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大战中的插曲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豪劫 兵戎相见 咧嘴 唉声叹气 B.哺乳 殊死博斗 延绵 残无人道
C.文身 彷徨无依 安详 气势凶凶 D.窗棂 来龙去脉 账簿 不失时机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北京大学这所蜚声海内外的高等学府,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也 了一代又一代人。
②他不顾朋友的劝阻, 走入钱塘江观潮的禁区。浪头扑面而来,瞬间不见他的身影。
③中韩围棋再度交锋,韩国队实力不可小觑,中国队的水平 高超,行家估计中国队胜率较大。
A.抚育 径自 越发 B.抚育 径直 更加
C.哺育 径自 更加 D.哺育 径直 越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9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活动,全国各地举办了纪念大会、文艺演出、书画联展等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B.中国人民挺立起凛然正义的铮铮铁骨,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依靠全民抗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松花江上》《长城谣》……这些经典的抗战歌曲曾响彻中华大地。激昂的歌声、慷慨的歌词,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
D.针对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损害中国正当权益,中国在2018年4月5日正式向世贸组织起诉美国。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近代以来,中国曾陷入旷古未有的危困之局。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悲壮、大苦难,更是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了风雨飘摇的旧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雷锋、焦裕禄等闪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楷模,国之栋梁。
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汉代崔寔在《政论》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西方哲人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人的精神食粮。法律、准则等都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立人之道,首在立德。这个“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舍我其谁,“为天地立言,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道德”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B.“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C.这样的 “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5.文章的叙述通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请指出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句的错误类型并写出正确的句子。
三、语言表达
7.阅读下面的文字,归纳抗战胜利日阅兵的特点,不超过 25 个字。
抗战胜利日阅兵共编50个方(梯)队,即2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11个徒步方队、27个装备方队、10个空中梯队,另抽组联合军乐团和合唱团,参阅总兵力超过1万人。这次阅兵,首次组织抗战老同志、外军方队参阅,首次组建10个英模部队方队参阅,首次安排将军担任领队受阅,体现了纪念活动的历史性、国际性,传递着对抗战老兵、支前模范的敬重和对抗日英烈的敬仰。这种规模结构上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此次阅兵注重特色甚于注重规模。通过合理的编排对外宣示中国武装力量与捍卫世界和平之间的关联,显示中国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维护世界和平、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坚定立场。
8.微写作。
有人认为,战争中救助敌国平民或平民子女是养虎为患。这种观点为什么不对?请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短文加以批驳。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战 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10.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11.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2.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尽管年轻的中国军队首次亮相异国战场,就让世界大吃一惊,却似乎没有影响到“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自信。此时的“联合国军”,仅地面部队就达22万之众。美军投入朝鲜战场的作战飞机有1100多架,还有虎视眈眈盯着朝鲜半岛的3个航母战斗群。倚仗强大的实力,麦克阿瑟以东西两大集团“钳型攻势”向北推进,企图赶在鸭绿江冰封之前抢占朝鲜全境。东西两线的指挥官:一个是担任过麦克阿瑟参谋长的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一个是绰号“斗牛犬”的美军二战名将、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
