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8 08:17: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九下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课前导学】
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在很长的一段时期,词人如柳永、晏殊、欧阳修等多将宋词用于“玩赏”,几乎没有跳出“春女思,秋士悲”的藩篱。在密州的几年,苏轼的豪放词风逐渐形成。苏轼将自己的理想、对政治的看法、对现实的追问都写进词里。他的豪情壮志如一支利箭划开了宋词华丽的外衣,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范围,从此宋词不再只是狭隘的“言情”,还能“言志”,开了豪放派的先河。苏轼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杭州通判任满。当时苏辙在山东济州任职,苏轼为了跟弟弟相距近些,就请求调到山东。这年五月,朝廷派他到密州担任太守,此时他年已四十。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十月,苏轼率领很多人马,到常山祭神祈雨。回来的路上,他和同僚们在铁沟附近举行一次习射打猎。这个活动激发了苏轼的豪情壮志,他用粗放的笔调,写下了气壮山河、光耀千古的爱国主义词篇《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个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诗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欣赏词的画面美、情感美。
2.感悟苏轼豪放的词风。
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感受词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苏轼豪放的诗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朗诵诗词
1.配乐朗诵本诗。
(师:首先请听老师将本词朗读一遍,仔细听)
读准字音
聊发( fā ) 擎( qínɡ )苍
貂裘( diāo qiú ) 千骑( qí )
平冈( ɡānɡ ) 酒酣( hān )
鬓( bìn ) 遣( qiǎn )
2.分节奏
老夫/聊发(fā)/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ɡ)苍,锦帽/貂裘(diāo qiú),千骑(qí)/卷/平冈(ɡānɡ)。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hān)/胸胆/尚/开张。鬓(bìn)/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qiǎn)/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声调要高亢,气势要豪迈。
3.学生代表朗诵,教师指导评价。
4.听朗读音频,全班再次有感情地齐读,感受诗意。
5.提问:通过朗诵,结合词的内容,哪个字能准确地概括本词的风格?
(狂)
师:“狂”的意思是:猛烈、纵情的、无拘无束的。在本词中苏轼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狂,更是有朝气、有希望、有血性、有冲劲的“少年狂”。屠隆说“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狂”,在词中找找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苏轼的“少年狂”?可以从字词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来进行赏析。
二、品读探究
(一)行为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朗读指导:“卷”重读。
(二)语气狂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典故,孙权曾骑马射虎,马被虎抓伤,他用长枪投刺,虎被吓退。意思为,看我像孙郎那样亲自射杀猛虎。暗示了自己也和孙权一样,有雄才大略,自己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风发。
朗读指导:“轻”“看”重读,有张力。
(三)读懂词意
①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地名;“出猎”,外出打猎。
题目点明了本词的主要内容:记一次在密州时的外出打猎。
②根据文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大意。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四)心态狂
1.“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朗读指导:“会”“望”“射”重读。
三、拓展探究——为何而狂
(一)为国而狂
师:苏轼在这里自比孙郎,亲射虎,展现出英勇杀敌的少年狂气,那么他到底是为何而狂?
(知人论世:PPT出示)
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我终将用尽力气拉满雕弓,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准,射向西夏军队。
2.明年,夏人犯边杀掠吏士。至是,契丹之民捕鱼界河,伐柳白沟之南。
——《宋史·王安石传》
明确:为国而狂
师:苏轼为国而狂的理想落空了,原来他是被政敌排挤出了政治中心,自请外放,来到了偏远的密州,但他还是心系家国,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朝廷的重用,正因报国无去处,而苏轼又想把心中积郁已久的情绪洒脱的发泄出来,所以有了开头的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
“聊”是暂且、姑且的意思,显得有些无奈和落寞,只能暂且、姑且发一回少年的狂放、少年的英雄本色、少年的抱负。这一句在读的时候该怎么处理?
朗读指导:前四个字缓慢、低沉,要包含淡淡的无奈;后三个字是蓄势待发的张狂,要读得铿锵有力。
(二)为民而狂
师:那苏轼还为何而狂?
PPT出示:
师:“为报倾城随太守”这个句子中“倾城”是什么意思? (全城)
追问:我不解的是,为什么全城的百姓都来观看太守打猎呢?这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太守呢?苏轼到底为密州的老百姓做了些什么好事呢?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作者在密州任职前后社会现状、心境的巨大变化窥见一斑。
任职之前:“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公私匮乏,民不堪命”……
百姓“剥啮草木啖泥土”“饥馑疾疫靡有遗”“流殍之余,其命如发”,其逃亡,弃婴者随处可见。
——《后杞菊赋》并序
任职之后:消蝗灾,乞甘霖,平强盗,免赋税,整吏治,养孤儿......密州——“京东首善之地”
加以注解后师提问:由此可见,苏轼还为何而狂?
明确:为民而狂
我们再读读这句“为报倾城随太守”,读出老百姓对苏轼的爱戴之情。
师: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全城的老百姓都来观看太守打猎。原来,苏轼的狂,是为国而狂,为民而狂。虽被排挤,失去信任,处在人生低谷,但仍有满腔热血以及忧民之心,报国之志。
Ppt呈现:苏轼的这一生都在做什么?
助读资料一:苏轼人生轨迹图(视频)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助读资料二:苏轼被贬后都做了什么?
被贬密州:消蝗灾,平强盗,免赋税,养孤儿......
被贬徐州:排洪抗旱、开发煤田......
被贬杭州:减轻赋税、修浚西湖......
被贬定州:修造营房、整饬军政......
被贬惠州:凿井引水、修桥筑路......
被贬儋州:兴办教育、教化百姓......
助读资料三:苏轼被贬后都说了什么?
被贬黄州,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被贬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师:原来,苏轼的狂:是一种永恒的追求,是心忧百姓的赤诚之心,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是一种失意文人的理想表达,是一种精神的进取。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基因,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都用自己的少年狂将生活变成一朵绚烂夺目的花。康震说:“他一生是少年。”接下来,请全体同学将这一股少年的狂放、少年的英雄本色、少年的抱负带入到词中,集体朗读。
教学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用韵律抒写音乐美感的词,是一首用典故抒写深长意蕴的词,是一首用豪情抒写雄心壮志的词。在授课时,要根据学生对词的理解,教师加以指正,从品读中悟情趣,从苏轼身上找到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