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黄陂区蔡甸区三区2024年中考语文调研考试试卷
一、阅 读 (共55分)
(2024·江夏模拟)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小题。
当数字生命照进现实
①“只要云端不关机,我女儿就在。”近段时间,在全球大模型浪潮下, “AI 复活”产业悄悄萌芽。有人在视频里再次听见逝者的声音,有人通过虚拟影像与逝者“对话”……当数字生命照进现实,AI能否成为合适的寄托思念的工具
②从技术角度看, “AI复活”属于当前大热的生成式AI,本质上是利用图像、语音、视频、文字等多个领域中已经成熟的技术去生成个人形象、声音、知识库、思维方式、语言风格等,再逐步将这些不同内容“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数字产品。根据需求, “AI复活”也衍生出多个细分领域。有的通过生成合成类AI技术再现相关人物的真实形象、声音,再由专业心理咨询导师“换上”这个形象与亲属进行沟通,实现心理疗愈;有的基于相关AI 技术合成数字照片,并生成简单动作和表情,模拟逝者声音与亲属进行实时交流和对话;在技术更为成熟的条件下,数字照片还能以3D全息舱呈现,以立体形象与亲属互动。
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亲人的离世都是一件需要很长时间去慢慢接受的事情。 “AI 复活”的出现,以“音容宛在”的方式,让缅怀这件事,有了更为具象的途径。虽是生存在云端的数字生命,却让很多人减轻了伤痛,获得了实在的慰藉,其承载的感情远比一般的技术场景复杂多了。
④应当注意的是, “AI复活”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让人们沉湎于数字世界里的相聚而忽视现实生活。有心理学家认为,哀伤有相对固定的过程,其中对亲人已逝的“承认”是很重要的一步, “AI 复活”的片段可能使亲属丧失现实感,无法完成哀悼,并造成心理上的二次创伤。
⑤今后,随着AI技术的发展,人类是否会选择以数字生命的形态长存,仍是一个太过遥远的话题。不过,就目前来看, “AI复活”这项技术已出现了不少叫人糟心的乱象。比如,AI技术在人文关怀领域的巨大前景,让一些商家嗅到了商机。一些人未经亲属同意,擅自“复活”公众人物,有消费逝者之嫌,更是在揭亲属伤疤,从而引发矛盾。除了道德和伦理方面的争议,技术进步所伴随的法律风险也无法回避——侵犯肖像权、隐私数据保护、AI 诈骗,等等。
⑥当数字生命照进现实,本质上当然是一种个体选择,但作为一种新的商业形式,还是要和传统的文化习俗相调适。因此这项技术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技术发展的快速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很多监管部门基于自己的监管职能去出台部门规章,这样可能缺乏统筹协调的机制和视角。如何让监管也前进一步呢 这就需要让产业得到全面发展,比较稳妥可行的方法是始终划定技术发展的红线和底线,始终要求技术的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底线。
⑦“AI 复活”的更复杂之处在于伦理层面,这相当于一种对文化传统中生死观的技术逼视。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数字技术再先进,照片和声音再逼真,但逝者已逝,这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必须接受的事实。
(基于命题需要有所删改)
1.下列对“AI复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I复活”能利用影音、文字等技术生成新的内容,进而拼接成完整的数字产品。
B.“AI复活”可根据需求,由专业心理咨询师直接与亲属进行沟通,实现心理疗愈。
C.“AI复活”能利用AI技术合成数字照片,并模拟逝者的声音与亲属进行实时交流。
D.“AI复活”还可以借助成熟的技术以3D全息舱呈现,以立体形象与亲属进行互动。
2.“AI复活”在当前有哪些隐患和问题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AI复活”以“音容宛在”的形式为家属缓解了伤痛。
B.“AI复活”会使亲属因丧失现实感导致创伤次数增加。
C.“AI复活”因商家图利而消费逝者,引起亲属的反感。
D.“AI复活”技术有可能侵犯逝者的肖像权或者隐私权。
3.“AI 复活”作为一种新的商业形式如何才能与文化习俗相调适 请结合⑥⑦段内容简要概括。
(2024·江夏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孩子过年仍热爱
①过年这几天,请问大部分的孩子在做些什么呢
②看电视、玩游戏、放花炮、胡吃海喝。之外呢 没有了……
③当然也有些孩子不一样。嘉嘉在画画,这是他最喜欢的事。大年三十那天画了一整天,连央视春晚都不想出来看。女儿桔子的同学“杨博士”, 自从看了电影《流浪地球》后,他把二十万字的小说原著啃完了,正在读一系列科幻书籍,现在开口闭口就是物理量子等专业术语。强强在鸡窝里呆了一天,他先是观看一只鸡下蛋,然后又观看一只鸭子下蛋。对城里长大的他来说,舅爷爷家的鸡窝真是世界上最有趣的地方。
④我们家的桔子小姐,则在跟芭蕾死磕。而她死磕的这些做派,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大年三十那天下午,桔子去爸爸家,本来准备在那里陪爸爸看春节晚会,结果到了傍晚,想起这一天只顾跟姐姐玩,还没有跳舞,爸爸那边没有舞蹈鞋也没有把杆,音乐也不齐,坚持要回来。她是七点过几分回到我家的,立马开练,到春节晚会开始,刚好结束这天的练习量。
⑤大年初一,桔子起床后,发现我在烤火桌旁看书,吃了点早餐就开始跳舞。她也不管那天是什么日子,要我帮她压脚背,把我训得像个孙子。她嫌我应付,不给力,大声说: “你压啊!用力压啊!你早上没吃饭啊!把屁股坐上去!坐上去我受得了!”
