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吃水不忘挖井人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材、玩教具
教材内容 分 析 《吃水不忘挖井人》选自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讲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解决了沙洲坝村吃水困难的问题。乡亲为纪念他,在井边立碑、刻字的故事。旨在让学生感受毛主席“想人民所想”的品质,将“懂得感恩”的传统美德传承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得到素养的提升和文化的浸润。课文有3个自然段,配有一幅插图,内容通俗易懂,在本单元起着引领主题、深化情感的作用。本课既能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红色教育,又是一次正面引导幼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教育机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设计理念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革命文化课文,年代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但思想道德教育意义极大。为了拉进学生与革命文化的距离,课堂拓展、补充了三处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一是在认识地名的基础上学习介绍地名和自己所在的地方;二是请学生从饮水思源的道理中联想我们生活中不能忘记的人;三是鼓励学生走进沙洲坝,走出学校、融入社会,把语文与生活相连接。在教学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图文视频等直观的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缩短现代生活与历史的距离。
教学目标 差异性目标: A层学生:能有感情地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毛主席的品质和乡亲们饮水思源的美德,并把课堂内容延伸到生活中,用句子介绍地名,通顺地表达想感恩的人; B层学生:能有节奏地读课文,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挖井,和乡亲们为什么要感恩毛主席,建立初步的感恩意识; C层学生:能读通课文,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挖井人是谁,谁吃水不忘挖井人,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由于课文的革命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我把教学难点定为感悟人物品质和理解“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观察石碑,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在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3个问题: ①“吃水”是什么意思? ② 谁要“吃水”? ③“挖井人”是谁?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碑上的文字,并由碑文引出主人公——毛主席和他的故事,进而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毛主席作了什么事进行设疑,导入课文。 学生活动 1.学生回忆并举手回答; (理解力、记忆力好的学生能迅速反应并举手回答,用口语或手语准确表达出要点和答案,能力稍弱的学生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读出答案。) 2.学生观察井旁边的石碑,并按照教师提示的碑文朗读顺序读出碑文,了解碑文内容; 学生质疑,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对毛主席的故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着疑问进入课文。
设计意图 1.课题“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碑文中的一句话,通过观察石碑导入课文,开门见山、直击重点; 2.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碑文,指导学生按“从右往左、从上往下”的顺序朗读碑文、认识碑文,为学生以后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启良好开端; 3.读文前设置疑问的设计意图是:“读书贵有疑”,有疑就有思,有思就有探究的兴趣与动力,设置三个疑问,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指明学生的阅读目标。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自主圈画,认识地名 教师活动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用“ ”、“○”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出示地图,带领学生从地图上直观定位,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指导学生朗读句子,注意停顿,读好长句。 3.指导学生联系生活,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介绍自己所在的城市/地区。 学生活动 1.学生在文中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重要内容;(理解力好的学生能准确找出时间、地点,能力稍弱的学生可圈出若干个地名。) 2.学生观察地图,了解“江西”、“瑞金”、“沙洲坝”三个地方的地理空间位置和大小从属关系;(程度好的学生能掌握从属关系,稍弱的学生了解地理位置即可。) 3.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说出自己所在的城市和地区,仿照教师的句式,尝试用句子介绍地名。(此内容为拓展拔高项,针对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
设计意图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使用圈点勾画法这一学法,锻炼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出示地图、定位地点,符合听障学生“以目代耳”直观认知特点; 3.仿照句子介绍自己生活的城市这一设计,既把课文三个地名的大小从属关系讲清楚了,又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拔高文本内容进行句子表达,体现差异性教学。同时把课文文字的表达和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实到了生活中,把语文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品词析句,了解原因 教师活动 1.播放毛主席初到沙洲坝时的动画片,呈现沙洲坝干旱的场景。 2.提问沙洲坝乡亲们吃水何来?让学生在文中找句子,引导学生关注“很远的地方”有多远?创造情境让学生体会挑水不易。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词“乡亲”,教师板书示范,并指导学生课堂书写。 4.教师提问“毛主席看到乡亲们吃水困难,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句子;设置情境讲解挖井过程的艰辛,烘托毛主席高尚的伟人形象。 5.出示乡亲们吃上井水的图片,请学生观察乡亲的表情体会乡亲的心情,并找出乡亲们做了什么事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 6.教师结合板书小结:毛主席帮助乡亲们挖井,乡亲们立碑感恩毛主席——我们要饮水思源,常怀感恩之心。 学生活动 1.学生看动画,朗读童谣,直观感受沙洲坝的干旱、缺水。(理解力一般的学生沙洲坝是个干旱的地方,理解力好的学生了解沙洲坝得名原因。) 2.学生找出句子,观看图片结合情境感受乡亲们挑水的艰难,通过朗读体会乡亲们吃水的困难。(有口语基础的学生可以拉长音读“很远的地方”,体会路程遥远、挑水艰难。) 3.学生书空,并在课文田字格中描一个字、写两个字。(纠正学生写字姿势,表扬书写端正的学生。) 4.学生顺利找出句子“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读、分组读,体会挖井的不容易,感悟伟人形象。(能力弱的学生了解挖井原因,能力好的学生能体会人物形象和品质。) 5.学生观察表情,用词表达乡亲的心情。(能力一般的学生基本能感受到“高兴”,能力好的学生可以表达出“激动”、“感动”等词。) 6.学生找到课文中的句子,集体读、分组读。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把握,知道了挖井的前因后果,体会毛主席与乡亲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意图 1.根据本班学生听力水平低的特点,课堂大量出示图片,并辅以视频等动态的视觉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写字环节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写字,将生字教学与句子教学结合,与课文理解契合,不割裂对文章整体的阅读; 3.由于课文革命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多次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情境,观察、体验、感受,表达,将“为他人着想”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将“懂得感恩”的传统美德传承给学生。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语训拓展,升华情感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要饮水思源,不忘帮助过我们的人。请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想感谢的人。 2.出示与课题相同的句式:(××)不忘(××人) 请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表达。 3.教师总结课题,鼓励学生到红色景点沙洲坝打卡,走进红色、感悟红色精神,回来传播红色故事。 学生活动 1.学生说出自己感谢的人,并简单表达为什么要感谢他。(口语好的学生能表达通顺的句子,口语一般的学生能借助手语简单表达意思。) 2.有的学生可能会独立思考很快反应,有的可能需要辅助提示,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3.学生对亲身到课文中的地点去旅游打卡,积极性很高,激发学生学好课文、了解红色故事的兴趣。学生放学回家后,把故事讲给家人听,传播红色故事,在讲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红色精神。
设计意图 1.学生的自由表达是聋校课堂难能可贵的动人音符,教师由扶到放,鼓励学生表达想感谢的人,并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沟通交往的自信; 2.以课题相同的句式“(××)不忘(××人)”进行迁移拓展和语言思维训练,回归课题,锻炼语言表达的同时,能发展思维能力,升华感恩之情; 3.鼓励学生走进红色基地、打卡沙洲坝,感受红色精神、传承红色血脉,是为了引导学生热爱江西这片红色土地,对自己是红色土地的传承人感到自豪,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反思 1.全文篇幅短小,故事性比较强,句式简单,语言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可是,课文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对于毛主席,学生了解得并不多。因此,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对词语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解读,让学生了解毛主席,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 2.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随文识字的理念贯彻地不够明显,全文以课文的理解和价值观念的教育为主,识字写字的课堂时间被压缩,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不足; 3.学生自由表达环节的设置取得了一定的语言训练效果,如果能落实到书面文字上,口语与书写结合,将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