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13《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角色扮演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2.通过对比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通过阅读体会情感能说出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角色扮演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2.难点: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以及老师和同学们做法的不同之处,说出自己的启发。
教学过程:
环节一:从“画”入手
1、有一种画叫“写生”
写生:①认认真真地看;②看到什么,就画什么;③看到的角度不同,画的必定不同。
2、出示一些“写生”图(静物)
3、出示“杨桃”(实物)
4、展示课文插画
提问:
(1)这是不是杨桃?
(2)什么角度才能看到这样的杨桃呢?
(3)当你看到这样的杨桃图时,你会有什么反应?
5、朗读第1段
(思路:适应儿童思维、学习的规律。读书之后,上下关联的,孩子自己就认识了需要认的字,不需刻意摘出来认。)
(重读:正对着我、很准确。)
环节二:进入课文学习(细读课文)
1、梳理
出示学习单:
我的画
角度 正对着
看到 五个角的东西
效果 准备
(思路:①梳理了“我”写生的逻辑,②在未来可以迁移;③为后期理解搭建支架。)
2、从“话”引入
(1)看课后题
(思路:①关注对话②全文18段,对话特别多。)
出示第5、12段:
提问:
第5段是谁在说话?(老师)
第12段是谁在说话?(老师)
(思路:将课文板块化,老师说话前,老师两次说话之间,老师说话后,共三个板块,孩子在学习18个段落的长文时就有了结构感,培养学生结构感。)
(思路:二年级不训练孩子分段,训练孩子对话。)
引导:全文可分为三个板块。
(2)学习第一组对话:2-4段
(小朋友在笑、问、嘲笑。)
①读好问句
提问:这个问句有问题吗?
意思是:杨桃不是这样的。
预设:这一问是在否定。
②读好感叹句
关注:倒不如
提问:“倒不如”是什么意思。
预设:还不如,不如,不是,不好……
总结:这个东西不如别的,这个东西不是很好,这个东西不算个好东西。
引导:是五角星。
朗读指导:倒不如说是五角星把!
(思路:落实语言文字的落实,落实课标的明示与暗示。)
③梳理:
引导:小朋友,你发现了吗?2-4段都是同学们的对话,那他代表同学们的观点,你说说看,全班同学对文中的“我”怎么看?
他们对“我”的画怎么看?(画错了,画得太差了,画得不好,失真,不像,可笑……)
(对话,对话中有观点)
同学们的观点是不是一致的?
(“我”的压力:同学们肆无忌惮的嘲笑,风凉话;更可怕的是大众形成了一个团体,大众形成统一的认识会扼杀独立的存在。)
(3)学习第二组对话:第5-11段
(关注:审视、问题、回答、问号、感叹号、破折号。)
①读第5段,问:老师做了什么?(审视;举起我的那页画纸。)
审视-画纸
梳理:老师的审视和我画的结果完全一致。
班上同学也拥有了“我”和“老师”的视角。
(思路:开始跟文中的同学对话了。)
②读6-11对话(一问?一感叹!)
(思路:解开本课的密码。)
老师真在问!同学真的不懂事!
文中验证:老师问“像不像”,学生不懂事回答“不像”;老师问“像什么”,学生回答“五角星”;老师问“好笑吗”,学生回答“好笑”。
朗读指导:好——笑!(拖长音)
(思路:指导一个“好笑”;真在问真在答;问的真的问,答的真不懂事。)
(思路:靠下苦功,而不是靠头脑灵。)
(4)学习第三组对话:12-17段
(分析:句号、平静、怀疑自己、省略号。)
①读12段
问:老师又做了什么事?(让同学轮流坐在“我”的座位上。)
②读13-16对话(一问一答)
老师问?同学回答。
朗读指导:省略号。
③梳理-同学们的变化(师问生答)
同学:
保持一致嘲笑“我”(!);
坚持嘲笑“我”(——);
同学开始改变,变的有点惭愧了,发现自己错了(……)。
(5)读17段,理解“和颜悦色”
①朗读17段
②老师说话时候表示语气的词是什么?(和颜悦色)
③老师关心“我”吗?(我被嘲笑时,老师“审视”)
④老师关心全班同学吗?(换位。都值得表扬)
⑤表扬“我”什么?(实事求是)
⑥表扬全班同学吗?(理解了,进步了)
(思路:理解“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老师和学生讲话时非常亲切,没有一点责怪同学。
提问:老师为什么没有一点点责怪同学呢?这是大问题,需要拆解:
①老师关心“我”吗?关心。当我被同学嘲笑时,老师的关心就是去“审视”。
②老师关心全班同学吗?引导大家去换位观察。
③老师因为关心“我”、全班同学。表扬“我”实事求是;全班同学进步了。)
环节三:感悟主旨
1、读18段
教诲:知识+道理。(查字典)
恭恭敬敬抄写:终生难忘
2、提问:老师哪些举动、方式让“我”终生难忘?(回读全文)
回读全文:
第5段-老师的行动,老师务实的行动,让人终生难忘。
第12段-老师的教育方法,不仅自己审视,还让全班审视,让我终生难忘。
第17段-老师和颜悦色的教导,让我终生难忘。
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相信这些道理不仅仅会让作者终身难忘,也能让在座的各位同受益终生。
宋朝有位文学家苏轼,创作过一首诗叫:《题西林壁》(出示古诗)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