⑥我当时心想:好你个小丫头,大年初一就跟我横,我倒是要让你长长记性。手里暗自使劲,那家伙应该是感觉到了疼痛,但硬是没吭声,紧咬着牙关,忍着。等到我一放手,她又开始嚷起来: “喂,你这个妈妈怎么就松手了啊!我都没喊痛,你就不能多坚持一会吗 ”
⑦这是大年初一的上午。到了下午,她干了一些别的事情, 然后跑到我面前跟我说:妈妈我跟你商量一个事情,我猜你肯定不会同意。你说什么事 我还想跳舞,想借你的手机放音乐。你们说大年初一这理由我能拒绝吗 当然不能。于是,那天,桔子跳了两次舞。
⑧从放寒假到现在,桔子每天都练习芭蕾。没有人逼迫她,纯属自愿。这是很多成年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她才刚刚八岁。
⑨热爱是什么 热爱就是上面这些八岁孩子呈现出来的状态。热爱是由心生发。热爱是一条美妙的河,尽管很多地方干涸得近乎荒漠,它只流过少数人的村庄。热爱是内心的饥渴。你很饿,只有在做那件事情的时候你才感到饱足。就算所有的人阻拦你,破坏你,毁灭你,你还是想要义无反顾地去做。热爱是那个人那件事的手里仿佛有糖,总是在吸引着你靠近。就算明知前途微茫,也不能带来任何现实的好处,你就是要靠近。这是一种本能。
⑩一个成人热爱什么,有时连这个成人自己都未必知道。如果这个成人,未曾受过如何养护热爱的训练,如果他已经养成矫饰和藏匿的习性,他是不可能发现隐藏在心里的那眼泉的。如果他连自己也发现不了,他不太可能去发现孩子的泉。就算他能侥幸发现,他的惯性不是去挖掘,而是谋杀它。
而一个孩子热爱什么,那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桔子从来不曾隐藏,她对芭蕾的热爱。洗澡的时候,她喜欢一边开着喷头淋水,一边用手指在玻璃门上写字。有一天她告诉我,她反反复复写的是:桔子爱芭蕾。年前我们去爬秀峰山,在山顶上歇息,她拿起一根棍子在地上写字。写的还是:桔子爱芭蕾。正月初六凌晨,我们一起观看洛桑国际芭蕾比赛直播,看到最后她说: “妈妈,中国竟然没有一个女芭蕾舞演员进入决赛,我要努力,我要成为进入决赛的那个。”
如果我的眼睛没瞎,耳朵没聋,我内心的“雷达”还醒着,就会接收到很多这样的信息。桔子用她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告诉我,告诉世界,告诉她自己,她热爱什么,要去哪里。
我小时候,也是一个很早就明白自己去向的孩子。记得十来岁的时候,有一天傍晚我感觉我从里到外被一个声音唤醒:我要当一个作家。村里的每个人都说我是疯子。我爹用耳光告诉我不可能。我娘烧掉了我很多课外书。但是,他们终究不能阻挡我对文字的靠近。
我后来的所有时日,都是对那个瞬间的回应。我很庆幸,那年我听到了那个声音。同时也庆幸,那年我的爹娘他们的无力和无为。
因为社会竞争的加剧,因为不少父母的普遍焦虑,如今的孩子,很多都生存在父母过度的欲望、权利和控制下。他们比我们要面临更严苛的挑战。我们的成长功课是在空白的纸上画图,他们的成长功课是要先消化和抹去父母画的图,再画上自己想要的图——很显然,这比前者要难得多。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会在父母的版图里跋涉, 只有心力过人的孩子,才能越过父母的干扰, 自由地搭建自己的城邦。
为什么我说过年这几天是发现孩子的好机会呢 因为过年,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开始放松,一般不要求他们继续做作业和弹琴练舞。孩子们可以完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段撤去了成人世界管制的自由时间,就像河水退去,露出真相的卵石。
世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发现他们的特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点亮前行路上的那盏灯,是为人父母最需要技术含量的事情。
(原文/汤馨敏,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4.读①~③段,第③段中的“有些孩子不一样”的“不一样”是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5.读④~⑧段,作者为什么认为桔子对待芭蕾“死磕的这些做派,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请简要概括。
6.读第⑨段,说说“热爱”对人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7.读 ~ 段,说说作者告诫那些为人父母者需要做哪些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2024·江夏模拟)阅读《水浒传》节选部分,完成小题。
再说宋江与同诸将离了杭州,望京师进发,只见浪子燕青,私自来劝主人卢俊义道: “小乙自幼随侍主人,蒙恩感德,一言难尽。今既大事已毕,欲同主人纳还原受官诰,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未知主人意下若何 ”卢俊义道: “自从梁山泊归顺宋朝已来,北破辽兵,南征方腊,勤劳不易,边塞苦楚,弟兄殒折,幸存我一家二人性命。正要衣锦还乡,图个封妻荫子,你如何却寻这等没结果 ”燕青笑道: “主人差矣!小乙此去,正有结果,只恐主人此去,定无结果。”若燕青,可谓知进退存亡之机矣。有诗为证:
略地攻城志已酬,陈辞欲伴赤松游。时人苦把功名恋,只怕功名不到头。
卢俊义道: “燕青,我不曾存半点异心,朝廷如何负我 ”燕青道: “主人岂不闻韩信立下十大功劳,只落得未央宫里斩首;彭越醢为肉酱;英布弓弦药酒 主公你可寻思,祸到临头难走!”卢俊义道:“我闻韩信三齐擅自称王,教陈豨造反;彭越杀身亡家,大梁不朝高祖;英布九江受任,要谋汉帝江山。以此汉高帝诈游云梦,令吕后斩之。我虽不曾受这般重爵,亦不曾有此等罪过。”燕青道: “既然主公不听小乙之言,只怕悔之晚矣!小乙本待去辞宋先锋,他是个义重的人,必不肯放,只此辞别主公。”卢俊义道: “你辞我,待要那里去 ”燕青道: “也只在主公前后。”卢俊义笑道: “原来也只恁地。看你到哪里!”燕青纳头拜了八拜,当夜收拾了一担金珠宝贝挑着,竟不知投何处去了。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9.请根据选段内容,概括燕青的性格特点,两点即可。
10.(2024·江夏模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送蔡侍御赴上都①
[唐]刘长卿
迟迟立驷马,久客恋潇湘。
明日谁同路,新年独到乡。
孤烟向驿远,积雪去关长。
秦地看春色,南枝②不可忘。
【注释】①上都:指长安。②南枝: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句。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迟迟”“恋”表明蔡侍御在即将赴任前对家乡充满留恋。
B.颔联中“谁同路”“独到乡”说明蔡侍御离开后作者感到非常孤独。
C.颈联中“向驿远”“去关长”可见蔡侍御前往长安的路途非常遥远。
D.尾联中“看春色”“不可忘”是提醒蔡侍御不要沉迷于长安的繁华。
(2024·江夏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完成小题。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①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 “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 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 “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诩曰: “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 大战,果以胜还。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 “归谢袁本初②,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 ”绣惊惧曰: “何至于此!”窃谓诩曰: “若此, 当何归 ”诩曰: “不如从曹公。”绣曰: “袁强曹弱, 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 ”诩曰: “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本初:袁绍的字。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诩阴结绣 阴:暗地里
