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咳嗽(kē) 校对(jiào) 调羹(gēng)
B.玫瑰(méi) 弄堂(nòng) 天津(jīn)
C.毡帽(zhān) 揩拭(kāi) 疙瘩(gē)
D.解剖(pōu) 嘱咐(zhǚ) 草率(shuài)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朗 轻捷 油腻 伤风感冒
B.薪金 按顿 绞肉 家庭教师
C.抹杀 吩付 洗澡 气喘吁吁
D.浙沥 热闹 保姆 尽心竭力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特务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尴尬至极。
②有一次,鲁迅在上海街头溜达,身后总跟着一个小特务盯梢。
③鲁迅在我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这样的:须发直立、横眉怒目、呆板、严肃、无趣。
④走着走着,鲁迅突然转身,故意把特务当成乞丐,掏出一块银圆递过去,说:“拿去买饭吧。”
⑤鲁迅则哈哈大笑,昂首而去。
⑥可现当代作家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当代画家陈丹青也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⑥②④①⑤
C.②④①⑤③⑥ D.②⑤③⑥④①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B.能否准确把握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情,是朗读好这篇课文的关键。
C.《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文章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组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D.鲁迅先生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他不朽的人格,而不是无可考证的坊间情事。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B.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C.他对我的观点不以为然,还是坚持己见。
D.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却也习以为常。
6.下列对课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精神、气质。
B.鲁迅先生用原稿包油条,用校样揩桌子、擦手,洗澡间里也摆着校样纸,这说明了鲁迅先生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C.“吃鱼丸”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民主,遇事不盲从,做事认真,深入实际的严谨品质。
D.文章用白描手法刻画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二、填空题
7.本文作者是现代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 、 等。
8.根据下列句子中的拼音写也相应的汉字。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jiàn 赏。
许先生有点jiǒng 了。
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qián 诚的目光。
许先生很镇静,没有wěn 乱的神色。
9.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①展然:
②敏捷:
③深恶痛绝:
④不以为然:
10.人物称呼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它们或暗示了人物命运,或寄寓了作者的态度,或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小甬和小江就人物称呼问题展开了一番讨论,请你完成下列填空。
小甬:《红楼梦》中的香菱,“香”昭示了她美丽温柔,具有诗心才情;“菱”是一种浮水植物,随波逐流,无依无靠,暗示她从小被拐,后来被卖、被弃的悲惨命运。
小江:我懂了,“骆驼祥子”这个称呼,一是因为祥子 的经历,才有了这个外号;二是因为他原来的性格也如骆驼一般吃苦耐劳、勤劳憨厚。
小甬:“祥”字本指吉祥如意,但祥子的一生总是与“不详”相伴。人生中的三起三落,使得他从一个积极上进的青年彻底沦为一具行尸走肉。所以,我觉得“骆驼祥子”这个称呼暗示了“ ”的主旨。
三、语言表达
11.【活动四】礼赞鲁迅
请在邓稼先、闻一多、鲁迅中任选一位爱国名人,结合故事,仿照例句写赞语。
例句:文天祥,为了国家变卖家产,舍弃高官厚禄,视死如归!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提升
在大海彼岸
刘再复
①1902年3月24日下午,鲁迅和南京矿路学堂的同学张邦华、顾琅、伍崇学等人一起,在学堂总办俞明震带领下,踏上停泊在南京长江码头的日本客轮“大贞丸”号,开始他东去的航程。
②远行的鲁迅,心情是很兴奋的。摆在他面前的是另一种陌生的路,另一个未知的、神秘的大千世界,他将在那里展开新的追求,撰写生活史上新的一页。此时许多朦胧的憧憬,像蓝色的海波,像白色的浪花,在他心中跳跃……
③江风轻拂,“大贞丸”沿着浩荡的长江徐徐行进,鲁迅站在甲板上,眺望大江两岸秀丽的山峦,这时,他看到在葱翠的树丛里,是农含残破的乡村,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就这样,带着对故土的恋情,告别了贫穷而充满期待的祖国,他开始了异国学校生活。
④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很多,但像鲁迅这种从西式学堂里出来的还是少数,多数留学生是从旧式学塾、书院出来的,他们拖着长长的辫子,来到被大海包围的国家,有的是在改革的风潮中来赶时髦,说不上什么抱负;有的确实是想学点新的本领,好回去挽救垂危的王朝;也有的甚至是借此来玩一玩,镀镀金,观赏观赏岛屿之国的风光。这些留学生们生活得很惬意,在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他们时常成群结队在那里悠闲地赏玩。他们本来拖着长辫子,现在因为留学生须戴制帽,便把大辫子盘在头上,直顶得帽子高高耸起。也有散开辫子,盘得平平的,摘下帽子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样。鲁迅看到这种模样,心里感到一种莫名的反感。
⑤但同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和其他的中国人中,却又集中了一批民族的精华。孙中山、章太炎、邹容、梁启超等反清运动领导人,都在日本传播他们的思想,组织他们的抗争力量。鲁迅到日本后,感受到一种在祖国大地上未曾感到的热烈的革命气息。他感到鼓舞,感到春意般的希望在心中流动。他经常走出校门,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本来就沸腾着的血流,被革命先行者讲演中的慷慨之词,掀起了一阵阵的波澜。
⑥那时的革命者极力鼓动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这引起鲁迅的共鸣。1903年3月,在弘文学院江南班中,他决然地第一个剪掉了瓣子,表示自己反抗种族压迫的决心。剪发之后,为了给自己的决心作证,他特地拍了一张“断发照”。对着照片,他看到新的自己,瞬间,大海彼岸风雨如磐的祖国和苦难中呻吟的同胞又呈现在他的眼前,向他召唤,他一腔炎黄之血债张开来,提起笔,在这张照片的背面,抄下“明志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⑦在海波长扬的日本,鲁迅一方面与热血沸腾的同伴一起开拓前进道路,另一方面则利用这个东西方文化频繁交流的天地,拼命地学习。不仅学日文,学德文,而且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夜以继日地吮吸各种知识的乳汁。富有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化艺术和被引入日本的西方古典美学著作以及其他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都给鲁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为他以后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他的精神生命被新的知识润泽得一天比一天充实了。
