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唐诗三首
一、单选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挂胃(juàn) 幽咽(yè)
一丈绫(líng)
B.塘坳(ào) 伐薪(xīn)
口称敕(chì)
C.两鬓(bìn) 突兀(wù)
辗(niǎn)冰辙
D.布衾(jīn) 庇(bì)护
风怒号(háo)
2.下列对《卖炭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3.下列关于《 石壕吏 》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石壕吏》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抓人打仗的不满和对广大百姓的同情,是首优秀的抒情诗。
B.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可以看出,年老体衰的老妇人最终被官吏捉走了。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可见老妇人非常值得哀怜,三个男孩,有两个刚刚牺牲在战场上。
D.“泣幽咽”中“泣”指有泪无声,“咽”指哭声梗塞低沉。
4.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诗人彻夜难眠的情景。
B.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种“对面为盗贼”的世风的慨叹及怨愤。
C.诗歌写的是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D.诗歌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心) B.长夜沾湿何由彻(彻底)
C.回车叱牛牵向北(调转) D.宫使驱将惜不得(将要)
6.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7.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C.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二、填空题
8.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 ,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与 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 》《 》《 》等。
9.重点句子默写。
(1)《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
(2)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 。
(3)形象地写出宫使狐假虎威、横行霸道、巧取豪夺的丑恶行径的诗句是 , 。
(4)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 。
10.文学常识填空。
(1)《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 “三别”之一。“三吏”除《石壕吏》外,还包括 、 ;“三别”包括 、 、 。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零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备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 ,自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 ”。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卖炭翁》是组诗《 》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 ,字 ,号 ,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 运动,世称“元白”,与 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三、语言表达
11.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对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画出了卖炭翁的肖像。“两鬓苍苍”写面容,可见卖炭翁的苍老。“满面尘灰”“十指黑”可见其烧炭的艰辛。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的矛盾。
D.这首诗通过白描手法写了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入城卖炭却被宫使抢走炭车的遭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悲剧故事,并在诗歌最后通过直接议论对统治阶层的罪恶进行了揭露和控诉。
13.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也就是文章诗歌应该为反映现实而写。请分析“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写作特色和作用。
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四)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4.下面对《芧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有关知识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杜甫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尊称他为“诗圣”。
B.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八月,事件是暴风雨袭击茅屋,从诗中的一个词语“丧乱”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
C.诗人称“群童”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D.诗的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15.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文章写了游赏的感受,以景物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
16.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B.去以六月息者也。(判断句)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倒装句)
D.是鱼之乐也。(判断句)
17.写出下列画线实词的词性和意义。
句子 词性 意义
安知鱼之乐
固不知子矣
18.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②请循其本。
19. 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0.庄子和惠子辩论,他俩谁在这场辩论中占据了上风呢?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甲】《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乙】木兰诗(节选)
《乐府诗集》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1.甲、乙两诗中都写到了”夜”,这一特定的时间在诗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22.请分析”老妪应征”和”木兰从军”各自的缘由,并分别写出诗人对这两件事的态度。
23.下列对甲、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表现了差役的蛮横态度,并为老妇接下来的诉说营造出悲苦的氛围。
B.甲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体现了诗人以关切的心情侧耳细听,整夜未能入睡。
C.乙诗中“不闻……但闻……”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甲诗中老妇挺身而出,应征河阳之役,乙诗中木兰得知”可汗大点兵”后,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二人身上有着相似的英雄气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 A、B、C正确;
D.有误,“布衾”的“衾”应读“ qīn "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汉字的拼读。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A:“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意思是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这句话强调的是卖炭翁的身份,选项"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不正确;
B:“卖炭得钱何所营”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这是一个问句, 引出卖炭翁卖炭的目的,选项"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不正确;
D:"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突出了卖炭翁希望天气寒冷可以卖更多炭的矛盾心理。选项"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在把握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正确分析和理解。
3.【答案】A
【解析】【分析】《石壕吏》是叙事诗,不是抒情诗。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抒情诗是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注意古诗体裁。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抒情诗是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
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以小见大)、心理描写、方位词、旁观者、数量词等不要出现内容放大或缩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情况。
4.【答案】B
【解析】【分析】B.错误,作者只是对这种顽童的慨叹而不是“世风的慨叹及怨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并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答案】C
【解析】【分析】A: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忍:狠心。)
B:长夜沾湿何由彻: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C:正确。
D:宫使驱将惜不得: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将:语助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6.【答案】D
【解析】【分析】ABC.正确。D.正确的划分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7.【答案】A
【解析】【分析】A.“直”同“值”,价钱。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8.【答案】香山居士;现实;刘禹锡;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解析】【分析】白居易是中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主要成就和特点包括:文学成就高: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反映社会现实:擅长通过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对百姓的疾苦给予关注。风格多样:作品风格既有讽喻诗的现实犀利,也有叙事诗的生动感人。影响深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学主张: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提出了一系列文学主张。 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他的诗歌以下特点: 通俗易懂:语言平易近人,深受大众喜爱。情感真挚:表达的情感真切动人,能引起读者共鸣。描写细腻:对人物、景物的描写细致入微。
