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导学案(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导学案(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7 18: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22 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标要求: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3.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
三、网络结构
)二、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2.难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宁汉合流 1927年秋, 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东北易帜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民族工业的发展 原因:民族资产阶级 的热情有所提高;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表现: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 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官僚资本膨胀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工农武装割据 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爆发: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 内容:①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②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④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3.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组织领导 秋收起义,受挫,决定改向山区进军。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①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会师:1928年,井冈山会师。 ③意义: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根据地建设 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 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6.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广大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红军长征
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起止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伟大转折: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意义 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认识两条革命道路
俄国城市中心论:俄国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城市领导乡村的革命道路,俄国在革命前是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是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较中国发达,工人阶级的队伍比中国强大,尤其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①必要性: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②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勢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组织的有力和它的政策不错误。
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基本依据
①必要性: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②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等。
2、含义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①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②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オ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③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3、意义
①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
②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③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标要求: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低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成场,理解14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文中的历史意义。
日本侵华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首相田中义一召开制定侵华总方针的东方会议。
(2)直接原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3)有利时机:①国共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②欧美列强忙于解决经济危机,无暇顾及日本侵华;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侵华进程 (1)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不久日军占据整个东北。
(2)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在上海挑起战争。
(3)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4)1933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
(5)1935年华北事变:日本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总称“华北事变”。影响:促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难点:日本发动侵华的原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基础知识】
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华的开始
2.各方对待日本侵略的态度
中共 (1)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国民政府 对内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对外实行不抵抗政策,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国际联盟 国际共管
3.军民抗战
东北民众 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
上海抗战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国民党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长城抗战 1933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一二·九运动 原因:“华北自治运动”激起北平爱国学生游行示威。 影响: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中共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在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牵制了大量日军。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全面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 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者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过程 ①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要求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②庐山谈话:国民党邀请各方人士在庐山谈话,听取抗日救国意见。7月17日的第二次谈话会上,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③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④军队改编: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随后,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⑤实现合作: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三、日军侵华暴行
占领区 南京大屠杀
殖民统治 政治侵略: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扶植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签订大量卖国协定。
经济掠夺:“以战养战”方针,野蛮掠夺资源。
思想:推行奴化教育。
敌后抗日根据地 (1)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2)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国统区 重庆大轰炸
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731细菌部队。
“慰安妇”制度: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
【知识拓展】1、为什么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
①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是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和历史大势。
②中国共产党正确运用了统一战线政策和灵活的策略。
③当事各方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强烈爱国情怀
④国际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大国,担心日本强占中国将使自己丧失在中国的有利位置,极力谋求和平解决。2、区分全面抗战和全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与局部抗战相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
全面抗战路线:与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相对应。
中国共产党主张依靠人民群众和全民族的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的全民总动员。)
国民党主张依靠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抗日政治力量。
(1)提出:1935年中共“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者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对比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
项目 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不同点 背景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 全国人民共同愿望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妄图灭亡中国
群众范围 无产阶级、农民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包括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及海外侨胞和其他爱国人士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党外合作
组织形式 有统一的组织、统一的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 没有正式、统一的组织机构和政治纲领
地位 中共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 中共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而且掌握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影响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民党叛变革命,失败 是团结抗战的保证,实现胜利
相同点 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受到国际因素影响;中共倡导
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妥协,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