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9张PPT)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期末必考点·知识回顾
政治方面 从辽宋夏金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全国,宋朝重文轻武,强化中央集权;元朝创立行省制度,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方面 农业发展,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手工业兴盛,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成就突出;商业贸易繁荣,尤其是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科技文化方面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外交通发达,造船和航海技术有较大发展;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世俗文学出现,宋词、元曲成为主要文学形式
民族关系方面 民族政权并立,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契丹族(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蒙古族(元)等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宋金和议、元朝时形成新的少数民族——回族
总体特征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和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
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女真族的崛起;
金灭辽及北宋;岳飞抗金;南宋偏安
考点1
北宋 建立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东京)
1.宋朝的统治
北宋 发展 (1)强化中央集权:①杯酒释兵权,把军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②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③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方长官,设置通判和转运使
(2)重文轻武: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王安石变法:①背景:a.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b.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②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③主要措施:a.经济: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b.军事:保甲法。④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北宋 利弊 (1)利: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科举制度的发展,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弊:重文轻武,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并增加了朝政负担
灭亡 1127年,被金所灭(靖康之变)
北宋 民族 关系 辽与 北宋 (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3)宋太宗即位后,采取防御政策
(4)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北宋 民族 关系 西夏与 北宋 元昊称帝后,宋朝被动挨打。后来双方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北宋形势图(1111年))
【识图依据:辽、中京;澶州】
南宋 建立 北宋灭亡后,赵构(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识图依据:金;临安】
岳飞 抗金 概况 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相关 (1)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忠骨”指岳飞,“佞臣”指秦桧 南宋 偏安 概况 岳飞被杀后,宋金达成和议(《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识图依据:金;临安】
诗句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灭亡 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2.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亡
辽 契丹族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 1125年(金)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开封) 1127年(金)
西夏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府 1227年(蒙古)
大金 女真族 1115年 阿骨打 会宁 1234年(蒙古)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 1276年(元)
【易错易混点拨】
1.北宋只实现了局部统一,不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2.辽、西夏与北宋之间有战有和,但各民族友好相处是我国当时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3.北宋曾与辽、西夏、金并立,南宋曾与西夏、金、蒙古(元)并立,南宋与辽不曾并立。金灭辽、北宋,蒙古(元)灭西夏、金、南宋。
4.辽宋夏金元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纷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5.澶渊之盟是在北宋军队重挫辽军的形势下达成的,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的妥协和软弱;宋金和议时,南宋也没有战败,而是朝廷妥协退让。
6.岳飞是抗金将领,文天祥是抗元英雄,但二人不能称为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相对于反抗外来侵略而言的。
表现 农业 (1)主要农作物(水稻):①占城稻在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②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③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②棉花:南宋后期,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3)工具革新:秧马(王祯《农书》中记载的拔秧工具)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考点2
1.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表现 手工业 纺织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制瓷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还配备了指南针(北宋开始使用指南针)
表现 商业 都市 (1)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2)城市商业日益繁盛,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参考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3)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
海外贸易 宋朝奖励通商,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现 商业 货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表现 财政 南方地区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人口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基本确立了我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
时间 从唐中期(安史之乱)开始,至南宋完成 方向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原因 (1)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生产经验及劳动力(根本原因) (2)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宋朝政治中心南移 (3)自然因素:宋朝时,南方气候条件优越且环境保持较好,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4)政策倾向: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过程 (1)趋势:从西晋末年起,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隋统一时,已形成了长江中下流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
(2)开始:唐代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发展:北宋后期,南方经济呈现出全面超越北方的势头
(4)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表现 (1)两宋时期,南方农业逐渐超过北方,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2)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
(3)南宋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影响 (1)对交通、贸易: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对海上交通运输及贸易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对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3)对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对南方环境:人口的增加及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南方的生态环境
(5)对经济格局:基本确立了现代我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
【易错易混点拨】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四川地区的“交子”。
2.“交子”是北宋的纸币,“会子”是南宋的纸币。
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西夏、金和南宋;
元朝的统一
考点3
成吉 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建立 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祖) 忽必烈(孙)
【区分依据:祖(白帽)、孙(黑帽)】
灭西夏 1227年,西夏灭亡(成吉思汗中途去世) 灭金 1234年,蒙古灭金,南宋与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元朝的统治 建立 1260年,忽必烈继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
成吉思汗(祖) 忽必烈(孙)
【区分依据:祖(白帽)、孙(黑帽)】
元朝的统治 统一 灭南宋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完成了全国统一
意义 结束了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的统治 疆域 范围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元朝疆域图(1330年))
【识图依据:大都、行省、宣政院辖地】
特点 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元朝的统治 民族 融合 史实 (1)边疆各族大量南迁,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2)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各族,已与汉族同化融合
(3)形成新的民族——回族(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