麦克阿瑟面对众多记者夸下海口:“我已经向小伙子们的家人打了包票,圣诞节让他们回家过节!”他还狂妄宣称:鸭绿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障碍,中国人也并不是一支“不可辱的力量”。麦克阿瑟有着狂妄的资本。1919年6月,人民军队诞生前8年,39岁的麦克阿瑟已是西点军校校长。两个月前几乎置朝鲜人民军于死地的仁川登陆,更是把这位美国五星上将推上了军事生涯的巅峰。然而,麦克阿瑟轻视了所面对的对手,忽视了这是一支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向敌人屈服的军队,忽视了这是一支从诞生之日起就一路披荆斩棘、在严酷环境中逆势成长壮大的军队,虽然没有飞机、缺少大炮,但从不缺少以弱胜强的战争经历。毛泽东为志愿军选配的指挥班子,都与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一样,是从长征路上拼杀出来的赫赫战将。
11月25日黄昏,志愿军的西线反攻在漫天飞雪中开始。那是战争史上少有的一次内外双重迂回作战。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面对的是年长他两轮的美军“进攻专家”沃克。两支战功卓著的部队——第38军和第40军承担穿插突击重任。前者,是在平津战役中参与39小时攻克天津城的“攻坚劲旅”;后者,是跟随韩先楚从东北征战到海南岛的“旋风部队”。这是战将与战将的较量,也是王牌对王牌的比拼。仅仅一天一夜,“联合国军”东西两“钳”之间就被志愿军撕开了一道口子。沃克没有料到,飞机坦克编织的立体火力网都无法阻挡中国军队排山倒海般的攻势,当他意识到已经陷入重重包围之时,赶紧命令突围撤退。
第38军113师创造战史上的奇迹:用双腿跑过了敌人的汽车轮子——14小时,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袭72.5公里,先敌5分钟挡住了退路。正是这5分钟,赢得了胜利的先机。空前激烈的争夺战在山谷间展开。成群成群溃退下来的“联合国军”蜂拥而来,争取最后一线活路。雨一样的炮弹和航空炸弹密集爆炸,阵地上的岩石化成了粉末,志愿军始终坚守在阵地上……撤退和接应的两支“联合国军”,相隔不到1公里,最终也只能相望而未能汇合到一起。狭路相逢,勇者无敌。如果说,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没有料到志愿军如此勇猛无畏,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则没有料到志愿军如此坚韧不拔。天寒地冻,50年不遇的严冬伴着暴风雪横扫朝鲜北部盖马高原的长津湖,夜间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战斗打响的时候,宋时伦率领的志愿军9兵团,已经在茫茫雪野中设伏6天6夜。这支从华东急赴朝鲜战场的部队中,不少人还穿着单衣,而他们的对手则是美军中装备最精良、保障最充足的第七师和陆战一师。
长津湖之战,美第七师31团被全歼,上校团长麦克莱恩受伤被俘后身亡。这是一支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攻入俄国西伯利亚被授予“北极熊团”称号的美军精锐,“北极熊旗”成了志愿军的战利品。虽然陆战一师最后在美国舰队强大的海空火力支援下,侥幸从长津湖地区撤退,但这支美军“王牌之中的王牌”却付出了总减员11 731人的惨重代价。战后多年,美陆战一师作战处处长鲍泽仍对仓皇逃离长津湖的那一幕心有余悸,“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在死鹰岭,穿着鸭绒防寒装的美军见到了令他们震惊的一幕:129个已经冻成“冰雕”的年轻志愿军保持着战斗姿势,年轻的士兵与手中的武器冻在了一起,129杆枪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长津湖之战时的志愿军第27军79师235团一营副教导员迟浩田,43年后成了中国国防部部长。1996年12月,迟浩田上将率团访美,接待他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查尔斯·克鲁拉克上将对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军人肃然起敬。原来,他的父亲维克托·克鲁拉克就是当时的陆战一师副师长。父亲告诉他:“打了一辈子仗,没有遇到过这么厉害的部队。”
(摘编自贾永《英雄儿女驱虎豹——致敬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青春方阵》)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闪耀着人民军队独特的军事智慧光芒,标志着人民军队战争经验与战略战术在现代战场上走上了新的高峰。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争传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善战与伟大精神,树立起了敢打必胜的典范。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8日)
材料三:
抗美援朝战争,是决定新中国国际地位的关键一仗。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大长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志气。这一仗,不仅使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也使美国领教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厉害。正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挂帅出征的彭德怀元帅所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有删改)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麦克阿瑟感到自信的因素有参战部队人员众多,军事装备先进、充足,手下的指挥官都是二战名将,整体实力十分强大。
B.麦克阿瑟忽视了志愿军具有不畏强敌、永不屈服的顽强意志和以弱胜强的超强战力,忽视了志愿军没有飞机、缺少大炮。
C.麦克阿瑟狂妄的表现是战争期间就让士兵放假回家过圣诞节,认为中国政府和人民是好欺负的,并向媒体夸下了海口。
D.麦克阿瑟狂妄的资本是在人民军队诞生前他就已是西点军校校长,两个月前的仁川登陆几乎置朝鲜人民军于死地。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在对敌作战中取胜,还要像志愿军一样,只凭顽强的意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就行。
B.在长津湖之战中“联合国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极度的严寒和中国军队不惧伤亡、舍生忘死的狠命攻击。
