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8 11:2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大自然的语言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句子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留传下来的许多农谚(yàn)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B.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shù)簌地落下来。
C.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kū),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D.到处呈现一片哀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zǎi)途的寒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候鸟去来,草木荣枯,四季在不经意间更替。
B.小杰出了一张专辑后就在歌坛上销声匿迹了。
C.春天一到,公园里花香鸟语,充满了生机。
D.老师三番五次地批评我不做作业,我依旧周而复始,屡教不改。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经典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文章。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C.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明白了加强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D.【新素材·在轨建造空间站】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开展了长达6个月的空间站驻留任务,这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正式进入了在轨建造阶段。
4.下列对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C.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拟人)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设问)
5.下列有关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 》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介绍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
B.“大自然的语言”这个题目形象生动,很有文学性。
C.课文开头一段用词生动、简练、典雅,富有表现力,作为说明文不应这样写。
D.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由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进行。
二、填空题
6.《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   ,我国著名的   、   。主要著作有《   》《   》等,另著有《   》。
7.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簌   簌 物候   仪   器 纬   度
连翘   衰   草连天 piān   然 农 yàn   
xuán   殊 nì   温层 yù   报 土 rǎng   
冰雪 róng   化 xiāo   声匿迹 草长 yīng   飞
8.预学三[初识语言]大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特点,并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开头第1—2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展现出一幅四季风景画:“草木萌发”写出春天草木苏醒的情态,“     ”描绘出春天燕子归来时的轻捷洒脱,“孕育”写出夏季植物的旺盛的生命力,“簌簌落叶”写出   ,“衰草连天”写出    ,“    ”写出严冬大雪满地的酷寒。 这些优美的词句,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犹如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
而第3—12段则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以第7段为例:“首先是纬度”中的“首先”一词表明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首要因素;“值得指出的是”提醒读者特别关注;“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一句中的“如”表明这里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比北京早开二十天”“只比北京早十天”通过    、    的说明方法,说明   ,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三、语言表达
9.通过这次探究活动,你了解物候了吗? 你从选文中获得了什么物候知识,体会到怎样的精神,又产生了哪些思考?请你写一写。
四、现代文阅读
同学们搜集材料时发现许多文学作品也体现了物候。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探究。
【甲】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 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朝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我们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定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在西南注意的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闵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要想了解物候差异的原因,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获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
10.【关注文学里的物候现象】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11.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12.【关注物候的文学性创作】下面两句从第①段中提取出的说法矛盾吗? 为什么?
①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②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小贴士 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
①平实的语言多用专业术语,不描摹,不夸张,用数字、例证、推理等直接、准确地说明事物。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的用语就是典型的平实语言。作用:表达准确、严谨、科学。
②生动的语言多用比喻(打比方)、拟人、描摹(摹状貌)、引用(引资料)等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作用: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引人入胜,令人深思,启人智慧。
13.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说说其作用。
14.下面的语段应放在哪两段之间,为什么?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 满
小满节气,在每年 5 月 20 日至 22 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2020 年小满交节时刻为 5 月 20 日 21 时 48 分。
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须熏风,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气象灾害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时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禁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既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五脏六腑乃至身体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有改动)
15.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16.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7.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①2020 年小满交节时刻为 5月20日21时48分。
②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A:留传——流传
B:簌(shù)簌——(sù)
C:正确
D:风雪载(zǎi)途——( zài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拼读和书写的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及字形写法。要特别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2.【答案】D
【解析】【分析】A 草木荣枯, 草木的茂盛和干枯。使用正确
B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使用正确
C 花香鸟语,形容景色优美。使用正确
D 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张冠李戴、望文生义、重复赘余、自相矛盾、褒贬误用、不合逻辑、搭配不当、对象出错等等。
3.【答案】B
【解析】【分析】A 语序不当,把“经典”放到“文章”前面。
B 正确
C 通过......使,成分残缺,删去一个即可。
