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设计(表格式)初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设计(表格式)初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6-27 19:2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海陆的变迁》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微课、拼图、 实验演示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节内容包括海陆变化和对火山、地震的认识。教材以阅读材料引出海陆变迁现象和板块运动理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板块运动与地球海陆变化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最后通过资料收集、漫画展示及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地震灾害,掌握正确的防震避震方法。
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比较难懂,在这节课我将利用微课复习前面的旧知,达到温故知新的中庸,并且在教学中利用板块拼图活动,了解板块的主要分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模拟实验和真实的学生实验相结合,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交互式的活动及工具,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反馈学习效果。 这节课重点想在实验模拟这一块进行突破。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在小学的时候了解了魏格纳的故事,知道荷兰、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通过之前的学习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了现在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格局。但是对于刚刚接触的一门新学科,初一学生的相关的地理分布知识储备较少,例如世界上高大的山脉分布,火山、地震多发的地区等。认知能力方面,初一学生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能力较快,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但是也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及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 (1) 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 正确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感知、实验、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导入新课 师生活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我们先通过一个微课来回顾魏格那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 教师: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创了人类对地球史认识的新阶段,否定了大陆固定、海洋永存的传统认识,具有划时代的贡献。那同学们你们觉得魏格纳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他能够成功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秘诀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刻苦专研、敢于探索、善于总结发现...... 老师进行总结,科学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要善于提问,接下来老师想问一问同学们,在学习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之后,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这位同学非常善于提问题,刚好地球母亲最近也有一些困惑,其中它的第一个困惑就和同学们一样,魏格纳说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连成一片的,后来大陆破碎漂移才形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地球母亲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带着这个困惑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去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解决地球母亲的困惑。教师通过自己录制的微课《大陆漂移学说》来复习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设计意图 学生已经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通过自己录制的微课视频,旨在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一方面是达到巩固旧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概括出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环节(二) 了解学习目标 师生活动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掌握以下学习目标:一是知道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二是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够说出主要的六大板块;三是能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重点主干知识有哪些,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环节 (三) 认识板块构造学说 1、认识板块的分布 师生活动 师:那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魏格纳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原因,所以他的学说也被称为假说,随着科学研究手段的完善,科学家们在魏格纳研究和许多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海洋和陆地变迁的主要原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板块构造学说,请同学们阅读书本46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师: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组成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的,而是由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下面请同学们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板块的拼图,在各个板块上写上板块的名称,并且观察各个板块的包含的陆地和海洋有哪些?请一个小组在黑板上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板块图上完成,完成后小组派代表介绍一下各个板块。 生:全球大致可以分为6大板块。亚欧板块包含了欧洲和亚洲的一部分,还有小部分大西洋和北冰洋,非洲板块有非洲和一部分大西洋和印度洋,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都是海洋——太平洋,印度洋板块除了有一部分印度洋,还包括了澳大利亚大陆、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美洲板块包括了北美洲和南美洲,还有小部分的大西洋、北冰洋、亚洲部分,南极洲板块包括了南极洲和他周围的大洋的一部分。 师:观察地非常仔细。除了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他的板块都包含了海洋和陆地,板块的命名基本上按照所处板块的大洲或者大洋来命名的,但是有一个板块大家要格外注意,印度洋板块,包括了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以及大洋洲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 板块的分布是接下来学习内容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重点,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拼图的方式,让学生不仅会说还会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板块包括的海洋和陆地,可以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
教学环节 (四) 2、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关系 师生活动 师:而且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仅分成了6大板块,而且板块还处在一个什么状态呢? 生:不断运动的。 师:那么板块的运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来看地球母亲的第二个困惑:它说在他身上固定的某些地方经常会冒痘痘,这是为什么呢?地球母亲说的冒痘痘是指在地球上会发生火山、地震。接下来我们一起帮助地球母亲解决这个困惑。要解决这个困惑,我们要先去看一下,地球母亲身上哪里多发地震呢?老师从地震台网上给同学们找到了近五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的分布图,请同学们结合书本47页的火山地震分布图和板块构造图,小组合作探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②火山地震分布和板块构造有何关系? 师: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太平洋沿岸,包括亚洲的东部,美洲的西海岸。 师:我们可以大致概括为两个火山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世界上95%的地震都发生在这两个地震带。那为什么这些区域多发生火山地震呢?我们将板块分布图进行结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绝大部分的火山和地震都是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师:这就是由于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岩石圈的表层部分——地壳运动会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而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就好比两个并排的同学相撞,你们彼此靠近的手臂会有痛感一样。 