C.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除了在战斗中有牺牲外,还因天气严寒、装备不足而有极大的牺牲。
D.抗美援朝精神的实质是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意义的一项是 ( )
A.确立了党威、国威、军威。
B.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
C.让美国不敢再冒犯中国。
D.是决定新中国国际地位的关键一仗。
16.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志愿军在长津湖之战取胜的原因。
17.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表达技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
A.浩劫;
B.殊死搏斗,惨无人道;
C.气势汹汹。
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抚育:照料、教育儿童。哺育:喂养;培育教养。径直:一指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二指直接进行某事,不在事前费尽周折。径自:一指凭自己的意愿行动;二指自己直接行动;三指直接,径直;四指只顾自己行动(忽略了其他因素)。越发:表示程度加深;与“越……越……”的作用相同。更加: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比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用于两种事物比较时,用“更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时,要特别注意联系语境理解;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辨析词语的能力,主要从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语意等几个方面考虑。
3.【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搭配不当,应将“纪念活动”改为“纪念日”。B无误。
C项,“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语序不当,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应为“不仅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同样也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
D项,成分残缺,应在“中国正当权益”后面加上“的行为”。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答案】4.D
5.文段中使用了排比、引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其中,“这个‘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中论证“德的重要性”时均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6.文中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有节操的仁人志士”重复赘余,可删去“有节操的”:二是成分残缺,可在“救亡图存”后加上“的历史洪流中”等。正确的句子: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4.文中“道德”二字的引号用来表示强调突出。A项,属于直接引语,引用的作用。B项,用来表示特定称谓。C项,用来表达否定讽刺的意味,属于反语。D项,强调突出的作用。
5.文段中“这个‘德’是……人生磨砺”等句运用了五组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般分号之间是排比手法。文中论证“德的重要性”“德是什么”时均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比如:汉代崔寔在《政论》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西方哲人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等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6.文中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有节操的仁人志士”重复赘余,“仁人志士”就是“有节操”的人,可删去“有节操的”。二是“投入到救亡图存”成分残缺,没有宾语,可在“救亡图存”后加上“的历史洪流中”等。即“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
7.【答案】在规模结构上注重特色,突出历史性和国际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清语段结构,找出揭示语段中心的语句,然后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整合。通过分析和梳理,可从本段中提取关键信息“体现了纪念活动的历史性、国际性”“这种规模结构上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此次阅兵注重特色甚于注重规模”。
故答案为:在规模结构上注重特色,突出历史性和国际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8.【答案】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题干要求批驳“战争中救助敌国平民或平民子女是养虎为患”这种观点。因此,写作时应主要分析这种观点的实质、危害以及错误原因,从“人道主义”“教育改造”“人的可塑性”或“多数与极少数”等方面展开论述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
【答案】9.C;D