D 搭配不当,把“开展”改为“开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能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熟练掌握修改病句“增删调换”这四种方法。要尽量保持句子原意不变和尽量少改动。病句常见错误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歧义、分类不当、两面对一面。
4.【答案】C
【解析】【分析】A“苏醒”是人的动作,这里说大地,故是拟人修辞,正确;B将“鸟语花香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式上是暗喻,比喻的一种,正确;C“活的仪器”借喻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故该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故错误;D自问自答,设问,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比拟、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偶、对比、反语等,要对每一种修辞都能辨析,并恰当运用。
5.【答案】C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C《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开头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促人联想,便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里说“作为说明文不应该这样写”说法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6.【答案】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文集
【解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竺可桢,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作品包括《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竺可桢文集》。
故答案为: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文集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
7.【答案】sù;hòu;yí;wěi;qiáo;shuāi;翩;谚;悬;逆;预;壤;融;销;莺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易写错的词语有:第1空:簌为sù(不要写成shù);第4空:纬为wě(不要写成wéi);第5空:翘为qiáo(不要写成qiào);第6空:衰为shuāi(不要写成āi);第7空:piān为翩(不要写成篇);第8空:yàn为谚(不要写成厌);第13空,róng为融(不要写成溶);第14空:xiāo为销(不要写成消);第15空:yīng为莺(不要写成鹰)。答案为:sù;hòu;yí;wěi;qiáo;shuāi;翩;谚;悬;逆;预;壤;融;销;莺。
故答案为:sù;hòu;yí;wěi;qiáo;shuāi;翩;谚;悬;逆;预;壤;融;销;莺
【点评】本题前部分考查学生对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做到发音准确即能辨识出。本题后部分考查汉字的字形,主要包括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等方面。注意掌握每学期必会的词汇和生活中常用词在字形上的书写。
8.【答案】翩然归来;秋天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深秋草木凋零的荒凉;风雪载途;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翩然”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翩然归来”描绘了春天燕子归来时的轻盈洒脱,“簌簌”形容纷纷落下的样子,“簌簌落叶”写出了秋天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写出了深秋草木凋零的荒凉;“风雪载途”意思是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写出了严冬大雪满地的酷寒。“如在早春……早十天”一句中,举了早春桃花和晚春刺槐开花时间的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二十天”“十天”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一个道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故答案为:翩然归来;秋天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深秋草木凋零的荒凉;风雪载途;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9.【答案】物候知识是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总结,劳动人民以此来安排农事,文人墨客以此作诗入画,这种生活智慧一直延续至今。通过活动,我发现物候知识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自然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深入思考,正如白居易关注到了芳草的荣枯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现象,然后得出一年一度气候循环和地势高低影响植物生长的结论。而且质疑精神也必不可少。如甲文辨析了石头和花卉的语言,及王安石诗中“江南”一词的准确性,丙文分析物候受地势、物性、地气、人力影响,质疑古法多利用二月八月采药是不恰当的。正是这些拥有美好品质的人们使得物候知识得以不断完善,我们也要做一个细心生活、具有质疑精神的人。
【解析】【分析】 通过这次的探究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物候知识。物候知识是对自然界中生物和环境随着季节变化而展现出的特定现象进行总结和归纳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不仅仅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更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对自然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深入思考的结晶。这些智慧被广泛应用于农事安排、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传承。
故答案为:物候知识是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总结,劳动人民以此来安排农事,文人墨客以此作诗入画,这种生活智慧一直延续至今。通过活动,我发现物候知识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自然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深入思考,正如白居易关注到了芳草的荣枯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现象,然后得出一年一度气候循环和地势高低影响植物生长的结论。而且质疑精神也必不可少。如甲文辨析了石头和花卉的语言,及王安石诗中“江南”一词的准确性,丙文分析物候受地势、物性、地气、人力影响,质疑古法多利用二月八月采药是不恰当的。正是这些拥有美好品质的人们使得物候知识得以不断完善,我们也要做一个细心生活、具有质疑精神的人。
【点评】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答案】10.D
11.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或: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
12.不矛盾,说石头和花卉没有语言,是指它们不能通过语言表情达意,不会开口说话:说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花香鸟语能暗示一些大自然的物候规律。
13.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引资料,开头引用古代相传的两句诗,引出了花鸟的变化暗示着自然规律,紧接着开始解释诗句中体现的物候现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4.应该放在②③两段之间;因为该语段既紧承前文黄宗羲说的话,又引出下文对唐宋诗人歌咏物候的诗句的介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把握说明对象应注意的文章的几个位置:看题目、观首段、找结尾段和抓关键句,极少数情况下需要我们研读全文,逐段分析,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语言特点。说明文语言主要有两个特点,准确和生动,准确性从列数字和具体词语分析,生动性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分析。
(4)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5) 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事理;②引传说、故事、诗歌等,激发阅读兴趣。
10.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这描述的是农作物的收割和种植活动,与季节气候有直接关系。因此,它属于物候现象。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 这描述了不同地区的植被分布情况,与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关。因此,它也属于物候现象。
C: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 - 这描述的是鸟类的鸣叫和家蚕的养殖活动,这些活动与季节气候紧密相关。因此,它同样属于物候现象。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 这是一句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但并没有明确指出与物候现象有关的具体内容。它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总体描述,而不特指某种具体的动植物生长或季节性的变化。
故答案为:D
