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兼爱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 兼爱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8 09:2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兼爱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B.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
C.大夫各爱其家 D.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疾:病
B.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C.盗爱其室 室:家
D.天下之乱物 乱物:杂乱的物品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攻:治疗
②故亏兄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③君之不慈臣 慈:慈爱
④盗爱其室 室:家
⑤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家:家庭
⑥具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
⑦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施:实行
⑧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阻
A.①④ B.③⑥ C.②⑦ D.⑤⑧
二、语言表达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墨子》一书中“节用篇”详细论述了节约的好处和必要性。物质财富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墨子的观点是用财不费,去其无用,则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财富是生活的利用品,不是炫耀物。人类的发展无穷无尽,自然资源却日益减少。
①   ,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②   ,衣服不能因为旧了就抛弃;饭菜不能因为不可口就浪费;家具不能因为不时髦就丢掉……节用是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好的道德风格;节用是爱物惜物的生活态度,济世利人福及子孙;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③   ,为持久发展蓄存更大能量。节用的风俗应当伴随文明世代留传。
5.某校文学社团开展“感动心灵的先秦诸子”评选活动,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推介词。要求所写内容与所选人物的思想或作品相符,至少运用两种修辞。
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乙)
①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②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1)。”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2),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3),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4)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5)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④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
【注】(1)“虽然”句谓: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2)牂(zāng)羊之裘:羊皮做的朴素衣服。(3)要:通“腰”。(4)胁息:屏气。(5)碎:通“萃”,军队行列。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B.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贼:伤害
C.贵必敖贱 敖:通“傲”,傲视
D.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易:交换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胁息然后带”的“带”相同的一项是(  )
A.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B.士闻鼓音
C.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 D.越王击金而退之
8.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B.人之有是四端也 /天下之人皆相爱
C.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是其故何也?
D.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人而不仁,如礼何
9.下列对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B.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C.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D.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10.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认为“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C.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
D.乙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第四自然段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11.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②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②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③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④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迂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选自《兼爱(中)》,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B.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D.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察乱何自起? 当:应该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
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 合宜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B.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 未成一篑 篑:盛土的竹筐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虑:考虑 埏埴以为器 埴:黏土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
追亡逐北 北:败逃的军队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恶:怎么
D.蒙故业,因遗策 因:沿袭 强行者有志 强行:勤勉而行
天下之乱物 乱物:纷乱之事 秦人开关延敌 延:迎击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等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B.士君子虽然能够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但是他们认为实行起来很不容易。
C.墨子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兼爱实行起来虽然困难,但是只要君王想做,就能做到。
D.楚灵王喜欢细腰,臣子就吃一顿饭来节食,这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16.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父子”古今都是“父亲和儿子”的意思。
B.“劝”,古义为“鼓励”;今义为“劝说”。
C.“家”,古义为“卿大夫的封地”;今义指“家庭”。
D.“盗贼”,古义为“偷窃和抢夺财物的人”;今义为“偷窃的人”。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含义能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
2.【答案】D
【解析】【分析】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天下之乱物”中的“乱物”,应译为“乱之事,混乱之事”,句意为:天下的混乱之事;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3.【答案】D
【解析】【分析】⑤“犹有大夫之相乱家”中的“家”,应译为“卿大夫的封地”,句意为:仍然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
⑧“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的“劝”,应译为“鼓励”,句意为:又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4.【答案】适度地循环利用自然资源;节用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节用是持之以恒、聚沙成塔的积累
【解析】【分析】这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提示语,如第①空,注意前面“人类的发展无穷无尽,自然资源却日益减少”,强调的是资源减少,所以要循环利用;第②空,注意后面的“节用是一种行为”;第③空,注意前面“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和分号。
故答案为:①适度地循环利用自然资源;②节用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③节用是持之以恒、聚沙成塔的积累
【点评】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5.【答案】(示例)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告诉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要省察是否符合道义;“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按时复习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而且还能获得新知;“朝闻道,夕死可矣”告诉我们对真理的热爱要胜过对生命的珍重。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推介词。要求所写内容与所选人物的思想或作品相符,至少运用两种修辞”,这与推荐词是相同的。首先确定一个比较熟悉的人物,即熟知人物的事件、精神、作品等。然后回顾该人物的一些名言,最后连缀成句,要注意使用修辞。
故答案为:(示例)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告诉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要省察是否符合道义;“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按时复习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而且还能获得新知;“朝闻道,夕死可矣”告诉我们对真理的热爱要胜过对生命的珍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答案】6.D
7.C
8.A
9.A
10.B
11.①全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②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样看它的(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此类活用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3)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4)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甲)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己伤害自己;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乙)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的害处。” 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互相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威逼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全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辩明兼爱的益处,辩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做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国家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说道:“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不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易,交换”解释错误,应改成“改变”。句意: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带”,名词做动词,系上腰带;
A.“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保全”;
B. “鼓”,没有活用现象;
C.“恶衣”,名词做动词,穿坏衣;
D.“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所以”,第一个,“.……的原因”;第二个,“.……的原因”。
B.“之”,第一个,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助词,的。
C.“其”,第一个,代词,自己的;第二个,代词,其中。
D.“而”,第一个,连词,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连词,表假设。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依据语法结构,“何难之有”是一个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焉”为句末语气词,后边应断开,排除BC。
句意: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乙文认为‘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分析错误,文中列举晋文公、楚灵王、勾践的实例,不是说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而是说君王要引领士人“兼爱”,无比较之意。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词的解释:
①篡,掠夺;以,因为;是以,因此;誉,称赞。
②比,等到;期年,一年;说,通“悦”,高兴,喜悦。
故答案为:①全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②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样看它的(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答案】12.A
13.D
14.A
15.①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相爱。
②(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
16.第一段:什么是天下之害。第二段:天下之害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或者“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第三段:如何改变不相爱的现状。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①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②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③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在郊野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不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产生了。所以仁者称赞它。
④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更何况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
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意思: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
“不识其利辩其故”共用主语“天下之士君子”,且“不”否定的是“识其利”和“辩其故”,如在“利”后断开,否定的就只是“识其利”,这与文意不合,所以“识其利”和“辩其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今若夫”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发端,如单独断开,句中缺少谓语,所以不能单独断开,且“此……也”是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当:同“尝”,尝试。句意:我曾经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B.虑:用绳结缀。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
C.爱:吝惜。句意:不吝惜珍贵的器皿贵重的宝物和肥沃丰饶的土地。
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士君子说“乃若兼则善矣”,意思是“兼爱固然是好的”,“固然”是表示先承认某个事实,下文又给否定到另一方面去,可见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兼爱的好处。
C.“实行起来虽然困难”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此何难之有”,可见没有困难。
D.“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错误,文中列举这一事例是说明兼爱推行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官居高位的人首先提倡,下面的人就会随之而行。
故答案为:A。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凡”,大凡;“篡”,掠夺;“所以”,……的原因;“以”,因为。
②“内”,在国内;“务”,致力于;“外”,在国外;“连衡”,使用连衡策略;“斗”,使……相斗。
故答案为:①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相爱。
②(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段墨子先自问自答提出“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的问题,接着以“……此则天下之害也”回答了“天下之害”这一问题,所以第一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是天下之害”。
第二段,开头提出问题“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紧跟着分析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所以这一段的主要观点是“天下之害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
第三段,开头提出问题“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意思是“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后面提出改变不相爱这一现状的方法,所以这一段的观点是“如何改变不相爱的现状”。
故答案为:第一段:什么是天下之害。第二段:天下之害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或者“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第三段:如何改变不相爱的现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