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刷卷】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9(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必刷卷】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9(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7 20:32: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刷卷】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9
(含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说”,认为中国农业起源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他们在中国中部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影响,而周围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不一样,有各自的发展和层次,犹如重瓣花朵式的格局。这一观点认为中华文明(  )
A.以黄河流域的文明发源地 B.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C.以地域多样性的核心特征 D.南北并行,各自发展
2.在《西京杂记》中有关于多综多蹑织机(古代提花织机之一)的描述:“霍光(西汉大臣)妻遗淳于衍(人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巨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2013年,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台多综织机模型将汉代真实的织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由此可知(  )
A.汉代人们能够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B.《西京杂记》所记反映了汉代官营织品的精美昂贵
C.这些织机模型为研究我国古代棉纺织业提供了物证
D.汉朝纺织机已经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3.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密令观京师宫殿楷式”,蒋少游之舅、清河士族崔元祖向齐武帝告发此事,并称“岂可令毡乡之鄙,取象天宫?”蒋少游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阳城。这反映了(  )
A.魏齐之间使节往来频繁 B.士大夫家族执掌朝政
C.南北方的建筑风格趋同 D.民族矛盾与交流并存
4.辽国没有宰相群体,而是参照汉代“三公”设立“三师府”,三师府官员皆有实权,常以同姓王、异姓王任之。金朝海陵王时期,改三省制为一省制,这一做法后为元朝所沿用。由此可知(  )
A.政权更替引发局势动荡 B.国家治理注重因地制宜
C.民族交融推动制度沿革 D.国家统一得到广泛认同
5.清嘉庆年间,时人指出:自清摊丁入亩后,国家降低了对人丁户口的关心程度,结果“流民纷于镇集”,在此“流民祸乱”之时,需“重谱谍之学,立大宗之法以管摄天下人心”。此观点(  )
A.揭示了清朝中期社会动乱的根源 B.肯定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C.体现了乡约具有教化百姓的功能 D.主张由宗族编制和管理基层户籍
6.甲午战后,为筹措对日赔偿,时任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的盛宣怀认为“不可全借洋债”,而必须“借用本国民债”。为此,他上呈《自强大计折》,并附“请设银行片”,向光绪帝奏请开设银行,并很快获得批准。1897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功创办,并先后在北京、天津、汉口等多地设立分行。由此可知(  )
A.外国经济侵略受到了有效遏制 B.主要为洋务企业提供贷款和汇兑服务
C.新型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 D.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得到成功实践
7.1920年前后,某青年知识分子在《少年中国》《解放与改造》等报刊发表了《怎样创造少年中国》《论教育改造和社会改造》等文章近30篇。他指出:“人类是共存的,社会是联带的,我们要求个人幸福必不可不求全人类幸福。”该青年的主张(  )
A.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推动了五四运动的扩展
C.促进了近代教育的改造 D.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纲领
8.抗战时期漫画创作活跃,下表是1938年创办的漫画期刊,对此表所含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创办时间 刊名 主办单位 出版情况
1938年1月 抗敌画报 全国漫协西安分会 1939年5月停刊
1938年1月 抗战画刊 抗战画刊社 1941年4月出版了第3卷
1938年1月 抗战漫画 救亡漫画宣传队 1~12期在汉口出版,13~15期在重庆出版
1938年4月 漫画战线 全国漫协华南分会 此外,该分会还出版了广州漫画、救亡画刊、漫画阵地、自卫画刊、民众漫画
(资料来源:许志浩《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版,略有改动)(  )
A.试图推动国共再次合作的实现 B.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C.创作基地都在抗日民主根据地 D.一定程度激励了群众爱国热情
9.1957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其体现的主旨是(  )
A.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B.提升干部的文化水平
C.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D.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
10.1978年年初,安徽部分农村通过产量来考核生产单位的生产绩效,并将核算单位缩小至生产作业组。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安徽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
C.农业生产市场化的趋势形成 D.改革开放率先在安徽推广落实
11.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是现实主义者,不具有古埃及人那种来世复生的思想。他们认为死亡是人生命的终结,更关心现实和实际的问题,重视法律以规范社会秩序,克服社会的混乱与动荡。这反映了(  )
A.古美索不达米亚人的生活安宁富足 B.古代埃及重视宗教神权统治
C.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有着深刻影响 D.两河流域居民宗教观念淡薄
12.公元前5世纪,某法律条文规定:“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这部法律(  )
A.内容单一,主要是债务方面的法律条文
B.特点鲜明,明文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
C.目的明确,保障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
D.影响深远,为欧美国家提供法律蓝本
13.下图为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传播示意图,据此推断,路线①和②传播的物种分别是(  )