B.并与诩书结援 书:写信
C.绣欲许之 许:允许
D.迁冀州牧 迁:升迁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A.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B.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C.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D.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张绣占据南阳时,派人将贾诩招揽于麾下,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结为盟军。
B.张绣不听劝告追击曹军,结果大败,贾诩却劝张绣赶紧收拾人马再去追击。
C.贾诩要张绣拒绝袁绍,因为袁绍心胸狭窄,不可能把张绣当成自己的兄弟。
D.贾诩认为曹操势力单薄,急需扩充实力,张绣若率部归降,必得曹操重用。
14.将文言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有霸王之志者, 固将释私怨, 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
二、表 达 (共65分)
(2024·江夏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小题。
①路名,不仅是城市的环境要素,也是城市的文化标识。云南昆明的“金碧路”,既蕴藏金马碧鸡的当地典故,也合乎金碧交辉的天像奇观;走进江苏南京的“乌衣巷”,会让人想起“乌衣巷口夕阳斜”的名句;穿行于武汉的“首义路”,武昌首义的历史风雨恍惚间重现眼前……这些风格迥异的路名,植根于深厚的文化,穿越了漫长的历史,展现着一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和魅力。
②不只是有着历史文化韵味的道路,一些听起来有些“土味”的路名,同样生长于城市的发展脉络之中。在不少城市里,都有以“村”“庄”命名的道路,保留着农耕时代难以磨灭的____;一些城市的道路名字还有“塘”“湾”等字样,____了这里曾经是清浅水塘或回转河流;有的以“厂”“店” “市”等为名,仍看得见工商业活动的____;而屡屡可见的“航天”“科技”“高新”等字样,则是时代发展的____。人行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就如唱针划过唱盘,演绎出一段城市空间中“光阴的故事”。
③一个城市的路名,不仅是独特的“文化遗产” 【A】更是新鲜的“活的传统” 【B】可以说【C】于社会生活,路名是坐标、是方位【D】于文化建设,路名是记忆、是传承。城市的路名,是导航上纵横交错的回家之路,也是心灵中源远流长的归乡之路。不仅能带着我们回到亮着灯光、飘着饭香的小家,也能带着我们回到历史之河、传统之脉的家园。路名串联起空间与时间,对接着历史与生活,为城市精神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底色。
④上海许多路名来自全国各地地名,甚至方位、区域也暗合,形成空间的对位;湖北武汉的“司门口” “户部巷” “粮道街”等,保留下制度和职权的称谓,也留下了历史和文化的底蕴;陕西西安“未央路”,往西有“阿房路”“凤城路”,往东有“开元路” “贞观路”串起秦汉唐。路名可以新造,文化难以复制,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找到创新的命名思路,才能让路名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15.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识 B.典故 (diǎn)
C.天像 D.恍惚(hū)
1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烙印 见证 缩影 折射
B.烙印 折射 见证 缩影
C.缩影 见证 烙印 折射
D.缩影 折射 见证 烙印
17.下列序号处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个城市的路名,不仅是独特的“文化遗产” 【A】更是新鲜的“活的传统” 【B】可以说【C】于社会生活,路名是坐标、是方位【D】于文化建设,路名是记忆、是传承。
A., B.。 C., D.,
18.下列画线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些风格迥异的路名,植根于深厚的文化,穿越了漫长的历史,展现着一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和魅力。
B.人行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就如唱针划过唱盘,演绎出一段城市空间中“光阴的故事”。
C.路名串联起空间与时间,对接着历史与生活,为城市精神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底色。
D.路名可以新造,文化难以复制,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找到创新的命名思路,才能让路名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19.将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城市道路的命名,关键在于如何体现出历史传承、生活接续,呈现出当地的文化特性。
A.第②段结尾 B.第③段开头 C.第③段结尾 D.第④段开头
三、作文 (50分)
20.(2024·江夏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风滚草是高原上一种很奇特的植物。在水源充裕的地方,它们肆意生长,枝繁叶茂,遍布山野。但如果遇到干旱,它们便顽强地挣脱根部,把枯叶蜷缩成球,把种子裹藏其中,随风飘到各处。一旦寻找到合适的土壤,他们很快就能将种子释放出来,重新扎根生长。
主动改变自己,才能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产业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底线;提醒人们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实。
【知识点】议论文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ACD.正确;
B.有误,专业心理咨询师借助“AI复活”技术生成的数字形象与家属沟通。
故答案为:B
2.A.有误,这是“AI复活”技术的优势,并非隐患和问题。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这就需要让产业得到全面发展,比较稳妥可行的方法是始终划定技术发展的红线和底线,始终要求技术的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底线”,概括为:产业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底线;结合“数字技术再先进,照片和声音再逼真,但逝者已逝,这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必须接受的事实”,概括为:提醒人们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实。
故答案为: 产业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底线;提醒人们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实。
【答案】4.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5.桔子的自律;和忍耐力;远远超出了年龄特征
6.⑴滋润心灵;
⑵满足渴求;
⑶使人变得执着(勇敢);
⑷让人不计较得失。