(选自《鲁迅传》,有删改)
12.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请用简洁的语言为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作批注。
此时许多朦胧的憧憬,像蓝色的海波,像白色的浪花,在他心中跳跃……
13.文章④⑤两段都写到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有什么目的
14.读君诗,知君人。阅读“明志诗”和下列补充材料,说说你对青年鲁迅的印象。
鲁迅的求学经历 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 1892年(11岁),入三味书屋读书,1898年(17岁),入江南水师学堂(位于南京)
1899年(18岁),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接触赫胥黎的《天演论》 1902-1903年(21—22岁),公费赴日本留学,剪瓣,写下“明志诗” 1904年(23岁),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与藤野严九郎相识 1906年(25岁),弃医从文,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学习德语、俄语 1908年(27岁),跟随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出版《域外小说集》
1909年(28岁),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
15.文章结尾说,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精神生命被新的知识润泽得一天比一天充实了”,联系《朝花夕拾》相关文章,探究鲁迅作品中的“精神生命”的内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A .有误,"咳嗽"的"咳"应读作" ké ";
B .有误,"弄堂"的"弄"应读作" lòng"; C .正确;
D .有误,"嘱咐"的"嘱"应读作" zhǔ ","浙沥"的"浙"应写作"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字的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和识记,标注读音要注意遵循汉语拼音规则,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2.【答案】A
【解析】【分析】A正确;
B ."按顿"应改为"安顿"。
C ."吩付"应改为"吩咐"。
D ."浙沥"应改为"淅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3.【答案】B
【解析】【分析】通读所有的句子,明确这段文字是阐述鲁迅先生的性格的。很显然,③句总述鲁迅先生给人们的印象,⑥句引用现当代作家夏衍和当代画家陈丹青的话阐述鲁迅的幽默,②④①⑤句则依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小故事。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句子的排序题,第一,要明确中心话题。第二要理清句子的思路。第三,组合、整合句子单元。将初步排成的语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如有不对的地方,再进行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4.【答案】C
【解析】【分析】A.语意重复,删去“约”或“左右”。
B.两面对一面,可去掉“能否”。
D.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或“的原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 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答案】B
【解析】【分析】“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用在此处,使用对象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6.【答案】B
【解析】【分析】A.正确;B.说明了鲁迅先生不注重名利,具有淡泊名利的特点;C.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做本题时注意鲁迅个性的把握。
7.【答案】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基础知识。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故答案为: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作品基本信息的识记。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应在平时注意反复背诵,加深记忆。其次,还要注意字形,尤其是作者的名字不能写错。
8.【答案】鉴;窘;虔;紊
【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再结合语句的内容判断词语,推断文字,注意音形相似易错字,如“鉴”与“签”,“窘”与“迥”,“紊”与“絮”,“虔”与“虑”,不要写错字。
【点评】根据拼音写汉字,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再结合语境判断。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区别同音字形似字的偏旁部首的易错点。
9.【答案】(心绪)舒展的样子。;(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厌恶、痛恨到极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解析】【分析】展然:zhǎn rán,舒展的样子,舒展开来,引申为心情上的舒畅。
敏捷:mǐn jié,形容动作或反应的迅速快捷。
深恶痛绝:shēn wù tòng jué,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以为然:bù yǐ wéi rán,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故答案为:(1)(心绪)舒展的样子;(2)(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3)厌恶、痛恨到极点;(4)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10.【答案】买了第一辆车后,连人带车被大兵抢走,逃出时牵了三匹骆驼,卖了三十五块大洋;黑暗的社会摧残底层劳动人民,单靠个人的力量奋斗是没有出路
【解析】【分析】①祥子被称为骆驼祥子的原因:北平城发生了军阀混战,祥子被士兵抓了,车也丢了,最后逃出来后,祥子顺手牵了三匹骆驼,卖了三十五块大洋;祥子病倒在小店里时,在昏迷中总是说梦话或胡话;别人在祥子的梦话里听见了祥子和骆驼的关系,等祥子醒来后,祥子被称为骆驼祥子。
②《骆驼祥子》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一生几起几落、最终沉沦的故事,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祥子的遭遇,证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里的劳动人民想通过自己的勤劳和个人奋斗来改变处境,是根本不可能的。
故答案为:①买了第一辆车后,连人带车被大兵抢走,逃出时牵了三匹骆驼,卖了三十五块大洋
②黑暗的社会摧残底层劳动人民,单靠个人的力量奋斗是没有出路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11.【答案】示例一:鲁迅,为了国家弃医从文,用笔杆子唤醒国人,志气高昂!示例二:闻一多,为了革命献出生命,用鲜血唤醒人们,无私无畏!示例三;邓稼先,为了民族隐姓埋名,舍弃名利财富,鞠躬尽瘁!