A.玉米,咖啡 B.番茄,茶叶 C.葡萄,水稻 D.南瓜,辣椒
14.如表为19世纪德国强制性的疾病保险制度。此举(  )
相关法律文件 主要内容及实施
1856年《工业法》 规定城市卫生局应使工作条件恶劣的工人参加疾病保险基金
1876年《疾病登记援助法案》 规定参加疾病保险组织的病人可以在所在城市报销医疗费用,但仅有少数城市执行这项法案
1883年《疾病保险法》 规定投保市民在生病期间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
A.完善了德国政治制度 B.适应了德国发展需要
C.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 D.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15.1914年,在日本军政各方的支持下,许多日本知识分子来华“学术考查”。学者涩川玄耳力荐日本人以此为契机开展对“支那”各方面的研究;佛教史专家常盘大定则呼吁日本佛教徒应以研究中国为使命,整理研究中国的佛教文化;建筑史专家关野贞多次到访中国,大量收购民间所藏文物。这些活动(  )
A.保护了中国的文化古迹 B.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交融
C.助力了日本的殖民侵略 D.提高了中国的考古水平
16.如图为1880~1996年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的变化情况。据此判断(  )
A.世界贸易的萎缩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
B.欧美国家始终奉行自由贸易的传统政策
C.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影响全球化进程
D.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造成世界贸易停滞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长安城是高度集权的唐帝国的中心和象征。作为横跨中亚陆上商路的东端终点,以及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都城,长安城内挤满了来自亚洲各地的人。长安的整个规划和结构表现出唐朝对社会的严密控制,城市的规模和壮丽体现了唐王朝的力量和财富。……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它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越过葱岭,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昭武九姓,承担着东西方交流的中介使命。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史记》曰“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隋唐时期,部分人对海洋的潮汐运动规律认识有了理性上的提高;宋元时期已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罗盘导航、天文定位以及航迹推算,使跨洋航海的宏愿与构想得以实现。15世纪在明成祖支持下,开始了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郑和下西洋途经多国,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各国友好往来,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绘有20页航海地图,是中国航海技术与实力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何国卫《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技术基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都长安在当时的地位。结合所学,从古代东西方交流角度,概括丝绸之路的象征性意义,并指出除丝绸之路外,古代亚欧大陆其他的重要商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所具备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简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有个名叫谢士先的人告发申坦是刘义宣(谋反败亡者)的同谋。当时申坦已死,他的儿子申令孙为山阳郡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便到廷尉投案请罪。廷尉卿蔡兴宗议曰:“若坦昔为戎首,身今尚存,累经肆眚(朝廷宽赦),犹应蒙宥(宽恕)。令孙天属(父子天性相连),理相为隐。况人亡事远,追相诬讦,断以礼律,义不合关。”同时指出谢士先“发因私怨,况称风声路传,实无定主,而干黩欺罔,罪合极法。”又有告状的百姓二十二人,案情还未了结,还得参与廷尉审讯,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些人应该暂时拘押在尚方(监狱)之中。蔡兴宗“以讼民本在求理,故不加械,即若系尚方,于事为苦”。
——摘编自李延寿《南史·列传·卷二十九》
材料二
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1777年,法学家西罗塞尔最早倡议在德国编纂一部统一的民法典,随后德国学界围绕民法典的制定,陆续展开了研究与争鸣。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民法大全》中关于体系、方法、技巧、术语的智慧。法典第145条规定“向他方要约成立契约者,因要约而受约束”,非经当事人同意,要约不得修改或废除;第823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对他们负因此所生损害的义务”;第903条规定“物的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和第三人权利范围内,得自由处分其物”。
——摘编自哈斯巴根《中国民法典民族性的型塑》
材料三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前两次由于多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因而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并于2002年12月进行了一次审议……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又陆续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编纂民法典,就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兴宗在司法实践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或精神品质。(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颁行的历史条件。(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民法典颁布的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前夕,它已经在西欧的制造生产领域里取得了统治地位。而英国的手工工场是18世纪欧洲最先进、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企业,因此,英国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中率先迈开步伐,是不足为怪的。首先,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精细的劳动分工,为机器的使用创造了条件。……其次在英国的手工工场里,集中了一批技术热练的工人和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最后,英国工业革命前夕,手工工场的高级形式——集中的手工工场规模已经很大。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第一次技术革命 从纽可门的单作用蒸汽机到瓦特的双作用蒸汽机的发明用了72年
