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登勃朗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9 登勃朗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8 11:1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登勃朗峰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缭绕 翌日(shù) 即然 沟壑(hè) 飘忽不定
B.穹顶 颠簸(bō) 诺言 皑皑(ái) 瞬息万变
C.打嗝 蔓延(màn) 停歇 雇用(ɡù) 络绎不绝
D.妩楣 俯瞰(kàn) 柔和 拾级(shí) 霓裳羽衣
2.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B.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
C.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D.那车王果然信守诺言——像疾风般赶上并超过了那长长的游客车队。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B.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C.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D.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路上有很多人结伴而行,乘坐马车的,骑骡的——因而扬起阵阵尘埃。
B.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C.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
D.那朋友自称“勃朗队长”,要求我们和他一同登山。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看到乘车骑骡上山的人,觉得他们可怜可悯,是出于对那些人可以乘车的嫉妒心理。
B.越往上爬,山就变得越来越高,是因为作者疲惫并且失去耐心,感觉山永远爬不完。
C.作者遥望峰巅,看到色彩斑斓,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美丽易逝、要抓住机会多欣赏美景的感叹。
D.作者在文中只写了沿途的风景和颠簸之苦。
二、语言表达
6.[解读批注]
知识卡片
批注,指的是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或疑难问题等,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处,用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这是精读文章常用的方法。一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加注评语,常见的有感想式批注、评价式批注、发现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补充式批注等。
编者提供了六则批注,引导读者自读课文,其中三则是感想式批注。请选择其中一则,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具体解读,100字左右。
批注解读
感想式批注
批注一:仰面遥望,满目华彩,变幻无穷。 批注二: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 批注三:虽有颠簸之苦,不测之险,也有意外之喜。
我选批注   ,我的解读:   
三、填空题
7.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1)有一处需经隧   道,穿山而过;俯瞰   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   ,环顾四周,岩壁巉   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2)我们拾   阶而上,威严的穹   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   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   苍穹。
8. 根据词语意思写出词语。
(1)   :(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2)   :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3)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4)   :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5)   :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登勃朗峰》,回答问题。
9.课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请简要概括。
10.文章第1段写途中去勃朗峰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有何用意
11.比较下面两句话的表达效果,说说文中的原句好在哪里 并在文章中再找一句能体现这种效果的句子。
A.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B.我们沿着台阶慢慢地往上爬,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12.用一句话概括作者下山过程中的感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 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了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旋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是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上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停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不但汗流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们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了,大瀑布变小了。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一路走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感到格外意兴盎然了。
(有删改)
13.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4.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用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
15.文章是怎么描写“雨”的 写“雨”有什么作用 请举例说明。
16.《登勃朗峰》中的景物描写细致传神,从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从仰视、俯视等不同角度立体写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请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一处景物。(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A:翌日(shù)——(yì) 即然——既然
B: 颠簸(bō)——(bǒ)
C:正确
D:妩楣——妩媚 拾级(shí)——(sh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拼读和书写的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及字形写法。要特别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2.【答案】D
【解析】【分析】A是描写
B是描写
C是描写