10.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11.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的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12.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 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答案一般“隐藏”在文本中,考生细读文本,发现端倪。然后用规范的术语总结出来即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3) 本题考查对情节安排的鉴赏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 情节题要注意运用“四要素一联系”(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联系读者作用)答题法。
(4)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题是一到探究题。做这样的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明确观点,不能模棱两可。若认同“合适”,可从小说的社会环境、表达效果及主旨来谈;若认同“不合适”,则可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小说情节设置对主旨表达的作用来谈。
9.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误,小说中的“我”不能等同于作者。
B项,对女主人公的喜爱太过牵强,这句话流露出“我”对这次交流感到畅快。
E项,“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言过其实;“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错,小说表现的是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痛苦和心灵创伤。
10.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中,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其中有“我”的感受,“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这说明她的大方热情、机智幽默;也有对她的描述,“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表现出她对母亲的关心,“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可知,女主人公热爱阅读,热爱生活,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这表现出她的理性克制,“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从她诉说不幸的遭遇,可知她关心母亲,思念儿子,憎恨战争,向往和平、幸福的生活。考生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11.本题考查小说情节构思的艺术效果。
本题答题指向性明确,即从人物与情节角度回答“电话”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本身的特色角度进行作答。从人物角度:两人因电话而相识,是“电话”连接了两人,通过电话中两人的对话刻画人物,便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丰满、可触可感,在内容的表达上更为自由。从情节角度:用一通很偶然的电话来结构全文,很有戏剧色彩,增加了情节的离奇;“电话”是连接两人心灵的枢纽,是贯穿小说的线索。从读者角度看,结合战争背景,男女主人公未来的命运如何发展,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主题表现来看,一个电话将两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偶然与必然交错,突出表现主题,深刻揭示寓意。
12.本题属于题目效果类探究,允许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本题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先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题干的表述中已经给出了暗示,“小故事”“战争”“大题目”,这是对比的写法,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战争是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战争是人物悲剧发生的根源,小说写的是爱情故事,表达的却是反战的主题。或者也可认为小说主要是写爱情故事,表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不应冠以“战争”这样的大标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以“战争”为标题,点明了两人悲剧的根源,同时在“大战争”与“小人物”的强烈对比中,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这也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两个平凡人的故事,来表现沉重深刻的主题——战争的残酷;这样写更有利于表达饱受战争磨难的人们对战争的无情控诉和鞭挞,以及对战争发动者的残酷批判与痛斥。如果答“不合适”,言之成理也可。
【答案】13.D
14.A
15.C
16.①美军狂妄轻敌,②志愿军指挥员的具有高超的军事智慧,③志愿军官兵具有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④志愿军官兵具有坚韧顽强、不怕吃苦的精神,⑤志愿军官兵具有忠诚爱国的精神,⑥志愿军纪律严明。
17.运用对比手法。将美军和志愿军的人数、装备、指挥员进行对比。
点面结合。既有总体的情况的介绍,也有歼灭“北极熊团”、坚守死鹰岭等具体点的介绍。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既有正面介绍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又有从对方口中表达出来的由衷的敬佩。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5)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表达技巧的能力。涉及全篇艺术特色的概括赏析,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分析,注意表述时要分条作答,每条采用“要点+分析”形式。