从发明到应用:蒸汽机为84年
第二次技术革命 从法拉第的发电机模型开始,到美国人交流电动机发明用了57年
从发明到应用:电动机为65年;无线电为35年;雷达为15年
第三次技术革命 代表性技术电子计算机1946年问世,在30年时间内经历了5代;运转速度增加30多万倍;体积缩小到三分之一
从发明到应用:原子能利用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晶体管为4年;激光器为1年
科学知识增长率 20世纪50年代每年增长9.5%;60年代为10.6%;80年代为12.5%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技术条件。(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当时“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的新生产方式及新生产组织方式。并指出“世界市场”与“大工业”的辩证关系。(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三次技术革命相对于第一、二次技术革命而言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哪些因素推动了新技术革命的到来?(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几种认识。
观点一 不同国家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又会有具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而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特征和具体文明形态也具有差异性,由此呈现出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状况。
观点二 地域性的文明可以在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养分中不断丰富与更新自身。
观点三 回眸千百年来的人类文明史,可以发现诸多文化并不是封闭、孤立地各自发展,而是在交流碰撞中推动人类文明演进。
——摘编自刘先春、张艳霞《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依据、理论内涵及价值意蕴》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或多个观点,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古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参考答案示例
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农业起源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各自的发展和层次”及所学可知,中国农业起源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他们在中国中部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影响,但同时各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身独特的社会发展特色,体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文明格局,故选B项;这一观点认为中华文明起源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排除A项;这一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未体现地域多样性,排除C项;“他们在中国中部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影响”说明南北并不是并行、各自发展,而是相互影响的,排除D项。
2.
【答案】A
【解析】据材料 “霍光(西汉大臣)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 ” “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 ”可知,多综多蹑织机构造操作复杂,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故选A项;材料中陈宝光家应该是民营手工业,并非官府统一经营,不能判断其为官营手工业,排除B项;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南宋推广到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兴起于南宋后期,排除C项;元代以后,织布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排除D项。
3.
【答案】D
【解析】由“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可知,当时不同民族政权之间存在交流,由“密令观京师宫殿楷式”、“岂可令毡乡之鄙,取象天宫?”可知,民族政权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而北魏孝文帝派遣的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后,奉命秘密绘制南齐宫殿形制并在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阳城,这从客观上反映了胡汉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矛盾并存的特点,故选D项;单凭题干所述的一个事件无法得出北魏和南朝齐国之间使节往来频繁的结论,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只有“清河士族崔元祖向齐武帝告发此事”与士大夫相关,但并不能据此得出士大夫家族执掌朝政的结论,排除B项;仅凭北魏洛阳城的建筑风格,不能得出南北建筑样式逐渐趋同的结论,C项夸大了南北方建筑风格的相似之处,排除C项。
4.
【答案】C
【解析】由 “辽国参照汉代 ‘三公 ’设立 ‘三师府 ’”、 “金改三省制为一省制,这一做法后为元朝所沿用 ”,这反映了辽、金、元三个政权对中原王朝制度建设经验的吸收、传承及创新,故选C项;题干并未体现局势动荡,也并不是想强调政权更迭,而是强调三个政权在中枢机构方面的制度传承与创新,所以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各政权的中央官制之间具有一定的传承与沿革关系,无法体现因地制宜的特征,排除B项;元朝为大一统王朝,但辽和金并未实现国家统一,所以没法据此得出国家统一得到广泛认同的结论,排除D项。
5.
【答案】B
【解析】从 “重谱谍之学,立大宗之法以管摄天下人心 ”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作者认为在流民问题严重的背景下,应该重视宗族(大宗)的力量来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这体现了宗族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故选B项;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观点主要是在谈论 “摊丁入亩 ”政策导致的人口流动和流民问题,以及对此问题的解决建议,但并没有直接揭示社会动乱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观点肯定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未涉及乡约的功能,排除C项;只有政府有权编制和管理基层户籍,排除D项。
6.
