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长征胜利万岁
一、单选题
1.下列诗词中,不含借代的一项是( )。
A.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B.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十送红军》等由中央美院等单位最新创作的12幅宏幅巨制及部分写生稿。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这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人民军队不仅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丰碑,而且谱写了长征这样的伟大英雄史诗。
C.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D.9月11日,“革命理想高于天”雕塑落成暨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祭奠仪式,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举行。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共分6个部分,展陈面积2000平方米,展出照片275张、文物252件。展览当日,人们从四面八方____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追寻当年红军走过的足迹。面对80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一位青年人正手托画板,专心致志地____红军长征主题的美术作品,在____的参观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他在谈参观感受时说:“虽然没有亲历长征,通过这个展览,却有____的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长征途中,不仅红军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克服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红军官兵团结一致,生死与共,以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汇聚 摹写 熙熙攘攘 设身处地
B.汇流 临摹 川流不息 设身处地
C.汇流 摹写 熙熙攘攘 身临其境
D.汇聚 临摹 川流不息 身临其境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长征途中,不仅红军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饱受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B.长征途中,不仅红军要冲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饱受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C.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D.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克服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冰山雪岭空气稀薄,沼泽草地渺无人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表现了出来。
B.冰山雪岭空气稀薄,沼泽草地渺无人烟,彰显了他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翻过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过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表现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翻过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过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
三、语言表达
6.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他的词文,那么的豪迈壮观,载着大山与名川,多娇争艳!
材料:思想 革命 意志 透过 越过 穿过
深邃悠远 坚定如磐 浪漫乐观 光照世间 三军开颜 沉淀永远
苦难的中国 万水和千山 历史的时空
7.某中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结合下图写一段解说词,介绍红军长征的大致经过和精神。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红军来了!红军来了!消息惊动了偏僻的村落。向往红军的农民们开始秘密开会。地主的深宅大院门户紧闭,护院的民团兵丁拿起了枪。地主的儿子腰里别着匣子枪在祠堂四周转了一圈,他家的一个佃户正在祠堂里带领穷人开会。晚上,这个佃户在地主家的后院被斧头砍死,尸体挂在院墙上。可是天亮的时候,地主家门口乱成了一团,朱毛红军距离镇子东头不远了,地主全家开始向镇子西头逃跑。青年农民们很快就集中在镇边的土道上,手里的梭镖闪闪发亮。红军的队伍走来了。这是一支衣衫破旧但队列整齐的队伍,一个年龄很小的红军吹着一支小铜号走在前面,身后步伐稳健的红军官兵有的赤着脚,有的包着脚布,有的脚上的草鞋已经磨破。
②红军占领镇子之后,在所有的墙上写上了标语:“饥民们!向土豪劣绅要粮!”“消灭一切不公平现象!”然后,红军召开群众大会,把地主家的财物一一分给最贫困的人。广场上挤满了穷人,少年们攀在树上,一个红军干部站在广场中央开始了演讲:“穷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地主老财、国民党军阀、资产阶级都压榨我们,可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穷人创造的!不打败他们,把本来属于我们的东西夺过来,我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农民协会万岁!暴动万岁!红军万岁!”