7.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干扰和控制孩子的成长);发现孩子的特质,给予他更多的帮助。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议论文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具体语境,结合文本内容可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看电视、玩游戏、放花炮、胡吃海喝。之外呢 没有了·······“当然也有些孩子不一样。嘉嘉在画画,这是他最喜欢的事”分析,“不一样”指的是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故答案为: 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她是七点过几分回到我家的,立马开练,到春节晚会开始,刚好结束这天的练习量”“从放寒假到现在,桔子每天都练习芭蕾。没有人逼迫她,纯属自愿。这是很多成年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她才刚刚八岁”分析,指桔子的自律和忍耐力,远远超出了年龄特征。
故答案为: 桔子的自律;和忍耐力;远远超出了年龄特征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热爱是由心生发。热爱是一条美妙的河,尽管很多地方干涸得近乎荒漠,它只流过少数人的村庄。热爱是内心的饥渴。你很饿,只有在做那件事情的时候你才感到饱足。就算所有的人阻拦你,破坏你,毁灭你,你还是想要义无反顾地去做。热爱是那个人那件事的手里仿佛有糖,总是在吸引着你靠近。就算明知前途微茫,也不能带来任何现实的好处,你就是要靠近。这是一种本能”分析影响。
故答案为: ⑴滋润心灵;⑵满足渴求;⑶使人变得执着(勇敢);⑷让人不计较得失。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会在父母的版图里跋涉,只有心力过人的孩子,才能越过父母的干扰,自由地搭建自己的城邦”,概括为: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干扰和控制孩子的成长);结合“世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发现他们的特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点亮前行路上的那盏灯,是为人父母最需要技术含量的事情”,概括为:发现孩子的特质,给予他更多的帮助。
故答案为: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干扰和控制孩子的成长);发现孩子的特质,给予他更多的帮助。
【答案】8.燕青劝卢俊义不要回京,遭拒后独自离开。
9.忠诚(感恩)、不图功名、有见识。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品的人物形象;《水浒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8.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联系“只见浪子燕青,私自来劝主人卢俊义道:‘小乙自幼随侍主人,蒙恩感德,一言难尽。今既大事已毕,欲同主人纳还原受官诰,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未知主人意下若何’”“燕青道:‘既然主公不听小乙之言,只怕悔之晚矣!小乙本待去辞宋先锋,他是个义重的人,必不肯放,只此辞别主公’”“燕青纳头拜了八拜,当夜收拾了一担金珠宝贝挑着,竟不知投何处去了”可概括为:燕青劝卢俊义不要回京,遭拒后独自离开。
故答案为: 燕青劝卢俊义不要回京,遭拒后独自离开。
9.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联系“只见浪子燕青,私自来劝主人卢俊义道:‘小乙自幼随侍主人,蒙恩感德,一言难尽。今既大事已毕,欲同主人纳还原受官诰,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未知主人意下若何’”可知,燕青忠诚感恩、不图功名;联系“燕青道:‘主人岂不闻韩信立下十大功劳,只落得未央宫里斩首;彭越醢为肉酱;英布弓弦药酒 主公你可寻思,祸到临头难走’”可知,燕青懂谋略,有见识。
故答案为: 忠诚(感恩)、不图功名、有见识。
10.【答案】A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分析】A.有误,首联中蔡侍御作为“客”对贬居之地潇湘产生了依恋,并非对家乡留恋。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答案】11.C
12.D
13.C
14.那些有称霸于天下的志向的人,本来就能够放下私人恩怨,在天下人面前彰显自己的德行,这是第三个应该追随的原因。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译文】
张绣在南阳,贾诩暗中勾结张绣,张绣就派人迎接贾诩。贾诩游说了张绣与刘表联合。后来太祖接连出兵征讨张绣,有一天曹操带兵退回,张绣亲自追击。贾诩告诉张绣说:“不可以去追击他,追击他一定会失败。”张绣没有听从贾诩的意见,派兵前往和太祖会战,果然大败而归。贾诩告诉张绣说:“现在赶紧再全力追击,再去追击的话一定可以获胜。”张绣谢绝贾诩的意见说:“(此前)就因为没有采用你的建议,以至到了这种境地。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何还要继续追击呢?”贾诩回答他说:“出兵作战的形势是随时变化的,赶紧前往追击一定会获利。”张绣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整收溃散的兵卒前往追击,和太祖再度作战,果然获胜而归。
在这之后,太祖在官渡抵抗袁绍的军队,袁绍派人去招请张绣,并且写了封信给贾诩请求结盟。张绣想答应,贾诩公然在张绣面前告诉袁绍的使者说:“回去谢绝袁本初,兄弟之间都不能互相容纳,却想要能容纳天下国士,可能吗?”张绣大为震惊,恐惧地说:“何至于到这种地步!”随即私下对贾诩说:“既然如此,那么当何去何从?”贾诩就告诉他说:“倒不如追随曹公。”张绣又问道:“袁绍兵强曹公势弱,而我又和曹公结怨,为何要追随他呢?”贾诩告诉他说:“正因为如此更应该追随曹公。曹公尊奉天子以统令天下,这是第一个应该追随的原因。袁绍兵力强大,我们以少数的部众前去追随他,他一定不会重视我们。曹公兵力薄弱,他能得到我们,一定感到非常欣喜,这是第二个应该追随的原因。那些有称霸于天下的志向的人,本来就能够放下私人恩怨,在天下人面前彰显自己的德行,这是第三个应该追随的原因。希望将军你千万不要再迟疑了!”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率领部下归顺了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大喜,亲自握着贾诩的手说:“使我的威信显布于天下的人,就是你。”上表推荐贾诩为执金吾,又封他为都亭侯,升迁为冀州州牧。
11.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张绣想答应。许:答应。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就因为没有采用你的建议,以至到了这种境地。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何还要继续追击呢
故答案为:D
13.ABD.正确。
C.有误,贾诩要使臣代为回绝袁绍,因为袁绍心胸狭窄,对自己的兄弟袁术都容不下。
故答案为:C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固,本来;释,放下。
故答案为: 那些有称霸于天下的志向的人,本来就能够放下私人恩怨,在天下人面前彰显自己的德行,这是第三个应该追随的原因。
【答案】15.C
16.A
17.D
18.C
19.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词语的使用(搭配);语言连贯;语序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注重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
15.ABD.正确。
C.有误。“天像”的“像”错误。应为“天象”。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与运用。烙印:以比喻不容易磨灭的痕迹。缩影:同类型的人或事物以具体而微的方式呈现。见证:指可作证据的人或物。折射:比喻通过某种方式反映出事物的表象或实质来。根据“在不少城市里,都有以‘村’‘庄’命名的道路,保留着农耕时代难以磨灭的”中“难以磨灭”可知,“烙印”适合,排除CD项;根据“一些城市的道路名字还有“塘”“湾”等字样,了这里曾经是清浅水塘或回转河流”的语境,“见证”合适。排除B项。
故答案为:A
17.ABC.正确。
D.有误。“,”错误,根据“于社会生活,路名是坐标、是方位【D】于文化建设,路名是记忆、是传承”中“于社会生活”“于文化建设”是并列的两方面,应用分号。