【答案】C
【解析】甲午战后盛宣怀认为“不可全借洋债”,而必须“借用本国民债”,在此基础上,他上书请求创设银行,获准创办了第一家银行,这意味着近代商业银行这一新型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了中国,故选C项;题干仅提到了我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成立,但并未提到其经营的结果,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外国经济侵略受到有效遏制的结论,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已经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时候结束了,所以中国通商银行的创办并不是为洋务企业提供贷款和汇兑业务的,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指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这与题意不符,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得到成功实践的结论,排除D项。
7.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但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和共同命运,这与题干中青年的主张“个人幸福必不可不求全人类幸福”高度吻合,故选A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排除B项;该青年在文章中提到了“论教育改造”,但这并不是其主张的核心内容,也没有直接表明他的文章促进了近代教育的改造,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D项。
8.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刻字,从表中内容可以看出漫画的题材基本以抗战救国为主,宣传抗战思想,一定程度激励了群众爱国热情,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国共合作已经实现,排除A项;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是1935年的华北事变,排除B项;据材料“1~12期在汉口出版,13~15期在重庆出版”“全国漫协华南分会”可知,创作基地分布地区较广,并非都在抗日根据地,排除C项。
9.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又红又专 ”的口号,主旨在于强调党员干部应该既是政治上的忠诚者,又是业务上的能手。这里的 “红 ”指的是政治上的合格,要求干部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而 “专 ”则是指业务上的精通,要求干部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一口号体现了毛泽东对党员干部的期望,即要在政治和业务两个方面都达到高标准,以此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故选D项;党管干部主要是指各级党委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并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提升干部的文化水平只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干部要 “又红又专 ”,没有涉及干部制度改革,排除C项。
10.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通过产量来考核生产单位的生产绩效”“进行包产到户试点”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年初,安徽部分农村通过产量来考核生产单位,将核算单位缩小、进行包产到户等都体现了生产责任制,这些举措是对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故选B项;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题干中的时间“改革”还未正式推行,不可能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农业生产市场化是指农业生产以市场配置为主,让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环节发挥基础性作用,材料只体现了安徽部分农村对“承包”“产量考核”等方面的尝试,无法体现市场化趋势的“形成”,排除C项;题干时间改革开放尚未正式开始,并且材料不涉及“开放”,安徽也不是率先推广落实对外开放的省份,排除D项。
11.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主要由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因其肥沃的土地,也被称为 “两河流域 ”。然而,这个地区频繁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和干旱)以及多变的政治环境,可能导致了美索不达米亚人更加关注现实生活的稳定和秩序。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体系中,更多地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如农业生产的丰饶、城市的保护神等。相较之下,古埃及文明依赖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种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可能让古埃及人更加有信心和精力去思考死后的世界,从而形成了复杂的宗教仪式和来世观念,故选C项;古代人类生产力水平低, “生活安宁富足 ”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且未涉及古代埃及的政治统治方式,排除B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同样有浓厚的宗教观念, “宗教观念淡薄 ”说法错误,排除D项。
12.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债权人可以处罚债务人,但债权人要保障供应食物给债务人,这说明改法律明文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故选B项;材料并无改法律其他内容的信息,无法得出内容单一的结论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这部法律保障的是债权人的利益,排除C项;材料强调改法律对于债务关系的规定,并不能得出为欧美国家提供法律蓝本的结论,排除D项。
13.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路线①指美洲的物种外传,原产于美洲的物种有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路线②指欧亚大陆的物种外传至美洲,有马、牛、羊、橄榄、葡萄和茶叶等,由此可知,路线①和②传播的物种分别是茶叶和番茄,故选B项;咖啡原产于非洲,不符合②欧亚大陆的物种外传的路线,排除A项;葡萄原产于欧亚大陆,不符合路线①美洲的物种外传路线,排除C项;辣椒原产于美洲,不符合路线②欧亚大陆的物种外传路线,排除D项。
14.
