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2 五石之瓠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D.客得之,以说吴王 说:说服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郭象对于人物价值取舍的最高关切不过就是一个社会政治结构中的角色扮演的取舍,关切仅在政治事务的层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就是庄子作为一个出世的哲学家的型态
②庄子的理论关切却是一个超越现实政治的精神境界
③如果陷身其中当然要知所自保
④政治事务中的角色人格与行事原则是一个不得不然的遭命
⑤庄子绝不会以身在庙堂而不顾毁誉,自作清高
⑥但是真正的智者却应该是远离政治的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③⑥④⑤①
C.④③⑥②⑤① D.④②①⑤③⑥
3.下列对原文《五石之瓠》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再来读《齐物论》,就好像忽然从自由自在、适意飞翔的九万里高空掉进了“槁木死灰”般寂静的死穴,不免产生一种____的突兀、困惑之感。尽管《齐物论》开篇有关“地籁”的描写被誉为“大风赋”,是足以引发人无穷的____的“天籁”,甚至成了对音乐最高境界的褒奖之词,而结尾那____的“蝴蝶梦”更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但深究起来,( )。这不仅是由于庄子《齐物论》的文辞隐晦独特,其中论及的许多概念抽象玄奥,也是由于自魏晋以来,涌现出的众多的解庄注庄者,往往“以庄注我”,各取所需,留下了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虽然《齐物论》的确读之不易,但此文在《庄子》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影响却不亚于《逍遥游》。如果说《逍遥游》是以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庄子思想的框架,那么,《齐物论》则主要是以抽象思辨的方式对这一框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补充与说明,两篇文章____,构成了庄子思想的完整体系。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堪言状 联想 脍炙人口 相得益彰
B.不可名状 遐想 脍炙人口 相辅相成
C.不可名状 联想 朗朗上口 相得益彰
D.不堪言状 遐想 朗朗上口 相辅相成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还是十分费解,这《齐物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B.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十分被人们费解
C.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还是让人感到十分费解
D.不知说了些什么的《齐物论》,十分被人们费解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逍遥游》是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B.《逍遥游》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C.既然说《逍遇游》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用了寓言、比喻的庄子思想的框架
D.如果说《逍遥游》是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三、语言表达
7.庄子在《五石之瓠》中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请运用这一论证方法,以“读书养气”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文段,不少于200字。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节选自《庄子》)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放在姓氏后面,表示对人的尊称,如文中的“惠子”。
B.石,与“升”、“斗”、“钟”一样,都是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中的“固”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意义相同。
D.“裂地而封之”中的“而”,与“卑身而伏”中的“而”用法不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人“善为不龟手之药”却“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庄子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其另有更大的价值。
B.野猫和黄鼠狼很灵活,擅长捕捉小动物。虽然牦牛连只老鼠都捕不到,但庄子却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C.面对惠子的言论庄子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给惠子讲故事,体现了庄子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的特点。
D.在“五石之瓠”与“大樗之树”两个事例中,庄子与惠子所争论的是同一个焦点,表达的是各自的同一个观点。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②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2.庄子在与惠子的两段争论中想阐述什么思想?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选自《庄子》)
文本二: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扜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塞》)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B.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C.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D.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古代容量单位,一石五斗;又是重量单位,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五石”共六百斤。
B.樽,古代的盛酒器。与之类似的器具还有壶、爵、角、觥、觚、罍、杯、卮、缶等。
C.“遗之女乐”与“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遗”字的意思相同。
D.“乡之先视齐寇者”与“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乡”字的意思不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种出了能够容得下五石的大葫芦,但因为盛不了足够多的水,做成瓢又没有用,所以就把它打破了,庄子因此批评他不善于使用大东西。
B.宋国人有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药方,但仅百金就卖掉了,庄子在文中叙述此事,旨在批评惠子与这个宋国人都是见识不通达之徒。
C.戎王没有识破秦缪公赠送歌舞队和厨师的阴谋,日夜不停地吃喝玩乐,若有谁提醒他有秦军进犯的危险,他还惩罚谁,这导致其最终被活捉。
D.最后那个察看齐寇的使者,想到报告实情会被处死,不报告实情也会立刻被处死,所以不知该怎么办,后来在其哥哥的启发之下谎报了军情。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②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 D“说”通“悦”,取悦,而不是“说服”。句意: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首先要有大量的积累,其次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法推断法、知识迁移法、语境推断法等,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结合语境综合各种方法进行推断。
2.【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与“关切仅在政治事务的层面”相关的是“庄子的理论关切却是······”,所以②在首位;从句意看,③中的“其中”代指的是④中的“政治事务”,所以确定④③是一个小组合;⑥中的“但是”紧承③中的“当然要知所自保”;到此可以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3.【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中“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法不当,文中无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课文的内容、手法、情感、观点等,解答此题既要整体把握文意,又要对个别句子、所用手法等进行恰当的分析,要仔细分析辨别各个选项,与课文信息相对照,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4.B
5.C
6.D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4.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不堪言状:无法用言语描述,形容事情太过丑陋,无法形容。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语境并无“事情太过丑陋”之意,而是强调无法言说的“突兀、困惑之感”,应选用“不可名状”。②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遐想”侧重想象的漫无边际与无限可能,更符合“引发人无穷”的语境。
③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朗朗上口: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修饰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的“蝴蝶梦”,应选用“脍炙人口”。
④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前文提及《齐物论》对《逍遥游》作了补充与说明,所以此处应选用“相辅相成”。
故答案为:B。
5.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根据语段内容可知,人们知道《齐物论》“说了些什么”,即人们知道《齐物论》说了什么内容。人们费解的是它“要说些什么”,即对它的内容实质解读并不明朗。此外,从陈述对象前后一致的原则出发,主语应是“《齐物论》”,据此排除A项。“十分被人们费解”表述不当,应是《齐物论》令人们感到费解,而不是被人们感到费解,据此排除B、D两项。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根据后文的“那么”可知,画横线的句子中应有关联词“如果”,据此排除B、C两项。“形象地”应用来修饰动词“勾画”,据此可排除A项。综合分析,D项修改最恰当。
故答案为:D。
7.【答案】读书可以养气。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读书对于个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博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微写作的能力。
题干要求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读书养气”这一观点。“读书养气”顾名思义,即可以通过读书汲取书中的精神力量,提升自己的修养。我们可以将读书养气比作吃饭喝水、穿衣打扮等,以突出读书养气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读书可以养气。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读书对于个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博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微写作的能力。题干要求运用比喻论论证的方法论证“读书养气”的观点,“读书养气”顾名思义,即为:人可以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修养,汲取书中的精神力量。学生根据读书的作用可以将读书养气比作吃饭喝水,增加自身营养;比作穿衣打扮,可以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等。表述时注意先表明论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答案】8.C
9.C
10.B
11.①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心它太大而无处可容呢?