D是议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表达方式辨识。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掌握表达方式的定义及答题格式,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3.【答案】D
【解析】【分析】A 把“顶端尖峭”比作“美女的纤指”,比喻
B 把“怪峰”比作“塔糖”,比喻
C 把“白云”比作“游丝蛛网”,比喻
D 没有比喻的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识。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互文等。掌握修辞手法的定义,理解选项的翻译,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4.【答案】C
【解析】【分析】C:错误。“看到了吗”表疑问应该用问号。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运用要先分析句子结构,结合标点符号的功用。常考符号有:问号、句号、叹号、逗号、分号、顿号、冒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
5.【答案】C
【解析】【分析】A:是出于对那些人可以乘车的嫉妒心理,错误。应该是对那些人不知只有徒步才能领略沿途优美风光的惋活,
B:疲惫,错误。只是在客观知述山的高崂,没有表现疲惫。
C:正确
D:只写了沿涂的风是和的路之苦,错误。《登勃朗峰》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令人读之,妙趣横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大意。选择题注意在文章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6.【答案】三;一路上,我们经历了生平从未有过的颠簸之苦。我们的车,在乱石废物上,在沟壑旷野里,疾驰向前。有时只有一两个车轮子着地,有时是腾空而起,一个车轮子都不着地,吓得我们都认为要遭遇不测。不过,在历险的同时,我们也享受到了车夫的幽默和精湛车技,这何尝不是旅游的一部分。最后,还因为车夫高超的车技,得以超过其他的车队并住进了上等的房间。惊险之余也有意外之喜
【解析】【分析】注意所给的三个批注皆为“感想式批注”,每个批注前面部分说的是实际看到的景色或遭遇,后面部分表达的是感受,据此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三;一路上,我们经历了生平从未有过的颠簸之苦。我们的车,在乱石废物上,在沟壑旷野里,疾驰向前。有时只有一两个车轮子着地,有时是腾空而起,一个车轮子都不着地,吓得我们都认为要遭遇不测。不过,在历险的同时,我们也享受到了车夫的幽默和精湛车技,这何尝不是旅游的一部分。最后,还因为车夫高超的车技,得以超过其他的车队并住进了上等的房间。惊险之余也有意外之喜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7.【答案】(1)suì;kàn;tuān;chán
(2)shè;qióng;sǒng;jù
【解析】【分析】这属于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读音。学生注意掌握教材里每篇课文下面注音部分和“读读写写”部分。音不读错。
故答案为:⑴ suì kàntuānchán
⑵ shèqióng sǒngjù
【点评】⑴⑵本题考查学生拼读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要特别注意多音字。
8.【答案】(1)络绎不绝
(2)五光十色
(3)瞬息万变
(4)轻歌曼舞
(5)纷至沓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根据成语的意思写出成语。回答题目的时候要注意给出的意思,根据意思正确填写成语。
⑴ (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根据意思应该是 络绎不绝 。
⑵ 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根据意思应该是 五光十色 。
⑶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根据意思应该是 瞬息万变 。
⑷ 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根据意思应该是 轻歌曼舞 。
⑸ 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根据意思应该是 纷至沓来 。
故答案为:⑴ 络绎不绝
⑵五光十色
⑶ 瞬息万变
⑷轻歌曼舞
⑸纷至沓来
【点评】⑴考查成语,根据意思写出正确的成语,根据题目可以写出答案为络绎不绝
⑵考查成语,根据意思写出正确的成语,根据题目可以写出答案为五光十色
⑶考查成语,根据意思写出正确的成语,根据题目可以写出答案为瞬息万变
⑷考查成语,根据意思写出正确的成语,根据题目可以写出答案轻歌曼舞
⑸考查成语,根据意思写出正确的成语,根据题目可以写出答案为纷至沓来
【答案】9.写上山,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叙述奇人奇事。
10.写途中去勃朗峰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从侧面烘托出勃朗峰的秀丽雄伟。
11.原句运用成语,带有较浓的书卷气,语言简练而显得更有文采。示例: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12.有颠簸之苦、不测之险,也有意外之喜。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并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要考虑文段在文中的位置,再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鉴赏。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描写等,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要想解答好这类题首先必须读懂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区域,筛选出关键的信息;最后加以概括整合即可。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文章在上山过程中分别描绘了 峡谷、瀑布、勃朗峰、山峰 等景物,景物美丽而奇特;在下山时用小说笔法写马车夫的奇人奇事。
故答案为: 写上山,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叙述奇人奇事。
10.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文章开头写到“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路上有很多人结伴而行,乘坐马车的,骑骡的——因而扬起阵阵尘埃。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挡,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移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炎阳之下,其状真是可怜可悯”,描写了“乘坐马车的,骑骡的”人们赶路去往勃朗峰的情形,“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表现出了游人之多,盛况空前,这是因为勃朗峰非常秀丽,这是对勃朗峰的侧面描写。
故答案为: 写途中去勃朗峰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从侧面烘托出勃朗峰的秀丽雄伟。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鉴赏。此题可比较题干中两句的不同处“拾级而上”“沿着台阶慢慢地往上爬”的表达效果;虽然“拾级而上”“沿着台阶慢慢地往上爬”两者意思相同,但是“拾级而上”是成语,简洁而生动,是书面语,而“沿着台阶慢慢地往上爬”虽然也生动,但较为口语化,和整个句子的语体色彩不符合。再要找的句子应该是使用了成语,且生动形象的句子,比如“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等等。
故答案为: 原句运用成语,带有较浓的书卷气,语言简练而显得更有文采。示例: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1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由“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近来的几场暴雨冲毁了几处路面,但我们不停不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疾驰向前,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为腾空而起。”可概括出:颠簸之苦、不测之险;由“那车王果然信守诺言一像疾风般赶上并超过了那长长的游客车队。结果,到达沙蒙尼旅馆后,我们住进了上等的房间。”可知,路途上超过了那长长的游客车队,到达沙蒙尼旅馆后,住进上等的房间,这是意外之喜。
