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_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5页)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_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5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8 09:0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指的是什么?
真的有五千年之久吗?怎样证明?
“文明”的定义什么?
民族的、地域(地理)的、文化认同的……
考古发现、文化典籍……
城市出现、国家产生、文字、等级制度、农业生产、法律制度……
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的?
学习本课, 共同探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商和西周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的产生
早期国家的特点
本课结构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中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门齿化石
1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元谋人
(170万年)
石器时代(原始社会)
打制
磨制
良渚文化
(5000年)
学生活动1:结合教材第2页,完成表格填写,并在地图中圈出相应代表遗址。
旧石器时代代表性的人类遗址
时间 代表 特征
距今170万年
距今70-20万年
元谋人
北京人
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学会用火,过着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如满天星斗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生活动2:结合课本第3-4页,完成表格填写,并在地图中圈出相应代表遗址。
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人类遗址
时间 代表 分布 特征
距今7000至5000年前
距今5000年前 黄河流域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黄河中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下游
彩绘陶器,栽培粟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黑陶
精美玉器、祭坛、神庙
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思考点:新石器时期人类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大河附近。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生活动3:以考古成果来看社会的变化(以良渚文化为例)。
代表神权的玉琮
代表王权和军权的玉钺
良渚文化的碳化稻米
精美的手工玉器:嵌玉漆杯
区分等级的良渚墓地
良渚古城遗址城墙分布图
农业发展
贫富分化、阶级差异
大型城市的出现
玉器:权力象征、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神权崇拜、发达的宗教信仰体系
艺术发展,手工业水平提高
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
——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
神人兽面纹
学生活动4:根据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所体现的文明发展及课本第4页第2段,分析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生产力进步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私有制
氏族贵族
早期贵族
下层平民
早期奴隶
国家产生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剩余产品
二、从部落到国家——早期国家的产生
学生活动5:说说你所知道的传说,你认为古史传说能不能当作历史事实的一部分或证据呢?
古史传说不是直接史料,大都是后人的追述,还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实证从部落到国家的演变过程,而考古资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二、从部落到国家——早期国家的产生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王位世袭制(传子)代替了禅让制(传贤)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学生活动6:阅读教材5-6页,完成夏商周三代发展脉络的表格梳理
夏商周三代发展脉络
朝代 时间 都城 性质 遗址 管理方式
夏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二里头遗址
商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殷墟遗址
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

(河南安阳)
镐京
(陕西西安)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对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
1.夏商周更迭
三、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2022·河南郑州二模·24)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有学者认为,夏朝使中国的早期国家形态由邦国转变为王国。王国的王权,不但支配着王邦(王直接统治的地区),还支配着从属于王邦的属邦。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夏朝时
A.诸侯国君权力得到巩固 B.血缘纽带关系不断增强
C.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族邦联盟变为天下共主
D
偷换概念
无中生有
程度失当
内服:王畿jī,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
2.商朝:内外服制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复归之。
——《史记 殷本纪》
内 服  
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区域,有很大的独立性。
东土
北土
西土
南土
商朝的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商朝政治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3.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宗法制: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稳定与和谐。
天下归周
血缘纽带
天下归宗
分封制: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
点拨:商的方国首领只要臣服于商王,还是原来部落的首领;西周则选派宗族、功臣及有影响力的古帝王之后,去做地方的诸侯。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商代的各个方国,大部分是由各个早期定居点和族群演化而来的旧有政权,而西周的诸侯国则大部分是由西周王室建立的。分封使得周天子与诸侯间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君臣统属关系。据此可知
A.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周天子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C.内外服制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D.商周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相同
A
程度失当
史实错误
偷梁换柱
无中生有
4.礼乐制度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
——《尚书大传》
衮服,据《周礼》记载,衮服是西周统治阶级的最高一级礼服。
西周一般贵族服饰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
——《礼记·王制》

别内外
定亲疏
序长幼
明贵贱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礼记·乐记》

上下“和同”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礼记》
礼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序,各安其分。
乐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
实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作用:维护了西周的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荀子》:“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2021 湖北 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A. 冶炼技术的提高
B. 铸造工艺的完善
C. 等级制度的发展
D. 宗法体系的崩溃
C
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
无中生有
程度失当
西周三大政治制度: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礼乐制:权力的认同——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5.国人暴动与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6.商和西周时期的经济状况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
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较多,技艺精湛。
7.商周天命观
商人重鬼神
周人敬天保民明德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记·祭义》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尚书 · 蔡仲之命》
政治
经济
思想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青铜铸造发达
礼乐制度  甲骨文
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
早期民本思想
结合夏商周时早期国家的表现,概括早期国家的特点
课堂小结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分封制
内外服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