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0张PPT)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期末必考点·知识回顾
政治方面 全国重归统一,开创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唐朝后期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爆发,朱温篡唐,五代十国更迭分立
经济方面 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使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科技文化方面 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唐诗、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创作成就斐然。隋朝大运河等重大工程建成
民族关系方面 隋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巨大发展,民族交融加强,表现为: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唐蕃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
中外交流方面 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友好关系、玄奘西行等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十分频繁
总体特征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繁荣与开放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主题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考点1
隋 的 统 一 与 灭 亡 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 的 统 一 与 灭 亡 发展 措施 (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隋文帝时期,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像
影响 (1)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3)为后来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隋 的 统 一 与 灭 亡 灭亡 概况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仅存38年)
隋文帝像
原因 (1)直接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致使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2)根本原因:大一统背景下,割据因素存在,统治基础很不稳固 评价隋炀帝 他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造福了后世;但他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其残暴统治令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大 运 河 的 开 通 时间 从605年起 人物 隋炀帝
条件 (1)社会环境: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2)经济基础:经济发展繁荣,有一定的实力支撑(3)自然条件: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 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 运 河 的 开 通 概况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部分组成,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图
隋 的 统 一 与 灭 亡 影响 积极 (1)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一 (2)贯通南北,成为交通大动脉和连接纽带 (3)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隋朝大运河图
消极 征发劳役过急过重,激化社会矛盾,是导致人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相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指的是隋朝大运河 科举取士制度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诞生 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科举取士制度 完善 (1)唐: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2)宋: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 明清采取八股取士,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严格规定答卷格式等,固定为“八股文”
科举取士制度 废除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积极 影响 (1)对中国:加强了中央集权。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③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对世界:对西欧启蒙运动以及英国文官制度有深远影响
科举取士制度 成语 金榜题名、进士及第、独占鳌头、十年寒窗、
名落孙山等
中国古代的选官方式 【易错易混点拨】
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但开凿大运河使人民负担加重,加速了隋朝的灭亡。要一分为二来看待。
2.巧记隋朝大运河;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邘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科举制创立的标志是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不是隋文帝时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4.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隋唐以前,特别是魏晋以来,官员的选拔权被贵族大族把持,这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的创立,将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有效地改变了这种情况,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唐朝建立 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全国 唐太宗 简介 (1)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2)在位20多年,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确立了以文治国的总方针和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评价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其统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
考点2
1.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唐太宗 相关名言 (1)用人:“致安之本,唯(惟)在得人”;“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 (2)纳谏:“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民生:“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民族关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像
“ 贞观之治 ” 涵义 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出现原因 (1)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实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2)唐太宗个人勤于政事,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3)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 贞观之治 ” 措施 政治 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解读: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分散,皇权加强;三省互相制约,防止集权】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贞观之治 ” 措施 军事 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安西都护府)
民族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恩威并施,被尊奉为“天可汗”
对外 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如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
教育 注重教育,大力培养人才,中央设立国子学、太学等学校
“ 贞观之治 ” 名臣 魏征敢于直言(唐太宗称他为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
影响 奠定了唐朝强盛的基础
武则天 简介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措施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评价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女皇武则天
唐玄宗 简介 李隆基(712—756年在位),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后期为“天宝”
评价 (1)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使唐朝走向鼎盛
(2)统治后期:日益腐化,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3.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 开 元 盛 世 ” 涵义 开元年间,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措施 表现 ①政治:整顿吏治,裁撤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④人才:重用贤能(如名相姚崇、宋璟);注重官员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员立即罢免
【易错易混点拨】
1.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不是唐朝开国皇帝,建立唐朝的是唐高祖李渊。
2.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唐玄宗时期,而不是唐太宗时期。
3.“开元盛世”出现于唐玄宗统治前期,而不是他整个统治时期。
4.杰出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试结合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简要说明这一观点。
唐太宗和唐玄宗具有选贤任能、善于纳谏、戒奢从简、以民为本等优秀的治国理念,是促成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5.唐朝的盛世局面对促进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正确的政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先进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处理好民族关系、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有利于经济的繁荣。
盛唐气象: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
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
考点3
原因 ①继承了隋朝的物质遗产;②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改革吏治,任用贤能;③初唐统治者爱惜民力,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④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再次激活了中原文明的生命活力 表现 政治 初唐几位皇帝勤于政事,积极改革,广纳贤才,政治清明
表现 经济 农业 (1)垦荒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2)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曲辕犁(耕作工具)