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
影响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元朝的统治 行省 制度 内容 (1)在中央:①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腹里”(山东、山西、河北)直属中书省,其他地区设置10个行省 影响,(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2)建立了我国今天省制的雏形(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宣政院印
元朝的统治 行省 制度 影响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2)建立了我国今天省制的雏形(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边疆 管辖 方式 因地制宜 地区 台湾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西域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元朝的统治 边疆 管辖 地区 西藏 (1)1247年(蒙古与南宋对峙时期),阔端与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会晤。此后,吐蕃各地归附蒙古
(2)忽必烈时,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元朝在历史上的贡献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2)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4)元朝设宣政院,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5)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易错易混点拨】
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了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2.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管辖区域始于元朝,不是唐朝。
4.元朝在台湾、西域(新疆)、西藏设立行政机构并进行有效管辖说明了台湾、新疆、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都市 繁华 都市 国际都市 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的大都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及其两岸的街景市貌】
代表 北宋开封的大相国寺 娱乐 生活 瓦子 开封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勾栏 瓦子中圈出的专供演出的圈子 杂剧 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朝 节日 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考点4
文化 宋词 概况 词出现于唐,兴盛于宋 代表 人物 时代 特点 派别 代表作
苏轼 北宋 豪迈、飘逸 豪放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李清照 两宋之交 委婉、细腻清秀 婉约派 《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辛弃疾 南宋 雄奇阔大 气势磅礴 豪放派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文化 元曲 概况 于元朝时出现并兴盛,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代表 (1)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2)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
文化 史学 人物 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
作品 《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内容 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地位 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易错易混点拨】
1.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唐诗,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宋词,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元曲,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
2.瓦子和勾栏:瓦子是开封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是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表演的圈子。从面积上来讲瓦子大于勾栏。
3.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记述了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考点5
科技 活字 印刷 术 发明 北宋匠人毕昇
毕昇与活字印刷术
特点 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科技 活字 印刷 术 发展 ①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②北宋,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③随后,能工巧匠们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④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⑤元朝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
作用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3世纪,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后传到波斯、欧洲
科技 指 南 针 起源 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司南”
司 南
发展 ①宋代,制成罗盘;②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作用 阿拉伯商人将其外传,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科技 火 药 发展 ①唐朝时发明了火药;②唐末,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③宋元时期,广泛运用于战争(南宋后期发明的突火枪是枪炮的始祖,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④元朝时,发明了火铳
宋代火器
作用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交通 陆路 (1)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2)元代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其他欧洲国家
元朝交通路线图
【识图依据:大都、陆路向北至俄罗斯】
海路 (1)宋代:形成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2)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作用 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易错易混点拨】
1.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录了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2.指南针的发明和外传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
3.火药的发明和外传加速了西欧骑士阶层的衰落。
期末重难点·能力提升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重点1
图示
特点 (1)有战有和,以和为主。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彼此之间战争不断,最终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形成和议局面
(2)民族迁移,民族交融。宋元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互相影响,民族交融加强,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影响 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虽然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交融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典例1 著名学者孙伟祥认为:“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不过是两个兄弟之间的纠纷,况且30万‘岁币’只是北宋两个县的收入,伤不了筋骨。……不仅换来了近百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澶渊之盟( )
A.彻底解决了宋辽之间的纠纷
B.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影响了宋辽之间的民族交融
D.岁币对于宋朝不算什么
B
【解析】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由材料中的“不仅换来了近百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可知,澶渊之盟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符合题意;A表述不符合史实;C表述与材料不符;D说法错误,岁币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
重点2
项 目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同点 朝代 西周 秦朝 元朝
内容 周王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土地和臣民,建立诸侯国 全国分为多个郡,郡下设县等,行政长官称郡守和县令 全国共设置10个行省,后来成为常设的地方机构
项 目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同点 关系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须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调兵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行政机构,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 都归属于中央直接管辖,行政长官直接对朝廷负责
项 目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同点 作用 前期扩大了统治范围,巩固了统治,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与补充,其积极作用更加明显 相同点 都是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典例2 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A
【解析】 本题考查元朝创立行省制度的影响。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行省制度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奠定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②③④说法正确;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说法错误,且这一说法不属于行省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重点3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政府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推行重农政策,重视兴修水利;⑤宋朝政治重心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表现
(3)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
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
