十大
①时间
1956年
②概况
赫鲁晓夫作《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③影响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引发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
赫鲁晓夫的报告……实际上他讲了5个问题。第一,集体领导是苏联共产党领导的最高原则,斯大林破坏了这一原则。第二,个人崇拜的最大危害是破坏革命法则,使许许多多过去维护党的路线的无辜的人们遭到迫害。第三,个人崇拜使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受到不应有的严重损失。第四,个人崇拜阻碍了苏维埃社会的发展。第五,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是斯大林个人的不良品质。 ——周尚文 等《苏联兴亡史》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
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
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从以上材料中找到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从玉米运动看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之因”:
③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
①玉米种植未能因地制宜;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羁绊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
(1)改革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根据经济改革的要求,凡实行新体制的企业,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由原先的30项减少了9项。同时,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分配等方面以更多的自主权,努力促使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工作者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摘编自周尚文 等《苏联兴亡史》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
(2)评价: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
(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
从材料中找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
③军备竞赛加剧,制约了经济发展;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经济上: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国内开始的根本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在最近2至3年内保证从过分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民主的、主要是以经济方法、以集中和自我管理体制。 ——戈尔巴乔夫
成效甚微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2)政治上: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1988年6月28日-7月1日,举行了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政治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多元论”、“民主化”和“公开性”作为三大“革命性倡议”。会议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决定把一切权力归还苏维埃,并成立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再由它选举组成最高苏维埃作为人代会的常设机关。……1990年3月召开的第三次人代会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在会上当选为苏联首任总统。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随之兴起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他提出了通过租赁承包制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利用农村的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红利来发展农业生产。可惜由于太急功近利,不等农业生产发展取得真正的提高就将工作中心转为政治体制改革。其结果是其农业又一次出现了倒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摆脱危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是在最终促成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彻底瓦解,从而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浅析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及教训》
从材料中找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6-1977 1985-1991
侧重
结果
败因
相同点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课堂探究】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12月)
◎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1990.3.11—1991.12.14)
一个超级大国,既无外敌入侵,又无内部人民揭竿造反,为何会在顷刻间坍塌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12月)
1.原因
材料一: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材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材料三:从外部条件来说,东欧剧变和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苏联解体,起了推动作用。
①历史(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②直接(主要):戈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12月)
2.过程
苏联解体
1990.03
立陶宛率先独立
1990.06
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12.23
1991.08.19
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失败
苏联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
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方向)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勃列日涅夫改革(未能突破)
赫鲁晓夫改革(未能突破)
苏联模式(确立)
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十月革命
建立政权
社会主义改革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DONGOUDESHEHUIZHUYIJIANSHEGAIGEYUJUBIAN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一)建设
1.成就: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2.问题: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二)改革
1.南斯拉夫: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积极: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弊端: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埋隐患
2.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
被扼杀
3.其他国家(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曾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三)东欧剧变(1989—1992)
1.原因
内因: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 政局剧烈动荡。
外因:苏联鼓励东欧改革、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2.表现
东欧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
3.结果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不代表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东欧剧变示意图(1989-1992)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巨变
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度处于低潮,西方资产阶级开始对社会主义思想及运动冷嘲热讽,美国政客布热津斯基高调断言“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弗朗西斯·福山也鼓噪“历史终结”。
——林彦虎,冯颜利《对苏联解体教训的再认识》
请结合相关史实反驳这一论断。
苏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裂变
东欧: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剧变
中国: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蜕变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ZHONGGUOSHEHUIZHUYIDEFAZHAN
1950年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宪法》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奠基
1949-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抗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参加万隆会议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文化大革命结束,粉碎四人帮
中日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021年
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革
1978-
2010-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012-2018年国内农业总产值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GDP已居世界第二位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共十八大召开
2012年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加:东欧、亚洲、拉美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东欧的推广:强制性
新中国成立增强社会主义力量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SHEHUIZHULIYILIANGDEZHUANGDA
苏联改革的背景:苏联模式弊端展现
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冲击苏联模式,未根本解决弊端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使苏联局势加剧恶化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SULIANDEFAZHANYUGAIGE
东欧剧变:东欧国家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解体:1991年,两极格局结束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DONGOUJUBIANYUSULIANJIETI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以下是对经互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美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组织
B.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C.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D.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
对赫鲁晓夫改革评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D.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
、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东欧剧变主要是指
A.国家名称变了 B.国家的版图变了
C.国家的首都变了 D.国家的性质变了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讲到:“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导致“红旗悄然落下”的事件是
A.苏联解体 B.东欧巨变
C.赫鲁晓夫改革 D.美苏争霸
、
、
社会主义国家
的
发展与变化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