故答案为:D
18.ABD.正确。
C.有误。原句有两处皆为语序不当,第一处“空间”对应“生活”,“时间”对应“历史”;第二处“为城市精神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底色”应为“为城市生活增添了一份精神的底色”。
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根据“城市道路的命名,关键在于如何体现出历史传承、生活接续,呈现出当地的文化特性”与第④段“留下制度和职权的称谓,也留下了历史和文化的底蕴”“上海许多路名来自全国各地地名,甚至方位、区域也暗合,形成空间的对位”相一致。
故答案为:D
20.【答案】例文:
随风而变,逆境重生——风滚草的启示
在广袤的高原上,有一种植物引人注目,那便是风滚草。它们在水源丰富的季节里,枝叶繁茂,遍布山野,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当干旱来临,它们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生存策略。
风滚草不像其他植物那样死守故土,而是选择挣脱根部,将枯叶蜷缩成球,把种子裹藏其中,随风飘向未知的远方。这种看似弱小的植物,在面对逆境时却展现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它们知道,只有主动改变自己,才能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
回想起我的学生时代,我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挑战。那时,我因学习压力巨大而陷入困境,感到迷茫和无助。我试图通过努力学习来突破困境,但效果并不明显。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音乐。我发现自己在音乐中找到了新的兴趣和方向,通过学习和练习,我逐渐找回了自信和动力。最终,我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还在音乐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风滚草的生存智慧。在逆境中,我们不应该死守固有的思维和方式,而应该像风滚草一样主动改变自己。或许,改变会让我们暂时离开熟悉的环境和舒适区,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
风滚草的生存策略告诉我们,逆境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在逆境中,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改变,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风滚草的生存智慧启示我们,在面对逆境时,我们应该主动改变自己,寻找新的出路。让我们像风滚草一样,随风而变,逆境重生,不断追求自我突破和成长。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讲述了风滚草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在水源充裕时肆意生长,干旱时改变自身以寻求新出路。这是一则富有哲理的故事。风滚草在干旱时主动改变,挣脱根部、蜷缩枯叶、裹藏种子、随风飘散、重新扎根生长,这些行为展现了它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写作思路】我们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探讨主动改变自己的内涵和表现;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主动改变自己为何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从“怎么做”的角度阐述如何主动改变自己以应对困境。学生容易出现的写作误区可能是只描述风滚草的现象,而没有联系到自身的生活实际,或者在论述过程中没有突出“主动”这个关键。作文开头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与主动改变相关的小故事来引入主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个人在面对困难时主动改变学习方法、工作策略等方面,结尾则可以强调主动改变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积极行动。
【立意提取】1.主动求变,逆境重生
2.以主动之姿,迎困境之光
3.主动改变,开启新程【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
1 / 1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黄陂区蔡甸区三区2024年中考语文调研考试试卷
一、阅 读 (共55分)
(2024·江夏模拟)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小题。
当数字生命照进现实
①“只要云端不关机,我女儿就在。”近段时间,在全球大模型浪潮下, “AI 复活”产业悄悄萌芽。有人在视频里再次听见逝者的声音,有人通过虚拟影像与逝者“对话”……当数字生命照进现实,AI能否成为合适的寄托思念的工具
②从技术角度看, “AI复活”属于当前大热的生成式AI,本质上是利用图像、语音、视频、文字等多个领域中已经成熟的技术去生成个人形象、声音、知识库、思维方式、语言风格等,再逐步将这些不同内容“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数字产品。根据需求, “AI复活”也衍生出多个细分领域。有的通过生成合成类AI技术再现相关人物的真实形象、声音,再由专业心理咨询导师“换上”这个形象与亲属进行沟通,实现心理疗愈;有的基于相关AI 技术合成数字照片,并生成简单动作和表情,模拟逝者声音与亲属进行实时交流和对话;在技术更为成熟的条件下,数字照片还能以3D全息舱呈现,以立体形象与亲属互动。
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亲人的离世都是一件需要很长时间去慢慢接受的事情。 “AI 复活”的出现,以“音容宛在”的方式,让缅怀这件事,有了更为具象的途径。虽是生存在云端的数字生命,却让很多人减轻了伤痛,获得了实在的慰藉,其承载的感情远比一般的技术场景复杂多了。
④应当注意的是, “AI复活”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让人们沉湎于数字世界里的相聚而忽视现实生活。有心理学家认为,哀伤有相对固定的过程,其中对亲人已逝的“承认”是很重要的一步, “AI 复活”的片段可能使亲属丧失现实感,无法完成哀悼,并造成心理上的二次创伤。
⑤今后,随着AI技术的发展,人类是否会选择以数字生命的形态长存,仍是一个太过遥远的话题。不过,就目前来看, “AI复活”这项技术已出现了不少叫人糟心的乱象。比如,AI技术在人文关怀领域的巨大前景,让一些商家嗅到了商机。一些人未经亲属同意,擅自“复活”公众人物,有消费逝者之嫌,更是在揭亲属伤疤,从而引发矛盾。除了道德和伦理方面的争议,技术进步所伴随的法律风险也无法回避——侵犯肖像权、隐私数据保护、AI 诈骗,等等。
⑥当数字生命照进现实,本质上当然是一种个体选择,但作为一种新的商业形式,还是要和传统的文化习俗相调适。因此这项技术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技术发展的快速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很多监管部门基于自己的监管职能去出台部门规章,这样可能缺乏统筹协调的机制和视角。如何让监管也前进一步呢 这就需要让产业得到全面发展,比较稳妥可行的方法是始终划定技术发展的红线和底线,始终要求技术的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底线。
⑦“AI 复活”的更复杂之处在于伦理层面,这相当于一种对文化传统中生死观的技术逼视。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数字技术再先进,照片和声音再逼真,但逝者已逝,这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必须接受的事实。
(基于命题需要有所删改)
1.下列对“AI复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I复活”能利用影音、文字等技术生成新的内容,进而拼接成完整的数字产品。
