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壶口瀑布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壶口瀑布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8 11:1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壶口瀑布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告诫弥(mí)漫 雾霭铸造(zhù)  千军万马
B.俯视  出轧(yà) 水幕  弛骋(chěnɡ) 推推搡搡
C.采虹  寒噤(jìn) 迂回刹那(shà)  浪沫横溢
D.石壁 潺潺(chán) 横跨 凝重(nínɡ) 前乎后拥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迂回 推推搡搡 蜂窝杂陈 奋力抗争
B.旋涡 如丝如楼 挟而不服 汩汩如泉
C.雾霭 怒不可遏 窟窟窍窍 搏大宽厚
D.番身 钢板出轧 浪沫横谥 潺潺成溪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B.“一带一路”的建设,给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志得意满,跃跃欲试。
C.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D.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B.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C.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D.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5.(苏州阶段练习)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生动、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
B.文章写了作者第二次到壶口,于枯水季节观瀑的情形,通过秋日的冷清、寂寥,反衬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
C.全文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气势等,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D.文章借景抒情,由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联想到人历经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填空题
6. 文学常识填空。
《壶口瀑布》选自《   》,其作者   是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
7.导学三[体悟“所感”]“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好的游记,大多循游踪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为文章的主体,并从中生发出感受和思考。这些感受和思考,有的融合于写景状物之中,有的独立于写景状物之外。请从文中找出表达“所感”的文字,填写在表格中,并就其作用或内涵说说你的理解。
体悟感受
角度 摘抄表达“所感”的文字 理解其作用或内涵
直接体验 ①    ②   
引发感想 ③    ④   
理性思考 ⑤    ⑥   
8.【教材拓展练】根据文章《壶口瀑布》内容填空。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定点换景的观察角度,立足点是   ;作者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景物特点是   ;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   ;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   。
三、语言表达
9.【典型技法】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河的特点。如:“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片段训练】请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个片段,表现事物特点。(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
壶口瀑布(片段)
①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__如泉;或淌过石板,__成溪;或被夹在石间,__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②……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③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0. 为第①段文字空缺处选择一组恰当的词语是(  )
A.潺潺 汩汩 哀哀 B.汩汩 潺潺 哀哀
C.哀哀 潺潺 汩汩 D.哀哀 汩汩 潺潺
11.请从选文中找出与“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12.你从选文中能感悟到黄河的哪些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壶口的黄河
肖 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我们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恩赐;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融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壮心和气魄?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欧洲作家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有删改)
13.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14.第④段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16.文章结尾强调“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A.正确。
B项中,“出轧”应为“出轧(zhá)”,意为从轧钢机中轧出钢材;“弛骋”的“弛”发音为“chí”,意为骑马奔跑,亦泛指奔驰,意为纵马疾驰。因此B项中的“出轧”注音错误。
C项中,“采虹”应为“彩虹”,“刹”应读为“chà”,在“刹那”一词中表示极短的时间;“浪沫横溢”意为浪花飞溅。C项中“采虹”字形和“刹”字读音均错误。
D项中,“前乎后拥”应为“前呼后拥”,意为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现也形容跟从的人很多;“凝重”的“凝”发音为“níng”,意为庄重,厚重。D项中“前乎后拥”字形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A
【解析】【分析】B:旋涡——漩涡; 如丝如楼——如丝如缕; C搏大宽厚——博大宽厚;D:番身——翻身; 浪沫横谥——浪沫横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积累。旨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差异。只有准确理解词意,把握偏旁部首才能做好这类题目,所以还是要常翻词典,多比较、多记忆、多积累。题目中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根据各项中成语的词义判断字义,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3.【答案】B
【解析】【分析】A 驰骋 : 纵马疾驰;奔驰。B志得意满: 志愿实现,感到很满意或很得意。 这里形容城市不恰当。c 深不可测: 深得无法测量,形容很深。D震耳欲聋: 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正确运用词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②辨清词语的感彩;③注意词语运用的范围;④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⑤注意区分近义义词语;⑥注意某些词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答题时,还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词语使用是否恰当。
4.【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
C.这里的“碎成点”和“碎成雾”是并列关系,用来描述水的破碎状态,应当使用顿号来表示这种并列关系。然而,顿号应该直接放在两个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而不应该放在它们的后面。因此,正确的标点应该是“碎成点、碎成雾”。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5.【答案】B
【解析】【分析】ACD正确。B“秋日”不正确。原文中是这样写的“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6.【答案】梁衡文集;梁衡
【解析】【分析】 梁衡(1946年-),山西霍州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中国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故答案为:梁衡文集;梁衡。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作家作品的考查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内容。本题根据平时积累答题。
