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安徽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安徽卷)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8 17:4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真题完全解读
2024年安徽中考历史
目录
contents
01
试卷总评
02
考情分析
03
真题解读
04
备考指津
一、试卷总评
一、试卷总评
2024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遵循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命题,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总目标,既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又注重对考生的学科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础性、创新性、探究性,教育性,时代性。
1.知识点分布广泛
试卷涵盖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如原始农耕文明、商鞅变法、三省六部制、丝绸之路等。同时,也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如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抗日战争、一五计划、改革开放的成就等。此外,世界历史的知识点也有所涉及,如汉谟拉比法典、西欧庄园、工业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
2.强调历史思维能力
真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分析材料、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等。例如,第17题第(3)小题“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件文物,为其拟写一句宣传语”,第18题第(3)小题“为非洲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第19题第(2)小题“运用表格或年代尺制作一份简要的梁启超年谱”,这些考查都注重将历史知识运用到实践技能的能力,具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突出时代特征
试卷中的一些题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热点和时代特征,例如第15题关注环境问题、第10题关注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等。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一、试卷总评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部分题目将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要求学生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例如,第18题通过考查1960—1975年非洲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当今的经济发展问题。
总体来说,2024年安徽中考历史真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也强调历史思维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这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试卷总评
二、考情分析
二、考情分析
1.考试题型、分值和形式基本稳定
近三年来,安徽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与探究四种题型,总题量19题(15道单项选择,1道辨析改错,2道材料解析,1道活动与探究),总分70分。各种题型的题量及分值保持不变。
2.试题考查的形式稳中有变
安徽近三年的单项选择题以文字材料形式考查为主,搭配各类图表、图片和漫画等进行考查,考查形式多样,图文并茂。辨析改错题没有变化,围绕一个主题或主线,设置4个小题的相关史实,让学生判断其中的史实对错,并改正。材料解析题的呈现形式还是文字材料,2024年安徽中考第17、18题都是两则文字材料,三个设问。活动与探究题呈现形式有所变化,活动探究题由去年的写解说题变为概括出对梁启超的认识,且设置了三个设问。这样的变化使试卷结构更加合理,能够更好考查考生的学业水平。
内容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选择题分值 12 4 4 4 2 4
非选择题分值 8 16 6 0 4 6
合计 20 20 10 4 6 10
2024年安徽中考历史分值分布情况
二、考情分析
3.考查内容覆盖全面
从2024年安徽中考历史分值分布情况来看上,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史所占的比例最大,中国近现代史次之,世界近现代史再次之。知识与能力并重,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选择题中既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又通过图片、地图、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考查了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辨析改错题用“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为主题组成材料,主题鲜明;材料题与活动探究题中(如第17小题第3小问、第18小题第3小问、第19题第2、3小问)来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的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同时渗透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二、考情分析
题号 2024 2023 2022
1 原始农耕文明 商鞅变法、韩非子 秦朝的郡县制
2 战国时期的变法 东晋南朝商业贸易 盛唐气象
3 文景之治 元朝大都 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4 三省六部制 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工业 军机处
5 丝绸之路 资产阶级革命宣传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6 清朝时期的社会变化 新文化运动 土地改革
7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红军长征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8 全面抗战 “一五计划”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22-2024年安徽中考历史考点分布情况
题号 2024 2023 2022
9 “一五计划” “两弹一星”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10 改革开放的成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文艺复兴
11 汉谟拉比法典 亚历山大东征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2 西欧庄园 中世纪大学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3 工业革命 工业化社会变化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14 俄国十月革命 美国种族问题 罗斯福新政
15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苏联模式 欧盟的形成
2022-2024年安徽中考历史考点分布情况
题号 2024 2023 2022
16(1) 阪泉之战 九一八事变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16(2)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美国独立自主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16(3) 唐太宗与唐蕃和亲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6(4) 土尔扈特部返回新疆 斯大林格勒战役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
17(1) 南昌起义 《辛丑条约》 孔子、儒家文化
17(2)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新中国的外交 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处理;谈谈“山东问题”给你的启示
17(3) 拟写文物宣传语
2022-2024年安徽中考历史考点分布情况
题号 2024 2023 2022
18(1) 西方殖民掠夺 宋代海外贸易 新航路的科技条件
18(2) 非洲经济快速发展 清朝茶叶贸易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交通科技对世界的影响
18(3) 为非洲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概况上述主题
19(1) “公车上书” 殷墟、大运河 党的三大法宝