11.我们来看“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一句。作者通过观察芳草的生长和凋谢,发现了物候变化的一个基本规律:自然界中的植物,如芳草,它们的生长和凋谢是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循环发生的。当春风来临,代表着春天的到来,芳草开始苏醒,这是春天来临的明显标志。作者进一步指出“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说明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的物候现象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我国南方和北方,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差异,相同的植物在生长和凋谢的时间上会有所不同。同样,东部与西部、山地与平原之间的物候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植物的生长规律也相应有所不同。
故答案为: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或: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
12.第一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这句话是在说石头和花卉本身并没有像人类那样能够通过声音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情感。但它们拥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组织,这些结构组织能够反映出它们的内在性质,比如石头的硬度、纹理,花卉的颜色、形状等。第二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这句话中的“大自然的语言”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声音和语言,而是指大自然中各种生物和现象所传达出的信息。比如花香可以告诉我们花朵的存在和开放情况,鸟语可以告诉我们鸟类的活动情况和季节变化等。这种“语言”虽然是无声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来解读它,这就需要具备科学的头脑和方法。故答案为: 不矛盾,说石头和花卉没有语言,是指它们不能通过语言表情达意,不会开口说话:说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花香鸟语能暗示一些大自然的物候规律。
13.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探讨了自然界中的物候现象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阐述这一主题时,文章采用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说明方法——引资料。引资料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引用各种资料,如古代文献、科学研究、统计数据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说明某一现象。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使文章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在本文中,作者开头就引用了古代相传的两句诗:“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两句诗不仅引出了花鸟的变化暗示着自然规律这一主题,还巧妙地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通过引用诗句,作者使得文章的开头充满了诗意和趣味性,为后文的深入阐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下来,作者开始详细解释诗句中体现的物候现象,如“桃花开”、“燕子来”等。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描述上,而是结合具体的科学知识和观察数据,深入剖析了这些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这种结合引资料和深入解析的方式,使得文章的论述更加深入、全面,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故答案为: 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引资料,开头引用古代相传的两句诗,引出了花鸟的变化暗示着自然规律,紧接着开始解释诗句中体现的物候现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4.我们要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和每一段的内容。从给出的信息来看,文章是在讨论物候,即自然界中随着季节和气候变化而发生的各种现象。而这段语段特别提到了“物候的歌咏”和“唐宋大诗人”的成就,这意味着接下来可能会介绍一些与物候相关的诗词。根据提示,我们需要考虑的是②和③两段之间。首先,我们可以推测②段可能是在讨论物候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者特点,而③段可能会涉及到具体的物候现象或者与物候相关的文学或艺术作品。如果我们看这段语段的内容,“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与②段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是紧密相连的,因为它们都在描述物候的基本特征。而接下来的“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则很明显是在为介绍与物候相关的诗词做铺垫,这与③段可能会涉及的内容相符。故答案为: 应该放在②③两段之间;因为该语段既紧承前文黄宗羲说的话,又引出下文对唐宋诗人歌咏物候的诗句的介绍。
【答案】15.①小满的时间;②小满的含义;③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④小满时的气候特点;⑤人们在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16.使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多处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17.①准确地说明了 2020 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
②“渐次”意思是“渐渐”。表明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眀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时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步骤是:先要读,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定,就是锁定答题范围,最后组织语言进行表述,一般用主谓句:什么(谁)+怎么样(是什么),如果有主题句直接引用也可。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引用的理解与分析。文章运用引用,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简洁精炼,含蓄典雅,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在写作方面,引用俗语能够设置悬念,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俗语,让别人读起来,觉得文章写得比较有文采,给别人阅读文章带来不少的吸引力;在文章中间,引用俗语,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虽然,并不能百分之百把握文章的内容,但是,对于把握文章内容至少是很有帮助的。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掌握。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准确严密一般指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成都、性质等的限制性词,在表述时准确无误,体现说明的科学性。
15.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引出说明对象,说明小满节气的具体时间;第二段至第六段介绍小满节气的含义和麦子、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第七段重点说明小满时节易引发的疾病和人们在饮食方面应注意的事项。
故答案为: ①小满的时间;②小满的含义;③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④小满时的气候特点;⑤人们在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16.作者在文中引用农谚,是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小满未满,还有危险”“秧奔小满谷奔秋”,以不同的农谚表现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引用“小满小满,江河渐满”,说明了小满节气的气候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小满节气的含义。这样写,生动形象,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故答案为: 使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多处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17.①句的时间精确到分,既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又告诉读者 2020 年小满节气到来的具体时间。②句中的“渐次”意为“渐渐”,句子的意思是说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渐地进入夏季,这样更符合实际,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变化有一定差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 ①准确地说明了 2020 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②“渐次”意思是“渐渐”。表明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眀文语言的准确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