B.“AI复活”可根据需求,由专业心理咨询师直接与亲属进行沟通,实现心理疗愈。
C.“AI复活”能利用AI技术合成数字照片,并模拟逝者的声音与亲属进行实时交流。
D.“AI复活”还可以借助成熟的技术以3D全息舱呈现,以立体形象与亲属进行互动。
2.“AI复活”在当前有哪些隐患和问题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AI复活”以“音容宛在”的形式为家属缓解了伤痛。
B.“AI复活”会使亲属因丧失现实感导致创伤次数增加。
C.“AI复活”因商家图利而消费逝者,引起亲属的反感。
D.“AI复活”技术有可能侵犯逝者的肖像权或者隐私权。
3.“AI 复活”作为一种新的商业形式如何才能与文化习俗相调适 请结合⑥⑦段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B
2.A
3.产业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底线;提醒人们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实。
【知识点】议论文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ACD.正确;
B.有误,专业心理咨询师借助“AI复活”技术生成的数字形象与家属沟通。
故答案为:B
2.A.有误,这是“AI复活”技术的优势,并非隐患和问题。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这就需要让产业得到全面发展,比较稳妥可行的方法是始终划定技术发展的红线和底线,始终要求技术的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底线”,概括为:产业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底线;结合“数字技术再先进,照片和声音再逼真,但逝者已逝,这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必须接受的事实”,概括为:提醒人们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实。
故答案为: 产业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底线;提醒人们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实。
(2024·江夏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孩子过年仍热爱
①过年这几天,请问大部分的孩子在做些什么呢
②看电视、玩游戏、放花炮、胡吃海喝。之外呢 没有了……
③当然也有些孩子不一样。嘉嘉在画画,这是他最喜欢的事。大年三十那天画了一整天,连央视春晚都不想出来看。女儿桔子的同学“杨博士”, 自从看了电影《流浪地球》后,他把二十万字的小说原著啃完了,正在读一系列科幻书籍,现在开口闭口就是物理量子等专业术语。强强在鸡窝里呆了一天,他先是观看一只鸡下蛋,然后又观看一只鸭子下蛋。对城里长大的他来说,舅爷爷家的鸡窝真是世界上最有趣的地方。
④我们家的桔子小姐,则在跟芭蕾死磕。而她死磕的这些做派,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大年三十那天下午,桔子去爸爸家,本来准备在那里陪爸爸看春节晚会,结果到了傍晚,想起这一天只顾跟姐姐玩,还没有跳舞,爸爸那边没有舞蹈鞋也没有把杆,音乐也不齐,坚持要回来。她是七点过几分回到我家的,立马开练,到春节晚会开始,刚好结束这天的练习量。
⑤大年初一,桔子起床后,发现我在烤火桌旁看书,吃了点早餐就开始跳舞。她也不管那天是什么日子,要我帮她压脚背,把我训得像个孙子。她嫌我应付,不给力,大声说: “你压啊!用力压啊!你早上没吃饭啊!把屁股坐上去!坐上去我受得了!”
⑥我当时心想:好你个小丫头,大年初一就跟我横,我倒是要让你长长记性。手里暗自使劲,那家伙应该是感觉到了疼痛,但硬是没吭声,紧咬着牙关,忍着。等到我一放手,她又开始嚷起来: “喂,你这个妈妈怎么就松手了啊!我都没喊痛,你就不能多坚持一会吗 ”
⑦这是大年初一的上午。到了下午,她干了一些别的事情, 然后跑到我面前跟我说:妈妈我跟你商量一个事情,我猜你肯定不会同意。你说什么事 我还想跳舞,想借你的手机放音乐。你们说大年初一这理由我能拒绝吗 当然不能。于是,那天,桔子跳了两次舞。
⑧从放寒假到现在,桔子每天都练习芭蕾。没有人逼迫她,纯属自愿。这是很多成年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她才刚刚八岁。
⑨热爱是什么 热爱就是上面这些八岁孩子呈现出来的状态。热爱是由心生发。热爱是一条美妙的河,尽管很多地方干涸得近乎荒漠,它只流过少数人的村庄。热爱是内心的饥渴。你很饿,只有在做那件事情的时候你才感到饱足。就算所有的人阻拦你,破坏你,毁灭你,你还是想要义无反顾地去做。热爱是那个人那件事的手里仿佛有糖,总是在吸引着你靠近。就算明知前途微茫,也不能带来任何现实的好处,你就是要靠近。这是一种本能。
⑩一个成人热爱什么,有时连这个成人自己都未必知道。如果这个成人,未曾受过如何养护热爱的训练,如果他已经养成矫饰和藏匿的习性,他是不可能发现隐藏在心里的那眼泉的。如果他连自己也发现不了,他不太可能去发现孩子的泉。就算他能侥幸发现,他的惯性不是去挖掘,而是谋杀它。
而一个孩子热爱什么,那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桔子从来不曾隐藏,她对芭蕾的热爱。洗澡的时候,她喜欢一边开着喷头淋水,一边用手指在玻璃门上写字。有一天她告诉我,她反反复复写的是:桔子爱芭蕾。年前我们去爬秀峰山,在山顶上歇息,她拿起一根棍子在地上写字。写的还是:桔子爱芭蕾。正月初六凌晨,我们一起观看洛桑国际芭蕾比赛直播,看到最后她说: “妈妈,中国竟然没有一个女芭蕾舞演员进入决赛,我要努力,我要成为进入决赛的那个。”
如果我的眼睛没瞎,耳朵没聋,我内心的“雷达”还醒着,就会接收到很多这样的信息。桔子用她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告诉我,告诉世界,告诉她自己,她热爱什么,要去哪里。
我小时候,也是一个很早就明白自己去向的孩子。记得十来岁的时候,有一天傍晚我感觉我从里到外被一个声音唤醒:我要当一个作家。村里的每个人都说我是疯子。我爹用耳光告诉我不可能。我娘烧掉了我很多课外书。但是,他们终究不能阻挡我对文字的靠近。
我后来的所有时日,都是对那个瞬间的回应。我很庆幸,那年我听到了那个声音。同时也庆幸,那年我的爹娘他们的无力和无为。
因为社会竞争的加剧,因为不少父母的普遍焦虑,如今的孩子,很多都生存在父母过度的欲望、权利和控制下。他们比我们要面临更严苛的挑战。我们的成长功课是在空白的纸上画图,他们的成长功课是要先消化和抹去父母画的图,再画上自己想要的图——很显然,这比前者要难得多。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会在父母的版图里跋涉, 只有心力过人的孩子,才能越过父母的干扰, 自由地搭建自己的城邦。
为什么我说过年这几天是发现孩子的好机会呢 因为过年,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开始放松,一般不要求他们继续做作业和弹琴练舞。孩子们可以完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段撤去了成人世界管制的自由时间,就像河水退去,露出真相的卵石。
世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发现他们的特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点亮前行路上的那盏灯,是为人父母最需要技术含量的事情。
(原文/汤馨敏,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4.读①~③段,第③段中的“有些孩子不一样”的“不一样”是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5.读④~⑧段,作者为什么认为桔子对待芭蕾“死磕的这些做派,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请简要概括。
6.读第⑨段,说说“热爱”对人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7.读 ~ 段,说说作者告诫那些为人父母者需要做哪些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答案】4.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5.桔子的自律;和忍耐力;远远超出了年龄特征