师:知道了这个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解释一下,日本、印尼火山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而同为岛国的英国为什么很少发生地震?(展示日本和印度尼西亚所在位置图) 生: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日本和印尼位于板块交界处,因此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而英国却处在板块的内部,所以相对稳定。 师:那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吗?请同学们结合板块分布图想一想。 生: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西南部和东部地区紧邻板块的交界处,所以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师:对了,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比如我国曾经发生的大地震: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那我们就非常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防震避险知识,当地震来了怎么办呢?下面我们来模拟一下地震发生的情境,假设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地震来,每个小组派出一个观察员,其他同学迅速做出反应,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播放地震警报) 师:好的,地震结束,这时候同学们就要用手或书包护住头部,听从老师的指挥从安全通道迅速撤离。现在我们是模拟情境,所以同学们回到我们的座位上。我想请小组的观察员给各个小组打个分,并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同学们做的好的,和做的不对的地方有哪些。 生:地震发生时,要迅速躲到课桌底下,保护自己的头部。不能马上跑出去,不能靠近阳台。 师:非常好!当发生地震时,2楼以上的同学们一定不要立马冲出教室,这个时候很容易受伤,要等地震结束后,再有序撤离。那如果在其他环境下发生了地震,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起通过一个小视频来学习。(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 火山和地震与地壳运动的关系,是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展示一些直观的图片,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探究,去一步一步得出结论。 采用的是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防震避险教育,让同学们处在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课堂的防震演练,让学生参与课堂动起来,能积累实践经验,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变和反应能力。老师再进行指导和视频教学,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得到启发,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 (五) 3、板块运动方式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师生活动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的关系,那么板块运动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地球母亲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她说我的身上有些地方会长肉,即耸起高大的山脉,而有些地方却会长伤疤,伤疤还会越来越大呢?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找到世界上的高大的山脉和地球的伤疤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打开世界地形图,找到这些地理事物,并且在板块图上标注出来。请一个小组上黑板上来标注,并进行简单的介绍。 学生完成活动。 生:世界上著名的高大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地球上第一大伤疤则是在东非,叫做东非大裂谷。 师:我们也大胆的猜想一下,他们的形成和板块运动有关系,下面老师给同学展示板块运动分布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箭头。细心地同学会发现,这幅图上有许多的箭头,它们其实代表了板块运动的方向,而在板块交界处,有一些相对的箭头,则说明两个板块是向相对的方向运动的,这种运动方式称之为碰撞挤压。同学们在你们的图上补充好这些箭头,这些高大的山脉是处在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下面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一下,请两位同学上来帮助老师进行这个模拟实验,请两位同学往相对的方向推泡沫,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泡沫的中间隆起了。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模拟实验,更加形象生动的来认识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播放视频演示),同学也可以两两拿一本书来做这个小实验,把他们放在桌子上,往相对的方向用力,看一看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通过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板块碰撞挤压会使得地壳隆起。 师:那同学们能否解释:这些高大山脉是如何形成的了? 生:喜马拉雅山脉它就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阿尔卑斯山脉是由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落基山脉是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视频更直观的观察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播放视频)。 师:在这幅图中除了有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挤压,还有往相反方向运动的,这种运动方式称为——张裂拉伸。往相反方向运动的板块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来观看一个动态模拟实验(边放老师边讲解),板块A 和板块B 往相反的方向运动,由于受力,陆地一开始会分裂形成一个裂谷,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水入侵到裂谷地带,再继续往相反方向运动,裂谷出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大洋。那么东非大裂谷也就是由于板块的张裂运动产生的。 师:以上就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我们一起来梳理总结一下:(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组成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的,而是由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并且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2)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全球大致可分为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3)板块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高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拉伸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 师:那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板块的运动规律,下面请同学们当一个小小预言家,来预测一下未来,地中海、红海以及喜马拉雅山脉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地中海处在板块的碰撞挤压处,面积会缩小,可能会消失,红海处在板块的张裂拉伸处,面积会扩大,喜马拉雅山脉处在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海拔可能会上升。
设计意图 板块的两种运动方式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因此采用的实验模拟的方式,由学生动手模拟两个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使得地壳隆起,并通过视频介绍,可以更直观的解释世界上高大山脉的形成原因,也能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板块的张裂拉伸同样采用动态模拟的方式展示给同学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张裂拉伸会形成裂谷或者海洋,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直观化,帮助突破重、难点。
教学反思 《海陆变迁》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的上采用复习导入,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在板块构造基本内容学习环节,利用自制板块分布图教具拼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不断地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利用地图进行分析探究,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在防震避灾的教学中,为学生设置情境,不纸上谈兵,让学生真正学习到防震避险知识,掌握正确的防震避震方法;再采用实验的模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更好的理解。 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教学方法上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己从图中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并且大量的列举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使本节课的重难点得到较好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