【答案】B
【解析】19世纪的德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中的工人数量迅速增加,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此时,建立强制性的疾病保险制度,能够保障工人在生病时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故选B项;所给的法律文件内容来看,它们主要涉及的是疾病保险制度,而非政治制度,排除A项;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于二战后,排除C项;据材料 “仅有少数城市执行这项法案 ”可知,该制度对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是有限的,排除D项。
15.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日本人以此为契机开展对‘支那’各方面的研究”“日本佛教徒应以研究中国为使命,整理研究中国的佛教文化”“大量收购民间所藏文物”及所学可知,1914年一批日本知识分子在军政各方的支持下来华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侧重对中国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的考查,这为此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帮助,故选C项;“大量收购民间所藏文物”,不能保护中国的文化古迹,排除A项;材料只是日本知识分子来华“学术考查”,没有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日本知识分子在中国“学术考查”,收购中国民间文物,不是中国的考古,不能提高中国的考古水平,排除D项。
16.
【答案】C
【解析】据曲线图看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贸易、金融以及移民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因战争和经济危机干扰,经济全球化受阻,二战结束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复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及信息技术进步等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这说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影响全球化进程,故选C项;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排除A项;欧美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放弃了自由贸易的传统,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二战爆发后世界贸易虽受影响,但没有停滞,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答案】
(1)地位:唐帝国的中心和象征;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起点也可);国际大都会。(2分)
象征性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或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2分)
其他商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2分)
条件: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的发达;航海技术的丰富;统治者的支持。(2分)
影响: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或用教材: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交通的巅峰);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或用教材: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宣扬国威,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2分)
18.【答案】
(1)精神品质:礼法合一的法治观念(礼法合一);公正严明的执政品质(公正严明);体恤民众的民本思想(恤民)。(3分)
(2)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承认契约的地位;强调故意或过失的责任。(3分)
条件:德国的统一;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发展;罗马法与法国民法典的影响;法学家的努力。(3分)
(3)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2分)
意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4分)
19.【答案】(18分)
(1)技术条件:手工工场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生产技术日益纯熟。手工工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17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许多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3分)
(2)新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新生产组织方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或工厂制,或工厂)。(2分)
辩证关系: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要求生产领域的革命,推动了大工业时代到来。(2分)机器大工业生产意味着生产出更多的商品,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基本)形成。(2分)
(3)新变化:新技术的发明、完善时间不断缩短;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缩短(或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知识增长率上升。(2分)
因素:科学理论进一步突破(具体举例亦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等),为新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或国家加强对科技发展的干预,或政府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等。(4分)
20.【答案】
示例
观点: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在相互交融(影响)中共同发展的。(2分)
阐述:受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多样的)文明,如东方的古代中华文明,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等;各文明中心在吸取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中国古代儒学吸收佛教理念等而得到发展。各地文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中华文明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的文明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繁荣发展的各地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8分)
因此,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努力发掘古代文明的智慧,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借鉴。(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刷卷】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9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说”,认为中国农业起源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他们在中国中部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影响,而周围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不一样,有各自的发展和层次,犹如重瓣花朵式的格局。这一观点认为中华文明(  )