19(2) 制作梁启超年谱 都江堰、北京故宫(解说词) 小论文(选其中一个“法宝”予以阐释)
19(3) 对梁启超的认识 对世界遗产的认识
2022-2024年安徽中考历史考点分布情况
三、真题解读
1. 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 处于旧石器时代 B. 形成了早期国家
C. 出现了定居生活 D. 产生了贫富分化
【解析】据题干“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可知,当时该地区出现了定居生活,C项正确;处于旧石器时代说法错误,题干上兴隆洼遗址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文明时期,排除A项;形成了早期国家与题意不符,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内蒙古兴隆洼遗址的定居生活,排除B项;产生了贫富分化与题意不符,题干中未涉及贫富分化的信息,反映的是定居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C
三、真题解读
2. 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D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A. 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 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 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三、真题解读
【解析】据题干“魏国:李悝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楚国:吴起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秦国商鞅变法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因此,表中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项正确;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各诸侯国的变法措施,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实现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说法错误,不涉及瓦解封建社会秩序,维护的是封建社会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三、真题解读
3. 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休养生息 B. 尊崇儒术 C. 盐铁专卖 D. 版图拓展
A
【解析】据题干“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最终西汉初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A项正确;尊崇儒术与题意不符,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大一统的措施,题干反映的是文景之治,排除B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经济上的举措,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文景之治,排除C项;版图拓展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版图拓展的信息,反映的是文景之治时期人们的安居乐业,排除D项。故选A项。
三、真题解读
4. 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
A. 科举取士制度 B. 三省六部制度
C. 藩镇割据现象 D. 重文轻武政策
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贞观”“中书”“门下”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可知,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 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 兵部、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没有提及科举制,排除A项;藩镇割据现象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与“贞观年间”不符,排除C项;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三、真题解读
5. 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这( )
A.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传播 D. 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
A
【解析】据题干“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保进作用。元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因此,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的信息,反映的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不同时期的影响,排除B项;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与题意不符,题干未出现美洲作物传播的信息,排除C项;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与题意不符,题干不涉及元朝驿站的设置,反映的是陆上海上丝绸止呕的积极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三、真题解读
6. 乾隆年间,汪中主张给予未成婚而守节的女子改嫁自由,纪昀反对以严苛态度处理妇女和家庭问题,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讴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这说明当时( )
A.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 市民文化广受欢迎
C. 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 D.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
【解析】据题干“乾隆年间,汪中主张给予未成婚而守节的女子改嫁自由,纪昀反对以严苛态度处理妇女和家庭问题,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讴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可知,这说明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C项正确;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说法错误,清朝时期还没有男女平等的观念,排除A项;市民文化广受欢迎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市民文化,反映的是《红楼梦》的文学立意,排除B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与题意不符,题干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反映的是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三、真题解读
7. 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 B.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D
【解析】据题干“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结合可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主要的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D项正确;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洋务运动失败的信息,反映的是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入,排除A项;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与题意不符,题干中反映的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入,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与题意不符,题干未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反映的资本输出加剧,排除C项。故选D项。
三、真题解读
8. 抗战时期,“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华北平原上的一户人家写下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抗战到底”。这( )