③最后,广场的土台子上走来一个留着胡子、面色很黑的人——朱德。讲话的语调很慢,他对农民们讲了自己信仰共产党的经过,讲了南昌起义和红军的主张。他长者般的话语赢得了乡亲们的掌声。有人问:“我想当红军,听说当红军给发二十块钱?”朱德说:“当红军没有钱,官兵都没有钱,有一桌酒席大家一起吃,有一个南瓜大家也一起吃。”又有人问:“全世界无产阶级是什么东西?”站在朱德身边的红军干部说:“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都是阔佬,全世界的穷人都受他们的压迫。全世界的穷人和我们都是无产阶级。”当天晚上,红军从这里出发了,刚出镇子便发现队伍后面多了不少青年农民。农民们说他们要跟红军走,因为他们对红军很满意,如果能够发给他们一袋干粮和一支枪他们会更满意。
④在不知道什么是梦想的时候,赤贫的农民只求能够活下去。他们常听富人们说“人生有命,富贵在天”,他们为此到神庙里祷告过哀求过,但是依旧活得一贫如洗牛马不如。红军掀起的革命风暴让农民们很快就明白了,他们也是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不怕富人们说的那个“天”。各村各寨的贫苦农民开始向有红军的地方奔去,当一面画着他们所熟悉的镰刀和斧头的红旗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当举着那面红旗的人告诉他们穷人也有权利过好生活的时候,他们惊讶、欣喜、冲动,然后赤着脚板跟上那面红旗无论走到哪里。这样的情景几乎能够解释二十世纪初中国所有的革命发生的根由。
⑤那时红军的生活艰苦异常,常常因为没有粮食,官兵们只能吃野菜和野果。在井冈山,新入伍的红军战士曾经抱怨说:“打倒资产阶级吃南瓜。”毛泽东则风趣地说:“这些新同志认为他们的敌人就是资产阶级和南瓜。”在这样的一支队伍里,令红军官兵舍生忘死的动因是: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拥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世间的平等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犹如梦幻中的珍宝。红军是这个世界上官兵之间从着装到待遇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的军队。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红军士兵打仗、训练、学文化、唱歌、打球、种地,彼此之间没有歧视,不允许打骂。那些识字又快又多的战士,能得到一支铅笔之类的奖励,红军部队中所有的官兵都很在乎这样的荣誉。
(摘自王树增《长征》第1~3页)
8.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在探寻历史真相、把握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同时,注重发掘在极端的战争条件下所形成的信仰与精神力量。
B.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懂得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世间可以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C.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这体现了红军官兵平等的优良作风。
D.本文艺术地塑造了长征中红军的形象,作者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许多感人的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军来了!红军来了!”文章先声夺人,这令人振奋的消息不仅突出了红军行动的影响力和底层民众对红军的期盼之情,也引出下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可是天亮的时候,地主家门口乱成了一团”,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说明了红军革命力量对敌人的震慑作用。
C.宏大的叙事、激情的抒写、深刻的见解、翔实准确的历史资料,以审美的方式感性地触摸长征历史,感悟精神魅力,是一部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注重虚构的文学类作品。
D.文中多处引用红军战士以及红军领导人的演讲,这既反映出红军的感情、立场、观点,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真实性。
10.文章第①段画线的文字有何作用?
11.文章第④段说“这样的情景几乎能够解释二十世纪初中国所有的革命发生的根由”,结合全文与你对长征的认识,谈一谈这“根由”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85年前,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起了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没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主席曾引用徐解秀老人的话,道出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党和人民军队坚守初心使命,人民群众才给我们以全力的支持拥护。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就能永远赢得人民支持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在原第13集团军军史馆里,有一件“半截皮带”的展品,说的是三过草地的一个班早已断粮断炊,不得不把身上的皮带拿来充饥。战士周广才忍不住攥紧剩下的最后半截皮带,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着它见毛主席吧!”衣衫褴褛、忍饥挨饿,敌人围追堵截,高山终年积雪,草地沼泽遍布……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锻造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永不过时。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革命意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重新回到“十六字诀”这一战法运用上,才有了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略主动,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才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后来,正是依靠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思想和战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如此才能掌握制胜先机,打赢未来战争。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这样的唤醒跨越时空,让我们至今仍能听到长征的呼唤,感受到理想的崇高、精神的伟力。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迈过一道道沟坎,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节选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材料二:
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王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既写出了红军长征路程之遥,又表现了红军蔑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B.周广才宁冒饿死的危险也要留下“半截皮带”,是因为其身上有着无比坚韧的精神力量,而且想把它作为纪念。