7.【答案】①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②凸显水势之大之快;③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中浓缩一个世界吗?;④把水的多样和人的多情联系起来,自然而恰切,使文章意蕴丰富,也为下文的进一步议论做铺垫;⑤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⑥赞扬黄河柔中带刚、勇往直前的力量与精神;表达磨难造就个性的人生观点,提升了游记的内涵。
【解析】【分析】①结合所看之景进行分析②结合水势的特点分析,③结合“壶口”与“人的各种感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作答。④结合“水”与“人的多情”相结合进行分析概括。⑤结合“水”的宽厚与据理力争”的秉性进行分析作答。⑥结合黄河之水“的个性和人生观点的相通性进行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①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②凸显水势之大之快③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中浓缩一个世界吗?④把水的多样和人的多情联系起来,自然而恰切,使文章意蕴丰富,也为下文的进一步议论做铺垫⑤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⑥赞扬黄河柔中带刚、勇往直前的力量与精神;表达磨难造就个性的人生观点,提升了游记的内涵。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8.【答案】河心;奇;雄;险
【解析】【分析】根据“ 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可知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定点换景的观察角度,立足点是河心。
根据“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可知奇;根据“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可看出景物非常雄壮;根据“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可知景物特点是险。故答案为:河心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9.【答案】秋天的雨不温柔,也不热烈,它用冰冷冲刷着对上一个季节的记忆。它一下就是连续好几天,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像一个漫无目的的游者,既不着急,也不偷懒。整个布局就是这样的,天上是灰蒙蒙的,带着挥之不去的恹恹之意,地面上是黑漆漆的,永远一副冷峻的神情。
【解析】【分析】拟人:
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它能更具体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点,让文章不枯燥。
【点评】本题考查拟人修辞的使用以及片段写作的能力。解答时注意扣住一个事物运用修辞描写即可。
【答案】10.B
11.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12.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博大宽厚,包容万千(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注意积累,掌握字词含义及用法,联系句子语境,填入合适的词。要特别注意近义词。
(2)本题考查语句理解。理解给到的“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含义,在文中找到含义相同的句子即可。
(3)本题考查民族精神。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人物言行举止、事物特征、旁观者角度、作者评价等角度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10.潺潺:指形容水流动的样子;指流水声,指形容雨声。
汩汩:形容波浪声;比喻文思勃发;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
哀哀:指悲痛不已的样子。
第一空前面:或钻石觅缝,空格处指水力度大,冲破岩石的阻碍,用汩汩。
第二空前面:或淌过石板,空格处指水从石板上流过,用潺潺。
第三空前面:或被夹在石间,空格处指水无力奔走,只能原地打转,用哀哀。
故答案为:B
11.②……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也是写水滴石穿
故答案为: 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12.③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
③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即宁折不屈,视死如归。
③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故答案为: 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博大宽厚,包容万千(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答案】13.通过对比、层层递进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总领全文。
14.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此处作者通过渲染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15.①有中国人的肤色;②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③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④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
16.“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⑷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13.文章开头的安排通过对比和层层递进的手法,逐步引导读者进入中国水资源的主题,并突出壶口黄河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地理景观的重要性。这样的安排不仅凸显了文章的主题,也总领了全文的内容,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步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水资源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故答案为:通过对比、层层递进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总领全文。
14.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第④段中作者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在这一段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壶口黄河的壮丽景色或浩渺波涛,而是通过描述自己的主观感受来间接展现壶口黄河的震撼力。如作者提到自己的心跳加速、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感受,这些感受强烈而真实,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壶口黄河磅礴的气势和无尽的生命力。通过描述自己的主观感受来间接展现壶口黄河的震撼力和生命力,不仅增强了读者的身临其境感,丰富了文章的表现手法,还间接凸显了壶口黄河的特点。这种手法使得文章更加引人入胜,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故答案为: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此处作者通过渲染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15.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概括能力及作者的思想态度的把握能力。第1段为一部分,通过比较衬托,点出具有中国人皮肤的黄河到了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2-8段为第二部分,写亲临壶口所见,从声响(2-4)、 流势(5-6)、 年代久远的历史(7-8) 三方面描写了壶口黄河的宏大气势。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情感与胜景交融,时间与空间交替,笔力雄健、大开大阂,极富艺术的美感。9段为第三部分,强调应该有人为黄河作传。
故答案为:①有中国人的肤色;②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③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④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
16.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这句话中的“作传“是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所以要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是中国人的河,所以应由中国人来作传。黄河表现了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故答案为:“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