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配套教学设计(3)

文档属性

名称 7. 画出立体感、空间感 配套教学设计(3)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5-12-19 09:45:25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学习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学习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的空间关系。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与体验,理解透视现象及其基本特征;学习运用“斜线法”、“垂线法”、“明暗法”、“投影法”“透视法”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与空间感。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增强绘画的理论意识;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学习运用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基本方法。理解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基本原理。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课堂导入
1.教师行为:
观察·感受·体验
创设游戏:利用教师画大家猜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画出平面电视机,然后再把刚画的平面的电视机画成立体的,并提问同学喜欢那一种电视机,由此引入新课。
2.学生行为:倾听教师讲述,观看老师在白板上把平面的电视机画成具立体感的电视机,感受平面的和立体感和空间感的不同。
教学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求知欲。
活动2【讲授】二、课堂发展
教师行为:
出示课题,板书并带读课题。
1.欣赏·感受·体验
(1) 结合教材的范图了解“垂线法” 、“斜线法”等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
(2)利用我来挑战:画一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并且由此引出透视规律。
2.观察·发现· 交流
(1)利用课件观看成角的高楼、生活中的照片等,从实景中帮助学生初步感受
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等、近实远虚等透视现象。
(2)引导学生用课前做好的透视框,实践体验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特征,加深透视的基本原理。通过做实验比较等方法帮助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原理。
(3)观察《林阴道》和《寝室》两幅作品,从名作中对比两种透视现象,巩固刚才所学到的透视原理,并欣赏同年人学生作品,激起其表现欲望,为学生画画作铺垫。
3.教师示范、明确作画步骤。
(1)观察对像
(2)了解透视。
(3)构图打型
(4)前后空间关系
学生行为:
1.齐读课题,明白本节课所学内容。
2.初步感受画面由图形到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变化,。
3.请一位同学上台上来画一画,其他同学台下练习。
4. 观察欣赏课件,看透视图学习理解透视原理以及 画法。并欣赏课文的名家作品和学生作品,学习表现物体立体感、空间感的方法。
5.观察教师示范,对作画过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下面作业做好心理准备。
设计意图:
1.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从平面的“形”到“体”。了解斜线法、垂线法、在画立体空间感的作用。
2.初步体验感受平面过渡到立体和空间。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斜线法等方法的运用。帮助记忆巩固的作用。
3.感受体验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特征乐趣。欣赏课件、课文的名家作品和学生作品,学习表现物体立体感、空间感的方法。
4.观察教师示范,对作画过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下面作业做好心理准备。教师边讲边画帮助学生理解作画步骤。
活动3【练习】三、练习
教师行为:
自主·合作·表现
以自主或合作的形式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可选择用线的穿插、用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或两种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学生行为:
根据自已的水平选择其中一种课堂作业个人或合作的形式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表现物体立体感、空间感的方法,理解了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增强科技意识;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4【活动】四、反思评价
教师行为:
选形象和透视较准确,和不准的作业来评价。及时表扬画得好的同学,并帮助画不好的同学找出原因,给予肯定和支持。
学生行为:
学生可采用自评、互评的方法对作业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重视学生的自评、他评。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5【作业】五、课后延伸
教师行为:
1.课后预习:
(灯光下观察某一物体,观察其明暗投影)探索明暗法、投影法在画立体感空间感的方法的运用。
2.找一找、并画一画家里或小区里的物体。表现出它们的立体感、空间感,然后让爸爸、妈妈评价并打上分数。让你更多人分享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课后认真观察身边的景物,养成勤思考、敢于探索的好习惯,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