6.⑴滋润心灵;
⑵满足渴求;
⑶使人变得执着(勇敢);
⑷让人不计较得失。
7.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干扰和控制孩子的成长);发现孩子的特质,给予他更多的帮助。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议论文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具体语境,结合文本内容可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看电视、玩游戏、放花炮、胡吃海喝。之外呢 没有了·······“当然也有些孩子不一样。嘉嘉在画画,这是他最喜欢的事”分析,“不一样”指的是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故答案为: 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她是七点过几分回到我家的,立马开练,到春节晚会开始,刚好结束这天的练习量”“从放寒假到现在,桔子每天都练习芭蕾。没有人逼迫她,纯属自愿。这是很多成年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她才刚刚八岁”分析,指桔子的自律和忍耐力,远远超出了年龄特征。
故答案为: 桔子的自律;和忍耐力;远远超出了年龄特征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热爱是由心生发。热爱是一条美妙的河,尽管很多地方干涸得近乎荒漠,它只流过少数人的村庄。热爱是内心的饥渴。你很饿,只有在做那件事情的时候你才感到饱足。就算所有的人阻拦你,破坏你,毁灭你,你还是想要义无反顾地去做。热爱是那个人那件事的手里仿佛有糖,总是在吸引着你靠近。就算明知前途微茫,也不能带来任何现实的好处,你就是要靠近。这是一种本能”分析影响。
故答案为: ⑴滋润心灵;⑵满足渴求;⑶使人变得执着(勇敢);⑷让人不计较得失。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会在父母的版图里跋涉,只有心力过人的孩子,才能越过父母的干扰,自由地搭建自己的城邦”,概括为: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干扰和控制孩子的成长);结合“世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发现他们的特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点亮前行路上的那盏灯,是为人父母最需要技术含量的事情”,概括为:发现孩子的特质,给予他更多的帮助。
故答案为: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干扰和控制孩子的成长);发现孩子的特质,给予他更多的帮助。
(2024·江夏模拟)阅读《水浒传》节选部分,完成小题。
再说宋江与同诸将离了杭州,望京师进发,只见浪子燕青,私自来劝主人卢俊义道: “小乙自幼随侍主人,蒙恩感德,一言难尽。今既大事已毕,欲同主人纳还原受官诰,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未知主人意下若何 ”卢俊义道: “自从梁山泊归顺宋朝已来,北破辽兵,南征方腊,勤劳不易,边塞苦楚,弟兄殒折,幸存我一家二人性命。正要衣锦还乡,图个封妻荫子,你如何却寻这等没结果 ”燕青笑道: “主人差矣!小乙此去,正有结果,只恐主人此去,定无结果。”若燕青,可谓知进退存亡之机矣。有诗为证:
略地攻城志已酬,陈辞欲伴赤松游。时人苦把功名恋,只怕功名不到头。
卢俊义道: “燕青,我不曾存半点异心,朝廷如何负我 ”燕青道: “主人岂不闻韩信立下十大功劳,只落得未央宫里斩首;彭越醢为肉酱;英布弓弦药酒 主公你可寻思,祸到临头难走!”卢俊义道:“我闻韩信三齐擅自称王,教陈豨造反;彭越杀身亡家,大梁不朝高祖;英布九江受任,要谋汉帝江山。以此汉高帝诈游云梦,令吕后斩之。我虽不曾受这般重爵,亦不曾有此等罪过。”燕青道: “既然主公不听小乙之言,只怕悔之晚矣!小乙本待去辞宋先锋,他是个义重的人,必不肯放,只此辞别主公。”卢俊义道: “你辞我,待要那里去 ”燕青道: “也只在主公前后。”卢俊义笑道: “原来也只恁地。看你到哪里!”燕青纳头拜了八拜,当夜收拾了一担金珠宝贝挑着,竟不知投何处去了。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9.请根据选段内容,概括燕青的性格特点,两点即可。
【答案】8.燕青劝卢俊义不要回京,遭拒后独自离开。
9.忠诚(感恩)、不图功名、有见识。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品的人物形象;《水浒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8.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联系“只见浪子燕青,私自来劝主人卢俊义道:‘小乙自幼随侍主人,蒙恩感德,一言难尽。今既大事已毕,欲同主人纳还原受官诰,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未知主人意下若何’”“燕青道:‘既然主公不听小乙之言,只怕悔之晚矣!小乙本待去辞宋先锋,他是个义重的人,必不肯放,只此辞别主公’”“燕青纳头拜了八拜,当夜收拾了一担金珠宝贝挑着,竟不知投何处去了”可概括为:燕青劝卢俊义不要回京,遭拒后独自离开。
故答案为: 燕青劝卢俊义不要回京,遭拒后独自离开。
9.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联系“只见浪子燕青,私自来劝主人卢俊义道:‘小乙自幼随侍主人,蒙恩感德,一言难尽。今既大事已毕,欲同主人纳还原受官诰,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未知主人意下若何’”可知,燕青忠诚感恩、不图功名;联系“燕青道:‘主人岂不闻韩信立下十大功劳,只落得未央宫里斩首;彭越醢为肉酱;英布弓弦药酒 主公你可寻思,祸到临头难走’”可知,燕青懂谋略,有见识。
故答案为: 忠诚(感恩)、不图功名、有见识。
10.(2024·江夏模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送蔡侍御赴上都①
[唐]刘长卿
迟迟立驷马,久客恋潇湘。
明日谁同路,新年独到乡。
孤烟向驿远,积雪去关长。
秦地看春色,南枝②不可忘。
【注释】①上都:指长安。②南枝: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句。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迟迟”“恋”表明蔡侍御在即将赴任前对家乡充满留恋。
B.颔联中“谁同路”“独到乡”说明蔡侍御离开后作者感到非常孤独。
C.颈联中“向驿远”“去关长”可见蔡侍御前往长安的路途非常遥远。
D.尾联中“看春色”“不可忘”是提醒蔡侍御不要沉迷于长安的繁华。
【答案】A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分析】A.有误,首联中蔡侍御作为“客”对贬居之地潇湘产生了依恋,并非对家乡留恋。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2024·江夏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完成小题。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①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 “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 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 “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诩曰: “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 大战,果以胜还。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 “归谢袁本初②,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 ”绣惊惧曰: “何至于此!”窃谓诩曰: “若此, 当何归 ”诩曰: “不如从曹公。”绣曰: “袁强曹弱, 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 ”诩曰: “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本初:袁绍的字。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诩阴结绣 阴:暗地里