【解析】【分析】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故答案为: 示例一:鲁迅,为了国家弃医从文,用笔杆子唤醒国人,志气高昂!示例二:闻一多,为了革命献出生命,用鲜血唤醒人们,无私无畏!示例三;邓稼先,为了民族隐姓埋名,舍弃名利财富,鞠躬尽瘁!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针对此类题目,除了平时的积累 之外,还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记忆。其次,应熟练掌握作品的作家,年代,作品以及文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第三,老师在讲课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答案】1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鲁迅心中的憧憬比作海波、浪花,化抽象为形象,富有动态美,表现了鲁迅初往日本留学时的兴奋,以及对新生活、新道路、新世界的向往和期待。
13.第④段写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生活得很惬意,丑态毕出,鲁迅感到反感;第⑤段写中国留学生传播革命思想,组织抗争力量,鲁迅受到鼓舞;交代了鲁迅革命思想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
14.青年时代的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气概。鲁迅还在南京求学时,就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到日本后,又受到了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潮影响,无时无刻不为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担忧,他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瓣子,写下“明志诗”,立志要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 后来,鲁迅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唤醒民众的觉悟。
15.①对封建制度的尖锐批判。《(二十四孝图》》分析“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批判了封建孝道对儿童的擢残;《五猖会》记述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②对生命的同情和关怀。《狗·猫·鼠》忆鲁迅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推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他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阿长与(山海经》》描写了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长妈妈,表达了他对这位底 层人物的关心。③对真理的追寻探求,《琐记》记述了鲁迅最初接触“进化论”时的兴奋心情和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他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画线句,从修辞手法、加点字、描写方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结构、五感、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入手。注意一个句子,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要答全了。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以下角度出发: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4) 本题考查名著精神理解。读懂语句内容,注意掌握名著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理解名著想要表达出的主旨精神。
12.像蓝色的海波,像白色的浪花,比喻,把鲁迅心中的憧憬比作海波、浪花,化无形为有形,具有动态感,写出了鲁迅在留学日本时的兴奋激动,对国家、对人民新出路的期盼向往。
故答案为: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鲁迅心中的憧憬比作海波、浪花,化抽象为形象,富有动态美,表现了鲁迅初往日本留学时的兴奋,以及对新生活、新道路、新世界的向往和期待。
13.第四段写中国留学日本的很多留学生都贪图享受,没有自尊心和爱国心,让鲁迅心生反感。第五段写中国留学生也有一部分人是有爱国心的,他们传播革命思想,组织力量,让鲁迅深受影响,交代了鲁迅革命思想的由来和背景。
故答案为: 第④段写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生活得很惬意,丑态毕出,鲁迅感到反感;第⑤段写中国留学生传播革命思想,组织抗争力量,鲁迅受到鼓舞;交代了鲁迅革命思想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
14.结合鲁迅求学经历可知:青年鲁迅南京求学时接触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启蒙思想引导。到日本后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引导,剪发立志,写了“明志诗”。学医打算医术救国,后来发现民众思想愚昧,最终弃医从文,打算用文字唤醒民智。青年鲁迅很爱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意识。
故答案为:青年时代的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气概。鲁迅还在南京求学时,就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到日本后,又受到了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潮影响,无时无刻不为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担忧,他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瓣子,写下“明志诗”,立志要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 后来,鲁迅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唤醒民众的觉悟。
15.《朝花夕拾》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①对亲友、师长的怀念,对生命的同情和关怀。
《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②对封建制度的尖锐批判。
《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③对真理的追寻探求。《琐记》 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故答案为:①对封建制度的尖锐批判。《(二十四孝图》》分析“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批判了封建孝道对儿童的擢残;《五猖会》记述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②对生命的同情和关怀。《狗·猫·鼠》忆鲁迅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推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他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阿长与(山海经》》描写了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长妈妈,表达了他对这位底 层人物的关心。③对真理的追寻探求,《琐记》记述了鲁迅最初接触“进化论”时的兴奋心情和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他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