②(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12.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只有充分认识事物,才能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常见表停顿的虚词和利用语句中的对称性结构进行判断。对于选择题,要善于用排除法进行。
(2)本题考查识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特别是对文史典籍、科举职官、姓名称谓、风俗礼仪等常识要熟练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生首先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进而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了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 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
8.“今子有大树”,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排除BD;
“于无何有之乡”为“树”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彷徨乎无为其侧”和“逍遥乎寝卧其下”,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A。
故答案为:C。
9.A.正确。
B.正确。
C.“意义相同”错误。固:实在;本来。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D.而:表顺承;表修饰。句意: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屈身伏在那里。
故答案为: C。
10.B.“但庄子却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错误,庄子只说物各有各的用处,没有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故答案为:B。
11.①“何不”,为什么不;“虑”,用绳结缀;“以为”,把它用作;“瓠落”,很大。
②“夭”,死亡,此处指遭到砍伐;“安所”,哪里会有。
故答案为:①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心它太大而无处可容呢?
②(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1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据此可知,对待事物价值大小的问题,要达到因物尽用,用物之大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在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特点,才能够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真正价值之所在。从而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故答案为: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只有充分认识事物,才能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答案】13.C
14.A
15.D
16.①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
②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更要善于利用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利用对称性结构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作答关键是抓住关键词,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无法举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文本二
亡国的君主不可直言相谏。君主不可直言相谏,过失就没有办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贤人无从到来,君主的思想就会壅塞不通。
秦穆公时,戎人强大。秦穆公就将女伎和手艺很好的厨师送给戎王。戎王十分高兴,因为这个缘故不停地大吃大喝,日夜不止。身边有人说秦军将会入侵,戎王就开弓射杀他。后来秦军果然到了,这时戎王正喝得大醉躺在酒杯下面,最终被活活捆起来捉住了。戎王被擒获以前不知道自己将会被捉,已经被擒获以后仍然不知道已经被捉。即使是善于劝谏的人,能对这种人怎么办呢?
齐国进攻宋国,宋王派人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来说:“齐寇临近了,国人恐慌了。”身边近臣都对宋王说:“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弱小,怎么可能这样?”宋王于是大怒,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察看齐军,使者仍像前一个人那样回报,宋王又大怒,屈杀了他。像这样发生了多次,之后又派人去察看。齐军确实临近了,国人确实恐慌了。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说:“国家非常危险了,你将到哪儿去?”弟弟说:“为君主察看齐寇。没想到齐寇已经这么近,国人已经这么恐慌。现在我又私自担心,先前察看齐军的人,都因为上报齐军迫近而被杀死了。如今我回报真情,要被处死;不回报真情,又恐怕会死。将怎么办?”他的哥哥说:“如果回报真情,你将比国破后被杀的人先死。”于是使者回报宋王说:“根本不知道齐寇在哪里,国人非常安定。”宋王十分高兴,身边近臣都说:“先前被杀的人是应该啊。”宋王赏赐使者很多钱。齐军到了,宋王自己奔到车上,赶着车逃跑了。
13.句意:宋王于是发怒而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去察看齐寇,使者又像前面那人一样报告,宋王又大怒,又屈杀了他。像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三次。此后又派人去察看,这个使者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哥哥。“又使人往视齐寇”,“齐寇”作“视”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D;
“使者遇其兄”,“使者”作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14.A.“一石五斗”错误。一石十斗。B.正确。
C.两句中的“遗”都是“赠送”的意思。句意:送给他们女子歌舞队。/所以先帝(刘备)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两句中的“遗”字的意思相同。
D.“乡之先视齐寇者”的“乡”,通“向”,先前。句意:先前察看齐寇情况的人。
“去国怀乡”的“乡”,家乡。句意:离开国都,思念家乡。两句中的“乡”字的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A。
15.D.“不报告实情也会立刻被处死”错误。从原文“不报其情,又恐死”来看,原文的意思是“如果不报告实情,也恐怕会死”,并非“立刻被处死”。故答案为:D。
16.①“有难”,发兵侵犯吴国,发动了战争;“使”,派;“将”,做将领,领兵打仗。译文: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
②“卒”,最终;“卒”,最终;“禽”,通“擒”,捉住,捉拿。
译文: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
故答案为:①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
②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