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社戏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桕树(jiù) 凫水(fú) 蕴藻(yùn)
B.怠慢(dài) 潺潺(chán) 行辈(xíng)
C.旺相(xiàng) 弥散(mǐ) 纠葛(jiū)
D.归省(shěng) 喝彩(hè) 舟楫(jí)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困惑 挑踢 胆怯 委曲
C.叛徒 诚肯 鉴别 宛转 D.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4.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C.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5.下列有关课文《社戏》的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
A.课文从一个外来少年的视角观察江南水乡,对这个陌生世界充满新鲜感、奇异感和亲切感。
B.课文叙述的是“我”少年时一段看水乡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C.“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纪实的描写,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D.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二、填空题
6. 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的作者是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 、 和 。本文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7.按要求写拼音或字形。
钳子 撮 偏僻 行辈 照例 欺侮
宽慰 嘱 fù 怠慢 lǐ 数 撺掇 凫水
潺潺 yǒng yuè 屹立 家 juàn 洁 jiǎo好歹
装模 作样 归省 不惮 絮叨 驳回 竹篙
呵欠 踱来踱去 喃喃 停楫 棹 吁气
8.请分别指出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性(词类)并解释词义。
第(1)组:
①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第(2)组:
①黄牛水牛都欺生。
②几个到后舱去生火。
三、语言表达
9.【学科素养】学习了《社戏》一文后,班级举行“传承戏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做来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呢
(2)【文化自信】在这次实践活动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班级大屏幕正在播放鲁迅小说《社戏》中看戏场景的视频,视频里有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还有一个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请你说出这两个角色分别是“小旦”“老生”中的哪一个。
(3)本周五下午班级举办“走近戏曲”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请你写一条短信发给本班同学的家长。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各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意思。
未若柳絮因风起( ) 俄而雪骤( )
元方入门不顾 ( ) 下车引之(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
12.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回答的? 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特点?
13.《咏雪》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
阅读文言文选文,完成 各 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
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咏雪》)
【乙】林道人诣谢公① 。东阳② 时始总角③ ,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 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④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 生所寄,唯在此儿。 ”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 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⑤不使朝
士⑥ 见!” ——(选自《世说新语 林道人诣谢公》)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谢公:谢安,东晋名相,世称谢太傅、谢公。 ②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 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逝,下文“家难 ”指此事。③总角:古时儿 童头结发成小髻,指代小孩。④信:传信的人。⑤恨:遗憾。⑥朝士:朝廷官员。
14.解释句中划线的字词。
俄而雪骤:
未若柳絮因风起:
体未堪劳:
谢公语同坐曰:
15.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B.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C.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D.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16.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
17.王夫人为什么两次传信要东阳回去?结合甲乙两文,概括谢太傅的人物形象。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题目。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⑦“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⑧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⑨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18. 赏析下面句中加点字词。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19.选文画线句子“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有什么作用?
