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论语》十二章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①敏:机敏 ②慎:谨慎
B.质胜文则野①文:华美、文采 ②野:不受拘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①喻:比喻 ②利:利益
D.迩之事父 ①迩:近 ②事:侍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可以群④远之事君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择善而从之 ⑦草菅人命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⑥/②⑤/③④/⑦ D.①④⑤/②③/⑥⑦
3.下列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克己复礼为仁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文胜质则史 D.如礼何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落,____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奉养母亲,( )。当时正值列国纷争、____、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仁”字旗帜,倡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就自己所能来____自己的学说的。在孔子以前,学校____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于是,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流落 生灵涂炭 践行 把持
B.流浪 寸草不留 实行 陷落
C.流浪 生灵涂炭 实行 把持
D.流落 寸草不留 践行 陷落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B.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C.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D.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B.从孔子才开始办私人学塾,围绕“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
C.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D.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三、语言表达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 。可是,要区分这个问题就必须有“知”,所以,在孔子“知”“仁”“勇”的完整品格中,“知”是第一位的,“知”才能“仁”, ,才能谈“勇”。
8.学校计划举办以“《论语》修身思想与现代社会青年成长”为主题的论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要求:引用《论语》中的原文,250字左右。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敏于事而慎于言( ) 君子喻于义( )
10.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质胜文则野( )
A.质朴 B.华美 C.粗野 D.浮夸
1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可以怨( )
A.埋怨人情 B.激发情感 C.讽刺时政 D.痛苦幽怨
12.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3.赏析画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文本二:
“敢问夫子恶乎长?”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党,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文中指同乡。
B.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文中指全国各地。
C.四体,文中指人的四肢,又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D.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文中特指孔子 。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完全否认了后天培养的作用。
C.“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两篇选文都体现了以上特点。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兼爱》)
18.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请简要概括孟子对于“养气”的具体做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A项,句意是: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①敏:勤勉。B项,句意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②野:粗野、鄙俗。C项,句意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①喻:知晓,明白。D项,句意是:近可以事奉父母。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2.【答案】C
【解析】【分析】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②齐: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齐。③群:名词用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④事:名词用作动词,为……做事,侍奉。⑤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弱。⑥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⑦草: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小草。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3.【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项,判断句,“为”表判断。
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C项,判断句,“则”表判断。
D项,固定句,“如……何”。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答案】4.A
5.D
6.C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4.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
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流浪: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结合“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落”,可知空一应选择“流落”。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寸草不留:连小草都不留下,形容遭到天灾人祸后破坏得非常严重的景象。结合“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可知,空二不能选“寸草不留”,应选择“生灵涂炭”。践行:实践,用实际行动去做某些事。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用于“自己的学说”,空三应选择“践行”。把持:独占位置、权利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控制(感情等)。陷落: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一部分向里凹进去;陷入;(领土)被敌人占领。用于“贵族”和“学校”的关系,空四应选择“把持”。故答案为:A。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四个选项涉及“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根据逻辑关系,应是先“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再“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且二者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析这四个选项,只有D项符合条件。故答案为:D。
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成分残缺,一是残缺主语,应删去“从”;二是状语残缺,缺少和“以”搭配的成分,可改为“以‘有教无类’为方针……”。据此分析,只有C项正确。故答案为:C。
7.【答案】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也要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有了“知”和“仁”
【解析】【分析】本题作答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可知应该填写“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第②空根据前面的“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可知应该填写“也要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第③空根据前文“‘知’才能‘仁’”可知应该填写“有了‘知’和‘仁’”。
故答案为: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也要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有了“知”和“仁”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空缺处上下文语境,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其次表达成句时注意句子的语体风格,要保持与整段话一致。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8.【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里面有很多关于“修身”的哲理,在指导我们青少年为人处世方面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比如孔子主张“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强调待人处事要有“同情”心。人人都想表现自己,人人都有压力和负面情绪,但要将心比心:不想被人抑制,就不能拘执己利而抑制别人;不想受别人戾气,就不能将别人当你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是宽容、尊重、友善。有时“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因为你想要的别人未必想要,否则也是强人所难。
愿我们多读《论语》,从中汲取精神的养分,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才是真正的精神成熟。
【解析】【分析】本题写作时,要抓住题干要求,即“《论语》修身思想与现代社会青年成长”“演讲稿”“引用《论语》中的原文”等来写,注意字数限制。《论语》中讲修身的内容很多,比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背后说人长短,一般不过以己之长量人之短,由此生出些许优越感,徒显浅薄。再如“放于利而行,则多怨”,凡事据个人利益而行,会招致很多怨恨;一旦己利得不到满足,自己又生怨戾,形成恶性循环。如何在纷纭复杂、矛盾交错的人世安然而行,《论语》中节欲观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点评】写好微写作,要明确写作目的。微写作是用简约精炼的语言对某一社会事件、文艺作品等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的写作。评论类微写作一般先引用材料或叙述现象,接着明确论点,然后分析材料,综合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进一步论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写作对象要表述清晰。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答案】9.勤勉 ;知晓
10.C
11.C
12.(《诗》)近可用于侍奉父母,远可用于侍奉君主,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13.连用两个反问句,突显了“任重道远”,增强了感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学而》)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里仁》)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粗野,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这样以后才可以成为君子。”(《里仁》)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泰伯》)(《雍也》)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阳货》)
9.句意: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敏:勤勉 。
句意:君子懂得大义。喻:知晓。
故答案为: 勤勉 ;知晓
10.句意: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粗野。野:粗野。
故答案为:C
11.句意:可以学得讽刺方法。怨:讽刺时政。
故答案为:C
12.迩,近;事侍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状语后置句。
故答案为: (《诗》)近可用于侍奉父母,远可用于侍奉君主,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不亦重乎?不亦远乎?”句意: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连用两个反问句,突显了“任重道远”。
故答案为:连用两个反问句,突显了“任重道远”,增强了感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答案】14.A
15.D
16.B
17.①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在手掌上一样容易。
②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有不孝(的事)?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
18.①用正直去培养它;②要和义与道相配合;③不断积累义;④行为要让内心得到满足。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文本二: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是领会别人的言论呢 ”
孟子答:“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善于讲话,冉牛、闵子、颜渊善于阐述德行,孔子兼有两长,但他依然说:‘我对于辞令,太不擅长。’(而您既说话得体,又善于养浩然之气,言语道德兼而有之),那么,您已经是位圣人了吗?”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以为无益而舍之者”是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和D项;
“非徒无益”和“而又害之”是递进关系的复句,中间要断开,可以排除B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故答案为:A。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中特指孔子”错误,文中指孟子。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完全否认了后天培养的作用”错误,从“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可知,孟子是强调需“扩而充之”,将其发扬光大,并没有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
故答案为:B。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以”,凭借;“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不忍人之政”,怜爱别人的统治;“运之(于)掌上”,是省略句,像运转小物件在手掌上一样容易。
第二句中,“视”,看待;“恶”,怎么;“犹”,还会;“慈”,慈爱。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以直养而无害”可知,用正直去培养它;
从“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可知,要和义与道相配合;
从“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可知,不断积累义;
从“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可知,行为要让内心得到满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