13.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所有手下的指挥官都是二战名将”分析错误。依据文本“一个是绰号‘斗牛犬’的美军二战名将、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可知是沃克中将是二战名将,未提及其他指挥官是二战名将,选项以偏概全。
B.“忽视了志愿军没有飞机、缺少大炮”分析错误。依据文本“在严酷环境中逆势成长壮大的军队,虽然没有飞机、缺少大炮,但从不缺少以弱胜强的战争经历”,可知“没有飞机、缺少大炮”是志愿军面临的恶劣条件,并非麦克阿瑟的忽视,选项张冠李戴。
C.“战争期间就直接给士兵放假回家过圣诞节”分析错误。依据文本“麦克阿瑟面对众多记者夸下海口:‘我已经向小伙子们的家人打了包票,圣诞节让他们回家过节’”可知,原文意思是圣诞节就可以结束朝鲜战争,选项曲解文意。
故答案为:D。
14.A项“只凭顽强的意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就行”说法错误。依据文本“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可知顽强的意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是抗美援朝胜利的条件之一,并且在现代战争中,在对敌作战中要想取得胜利,除了精神之外,需要的条件很多,如战略战术、先进的武器等,选项过于绝对。
故答案为:A
15.C项“让美国不敢再冒犯中国”不属于 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意义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材料三,“抗美援朝战争,是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地位的关键一仗。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打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大长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志气。这一仗,不仅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也使美国领教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厉害”,可知是让美国领教中国人民的厉害,并非不敢再冒犯中国,选项曲解文意。故答案为:C
16.(1)从美军方面看:
由“他还狂妄宣称……一支‘不可辱的力量’”“麦克阿瑟轻视了所面对……成长壮大的军队”可知,是美军对志愿军的轻视和狂妄,成为志愿军取胜的原因之一。
(2)从志愿军方面看:
先看指挥员在取胜中的作用,由材料一“毛泽东为志愿军选配的指挥班子……拼杀出来的赫赫战将”“仅仅一天一夜……撕开了一道口子”“第38军113师创造战史……胜利的先机”可知,从志愿军取得的战果和战机看,志愿军指挥员具有高超的军事智慧;
再看志愿军官兵在取胜中的作用,由材料二“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可知,志愿军官兵具有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
由材料一“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如此坚韧不拔”,材料二“不畏艰难困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知,志愿军官兵具有坚韧顽强、不怕吃苦的精神;
由材料二“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可知,志愿军官兵具有忠诚爱国的精神;
由材料一“在死鹰岭,穿着鸭绒防寒装的美军……129杆枪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志愿军战士冻成“冰雕”,不改战斗姿势,枪口方向高度一致,可知志愿军纪律严明。
17.①从“仅是地面部队就达22万之众。美军投入朝鲜战场的作战飞机有1100多架,还有虎视眈眈盯着朝鲜半岛的3个航母战斗群”“东西两线的指挥官:一个是担任过麦克阿瑟参谋长的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一个是绰号‘斗牛犬’的美军二战名将、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可知,美军在人数、装备、指挥官占有的强大优势;而从“没有飞机、缺少大炮”“不少人还穿着单衣,而他们的对手则是美军中装备最精良、保障最充足的第七师和陆战一师”可知,中国志愿军面临的恶劣条件,与美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从“这是一支从诞生之日起就一路披荆斩棘、在严酷环境中逆势成长壮大的军队,虽然没有飞机、缺少大炮,但从不缺少以弱胜强的战争经历”可知,材料一从总体角度介绍志愿军的特点;从“天寒地冻,50年不遇的严冬伴着暴风雪横扫朝鲜北部盖马高原的长津湖,夜间最低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战斗打响的时候,宋时伦率领的志愿军9兵团,已经在茫茫雪野中设伏6天6夜。这支从华东急赴朝鲜战场的部队中,不少人还穿着单衣”“在死鹰岭,穿着鸭绒防寒装的美军见到了令他们震惊的一幕:129个已经冻成“冰雕”的年轻志愿军保持着战斗姿势,年轻的士兵与手中的武器冻在了一起,129杆枪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可知,详细叙写志愿军歼灭“北极熊团”、坚守死鹰岭的场面,这与总体介绍构成点面结合,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展现志愿军的特点。
③材料一写歼灭“北极熊团”时,志愿军在天寒地冻中设伏6天6夜,穿着单衣,战胜了美军精锐,这是对志愿军正面描写,表现出志愿军的英勇无畏;而写“接待他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查尔斯 克鲁拉克上将对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军人肃然起敬。原来,他的父亲维克托 克鲁拉克就是当时的陆战一师副师长。父亲告诉他:‘打了一辈子仗,没有遇到过这么厉害的部队’”,是通过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查尔斯 克鲁拉克上将的父亲维克托 克鲁拉克的称赞,从侧面表现志愿军的不畏强敌。可知,材料一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志愿军的形象特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