故答案为:香山居士;现实;刘禹锡;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9.【答案】(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4)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贱、鬓、敕、叱、直
故答案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0.【答案】(1)《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子美;少陵野老;诗圣;诗史
(3)新乐府;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新乐府;刘禹锡
【解析】【分析】⑴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 “三别”之一。“三吏”除《石壕吏》外,还包括《新安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零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备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诗史”。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⑶ 《卖炭翁》是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故答案为:⑴《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⑵子美;少陵野老;诗圣;诗史
⑶新乐府;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新乐府;刘禹锡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11.【答案】【参考例文】
深秋,北风呼呼地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眼神暗淡无光。他仿佛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钻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杜甫只好用薄得不能再薄、旧得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们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记忆能力和写作能力,大部分考生都能够做,但也不容易得满分。
【点评】这道题不但要求考生准确将诗歌翻译 下来,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形成一片小文章片段。
【答案】12.D
13.“半匹红纱一丈绫”与前文的“一车炭,千余斤”形成强烈的反差,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卖炭翁生活的希望。这两句写出卖炭翁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文内容理解。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读懂古诗文,理解古诗文内容。选择题注意在古诗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文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12.D:直接议论,错误。本诗没有直接议论。《卖炭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故答案为:D
13.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翻译为: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此句写卖炭翁的千余斤炭被掠夺一空,“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形成强烈的反差,卖炭翁生活的希望破灭了,反衬出宦官们掌握的神策军强盗般抢劫百姓财物的野蛮行径,深刻地揭示了底层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故答案为:“半匹红纱一丈绫”与前文的“一车炭,千余斤”形成强烈的反差,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卖炭翁生活的希望。这两句写出卖炭翁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答案】14.C
15.D
16.B
17.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人称代词;你
18.①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肯定的!
②请追溯话题本源。
19.表现庄子愉悦的心境。因为庄子写鱼的快乐,是借景抒情;鱼的快乐是庄子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0.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古诗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者,.....也);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被动句(见、于、为)。
(4)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6)本题考查人物情感。读懂文言文内容,理解文章大意。注意以物类比,人对事物的看法反映人本身的情感态度,整合语言,分析归纳此刻庄子的心情即可。
(7)本题考查辩论结果。读懂文言文内容,理解文章大意。从两人的言语及对方的表态中分析谁的言语胜出即可。
【译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四】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4.C: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错误。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
故答案为:C
15.D:错误。是反映两人不同的生活情趣。
故答案为:D
16.A翻译为: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判断句
B翻译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倒装句。
C翻译为: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倒装句。
D翻译为:这是鱼的快乐啊。判断句
故答案为:B
17.①翻译为:(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②翻译为: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子:人称代词,你
故答案为: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人称代词;你
18.子:你。全:完全,完备。循:追溯。其:话题。本:根本,本源。
故答案为: ①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肯定的!
②请追溯话题本源。
19.庄周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是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故答案为:表现庄子愉悦的心境。因为庄子写鱼的快乐,是借景抒情;鱼的快乐是庄子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0.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这是事实,惠施说话准确可靠。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这句话一出,惠施无力可驳。
故答案为: 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答案】21.甲诗:揭示了兵役制度的黑暗,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乙诗:表达了木兰离家远征、思念亲人的感情。
22.老妪应征:室中无人,被迫应征。诗人对战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对差役抓人的凶狠残暴和冷酷无情予以抨击。木兰从军:家无长兄,替父从军。诗人热情赞美了木兰孝顺、忠君爱国、乐观勇敢等优秀品质。
23.D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及其写法分析。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以下方法: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2)本道题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探究。解答本题除了要通读古诗之外,还需结合作者所写作品的时代背景,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才能更好地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
(3)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并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译文】
【甲】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乙】
女儿你为什么难过?女儿你有什么事儿在心里?女儿我没有什么难过,我也没有什么事儿在心里。昨夜见到征兵的文书,可汗要大规模地征兵,征兵文书共有很多卷,卷卷都有阿爹的姓名。阿爹没有大儿,木兰没有长兄,我决心买来战马备上鞍,当即代替阿爹去应征。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笼头,从北市买回马鞭。清晨告别了爹娘,晚间歇宿在黄河岸边。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流水声溅溅。清晨又离开了黄河,晚间来到黑山头,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马鸣啾啾。
迢迢万里奔赶战地,千山万水行军如飞。寒气中传来阵阵金柝的声响,清冷的月光照着我的铁甲战衣。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木兰戎马十年凯歌而归。
21.【甲】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翻译为: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写小吏乘夜捉人的故事, 揭示了兵役制度的黑暗,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乙】暮宿黄河边,暮至黑山头,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翻译为:晚间歇宿在黄河岸边。晚间来到黑山头,寒气中传来阵阵金柝的声响,清冷的月光照着我的铁甲战衣。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木兰戎马十年凯歌而归。写木兰替父从军,前行和训练的场景,表达了木兰离家远征、思念亲人的感情。
22.老妪应征原因:室中更无人,请从吏夜归。作者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对差役抓人的凶狠残暴和冷酷无情予以抨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木兰从军原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作者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23.D:错误,老妪应征原因是:室中无人,被迫应征。没有英雄气概。故答案为: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