20. 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夜风送来槐花香
梁新会
①入夜,乘公交车回家。刚一下车,一股清甜之气扑鼻而来。槐花,是槐花开了!我一眼就瞅见三棵洋槐树,站在路边的冬青后面,显得卓尔不群。
②走近点,再近点,借着路灯的微光,细细打量,满树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像一盏盏壁灯,隐约而幽静。香气愈发浓郁,我忍不住深吸了几口。一瞬间,我仿佛置身槐香的世界,不,应该是故乡漫山遍野的槐树林中。此香,彼香,分辨不清。在此之前,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唯有故乡的槐花才配叫槐花。
③而今夜,我站立在城市的街头,却分明嗅到了故乡的槐花香。
④故乡永寿地处偏远,气温回升慢,每到四月底五月初,县城附近的四十万亩槐花才开始绽放。其时,恰逢五一黄金周,槐花节盛大启幕,全国各地的游客相聚槐林,赏景采花,品槐花蜜,游览古县城,敲打战鼓,玩得不亦乐乎。
⑤老家离县城远,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植有洋槐树,花开时节,香气冲天。槐树高大多刺,难以攀爬,不易采摘,需要全家齐上阵。老家人把采槐花叫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槐花开的那几天,家家都会蒸槐花麦饭,晾晒槐花。以前,槐花麦饭是人们度过饥馑荒年的主要饭食。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心灵手巧的媳妇们,变着花样吃槐花,大家也就学着样儿用槐花烙菜盒子,包饺子,炖肉了。
⑥夜色滤去了城市的繁嚣,也隐没了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世界一下子变得很安静,静得只有几棵开花的洋槐树在风中窃窃私语。我身在花香最浓处,被纯粹的香气包围起来,鼻翼翕动,整个世界瞬间香甜如蜜。
⑦贪婪地深呼吸,想要这清甜之气带我回到故乡。那一刻,我喜悦而安详—我确信我在城市的街头闻到了故乡的气息。我曾经在想念母亲做的臊子面时,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找最正宗的家乡风味;我曾经陪着在外地工作的亲友,按图索骥去网红店品尝记忆中的味道,结果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每每如此,我便确信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缺憾——离开故乡,在外打拼,得到的同时也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⑧一位朋友说他压力太大的时候,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只好驱车二三百里,回到故乡的老屋踏踏实实睡一觉,第二天满血复活,再杀回城市继续打拼。故乡的清风朗月是治疗失眠的良药。如今,他事业发展顺利,一双儿女乖巧可爱,他的失眠早已不治而愈。多年后,父母相继离世,他才从众人口中得知那些年他回老家睡安稳觉时,父母整宿整宿都不敢合眼,生怕他有什么闪失。好男儿志在四方,父母希望儿女不要忘记根本,但更希望儿女在外万事顺遂,随遇而安。此心安处即吾乡。朋友感叹着,为自己当年的鲁莽之举而自责。
⑨其实,今世之人,能够一辈子不离开家乡的少之又少。谁没有在陌生街头举目无亲、踽踽独行的悲凉和无助呢?好在住久了,时间会治愈一切。他乡也就有了故乡的气息。你看,满街的美食,来自天南地北,它们要想在城市里存在,就得既保持住故乡风味,又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喜好。人也一样,必得经历一番痛苦的蜕变才能逐渐适应。故而,人们常把工作久了的城市叫作第二故乡。
⑩夜晚的清风送来槐花香,我站在城市里闻见了故乡的味道。心生欢喜!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21.【概括·忆槐花】阅读以上作品,概括那夜风送来槐花香后,“我”产生的回忆。
故乡的槐花节盛大启幕,玩得不亦乐乎。 ① 我穿越大街小巷、网红店,找寻家乡的味道。
夜风中的槐花香
②
22.【品析·赏槐花】请按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①走近点,再近点,借着路灯的微光,细细打量,满树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像一盏盏壁灯,隐约而幽静。(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老家人把采槐花叫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23.【感悟·思槐花】作者为何闻到槐花就“闻见了故乡的味道”?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以下资料概括回答。
资料: ▲梁新会,陕西青年作家,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民俗有云“门前种棵槐,财运自然来。”槐作为一种北方乡土树种,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土壤多么瘠薄,亦能傲然挺立,健康生长。在物质短缺的贫穷年代,尤其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槐花、槐叶还是救命的口粮,在欠收的年景,帮助人们度过饥荒,被百姓称为“救命树”。
24.同样都是快乐,“我”在城市中闻到“槐花香”心生“欢喜”与课文《社戏》里“我”与小朋友看戏那晚的快乐,两者的原因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A.正确。
B.有误,“行辈”的“行”应读作“ háng ”。
C.有误,“弥散”的“弥”读作“mí”。
D.有误,“归省”的“省”应读作“ xǐng "。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D
【解析】【分析】A项“脑”应为“恼”。
B项“祛”应为“怯”。
C项“肯”应为“恳”。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答案】D
【解析】【分析】A.有语病,语序不当,“保护并了解”不符合认识的逻辑,应为“了解并保护”;B.有语病,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C.有语病,句式杂糅,可把“的作者”或“的作品”去掉一个。D.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4.【答案】C
【解析】【分析】A、B、D三项都有”本体“和”喻体“是明显的比喻句。C项写的是人物内心的一种感受,从排除法和内容上看C句不是比喻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比喻修辞的能力。比喻的修辞手法,一般有喻词:像、好像、是、仿佛、似的等,但并不是凡是含有这些词的句子都用了比喻的修辞。
5.【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
C.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童话里才有的情景,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具体语境,结合文本内容可分析作答.