A. 揭开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序幕 B.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C. 反映了中华儿女血战到底的决心 D.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解析】根据材料“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抗战到底”可知,中国人民的进行的抗战行动,充分反映了中华儿女血战到底的决心,C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序幕,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三、真题解读
9. 下图是1956年的一幅宣传画,描绘了纺织工人生产的场景。该作品( )
A. 宣传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 表达了人民工业建设的热情
C. 展现了农业合作化的成就
D. 揭示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B
【解析】据题干“1956年的一幅宣传画,描绘了纺织工人生产的场景”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到1957年底完成。图片信息《提高技术争取更大的节约》表达了人民工业建设的热情,B项正确;宣传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工业建设与土地改革不符,排除A项;展现了农业合作化的成就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人民工业建设的热情,排除C项;揭示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与题意不符,图片信息不涉及教育发展反映的是工业建设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三、真题解读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运动快速发展,人们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健身运动成为时尚。到2019年底,我国有近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折射出( )
A.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B.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A
【解析】据题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运动快速发展,人们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健身运动成为时尚。到2019年底,我国有近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知,这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A项正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信息,反映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题意无关,题干不涉及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排除C项;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与题意不符,题干不涉及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反映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A项。
三、真题解读
11.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诞生于图2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诞生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图2中的②,B项正确;①是非洲东部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文明所在地区,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③是印度河流域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④是地中海地区是希腊文明的诞生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三、真题解读
12. 中世纪西欧庄园中有擅长各种工作的人,如木匠、铁匠、金银匠、鞋匠、渔民等,庄园里所需要的绝大多数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具都是由农奴生产制造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西欧庄园( )
A. 自给自足特征明显 B. 农奴生活质量较高
C.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 奢靡浪费之风盛行
A
【解析】据题干“中世纪西欧庄园中有擅长各种工作的人,如木匠、铁匠、金银匠、鞋匠、渔民等,庄园里所需要的绝大多数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具都是由农奴生产制造的。”可知,这反映出当时的西欧庄园自给自足特征明显,A项正确;农奴生活质量较高说法错误,农奴生活质量不高,且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西欧庄园自给自足经济形态,排除B项;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阶级矛盾的信息,题干反映的是西欧自给自足的经济,排除C项;奢靡浪费之风盛行在题干中未体现,反映了西欧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排除D项。故选A项。
三、真题解读
13. 18、19世纪,英格兰的一些小村落发展为人口稠密的城镇,“烟囱让古老的塔尖相形见绌……北部铺上了第一条铁轨,迎接新火车头的到来,蒸汽货轮开始在入海口和海峡上定期往来”。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 )
A. 人文主义的复兴 B. 全球航路的开辟
C. 近代科学的兴起 D.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解析】根据材料“18、19世纪”“第一条铁轨”“新火车头”“蒸汽货轮”并结合所学可知,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18世纪中期,瓦特对蒸汽机作了一系列改进。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的广 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拖着车厢载着450名乘客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因此材料中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D项正确;人文主义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全球航路的开辟开始于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是蒸汽货轮和铁路、火车等,没有涉及近代科学,排除C项。故选D项。
三、真题解读
14. 1917年秋,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粮食危机已经发展为城市居民的真正饥荒,彼得格勒、莫斯科的居民每天只能得到极少量面包,有时甚至连这点面包也没有。该局面( )
A. 暴露出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B. 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 迫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退出一战 D. 缘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
【解析】据题干“1917年秋,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粮食危机已经发展为城市居民的真正饥荒,彼得格勒、莫斯科的居民每天只能得到极少量面包,有时甚至连这点面包也没有。”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面临的危机,是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因此,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B项正确;暴露出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与题意不符,1917年3月爆发的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统治,排除A项;迫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退出一战说法错误,俄国退出一战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退出的,排除C项;缘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说法错误,这是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采取的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三、真题解读