C.遵义会议后,红军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变得十分灵活,于是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
D.马鸿逵和马鸿宾的骑兵、鲁大昌的国民党军尾追红军而来,结果在吴起镇一带遭到了中央红军的沉重打击。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最终会在陕北落脚,但他们有着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B.对于“什么是共产党”,徐解秀老人没有下定义,而是用具体行为进行生动解说,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C.“敌人围追堵截……遍布”形成排比,以雄浑的气势、铿锵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D.毛泽东指挥红军借伏击战以少胜多打败追敌,生动阐释了什么是制胜先机、争取主动的战争智慧。
14.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河南发生洪灾后,郑州优秀党员彭峰抗洪中连续工作3天2夜,在跳入塌方处、关闭供水阀门时,体力不支牺牲。
B.广西扶贫干部黄文秀在汽车里程表显示出两万五千的数据时,在微信中写道:“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C.我们要讲好长征故事,把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不同的形式,讲述给更多人听,让它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D.有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他都予以拒绝。
15.两则材料都表达了对长征精神的赞颂,但表达方式不一样,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16.对于吴起镇战斗,杨成武没有过多地对战士们进行动作、语言、肖像等细节描写,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借代是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
A项用“衣冠”来代指文武百官。“冕旒”,古代帝王及卿大夫的礼冠,用来代指皇帝。
B项中的“绿”,用颜色来代指树叶。
D项中的“烽烟”代指战争。
只有C项没有使用借代。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2.【答案】D
【解析】【分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由中央美院等单位最新创作的《十送红军》等12幅宏幅巨制及部分写生稿”。B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将“不仅”“而且”后面的内容对调。C项,成分残缺,“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成为”的宾语中心词残缺,可在其后加“的精神动力”。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答案】3.D
4.C
5.C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3.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汇聚,聚集;汇流,水流等汇合。文段说的是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博物馆,应用“汇聚”。第二处,临摹,模仿(书画);摹写,①照着样子写,②泛指描写。文段说的是青年人在照着红军长征主题的美术作品作画,应用“临摹”。
第三处,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前者侧重于行人连续不断,后者侧重于场面的热闹拥挤。文段说的是参观的人接连不断,而不是“热闹”,应选“川流不息”。
第四处,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结合后面的“感觉”可知,应选“身临其境”。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画线句“长征途中,不仅红军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克服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是语序不当,因为整句话主语是红军,所以,“不仅”要放在“红军”之后,排除AB两项;第二处是搭配不当,“克服”与“磨难”不搭配,可将“克服”改为“经受”,排除D项。只有C项全部修改正确。
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由补写处前面的“以……意志”可知,此处的主语应是红军官兵,排除A、B两项;
D项后半部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陈述对象改变,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6.【答案】①他的思想,那么的深邃悠远,透过苦难的中国,光照世间!②他的革命,那么的浪漫乐观,越过万水和千山,三军开颜!③他的意志,那么的坚定如磐,穿过历史的时空,沉淀永远!
【解析】【分析】本题根据示例句式中的“他的词文” 可知仿句应该是“他的思想”“他的革命”“他的意志“等。再根据“思想”“革命”“意志”等的含义归类,与其分别照应的词组是“深邃悠远、透过、苦难的中国、光照世间”“浪漫乐观、越过、万水和千山、三军开颜”和“鉴定如磐、穿过、历史的时空、沉淀永远”。最后,按照动宾、主谓、并列结构顺序组合即可。
故答案为:①他的思想,那么的深邃悠远,透过苦难的中国,光照世间!②他的革命,那么的浪漫乐观,越过万水和千山,三军开颜!③他的意志,那么的坚定如磐,穿过历史的时空,沉淀永远!
【点评】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7.【答案】红军长征起于瑞金,止于延安,行程二万五千里。途中,将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战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是人类精神的丰碑,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解题时,先仔细阅读线路图,筛选出重要事件,然后按先后顺序陈述,并据此概括出长征所体现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
故答案为:红军长征起于瑞金,止于延安,行程二万五千里。途中,将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战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是人类精神的丰碑,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答案】8.D
9.C
10.①突出了红军战时纪律严明、斗志昂扬的整体形象。②照应了第⑤段的“那时红军的生活艰苦异常”等描述。③侧面表现出红军长征虽艰苦卓绝,但依然能取得胜利的原因。
11.①以往政府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福祉,只图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造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水深火热。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一支真正为广大遭受残酷压迫、赤贫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奋斗的队伍。③广大人民群众对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社会的由衷向往在红军这支革命队伍里得到了充分的实现。④红军掀起的革命风暴让农民们很快就明白了,他们也是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词句深刻内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联系现实生活分析作答即可。