6.【答案】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解析】【分析】《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故答案为: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7.【答案】qián;cuō;pì;háng;lì;wǔ;wèi;zhǔ;fù;dài;lǐ;cuān duo;fú;chán;yǒng yuè;yì;juàn;jiǎo;dǎi;mú;xǐng;dàn;xù dao;bó;gāo;hē;duó;nán;jí;zhào;xū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钳子:这个词语的拼音为qián zi,第一个字取第一个音节qián。撮:这是一个单字,其拼音为cuō。偏僻:这个词语的拼音为piān pì,取第一个字的第二个音节pì。行辈:这个词语的拼音为háng bèi,取第一个字的拼音háng。照例:这个词语的拼音为zhào lì,取第二个字的拼音lì。欺侮:这个词语的拼音为qī wǔ,取第二个字的拼音wǔ。宽慰:这个词语的拼音为kuān wèi,取第二个字的拼音wèi。嘱:这是一个单字,其拼音为zhǔ。fù:这是一个缺失汉字的拼音,常见的字有“负”或“复”等。怠慢:这个词语的拼音为ài màn,取第一个字的拼音dài。数:这是一个单字,其拼音为shǔ或shù,此处可能指shǔ,意为“一一列举”。撺掇:这个词语的拼音为cuān duo。凫水:这个词语的拼音为fú shuǐ,取第一个字的拼音fú。潺潺:这个词语的拼音为chán chán,取第一个字的拼音chán。yǒng yuè:这是一个缺失汉字的拼音,可能是“踊跃”。屹立:这个词语的拼音为yì lì,取第一个字的拼音yì。家眷:这个词语的拼音为jiā juàn,取第二个字的拼音juàn。皎洁:这个词语的拼音为jiǎo jié,取第一个字的拼音jiǎo。好歹:这个词语的拼音为hǎo dǎi,取第二个字的拼音dǎi。装模作样:这个词语的拼音为zhuāng mó zuò yàng,取第一个字的拼音mú。归省:这个词语的拼音为guī xǐng,取第二个字的拼音xǐng。不惮:这个词语的拼音为bù dàn,取第二个字的拼音dàn。絮叨:这是一个常见的口语词汇,其拼音为xù dāo。驳回:这个词语的拼音为bó huí,取第二个字的拼音huí。竹篙:这个词语的拼音为zhú gāo,取第二个字的拼音gāo。呵欠:这个词语的拼音为hē qiàn,取第一个字的拼音hē。踱来踱去:这个词语的拼音为duó lái duó qù,取第二个
故答案为:qián;cuō;pì;háng;lì;wǔ;wèi;zhǔ;fù;dài;lǐ;cuān duo;fú;chán;yǒng yuè;yì;juàn;jiǎo;dǎi;mú;xǐng;dàn;xù dao;bó;gāo;hē;duó;nán;jí;zhào;xū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8.【答案】动词;笼罩,辉映;形容词;微弱,不明亮;名词;生人;动词;使柴火燃烧起来
【解析】【分析】①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1 这里的“朦胧”作为动词使用,词义是“笼罩,辉映”。在句子中,它描述了水气对颜色的影响,使得颜色变得模糊、不清晰。②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2 这里的“朦胧”作为形容词使用,词义是“微弱,不明亮”。它用来描述橘红色的光线的强度,表示光线不够强烈,无法照射到很远的地方。①黄牛水牛都欺生。3 这里的“生”作为名词使用,词义是“生人”。在句子中,它指的是不熟悉的人,即黄牛和水牛会对不熟悉的人产生攻击行为。②几个到后舱去生火。4 这里的“生”作为动词使用,词义是“使柴火燃烧起来”。在句子中,它描述了人们到后舱去点燃柴火,以产生火焰或热量。
故答案为:动词;笼罩,辉映;形容词;微弱,不明亮;名词;生人;动词;使柴火燃烧起来
【点评】本题考查词性,做好本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尤其是常见的汉语知识。
9.【答案】(1)(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与传统戏曲有关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2)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是老生,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是小旦。
(3)(示例)各位家长,您好!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走近戏曲”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特此告知。请您合理安排接孩子的时间。谢谢!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要做到: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围绕“保护传统戏曲艺术”来发表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2)生是男性角色,旦为女性角色。据此,“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是“老生”,“年轻女子”应是“小旦”。
(3)拟写短信,注意礼貌用语,将情况说得明白具体、主题突出、语言精练即可。
故答案为:⑴ 多渠道地学习传统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与传统戏曲有关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⑵ 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是老生,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是小旦。
⑶各位家长,您好!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走近戏曲”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特此告知。请您合理安排接孩子的时间。谢谢!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⑶本题考查邀请函的拟写。邀请函的一般结构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组成。邀请函语言要简洁明了,看懂就行,遣词用句要大方得体,讲究文明用语,不要太多文字。
【答案】10.趁、乘 ; 急,紧;回头看 ; 拉,要和元方握手
11.①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12.元方针锋相对地反驳友人,指出对方的无信、无礼,有理有据。表现了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聪慧过人。
13.是一个暗示,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译文:
[甲]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2)句意:不久,雪下得急了。(3)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4) 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