15. 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各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了发达国家应承担率先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义务。由此可知,环境问题的解决( )
A. 主要是联合国的责任 B. 完全依赖于发达国家
C. 消除了国家间的矛盾 D. 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
D
【解析】据题干“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各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了发达国家应承担率先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义务。”可知,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D项正确;主要是联合国的责任说法错误,环境问题解决需要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不是单个国际组织的责任,排除A项;完全依赖于发达国家说法错误,发展中国家也要共同努力与全球环境的治理,排除B项;消除了国家间的矛盾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不涉及国家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三、真题解读
16. 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黄帝与炎帝在涿鹿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东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玄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三、真题解读
【答案】
(1)错误;“涿鹿”改为“阪泉”。
(2)错误;“东汉”改为“西汉”。
(3)错误;“唐玄宗”改“唐太宗”。
(4)正确。
三、真题解读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在阪泉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所以史实错误;把“涿鹿”改为“阪泉”。
(2)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所以史实错误;把“东汉”改为“西汉”。
(3)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史实错误;把“唐玄宗”改为“唐太宗”。
(4)根据所学可知,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俄的控制和压迫,在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所以史实正确。
三、真题解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文物是朱德使用过的驳壳枪,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件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成为人民军队此后峥嵘岁月的起点。这把枪的主人,在革命困境中展现出磐石般的坚定意志,他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
三、真题解读
材料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编著《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
如图文物是邓稼先研制原子弹时使用的手摇计算机,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台计算机只能进行加减乘除、平方数、立方数、开平方运算,输进数据后,手摇算出结果。中国科学家凭借这种简陋的运算工具,进行了无数次模拟计算和分析,经过整整三年,基本绘就出原子弹设计蓝图。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三、真题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起义”的名称及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原因和意义。
(3)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件文物,为其拟写一句宣传语。
【答案】
(1)名称:南昌起义。背景: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
(2)原因:党和国家的领导;中国科学家的自力更生。意义: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示例:
驳壳枪: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精神。冲破黑暗的驳壳枪——南昌起义第一“枪”。
手摇计算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邓稼先的“秘密武器”——见证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计算机。
三、真题解读
【解析】
(1)名称:根据材料“这件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 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因此是南昌起义。背景:根据所学可知,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 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 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因此背景是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
(2)原因:根据材料“中国科学家凭借这种简陋的运算工具,进行了无数次模拟计算和分析,经过整整三年,基本绘就出原子弹设计蓝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 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 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因此原因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中国科学家的自力更生。意义:根据所学可知,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宣传语:本题可以从上述材料中“驳壳枪”“手摇计算机”中任选一个,从与其相关的历史史实和传递的精神角度作答即可。如驳壳枪: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精神。冲破黑暗的驳壳枪——南昌起义第一“枪”;手摇计算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邓稼先的“秘密武器”——见证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计算机。
三、真题解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493—1600年,葡萄牙在非洲掠走了超过27万公斤的黄金。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被贩卖到美洲的西非黑奴有近千万,而每成功运送一个奴隶,至少有10个黑人死于非命。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材料二 二战后,获得独立的非洲各国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但在振兴民族经济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国际关系中,非洲国家借助集体力量来发挥作用,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7%;1960—197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倍。从70年代中期开始,非洲经济转入停滞和低潮时期。
——摘编自吴于虞、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三、真题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殖民掠夺对非洲造成的破坏。
(2)根据材料二,简析1960—1975年非洲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非洲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大量财富被掠夺;人口损失严重。
(2)多数国家获得独立;实行经济改革;加强团结合作。(任答2点即可)
(3)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任答2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三、真题解读
【解析】
(1)破坏:根据材料一“据统计,1493—1600年,葡萄牙在非洲掠走了超过27万公斤的黄金。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被贩卖到美洲的西非黑奴有近千万,而每成功运送一个奴隶,至少有10个黑人死于非命。”可概括西方殖民掠夺对非洲造成的破坏是:大量财富被掠夺;人口损失严重。