故答案为:有颠簸之苦、不测之险,也有意外之喜。
【答案】13.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14.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15.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写出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作者的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16.示例:每到春夏,花坛里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引得蝴蝶为它欢快地跳舞,蜜蜂为它嗡嗡地唱歌。微风拂面,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花坛旁边的地面上,有一些不起眼的小草,像是铺了一层绿茸茸的毛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移步换景”写法的理解。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作用是: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2)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引用在散文中的作用有:1.引起读者兴趣:通过引用名言、格言或者有趣的语句,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文章产生兴趣。引用可以作为开篇的一种手法,帮助建立起文章的氛围和主题。2.丰富文章内涵:引用可以为文章增加一些深度和内涵。通过引用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或者哲学思想等,可以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展示出作者的博学和思考能力。3.增加文化和知识背景:通过引用名言、诗句或其他文学作品,可以展示作者对文化和知识的了解和熟悉。这不仅可以提升文章的品味,还可以让读者对相关文化和知识有所了解。4.表达情感和思考:有时候,引用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3)本题考查对正面、侧面描写的理解。正面描写,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或者直接描写事物的状态,突出其特征。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侧面描写是指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4)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片段写作”“情境作文”“小作文”)是一种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不拘文体的片段化、微型化的写作方式,写作时要注意突出微写作的特点:①篇幅短小,常有字数限制;②考查目标单一,如记叙、描写、说明、评论等;③规范性更强,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
13.本题考查对“移步换景”写法的理解。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从岱宗坊——虎山水库——七真祠——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长门洞——经石峪——柏洞——壶天阁——黄岘岭,本文写景以“移步换景”之法为主,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故答案为: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14.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第1自然段从“几十年来”“好些次”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引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用杜甫的“一览众山小”,“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表明作者登泰山的愿望由来已久,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一览秀美风光是作者多年来的夙愿,为雨中登泰山张本,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故答案为: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15.本题考查对正面、侧面描写的理解。“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斜风细雨”是正面描写,“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乌云四合,层密叠峰都成了水墨山水”是侧面描写,作者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其作用是创设意境,点明“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确有“独得之乐”。这一切又归结于一个“敢”字,显出作者的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才能“独得其乐”,否则,机会又将错过,“债”仍然不能偿还。这样安排,一切顺乎自然,首尾呼应,文气贯通。
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作用的能力。第一问,课文紧扣一个”雨”字,既有正面明写,又有侧面暗写。“淅淅沥沥”、“越下越大”、“斜风细雨”等等是正面明写。但正面直接写“雨”,难度极大,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十分精明,集中笔墨致力于侧面暗写。那“灰蒙蒙”的雨烟雾气,“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那虎山水库七股大水的声威,山上山下大大小小的瀑布,“飘来飘去”的云雾,都是侧面写“雨”。第二问,可以说,课文中无一景不写“雨”,无一景不合情,情景交融,尽在“雨”中。文章开头借“雨”设置悬念,中间借“雨”生出波澜,结尾借“雨”抒发感慨。文章的一步步推进,起起伏伏都与“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结尾"敢于”呼应全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敢于”冒雨攀登,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领略无限风光,才能“感到意兴盎然。”
故答案为: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写出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作者的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16.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此题要求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一处景物。可选仰视、俯视、近观、远眺等角度,感官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来表现所遇之景。注意语言生动顺畅。
故答案为: 示例:每到春夏,花坛里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引得蝴蝶为它欢快地跳舞,蜜蜂为它嗡嗡地唱歌。微风拂面,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花坛旁边的地面上,有一些不起眼的小草,像是铺了一层绿茸茸的毛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