8.D.“艺术地塑造了长征中红军的形象”错误,通过文中“红军占领镇子之后,在所有的墙上写上了标语……”以及对朱德以及“站在朱德身边的红军干部”等描写可知应该是“真实地再现了长征中红军的形象”。故答案为:D。
9.C.“是一部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注重虚构的文学类作品”错误,依据文中“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以及多处引用红军战士以及红军领导人的演讲,可知《长征》是一部注重历史真实同时也非虚构类文学作品。故答案为:C。
10.内容上,首先写红军队伍,写红军的穿着和军队形象,接着写年龄很小的红军形象,“吹着一支小铜号走在前面”写小红军的精神风貌。接着写红军官兵,“步伐稳健”写红军的精神风貌,“赤着脚,有的包着脚布,有的脚上的草鞋已经磨破”是细节刻画,可以得知语句着重刻画红军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写红军的形象是从侧面表现出红军长征艰苦卓绝;写红军的精神风貌,着重表现红军战时纪律严明、斗志昂扬的整体形象。这些都是红军长征能取得胜利的原因。结构上,和第⑤段的“那时红军的生活艰苦异常,常常因为没有粮食,官兵们只能吃野菜和野果”等描述照应,更加突出红军的生活非常艰苦,表现长征不易。
故答案为:①突出了红军战时纪律严明、斗志昂扬的整体形象。②照应了第⑤段的“那时红军的生活艰苦异常”等描述。③侧面表现出红军长征虽艰苦卓绝,但依然能取得胜利的原因。
11.题干要求结合全文与你对长征的认识,谈一谈这“根由”是什么。从字面来看“根由”就是根据和缘由。进一步分析第④段说“这样的情景几乎能够解释二十世纪初中国所有的革命发生的根由”,这句话告诉我们哪里有不平等,哪里就有反抗,这就是革命的缘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最终历史的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一支真正为广大遭受残酷压迫、赤贫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奋斗的队伍密切相关。“长征”是革命之路,艰苦之路,也是红军实现战略转移的胜利之路,我们要弘扬长征的精神。
故答案为:①以往政府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福祉,只图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造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水深火热。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一支真正为广大遭受残酷压迫、赤贫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奋斗的队伍。③广大人民群众对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社会的由衷向往在红军这支革命队伍里得到了充分的实现。④红军掀起的革命风暴让农民们很快就明白了,他们也是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答案】12.C
13.B
14.D
15.①材料一采用了议论的方式,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可以从中汲取奋斗力量的意义。②材料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交代红军打败敌军的战斗过程,借此歌颂了红军智慧、勇敢、不怕牺牲、勇于夺取胜利的精神。
16.①体裁的限制。本文是纪实性回忆录,是对长征的一般性介绍,不是小说,不需要太多的细节描写。②叙述视角的限制。杨成武是叙述者,是战斗的指挥员,不可能看到过多细节。③表达目的的限制。本文旨在歌颂长征,歌颂主要靠议论和抒情,过多地写细节容易喧宾夺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错,材料一倒数第二段原文是“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最终会在陕北落脚”错误,当时没有人知道会在何处落脚,连中央也不知道,所以不能说“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
C .“以雄浑的气势、铿锵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错误,这组排比只是在陈述红军前面的困难,气势不能叫雄浑,语调不能叫铿锵。只这三句也显示不出红军一往无前的精神。
D.“以少胜多”错误,此意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围绕“长征精神”,表达“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的观点。
A.可以表现一心一意为人民,不忘初心。
B.可以表现继续走好长征路。
C.是对材料一观点的具体阐述。
D.内容强调的是不受利诱,这与材料一提到的长征精神不吻合。
故答案为:D。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材料一采用了议论的方式。全文围绕中心论点“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从“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四个方面论述,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最后总结“这样的唤醒跨越时空,让我们至今仍能听到长征的呼唤,感受到理想的崇高、精神的伟力”“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长征精神的意义。
材料二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前两段叙述,中间三段“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以描写为主,记述了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即吴起镇战斗的战斗经过,歌颂了红军智慧、勇敢、不怕牺牲、勇于夺取胜利的精神。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题材角度看,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是一篇纪实性回忆录,这篇文章是杨成武上将的回忆录里的一篇文章,以杨成武上将为第一人称视角,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文章重点是介绍吴起镇战斗的经过,以纪实为主,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不是写作的重点。
从叙述视角角度看,本文以杨成武上将为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作为战斗的指挥员,他的视角应该主要在战斗的过程,如“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过多的细节描写反而脱离生活,不是他的亲身经历。
从表达目的看,文章主要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这个主题应该用议论和抒情的方式来表现,如“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过多地写人物细节反而容易喧宾夺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