A.以黄河流域的文明发源地 B.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C.以地域多样性的核心特征 D.南北并行,各自发展
2.在《西京杂记》中有关于多综多蹑织机(古代提花织机之一)的描述:“霍光(西汉大臣)妻遗淳于衍(人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巨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2013年,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台多综织机模型将汉代真实的织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由此可知(  )
A.汉代人们能够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B.《西京杂记》所记反映了汉代官营织品的精美昂贵
C.这些织机模型为研究我国古代棉纺织业提供了物证
D.汉朝纺织机已经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3.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派遣汉族人蒋少游出访南朝齐国,“密令观京师宫殿楷式”,蒋少游之舅、清河士族崔元祖向齐武帝告发此事,并称“岂可令毡乡之鄙,取象天宫?”蒋少游返回后凭记忆绘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规划、建筑样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阳城。这反映了(  )
A.魏齐之间使节往来频繁 B.士大夫家族执掌朝政
C.南北方的建筑风格趋同 D.民族矛盾与交流并存
4.辽国没有宰相群体,而是参照汉代“三公”设立“三师府”,三师府官员皆有实权,常以同姓王、异姓王任之。金朝海陵王时期,改三省制为一省制,这一做法后为元朝所沿用。由此可知(  )
A.政权更替引发局势动荡 B.国家治理注重因地制宜
C.民族交融推动制度沿革 D.国家统一得到广泛认同
5.清嘉庆年间,时人指出:自清摊丁入亩后,国家降低了对人丁户口的关心程度,结果“流民纷于镇集”,在此“流民祸乱”之时,需“重谱谍之学,立大宗之法以管摄天下人心”。此观点(  )
A.揭示了清朝中期社会动乱的根源 B.肯定宗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C.体现了乡约具有教化百姓的功能 D.主张由宗族编制和管理基层户籍
6.甲午战后,为筹措对日赔偿,时任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的盛宣怀认为“不可全借洋债”,而必须“借用本国民债”。为此,他上呈《自强大计折》,并附“请设银行片”,向光绪帝奏请开设银行,并很快获得批准。1897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功创办,并先后在北京、天津、汉口等多地设立分行。由此可知(  )
A.外国经济侵略受到了有效遏制 B.主要为洋务企业提供贷款和汇兑服务
C.新型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 D.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得到成功实践
7.1920年前后,某青年知识分子在《少年中国》《解放与改造》等报刊发表了《怎样创造少年中国》《论教育改造和社会改造》等文章近30篇。他指出:“人类是共存的,社会是联带的,我们要求个人幸福必不可不求全人类幸福。”该青年的主张(  )
A.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推动了五四运动的扩展
C.促进了近代教育的改造 D.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纲领
8.抗战时期漫画创作活跃,下表是1938年创办的漫画期刊,对此表所含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创办时间 刊名 主办单位 出版情况
1938年1月 抗敌画报 全国漫协西安分会 1939年5月停刊
1938年1月 抗战画刊 抗战画刊社 1941年4月出版了第3卷
1938年1月 抗战漫画 救亡漫画宣传队 1~12期在汉口出版,13~15期在重庆出版
1938年4月 漫画战线 全国漫协华南分会 此外,该分会还出版了广州漫画、救亡画刊、漫画阵地、自卫画刊、民众漫画
(资料来源:许志浩《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版,略有改动)(  )
A.试图推动国共再次合作的实现 B.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C.创作基地都在抗日民主根据地 D.一定程度激励了群众爱国热情
9.1957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其体现的主旨是(  )
A.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B.提升干部的文化水平
C.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D.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
10.1978年年初,安徽部分农村通过产量来考核生产单位的生产绩效,并将核算单位缩小至生产作业组。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安徽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
C.农业生产市场化的趋势形成 D.改革开放率先在安徽推广落实
11.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是现实主义者,不具有古埃及人那种来世复生的思想。他们认为死亡是人生命的终结,更关心现实和实际的问题,重视法律以规范社会秩序,克服社会的混乱与动荡。这反映了(  )
A.古美索不达米亚人的生活安宁富足 B.古代埃及重视宗教神权统治
C.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有着深刻影响 D.两河流域居民宗教观念淡薄
12.公元前5世纪,某法律条文规定:“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这部法律(  )
A.内容单一,主要是债务方面的法律条文
B.特点鲜明,明文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
C.目的明确,保障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
D.影响深远,为欧美国家提供法律蓝本
13.下图为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传播示意图,据此推断,路线①和②传播的物种分别是(  )
A.玉米,咖啡 B.番茄,茶叶 C.葡萄,水稻 D.南瓜,辣椒
14.如表为19世纪德国强制性的疾病保险制度。此举(  )
相关法律文件 主要内容及实施
1856年《工业法》 规定城市卫生局应使工作条件恶劣的工人参加疾病保险基金
1876年《疾病登记援助法案》 规定参加疾病保险组织的病人可以在所在城市报销医疗费用,但仅有少数城市执行这项法案
1883年《疾病保险法》 规定投保市民在生病期间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
A.完善了德国政治制度 B.适应了德国发展需要
C.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 D.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15.1914年,在日本军政各方的支持下,许多日本知识分子来华“学术考查”。学者涩川玄耳力荐日本人以此为契机开展对“支那”各方面的研究;佛教史专家常盘大定则呼吁日本佛教徒应以研究中国为使命,整理研究中国的佛教文化;建筑史专家关野贞多次到访中国,大量收购民间所藏文物。这些活动(  )
A.保护了中国的文化古迹 B.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交融
C.助力了日本的殖民侵略 D.提高了中国的考古水平
16.如图为1880~1996年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的变化情况。据此判断(  )
A.世界贸易的萎缩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
B.欧美国家始终奉行自由贸易的传统政策
C.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影响全球化进程