筒车(灌溉工具)
手工业 (1)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 (2)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秘色瓷) (3)造船业、冶矿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商业 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表现 民族 关系 背景 唐初,突厥经常骚扰唐朝边境;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
政策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表现 民族 关系 表现 西域 (1)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
(2)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
东北 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南诏 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西藏 (1)唐蕃和亲:641年(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唐中宗时,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和同(为)一家”
(3)唐穆宗时,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表现 社会 风气 ①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②兼容并蓄,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文学 艺术 诗歌 概况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诗坛名家辈出
表现 文学 艺术 诗歌 人物 风格(特点) 代表作(称号)
李白 浪漫主义诗人,诗歌飘逸洒脱 诗仙
杜甫 现实主义诗人,诗歌淳朴厚重,反映现实 诗史、诗圣
白居易 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诗魔、诗王
表现 文学 艺术 书法 颜真卿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颜氏家庙碑》
柳公权 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玄秘塔碑》
欧阳询 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九成宫醴泉碑铭》
表现 文学 艺术 绘画 阎立本 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 《步辇图》
吴道子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天王送子图》;画圣
欧阳询 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九成宫醴泉碑铭》
医学 ①唐朝时,政府编写《唐本草》;②“药王”孙思邈写成《千金方》 【易错易混点拨】
1.唐朝发明的新的生产工具是曲辕犁和筒车,分别是耕作和灌溉的工具。2.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唐朝的社会风气——开放。
遣唐使 (与日本) 简介 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称之为“遣唐使”
古代日本制造
的货币
目的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影响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大化改新)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
考点4
遣唐使 (与日本) 史实 当时传入日本的风俗习惯,如端午、七夕、中元、重阳等
鉴真像
鉴真东渡 (与日本) 概况 6次东渡,矢志不渝,在754年抵达日本 影响 传授佛经与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与新罗 (与朝鲜半岛) 新罗 在隋唐时期,是指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概况 (1)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商业: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政治: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4)科技: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
(5)艺术: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
代表 新罗人崔致远,《桂苑笔耕》
玄奘西行 (与印度) 概况 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后携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玄奘西行求法
影响 他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交流频繁的原因 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根本原因);②开放的对外政策;③交通发达;④先进的经济、文化有巨大的吸引力
启 示 ①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学习别人的长处,发展自己;②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易错易混点拨】
1.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鉴真;唐朝与天竺交往的使者是玄奘。
2.玄奘生活在唐太宗时期,鉴真生活在唐玄宗时期。
3.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1)交往范围广泛,且具有持续性。(2)交往形式多样,领域全面,渠道众多。(3)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4)在交往过程中,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形成中华文化圈。(5)从学习和传播两个层面显示出唐朝文化在当时东方世界居领先地位。
安史之乱 概况 755—763年(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
影响 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黄巢起义 概况 唐末农民大起义,曾建立政权
影响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考点5
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此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 北方黄河流域出现的五个政权,南方九个政权,加上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易错易混点拨】
1.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为“开元”,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期的年号为“天宝”,出现“安史之乱”。
2.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期末重难点·能力提升
隋朝的历史贡献
重点1
实现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创立新的政治制度 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炀帝时期)
开通大运河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典例1 据如图信息可知,大运河的修建( )
A.实现了政治中心转移
B.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C.沟通了南北经济交流
D.促成了海上贸易扩张
C
【解析】 本题考查大运河开通的作用和意义。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千米的大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典例2 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王朝的兴衰示意图,和图中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文景之治 ②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
B.①光武中兴 ②贞观之治 ③安史之乱
C.①开元盛世 ②安史之乱 ③贞观之治
D.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③安史之乱
唐朝历史的兴衰
重点2
D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兴亡历史。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朝第二个皇帝唐太宗在位期间,减轻农民的负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他统治时期称为“贞观之治”。唐朝中后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故①为贞观之治,②为开元盛世,③为安史之乱。
唐朝兴盛的表现及原因
重点3
唐朝 兴盛 的表现 ①政治制度 继承了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②治世局面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③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唐蕃和亲 ④经济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 ⑤社会风气 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⑥中外交流 日本、新罗、天竺 ⑦文学艺术 唐诗、书法、绘画 唐朝 兴盛 的原因 ①政治上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 初唐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③文化教育上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的培养
④民族关系上 政策开明,恩威并施,民族关系相对融洽
⑤对外关系上 政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为盛唐气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⑥统治者 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实行仁政,关注民生
①政治上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典例3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引起全国人民对诗词的关注。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盛世经济繁荣。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出自杜甫的《忆昔》,描述的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富庶的景象。
中国古代的治世局面
重点4
名称 朝代 皇帝 出现原因 表 现 启 示
文景之治 西汉 汉文帝、汉景帝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 要爱惜民力,实行对人民有益的政策;
光武中兴 东汉 汉光武帝 贞观之治 唐朝 唐太宗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统治者励精图治,轻徭薄赋等 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 社会安定,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要爱惜民力,
实行对人民有益的政策;
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
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开元盛世 唐玄宗 康乾盛世 清朝 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 典例4 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C
【解析】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国力强盛,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统治时期。
期末必刷题·过关检测
1.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
A.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开凿运河
B.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 ②开凿运河 ③灭亡陈朝
A
一、单项选择题
