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与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在进行任务群教学时要“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是什么
一、大单元教学的内涵理解需更准确
陆志平认为:“语文大单元教学通过提炼相对合适的单元主题,努力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各种语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把诸多元素统一起来。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导语是: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这些都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品格。三篇戏剧作品“寄托着他(作者)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根据本单元三篇作品内容及单元导语,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可以确定为:悲剧中人性的光辉,对正义的追求对邪恶的鞭挞,激发读者心中的悲悯情怀。人性的善良、亲情爱情的美好和面对邪恶敢于反抗的精神在三篇作品中都有体现,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性的光芒,学会爱与被爱。
任务可以设计为:①选一个人物,用文字给人物画像,从中观照自我人生;2走进人物内心,小组自选片段排演戏剧;③思考悲剧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悲剧形成的原因。
第一个任务是聚焦“一个人物”“用文字给人物画像”。这个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选择的主动权,通过“选”的活动,进行比较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再“画”像,即运用语言文字,这就带有创造性。第二个任务带有具身性,通过“排演”参与,进行深度体验。第三个任务是在前两个任务完成后的深度“思考”是对前两个任务的理性概括和穿透性拓展。
这三个任务一环扣一环,步步推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感受到人性的美与丑、生活的欢乐与沉重,引导学生思考,学会交流表达,把“语和“文”的教学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种学习任务设计,不但彰显了戏剧单元学习的旨趣,而且还在学习任务推进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显,同时也实现了人文教育的价值引领。
二、大单元教学的文本观照需更精细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超越单篇的综合性教学,师生需要对整个单元的文本进行观照。所谓观照,就是对文本进行观察、体验、判断、审视和比较,透视其背景,抓住其主要阅读主题辩证地思考诸要素的关系。可设计任务如下:
①了解三位作者;②精读教材三篇作品;③阅读提供的三位作家所处时代的补充材料;④阅读提供的材料: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二折)、曹禺的《雷雨》(第四幕)、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第三幕),进一步了解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社会原因。
针对这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认真准备。“了解作者”和作家“所处时代”,属于观察,体现了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和融会;“精读”是实践路径也是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剧情和人物语言的体验、对人物的分析与把握,来探索剧本中的情感和人物的情怀;了解“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在精读基础上的判断,融学习资源于一身,通过不同剧本中不同人物的比较分析做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判断。这种多文本组课,多任务驱动,多方法运用,形成“问题串”的“思维流”,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观照和理解,让学生知人论世,守住关节点。如果在课堂上再让学生进行人物扮演,改造剧情,推陈出新,化学习过程为体验过程,化体验过程为审美过程,学生就能收获语言美、思想美、人物美。
三、大单元教学的内容整合需更科学
1.单篇教学与单元教学的整合要合理
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离不开单篇教学的引领培养,做好单篇教学与大单元的整合,在单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更为复杂的大单元教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才能有保证。如本单元(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精选《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进行单篇教学,带动学生对《哈姆莱特》及《雷雨》的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单元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
2.单元大任务与语用教学细节要兼顾
如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戏剧单元)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鲁侍萍与周朴园、周萍等人物的对话,在语言中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感情实现语言学习与主题学习的统一。
3.课内文本与课外材料的整合要互补
在实际教学把本单元课后延伸的任务改为:在阅读《雷雨》或《哈姆莱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把教材节选部分改编为小说,并在班级交流。通过这个任务,学生对剧本深度阅读,加深对教材《雷雨(节选)》《哈姆莱特(节选)》涉及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