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第二课时)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第二课时)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8 09:2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第二课时
文本探究
按照本文中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其本质是什么?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必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偶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不居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至多也只能决定事物的局部特征。
文本探究
②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只有通过偶然性才能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它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而服从于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
文本探究
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性指的是经济的必然性,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运行的客观必然性。它表现为:经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尽管在社会发展中,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出现,呈现出种种偶然因素,但这些偶然因素始终受着必然性的支配,表现在: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们的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它反映客观经济必然性的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这已为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所证实。
文本探究
作者认为在德国,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很难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应该如何获得正确的途径?
恩格斯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这种忽视主要体现在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种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文章主旨
本文是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恩格斯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因为其还受很多偶然性的影响,但经济的必然性起决定作用。
写作特色
下面句子中哪些词语体现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
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
①用词准确,言简意赅。
作者在表达时,说"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体现的是“我们的观点”,意思严密,态度谦虚,内涵丰富。
写作特色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
“历史上所有”则包括全部,写出了结论的适应范围;“其他的”“表面的”则进行了适当的修饰,使表达精辟透彻,言简意赅。
写作特色
内容高度概括,如文章开头“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被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概括出“经济关系”的内容。
②内容高度概括,逻辑严密。
写作特色
逻辑严密则表现在各个部分、各个段落的紧密衔接上,使用了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直接引出下文。
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关联词语,使文章显得过渡自然,逻辑严密。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观点提出鲜明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语气恳切;“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写作特色
③举例论证,说理真实可信。
文章通过多处举例,论证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用事例来解说理论,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说服力。 在文中找出两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写作特色
举古代奴隶制时代著名的罗马统帅凯撒和他的养子一一罗马帝国创始人奥古斯都,以及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克伦威尔。证明他们都是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样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举拿破仑的例子
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 又是个偶然现象。从而揭示了英雄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
写作特色
例如: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
“可怜”“疲惫”“软弱”“多愁善感”“奴颜婢膝”等词语运用得形象生动,使抽象的“影响”变成具体形象,如同浮现在读者眼前,易于理解。
④说理形象,通俗易懂
问题一 (回顾历史)
恩格斯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拓展延伸
伟大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比如,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差池结果便会大相径庭。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在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方面,项羽大多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拓展延伸
偶然性表明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角度立论,用大胆的假设与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形,“已然的”未必就是“必然的”。从当时形势看,刘邦虽然战胜项羽,但项羽的巨大影响仍在,刘邦并没有取得全局的最后胜利。其实,项羽与刘邦一样都是反抗暴秦的英雄,没有说谁胜就是应该的,是正统的,设若项羽拥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或许会改写历史。
拓展延伸
问题二 (勾连现实)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联系当代社会现实,说说恩格斯的话的现实意义。
拓展延伸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学习、沟通、出行等变得更加便捷。正式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科技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有人们的思想与态度,让人们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纳新兴科技。
拓展延伸
结束语
马克思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他定义了社会历史的变革,改变了世界人民的思维,开创了新的世界,为几千年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当他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被恶意篡改和歪曲的时候,他的革命战友恩格斯挺身而出,用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态度、缜密的理论分析向世人宣告:真理毋庸置疑。
马克思早就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再次阐释,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读过本文,你有什么看法呢
请结合本文所学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议论性文字,表达你的看法。
课后作业
1.根据课文《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
B.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C.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D.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个国家,这是一种偶然现象。
当堂检测
D
解析:D.“偶然现象”错误,文中说的是“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期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一个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一定的时代一定会出现这一时代的伟大人物,“最终总是会出现的”,因此,伟大人物的产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是由谁来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恰巧是某个人而不是别人,伟大人物出现的具体时间、地点、方式,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伟大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故选D。
当堂检测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哈佛的一位文学教授在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普希金;然后又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果戈理;接着再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契诃夫;最后,他打开窗帘,阳光洒满教室,他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关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位哈佛教授的两个主要观点是:
当堂检测
答案:①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黑暗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②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提炼观点的能力。
教授在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拉上窗帘,此举喻指批判现实主义产生的黑暗社会背景;又分别以三支蜡烛和阳光喻指四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前三只蜡烛代表俄国三位不同的文学大师,注意教室是黑暗的,蜡烛从一只,到两只,再到三只,说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黑暗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介绍托尔斯泰时,“阳光洒满教室”,与前文形成对比,据此可知,教授认为列夫·托尔斯泰为在黑暗中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带来了光明,他才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当堂检测
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请以“友谊”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段,200字左右。
当堂检测
答案:“财富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才是永久的财富。”长留史册的,不是锱铢必较的利益,而是肝胆相照的友谊。管鲍之交,名传史册。困境中,鲍叔牙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对管仲体贴入微;甘霖里,管仲“贫贱之交不可忘”,对鲍叔牙万分感激。感人如管鲍,平凡如你我,平凡的人也可以拥有感人的友谊。山青青,水盈盈,弹一曲“高山流水”震彻群山,激扬层浪,于是钟子期与俞伯牙共同分享彼此之间这份珍贵的友谊。这份友谊感动天地,这份友谊天长地久。相遇相知才是友谊的真谛。马克思曾说过:“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友谊需要诚实与守信作保证,双方都要有“给予与分担、宽容与接纳、分享与倾听”的品质和心胸,才能让友谊天长地久。
当堂检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本题:要求写一个以“友谊”为题的片段,可以采用叙事也可以采用议论或抒情的手法。如果是叙事,通过写一件具体的事来表现友谊;如果是议论,可以举例来论证友谊的伟大;如果是抒情,用优美的语言、排比的句式、比喻等修辞来歌颂伟大的友谊。如本文,第一段,由名言警句引出论点“长留史册的,不是锱铢必较的利益,而是肝胆相照的友谊”;第二段,引用“管鲍之交”人物事例来进行论证;第三段,再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人物事例再次论证;最后结尾,引用马克思曾名言“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扣题“友谊需要诚实与守信作保证,双方都要有‘给予与分担、宽容与接纳、分享与倾听’的品质和心胸,才能让友谊天长地久”。
当堂检测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