(2)原因:根据材料二“获得独立的非洲各国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但在振兴民族经济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国际关系中,非洲国家借助集体力量来发挥作用,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7%;1960—197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倍。从70年代中期开始,非洲经济转入停滞和低潮时期。”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因此,可以分析出1960—1975年非洲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多数国家获得独立;实行经济改革;加强团结合作。(任答2点即可)
(3)建议: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西方殖民掠夺,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经济发展情况,为非洲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任答2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三、真题解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1873年,梁启超生于广东新会。12岁入广州学海堂。16岁中恐人。22岁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由此拉开了发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3岁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交者天下之公理也”25岁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27岁发表《少年中国说》,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42岁发表《异战所谓国体问题者》,参加护国运动。52岁任清华研究院导师。1929年病逝于北平。
——据吴其昌著《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车上书”的历史背景。
(2)从材料中选取5项信息,运用表格或年代尺制作一份简要的梁启超年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0字左右)
三、真题解读
【答案】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严重。
(2)年谱:
示例一:梁启超年谱 示例二:
(3)认识:
示例: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他围绕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宣传维新思想,参与戊戌变法;积极参加护国运动,维护共和制度。虽然有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但梁启超为国奋斗、追求进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873年 生于广东新会
1895年 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 参与戊戌变法
1915年 参加护国运动
1929年 病逝于北平
三、真题解读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22岁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由此拉开了发法维新运动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逼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发起“公车上书”。
(2)年谱:根据材料信息,选取5项梁启超的重大历史事件,运用表格或年代尺制作一份简要的梁启超年谱即可,注意历史事件先后顺序要正确即可,如:示例一:梁启超年谱 示例二:
(3)认识: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梁启超的身份、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戊戌变法、护国战争、思想理论贡献等方面,分析概括出对梁启超的认识,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即可,如:示例: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他围绕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宣传维新思想,参与戊戌变法;积极参加护国运动,维护共和制度。虽然有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但梁启超为国奋斗、追求进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873年 生于广东新会
1895年 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 参与戊戌变法
1915年 参加护国运动
1929年 病逝于北平
三、真题解读
四、备考指津
通过对2024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可知,安徽中考历史考查的重点是中国史和世界近现代史,试题多联系社会热点,同时与高考衔接,注重考查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所以在2025年安徽中考历史备考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主干,夯实基础,关注新课标
历史是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对基础知识,特别是对课程标准中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安徽中考的一大特色。抓住主干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关注新课标的要求,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1.主干知识“点要透”。在学习中,我们既要利用整体史观,从时空、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历史问题进行多层次地深入理解分析,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中提炼出所蕴含的规律、性质、趋势等阶段特征,整体掌握考点。
四、备考指津
2.主干知识“线要清”。学习时要将时序性与阶段特征相结合,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线”的整理,如按因果关系理线,按中外联系理线,按时间发展理线、按不同领域横向联系理线等。
3.主干知识“面要全”,培养贯通古今,联系中外的历史意识,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鉴古知今,重视对同类或关联事件的比较。
4.关注新课标。在备考时要注重探究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教材主干知识的联系。
二、转变方式,提升素养
开卷考试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往往创设新情景,
四、备考指津
提供新史料。因此,学习时应改变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的习惯,构建自主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注重对材料的解析、归纳。“史料”包括文字材料、表格,图片等,材料多取自课外,这就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作答。我们平时要注重史料与教材知识点的链接,多做此类题目,有针对性地训练,以备考查。
2.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第一,理清、点透历史基础知识,为实现知识迁移提供基础与前提条件;第二,在记忆与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第三,注意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形成历史知识网,还要注意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第四,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
四、备考指津
三、把握课标,科学训练
中考历史备考是个系统工程,学习时必须认真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到标本结合、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中考备考应进行有效的实战训练,掌握解题方法。对于近几年安徽中考常考的题型,如图表型选择题、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地图型选择题及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题等题型,应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尤其是材料解析题和活动与探究题,历来是中考失分的“重灾区”。做题的目的不仅在于得出准确答案,还在于把握规律,掌握方法。因此,中考备考“选题要精、讲解要透、训练要实”,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技巧,加纽对知识的整休把握,进而提高学业水平。
四、备考指津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