故答案为: 趁、乘 ; 急,紧;回头看 ; 拉,要和元方握手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有:(1)差:大体;拟:相比;(2)期:约定;日中:正午。
故答案为:①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根据乙文”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非人哉”,不卑不亢,分条理罗列出父亲友人的过错,指出父亲友人不信守诺言,没礼貌的过失之处,据理力争维护父亲的形象,可见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聪慧过人。
故答案为:元方针锋相对地反驳友人,指出对方的无信、无礼,有理有据。表现了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聪慧过人。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结尾“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点明“兄女”的身份地位,暗含作者及谢太傅对谢道韫的欣赏,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故答案为:是一个暗示,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答案】14.急;不如,比不上;忍受,经得起;告诉,对……说
15.A
16.①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②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经不起劳累。
17.①原因:王夫人把一生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担心孩子大病初愈,身体不堪劳累,最终亲自阻止谢朗待客及与林道人的辩论。②人物形象:和蔼可亲,善于抓住时机教育孩子;关爱后辈,重视对后辈的锻炼和培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
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①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②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僧人林道人去见谢公(谢安),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经不起劳累。他和林公谈论玄理,以至于互相辩驳,毫不相让。东阳的母亲王夫人在墙壁后听他们辩论,两次派人传信叫东阳回去,但谢安却留住不放。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我年轻时家中就遭遇不幸,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随即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公对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感人,你们可以到处传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
14.①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
②句意: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未若:不如,比不上。
③句意:身体经不起劳累。堪:忍受,经得起。
④句意:谢公对同座的人说。语:告诉,对……说。
故答案为:急
不如,比不上
忍受,经得起
告诉,对……说
15.本句句意为:家嫂言辞感人,你们可以到处传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辞情慷慨”是原因,所以“致可传述”。“恨”指“遗憾”,结合句意断句为: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故答案为:A
16.关键词:①差:差不多。拟:相比。
②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指儿童时期。新:刚刚。起:好。未:不能。堪:忍受。
故答案为:①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②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经不起劳累。
17.第一问:依据【乙]文“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可知,王夫人把一生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同时担心孩子大病刚好,身体还不能承受劳累之苦,于是亲自阻止谢朗待客及与林道人的辩论。
第二问:依据【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和“公大笑乐”可以概括为:和蔼可亲;依据“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 ’可知,他善于抓住时机教育孩子;依据【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和【乙】文中的“而太傅留之"可以看出,他关爱后辈,重视对后辈的锻炼和培养。
故答案为:①原因:王夫人把一生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担心孩子大病初愈,身体不堪劳累,最终亲自阻止谢朗待客及与林道人的辩论。②人物形象:和蔼可亲,善于抓住时机教育孩子;关爱后辈,重视对后辈的锻炼和培养。
【答案】18.“回望”表现出“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19.这里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船行速度之快,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熟练。
20.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8.“回望”表现了我留恋、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了戏台如梦似幻的情景,与来时的情形照应,也表现了我对戏台的向往留恋。
故答案为:“回望”表现出“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19.本题考查句子表达。此句将“航船”比作“大白鱼”,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侧面描写,“蹿”突出航船速度之快。“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用经验丰富的老渔父也不禁喝彩,侧面烘托突出孩子们的驾船技术之高。
故答案为: 这里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船行速度之快,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熟练。