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典例3 《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这一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 )
①北人南迁
②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③南下移民和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
④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宋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江南的气候、土地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安定,南下移民和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出现了民族大交融。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汉朝、唐朝、宋朝时期在中外交往方面的特征比较
重点4
朝代 汉朝 唐朝 宋朝
方式 陆路为主 海陆并举 陆路时断时续,对外交往依赖海路
内容 经济文化交流为主 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全方面展开 商业贸易为主
朝代 汉朝 唐朝 宋朝
物品种类 丝和丝织品为主 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种类繁多 瓷器、丝绸、香料、药材、书籍、文具、手工艺品等
方向 具有单向性 具有双向性 具有双向性
总结 汉唐宋时期中外交往的区别印证了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典例4 我国对外贸易由汉唐时期的陆路为主转变为宋元时期的海路为主的原因是( )
①北方战乱多,殃及中西方陆路交通
②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且多优良港湾
③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④造船技术提高和指南针的应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方式转变的原因。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南宋时,完成转移;元代时南方继续发展,形成北方倚重于南方的局面。我国的对外贸易,由汉唐的陆路为主转变为宋元的海路为主,其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严重影响陆路交通;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且多优良港湾;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宋元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
重点5
经济基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教育发展 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繁荣提供了大量人才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加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进各族文化共同提高
对外交流 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民族文化
前代基础 隋唐文化的辉煌成就也为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观因素 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辛勤劳动
典例5 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累。关于这一时期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宋时的匠人蔡伦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
C.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A
【解析】 本题考查北宋的科技文化成就。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A错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B、C、D均正确。
期末必刷题·过关检测
1.“朕选儒臣于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落(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设立御史台
C
一、单项选择题
2.“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C
3.如表《北宋前四朝宰相人数统计表》,可用于说明宋代( )
A.市民文化丰富
B.海外贸易发展
C.民族关系融洽
D.宰相权力削弱
D
时期 太祖朝 太宗朝 真宗朝 仁宗朝
宰相人数 6 9 11 23
4.宋太宗诏:“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代统治者的这种认识造成了( )
A.重文轻武,积弱不振
B.内乱频繁,国势衰弱
C.外戚宦官,横行不法
D.变法受阻,积弊难除
A
5.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口号,改革涉及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主要偏重于“理财”。下列措施与“理财”相关的(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
6.大宋通过“澶渊之盟”向大辽购买了和平,相当于帝国对外以财政手段解决军事问题。为此,宋辽两国交好百余年未曾发生战争。据材料可知,“澶渊之盟”后( )
A.辽国无力进犯北宋
B.宋辽之间进行互市
C.北宋向辽屈膝称臣
D.宋辽维持相对和平
D
7.辽的疆域辽阔,居民有突厥诸族,女真人及汉等,为了治理人口构成复杂的国家,创立南北两官制度,其设立的原则为“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说明辽朝( )
A.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强化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局面
C.建立起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
D.实施分化相权的三省六部制
C
8.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在即位时说:“辽以镔铁为国号,取名之义是因为镔铁坚硬。镔铁虽然坚硬,但终会变易朽坏,只有金不会变易,不会朽坏,最为珍宝,因此建国号为金。”这位皇帝是( )
A.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怱必烈
A
9.如图是浙江杭州岳庙中的岳飞塑像,人们尊崇和怀念岳飞。下列对岳飞的评价与史实不符的一项是( )
A.岳飞是北宋的抗金名将
B.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C.岳飞坚持抗金,为南方人民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
D.岳飞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
A
10.在《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中,中国的下列帝王名列前茅,请判断下列帝王与其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相符是( )
①嬴政——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
③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④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⑤成吉思汗——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西藏地区的事务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D
11.下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
A.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B.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C.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D.北民南迁速度加快
C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贯、石、匹、两 10018153 4414841 5603312 55.93%
12.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时期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 )
A.北方财富增长
B.经济重心南移
C.民族关系融洽
D.宋代社会气象万千
B
13.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船体基本保存完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载文物约有6万到8万件,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达6000多件。”不能从材料中推测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宋代商业十分繁荣
B.南宋对外贸易发达
C.宋代造船技术高超
D.宋代纸币世界通用
D
14.有人说他是“世界征服者”,有人说他是“千年风云第一人”,有人说他是世界历史上取得最伟大成功的人物,他开创了有史以来版图最大的帝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就是“一代天骄” ( )
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C
15.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北魏——契丹族——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B.辽——党项族——与南宋达成澶渊之盟
C.元——蒙古族——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D.清——满族——努尔哈赤时入主中原
C
16.元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在这一时期建立的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刺史制度
C
17.元朝统治的岁月是短暂的,但是这个王朝的历史是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元朝的历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元朝开创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B.元朝经济繁荣,出现了商帮
C.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进行有效管辖
D.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D
18.《梦粱录》记载:“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材料反映的是( )
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
B.宋代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C.宋朝市舶司海外贸易繁盛的景象
D.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
B
19.诗歌有时承载着历史信息,下列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歌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当时的杭州十分繁华
B.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甘于偏安的不满
C.诗中的汴州应指东京
D.该诗应创作于北宋时期
D
20.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文明与发展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尤其是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材料中的重大发明指的是( )
A.造纸术、印刷术
B.造纸术、指南针
C.印刷术、指南针
D.指南针、火药
C
21.以下对宋词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宋朝的主要文学形式