2.在美国作家迈克尔·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其中。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 )
A.完成国家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
C.开通大运河
D.完善科举制度
A
3.与如图中①所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重文轻武,积贫积弱
B
4.唐代诗人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C
5.如图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D
6.威尔·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写道:古代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主要赞扬了中国科举制度( )
A.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B.为读书人创造相对平等的机会
C.为政府招募了忠心耿耿的臣子
D.为邻国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模式
B
7.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下列局面出现在唐朝的有( )
①“文景之治” ②“光武中兴”
③“贞观之治” ④“开元盛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B
8.《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郭沫若称:武则天“芳流剑阁光被利州”。肯定武则天的史学家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D.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B
9.“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能够佐证唐朝经济繁荣状况的诗句是( )
A.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C
10.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了不少创造发明。下列属于唐朝时期发明创造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①曲辕犁 ②筒车 ③秧马 ④翻车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B
11.以下有关唐朝的诗句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周轮排短筒,俯吸仰而沛。夹岸饶农田,接竹引其内。
——《筒车》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秘色瓷器》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登观音台望城》
A.经济的繁荣发展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学艺
A
12.有人从古董市场上购得一座彩陶马,上面主要有黄、绿、青三种颜色,经鉴定是真品。该彩陶马可能最早出现于哪一朝代(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B
13.下列唐朝文学家、艺术家与其艺术特点的对应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飘逸洒脱,浪漫情怀
B.颜真卿——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C.阎立本——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D.柳公权——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A
14.下面材料共同说明了唐代( )
A.社会风气开放
B.对外交往活跃
C.经济生产繁荣
D.民族关系和睦
D
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太宗为“天可汗”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
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15.下列关于唐朝史实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唐朝进口的物产中,日本物产居于首位
B.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苏轼等
C.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D.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玄奘
C
16.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D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B 筒车 便于灌溉,省时省力
C 唐蕃和亲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D 鉴真东渡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7.“明亮的月光,照在荒漠高原,河流傍着山,思念化成泪,山的另一旁,悠悠梵音响,布达拉宫,穿越来世情感,浩荡的车帐,正给谁做嫁妆,热闹地奏响,把孤单埋葬,大唐的辉煌,吐蕃的蛮荒……”材料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A.昭君出塞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玄奘西行
B
18.“万国尽征戍(全国男子应征入伍去参战),烽火被冈峦(叛乱的烽火已弥漫了山峦)。积尸草木腥(尸体堆积如山草木也变腥),流血川原丹(流血把河流平原都染红了)。”杜甫这首《垂老别》里的诗句描绘了( )
A.隋末农民起义造成的惨状
B.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
C.黄巢起义造成的惨状
D.五代十国造成的惨状
B
19.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这段话不能说明唐末农民起义( )
A.推翻了唐朝统治
B.波及范围比较广
C.与藩镇割据并存
D.涌现出杰出人物
A
20.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时间轴中②对应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21.隋唐时期的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1)材料一是向哪个皇帝提出的建议?
二、非选择题
唐太宗
材料二: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分别写出图一和图二的名称。
曲辕犁;筒车
(3)隋唐时期诞生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这个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摘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4)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文中的“公主”是指谁?
(5)唐朝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他以自己的亲身见闻写成的著作是什么?
藏族;文成公主。
玄奘;《大唐西域记》。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摘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4)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文中的“公主”是指谁?
藏族;文成公主。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业初,炀帝潜(隐藏,秘密)有取辽东之意,遣弘嗣往东莱海口监造船。诸州役丁苦其捶楚(鞭打),官人督役,昼夜立于水中,略不敢息。
材料二:
皇 帝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措施(部分) 政 治 经 济 文 教
唐太宗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官绩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唐玄宗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材料三:唐朝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关系。这些制度较好地适应了唐初的社会现实,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张帆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统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后果。
不恤民力,统治残暴。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灭亡。
(2)依据材料二表格内容,概括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措施的相同之处。
政治上都注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文教上不断发展完善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张帆教授的观点。
唐朝前期注意制度的革新以适应社会现实需要,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
(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总结国家兴盛的原因。
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爱护百姓;要制定和实施符合社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盛世局面】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描写唐朝哪一统治者在位前期的盛世景象?他在位时,重用贤能,请列举一例。
唐玄宗;姚崇、宋璟等。
【和同一家】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吐蕃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2)哪位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哪里?
(3)材料二所描写的故事有什么历史意义?
松赞干布;逻些。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外友好】
材料三: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
(4)材料三中“一个伟大僧人”指的是谁?
玄奘
【灿烂唐诗】
材料四: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
(5)唐朝著名的诗人中被称为“诗仙”,风格飘逸浪漫的是谁?作品风格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诗人是谁?被誉为“诗圣”的是谁?他的诗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故有什么之称?
李白;白居易;杜甫;“诗史”。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在位期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材料二:贞观二年,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
——白寿彝《中国通史》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新唐书》
材料三:贞观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觉长安夏天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七月,他又嫌宫室狭小,不能尽显大唐威仪,又重修了玉华宫。玉华宫的建筑是“芭山络野”,耗费以亿计。
——白寿彝《中国通史》
唐太宗
(1)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唐太宗在位期间的社会状况,并说出这一时期治世的名称。
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交通便利。“贞观之治”。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形成的原因。
治国思想:以农为本,爱惜民力;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原因:接受隋朝灭亡教训。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唐太宗有何变化?综合以上材料,评价唐太宗。
变化:从反对奢华到自己也大兴土木,奢侈浪费。评价: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劳役,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盛世“贞观之治”,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他晚年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