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
学生目标
解决生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老妪因何苦,差吏为何怒;
分析杜甫复杂的内心,感受他矛盾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老妪因何苦,差吏为何怒;
2.难点:分析杜甫复杂的内心,感受他矛盾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博上有几条关于杜甫的话题一直被置顶,热度高居不下,这是为什么呢?哦,原来是因为在759春的某一天顶流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超话里没有预告的给粉丝们发表了自己的新作品,这首新诗一经发表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们也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吧!
(学生读帖)解决生字词
逾( yú ) 邺( yè ) 妪( yù ) 役( yì )
从帖子中挑一个字表达自己读完的感受。(“苦”)
根据原帖——直观事件
你们懂这个帖子再说什么故事吗?现在有个叫朱华星的回复了一个帖子,看看你们想的和他说的有什么不一样。
网友回复帖:
黄昏时分,他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差役来捉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去查看情况。
差役一直在吼叫!老妇人一直在说苦!
他听到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了。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这个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才没有离去,他的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裙子。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做早餐。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他在哭泣。等到天亮的时候,他启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了别。
你帮他改错:
②
③
有好心人给路人甲讲了故事,这时候他又追评:“太长了,你能帮着挑些重点内容出来吗?”(提示:时间、地点、事由)
你回复:夜晚吏在捉人(概括文本)
(三)直观事件——深挖主角
网友们已经把故事都整理出来了,路人以这时候有追评:“故事里的场景提到了好多人呐?主要人物是谁呢?”
你回复:(老翁、老妇、吏、孙子、母、杜甫 (场景内的人物)主要人物:老妪和吏)
找到了主要人务,路人饼又加入评论:“原帖的信息量好大啊!我发现这些人物在楼主的视角下发生了好多事,有人看出来了吗?”
四件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听妇前置词、独与老翁别)
2.能不能将这四件事用四字短语归纳:(暮投石壕、吏夜捉人、吏妇对话、晨别老翁)
3.哪件事最能表现“苦”:(吏妇对话)
4.这件事上是谁“苦”?(“妇”)
(四)深挖主角——品妇之苦
1.老妇的苦,在何处?请从原帖中找出来。
①“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三男二死,丧子之苦
二男新战死。”
②“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家庭贫穷,困窘之苦
③“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晚景凄凉,应征之苦。
(请一位网友把老妇的“苦”读出来)
(五)深挖主角——观吏之怒
1.帖子里与老妇的“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什么内容?
怒,“吏呼一何怒”。
2.我们在文中找提到吏的句子,探他因何而怒。(出示背景)
①劳累
“有吏夜捉人” ②晚上更好捉
③蛮横、仗势欺人
3.在那个社会大背景下,妇代表的是( 人民 ),吏代表的是(官 )
4.杜甫对这两拨人持怎样的态度?
妇:( 强烈 )的同情 吏:( 委婉 )的批判
5.他为什么只是委婉的批评差吏呢?我们带着疑惑看看他们的采访,看能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六)聚焦情感——采访当事人
网友们一直在杜甫的帖子下追帖跟评。经过一晚上的舆论发酵,网友不仅对差吏随意捉人而气愤控诉,也对杜甫的冷漠旁观感到心寒,认为他不配“诗圣”之名。大唐新闻报对此次事件十分关注,于是请来两位当事人及作者进行一次采访。
采访老妇:你为什么主动要求去战役前线?你不害怕吗?
采访差吏:你们为什么要夜里去捉人,白天不能去吗?为什么要用捉这字眼,也算政府单位,出来代表的是政府形象,就不能文明一些吗?
采访杜甫:①你曾在寒风中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有吏夜捉人”这一事件中,你却选择冷漠旁观,网友都表示十分的不满,质疑你当初是在作秀,对此你有什么可解释的吗?
②网友们都很好奇“如闻泣幽咽”这句是你听到谁在哭?能跟大家说说吗?
注:老师作为记者,你们作为被采访的这些角色,接受我的提问好吗?
【引导出:老妇的牺牲精神;差吏夜捉人的原因;主:杜甫苦、杜甫的矛盾心情(同情百姓)(渴望国家安定)。】
(七)聚焦情感——感悟精神
大唐新闻报获知了这个现象,翻阅了当时的背景资料。现在全网征集决定为真实的杜甫写一个专题,现全网征集专题名称。路人盯想了三个,你认为哪个最符合?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所欲言)
(八)演读诗歌——入情入境
班主任杨老师也看到了这条爆火的帖子,认为其很适合改成课本剧参加校园戏剧赛。于是在班级群里发布了此项任务,要求小组们参照提示补进差吏的台词,并进行试演。(文言、白话皆可)
支架:
石壕吏( ):
老妪(擦着眼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
老妪(害怕颤抖):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 ):
老妪(哽咽):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 ):
老妪(悲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
老妪(慢慢抬头、眼神坚定):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九)感悟精神——以史省今
我们从“吏夜捉人”这一事件中感受到了战争年代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受到“诗圣”杜甫的矛盾内心,其实战争的哭声不仅回荡在作者的耳边,也萦绕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不散。
(播放视频:叙利亚战争中的孩子们)
问:看了视频,再结合今天所学的诗歌,你们有什么想法,谈一谈。(时间够的话学生畅所欲言)
结语:我们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安稳的学习,而有些孩子正经历着战争的恐慌,无家可归,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只是幸运的生活在和平的国家。
(十)作业布置
试一试:给杜甫写个回帖,为战争中的人们写一首诗。(体裁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