B.分为古体派和婉约派
C.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演唱
D.经过五代到两宋,词获得极大发展
B
22.下列作品与作者,对应错误的是( )
A.《资治通鉴》——司马光
B.《窦娥冤》——关汉卿
C.《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D.《清明上河图》——吴道子
D
23.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宋元时期,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戏剧表演兴盛起来。当时在元朝的城乡各地演出的剧目可能有( )
A.杂剧《窦娥冤》
B.昆曲《牡丹亭》
C.京剧《群英会》
D.越剧《红楼梦》
A
选项 史实 推论
A “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市舶司的设立 宋朝鼓励海外贸易
C 早市和夜市的出现 宋朝限制贸易时间
D 宋词元曲的流行 宫廷文化风靡一时
24.科学准确地解读史实可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下列史实与推论搭配合理的是( )
B
25.单元复习课上,历史老师用PPT展示了如图图片。请判断这一单元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26.读图,对中国相关朝代(政权)的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朝和北魏进行淝水之战并大败北魏,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
B.乙政权与北宋澶渊之盟后,出现了100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C.丙政权对南宋称臣、割地、缴纳岁币等,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D.丁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鲜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B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文官俸禄也极丰厚。
材料二:北宋改革其军事领导体制,将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而为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同时军队实行更戍法,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二、非选择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太祖是如何重视文人的。
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扩大了应试入仕范围;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文官俸禄也极丰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统治者进行军事改革的直接原因。
防止武将专权
(3)上述材料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政策对北宋政权的影响。
积极: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社会读书风气、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培养了爱国人才;杜绝了武将专权和兵变,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消极: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28.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它犹如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古老而美丽的国度。目光聚焦宋元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史学巨著】
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二十四史》是毛泽东最喜爱的书之一,《资治通鉴》则是他的床头书之一。
(1)《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哪一位史学家主持编写的?有何意义?
司马光。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物作品】
苏轼。如选择苏轼,苏轼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清新自然;辛弃疾的词把豪放风格发扬光大。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谁的代表作?请在上述三位词人中任选一位,说出其词的突出特点。
政治的平稳,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继承隋唐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等。
【文化奇葩】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元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立,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3)据所学知识,归纳宋元时期我国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29.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材料一中南方成为“天下粮仓”,具体指的是哪一个地区?这一状况的出现说明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太湖流域;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二:“华光礁1号”是目前中国在远海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船体,残存船体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3至4米,初步估计该船排水量超过60吨。出水近万件文物,绝大部分是福建和江西景德镇生产的陶器和瓷器。
(2)材料二中的沉船“华光礁1号”最有可能是哪个朝代的船只?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宋朝;依据: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立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宋代造船技术发达,领先于世界;宋代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宋朝时期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材料三:在宋神宗,宋高宗时期,都提出要重视发展外贸,增加外贸收入。宋神宗就曾明确指出:王朝的富强与发展海外贸易有关,“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昔钱、刘窃据浙广,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者,亦由笼海商得术也”。
(3)材料三表明宋朝的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一部分来源于什么?由此可以判断宋朝政府对该行业所持的态度是什么?
海外贸易;支持鼓励。
(4)材料二、三中所描述的状况与材料一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为什么?
因果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物质前提。
30.历史地图的变迁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识读下列历史地图,回答问题。
图一 北宋形势图
图一 北宋形势图
图一 北宋形势图
(1)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中建立辽、金、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名称。
名称: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
(2)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由图一到图三表明这一时期政治局面上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时代特征:政权并立;发展趋势:由政权并立走向大一统。
(3)元朝统一全国后,在政治制度上有何首创?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元朝的这一制度有什么关系?
首创:行省制度。关系: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藏和台湾地区在元朝分别隶属哪一机构管理?
机构: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5)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观和民族观角度,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启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趋势,要坚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发展呈现多元一体趋势,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封建专制时代的中国,只有这一制度刻意显示了公平公正。这一制度淘汰了陈规陋习,拓宽了发现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质量,对维护封建政治统治十分有利,甚至也成了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模板。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李约瑟先生称这一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习骅《中国历史的教训》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材料三:这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材料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中的“这一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李约瑟先生称这一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因为科举制度有利于发现人才,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成为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模板(或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为防止藩镇之弊、武将专横跋扈局面重现,实行怎样的政策?
重文轻武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的职能有哪些?
管理行省内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供应中央需要。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言之成理即可)
32.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四: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因此他也得到了少数民族怎样的尊重?
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2)材料二涉及的盟约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签订的?依据材料说一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盟约的。
辽和北宋;这一盟约促进了双方边境维持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3)依据材料三,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相互吸收的特点;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任意一点即可)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唐——第三种;宋——第二种;元——第一种。
(5)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
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等。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