20.文中孩子们偷豆带有游戏性质,不能视为不良行为。它重在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心童趣及良好品德,同时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
故答案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答案】21.老家捋槐花,变着花样吃槐花、晾晒槐花。;朋友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为之前的鲁莽而后悔。
22.①将夜灯下的槐花比作壁灯,把槐花的光泽比作玉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灯下槐花的隐约、幽静,引发了我对故乡槐花的怀念。
②运用“勾”“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等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槐花节家乡男女老少捋槐花的场景,表现了家乡特有风俗和人们的辛勤。
23.作者是陕西人,槐树作为一种北方乡土树种,在当地十分常见,槐树养育了故乡人民。同时,槐树的坚韧、顽强象征了故乡人民的勤劳、聪慧的品质,是故乡的象征。作者长期离开家乡,看见槐花,睹物思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4.本文的快乐除了有对家乡美好风俗、淳朴民风的怀念与热爱,更多的是通过朋友的遭遇,理解了人在异乡,“必得经历一番痛苦的蜕变才能逐渐适应”,这一道理之后的透彻与安心:《社戏》主要写“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戏的愉快生活,描写了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2)本题考查描写的作用。描写包括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正侧面描写等。注意格式,指出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观点。人物描写方法是: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读懂文章及题目要求,分析现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资料内容分析作者闻到槐花就“闻见了故乡的味道”的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人物情感对比分析。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描写句、作者评价句、情感句、其他人看法等,综合分析归纳主旨情感即可。
21.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归纳即可。
⑤老家人把采槐花叫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槐花开的那几天,家家都会蒸槐花麦饭,晾晒槐花。即老家捋槐花,变着花样吃槐花、晾晒槐花。
⑧一位朋友说他压力太大的时候,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只好驱车二三百里,回到故乡的老屋踏踏实实睡一觉,第二天满血复活,再杀回城市继续打拼。故乡的清风朗月是治疗失眠的良药。如今,他事业发展顺利,一双儿女乖巧可爱,他的失眠早已不治而愈。......朋友感叹着,为自己当年的鲁莽之举而自责。即朋友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为之前的鲁莽而后悔。
故答案为:①老家捋槐花,变着花样吃槐花、晾晒槐花。
②朋友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为之前的鲁莽而后悔。
22.①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比喻,把槐花的光泽比作玉石。像一盏盏壁灯,比喻,把路灯下的槐花比作壁灯。生动的写出了夜晚路灯下槐花隐约而幽静的特点,进而引发我对故乡槐花的思念和怀念。
②拿着、勾住、捋,动作描写,写了槐花节是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捋槐花的具体场景,这是家乡特有的场景,体现家乡的风俗和人们的辛勤劳作,表达作者的赞美。
故答案为:①将夜灯下的槐花比作壁灯,把槐花的光泽比作玉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灯下槐花的隐约、幽静,引发了我对故乡槐花的怀念。
②运用“勾”“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等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槐花节家乡男女老少捋槐花的场景,表现了家乡特有风俗和人们的辛勤。
23.资料显示:①槐作为一种北方乡土树种,写槐树是故乡的象征。
②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土壤多么瘠薄,亦能傲然挺立,健康生长,就像当地的农民,辛勤劳作,不畏艰苦,勤劳肯干。槐树是家乡的标志和象征。
③被百姓称为“救命树”。写槐树养育了当地的百姓。
④梁新会是陕西人,本文写他在外地工作,长期不在故乡,所以看到槐花就想到了自己故乡的哪些槐花,睹物思乡,突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
故答案为: 作者是陕西人,槐树作为一种北方乡土树种,在当地十分常见,槐树养育了故乡人民。同时,槐树的坚韧、顽强象征了故乡人民的勤劳、聪慧的品质,是故乡的象征。作者长期离开家乡,看见槐花,睹物思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4.本文写闻到槐花香就高兴是因为作者由槐花想到了故乡,引起对故乡民风民俗的思念和怀念。同时也通过一个朋友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为之前的鲁莽而后悔的事情获得了领悟:人也一样,必得经历一番痛苦的蜕变才能逐渐适应。
《社戏》写童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写乡下的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情趣,掘蚯蚓钓河虾,饱餐一顿,有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合烧吃罗汉豆的活动,使“我”无比欢快,心旷神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怀念,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以及对摆脱束缚走向自由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本文的快乐除了有对家乡美好风俗、淳朴民风的怀念与热爱,更多的是通过朋友的遭遇,理解了人在异乡,“必得经历一番痛苦的蜕变才能逐渐适应”,这一道理之后的透彻与安心。《社戏》主要写“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戏的愉快生活,描写了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