D.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造成世界贸易停滞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长安城是高度集权的唐帝国的中心和象征。作为横跨中亚陆上商路的东端终点,以及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都城,长安城内挤满了来自亚洲各地的人。长安的整个规划和结构表现出唐朝对社会的严密控制,城市的规模和壮丽体现了唐王朝的力量和财富。……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它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越过葱岭,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昭武九姓,承担着东西方交流的中介使命。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史记》曰“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隋唐时期,部分人对海洋的潮汐运动规律认识有了理性上的提高;宋元时期已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罗盘导航、天文定位以及航迹推算,使跨洋航海的宏愿与构想得以实现。15世纪在明成祖支持下,开始了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郑和下西洋途经多国,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各国友好往来,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绘有20页航海地图,是中国航海技术与实力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何国卫《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技术基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都长安在当时的地位。结合所学,从古代东西方交流角度,概括丝绸之路的象征性意义,并指出除丝绸之路外,古代亚欧大陆其他的重要商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所具备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简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南朝刘宋孝武帝时,有个名叫谢士先的人告发申坦是刘义宣(谋反败亡者)的同谋。当时申坦已死,他的儿子申令孙为山阳郡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便到廷尉投案请罪。廷尉卿蔡兴宗议曰:“若坦昔为戎首,身今尚存,累经肆眚(朝廷宽赦),犹应蒙宥(宽恕)。令孙天属(父子天性相连),理相为隐。况人亡事远,追相诬讦,断以礼律,义不合关。”同时指出谢士先“发因私怨,况称风声路传,实无定主,而干黩欺罔,罪合极法。”又有告状的百姓二十二人,案情还未了结,还得参与廷尉审讯,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些人应该暂时拘押在尚方(监狱)之中。蔡兴宗“以讼民本在求理,故不加械,即若系尚方,于事为苦”。
——摘编自李延寿《南史·列传·卷二十九》
材料二
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1777年,法学家西罗塞尔最早倡议在德国编纂一部统一的民法典,随后德国学界围绕民法典的制定,陆续展开了研究与争鸣。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民法大全》中关于体系、方法、技巧、术语的智慧。法典第145条规定“向他方要约成立契约者,因要约而受约束”,非经当事人同意,要约不得修改或废除;第823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对他们负因此所生损害的义务”;第903条规定“物的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和第三人权利范围内,得自由处分其物”。
——摘编自哈斯巴根《中国民法典民族性的型塑》
材料三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前两次由于多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因而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并于2002年12月进行了一次审议……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又陆续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编纂民法典,就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兴宗在司法实践中体现的思想观念或精神品质。(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颁行的历史条件。(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民法典颁布的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前夕,它已经在西欧的制造生产领域里取得了统治地位。而英国的手工工场是18世纪欧洲最先进、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企业,因此,英国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中率先迈开步伐,是不足为怪的。首先,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精细的劳动分工,为机器的使用创造了条件。……其次在英国的手工工场里,集中了一批技术热练的工人和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最后,英国工业革命前夕,手工工场的高级形式——集中的手工工场规模已经很大。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第一次技术革命 从纽可门的单作用蒸汽机到瓦特的双作用蒸汽机的发明用了72年
从发明到应用:蒸汽机为84年
第二次技术革命 从法拉第的发电机模型开始,到美国人交流电动机发明用了57年
从发明到应用:电动机为65年;无线电为35年;雷达为15年
第三次技术革命 代表性技术电子计算机1946年问世,在30年时间内经历了5代;运转速度增加30多万倍;体积缩小到三分之一
从发明到应用:原子能利用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晶体管为4年;激光器为1年
科学知识增长率 20世纪50年代每年增长9.5%;60年代为10.6%;80年代为12.5%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技术条件。(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当时“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的新生产方式及新生产组织方式。并指出“世界市场”与“大工业”的辩证关系。(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三次技术革命相对于第一、二次技术革命而言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哪些因素推动了新技术革命的到来?(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几种认识。
观点一 不同国家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又会有具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而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特征和具体文明形态也具有差异性,由此呈现出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状况。
观点二 地域性的文明可以在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养分中不断丰富与更新自身。
观点三 回眸千百年来的人类文明史,可以发现诸多文化并不是封闭、孤立地各自发展,而是在交流碰撞中推动人类文明演进。
——摘编自刘先春、张艳霞《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依据、理论内涵及价值意蕴》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或多个观点,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古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