B.并与诩书结援 书:写信
C.绣欲许之 许:允许
D.迁冀州牧 迁:升迁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A.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B.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C.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D.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张绣占据南阳时,派人将贾诩招揽于麾下,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结为盟军。
B.张绣不听劝告追击曹军,结果大败,贾诩却劝张绣赶紧收拾人马再去追击。
C.贾诩要张绣拒绝袁绍,因为袁绍心胸狭窄,不可能把张绣当成自己的兄弟。
D.贾诩认为曹操势力单薄,急需扩充实力,张绣若率部归降,必得曹操重用。
14.将文言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有霸王之志者, 固将释私怨, 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
【答案】11.C
12.D
13.C
14.那些有称霸于天下的志向的人,本来就能够放下私人恩怨,在天下人面前彰显自己的德行,这是第三个应该追随的原因。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译文】
张绣在南阳,贾诩暗中勾结张绣,张绣就派人迎接贾诩。贾诩游说了张绣与刘表联合。后来太祖接连出兵征讨张绣,有一天曹操带兵退回,张绣亲自追击。贾诩告诉张绣说:“不可以去追击他,追击他一定会失败。”张绣没有听从贾诩的意见,派兵前往和太祖会战,果然大败而归。贾诩告诉张绣说:“现在赶紧再全力追击,再去追击的话一定可以获胜。”张绣谢绝贾诩的意见说:“(此前)就因为没有采用你的建议,以至到了这种境地。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何还要继续追击呢?”贾诩回答他说:“出兵作战的形势是随时变化的,赶紧前往追击一定会获利。”张绣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整收溃散的兵卒前往追击,和太祖再度作战,果然获胜而归。
在这之后,太祖在官渡抵抗袁绍的军队,袁绍派人去招请张绣,并且写了封信给贾诩请求结盟。张绣想答应,贾诩公然在张绣面前告诉袁绍的使者说:“回去谢绝袁本初,兄弟之间都不能互相容纳,却想要能容纳天下国士,可能吗?”张绣大为震惊,恐惧地说:“何至于到这种地步!”随即私下对贾诩说:“既然如此,那么当何去何从?”贾诩就告诉他说:“倒不如追随曹公。”张绣又问道:“袁绍兵强曹公势弱,而我又和曹公结怨,为何要追随他呢?”贾诩告诉他说:“正因为如此更应该追随曹公。曹公尊奉天子以统令天下,这是第一个应该追随的原因。袁绍兵力强大,我们以少数的部众前去追随他,他一定不会重视我们。曹公兵力薄弱,他能得到我们,一定感到非常欣喜,这是第二个应该追随的原因。那些有称霸于天下的志向的人,本来就能够放下私人恩怨,在天下人面前彰显自己的德行,这是第三个应该追随的原因。希望将军你千万不要再迟疑了!”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率领部下归顺了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大喜,亲自握着贾诩的手说:“使我的威信显布于天下的人,就是你。”上表推荐贾诩为执金吾,又封他为都亭侯,升迁为冀州州牧。
11.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张绣想答应。许:答应。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就因为没有采用你的建议,以至到了这种境地。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何还要继续追击呢
故答案为:D
13.ABD.正确。
C.有误,贾诩要使臣代为回绝袁绍,因为袁绍心胸狭窄,对自己的兄弟袁术都容不下。
故答案为:C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固,本来;释,放下。
故答案为: 那些有称霸于天下的志向的人,本来就能够放下私人恩怨,在天下人面前彰显自己的德行,这是第三个应该追随的原因。
二、表 达 (共65分)
(2024·江夏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小题。
①路名,不仅是城市的环境要素,也是城市的文化标识。云南昆明的“金碧路”,既蕴藏金马碧鸡的当地典故,也合乎金碧交辉的天像奇观;走进江苏南京的“乌衣巷”,会让人想起“乌衣巷口夕阳斜”的名句;穿行于武汉的“首义路”,武昌首义的历史风雨恍惚间重现眼前……这些风格迥异的路名,植根于深厚的文化,穿越了漫长的历史,展现着一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和魅力。
②不只是有着历史文化韵味的道路,一些听起来有些“土味”的路名,同样生长于城市的发展脉络之中。在不少城市里,都有以“村”“庄”命名的道路,保留着农耕时代难以磨灭的____;一些城市的道路名字还有“塘”“湾”等字样,____了这里曾经是清浅水塘或回转河流;有的以“厂”“店” “市”等为名,仍看得见工商业活动的____;而屡屡可见的“航天”“科技”“高新”等字样,则是时代发展的____。人行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就如唱针划过唱盘,演绎出一段城市空间中“光阴的故事”。
③一个城市的路名,不仅是独特的“文化遗产” 【A】更是新鲜的“活的传统” 【B】可以说【C】于社会生活,路名是坐标、是方位【D】于文化建设,路名是记忆、是传承。城市的路名,是导航上纵横交错的回家之路,也是心灵中源远流长的归乡之路。不仅能带着我们回到亮着灯光、飘着饭香的小家,也能带着我们回到历史之河、传统之脉的家园。路名串联起空间与时间,对接着历史与生活,为城市精神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底色。
④上海许多路名来自全国各地地名,甚至方位、区域也暗合,形成空间的对位;湖北武汉的“司门口” “户部巷” “粮道街”等,保留下制度和职权的称谓,也留下了历史和文化的底蕴;陕西西安“未央路”,往西有“阿房路”“凤城路”,往东有“开元路” “贞观路”串起秦汉唐。路名可以新造,文化难以复制,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找到创新的命名思路,才能让路名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15.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识 B.典故 (diǎn)
C.天像 D.恍惚(hū)
1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烙印 见证 缩影 折射
B.烙印 折射 见证 缩影
C.缩影 见证 烙印 折射
D.缩影 折射 见证 烙印
17.下列序号处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个城市的路名,不仅是独特的“文化遗产” 【A】更是新鲜的“活的传统” 【B】可以说【C】于社会生活,路名是坐标、是方位【D】于文化建设,路名是记忆、是传承。
A., B.。 C., D.,
18.下列画线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些风格迥异的路名,植根于深厚的文化,穿越了漫长的历史,展现着一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和魅力。
B.人行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就如唱针划过唱盘,演绎出一段城市空间中“光阴的故事”。
C.路名串联起空间与时间,对接着历史与生活,为城市精神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底色。
D.路名可以新造,文化难以复制,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找到创新的命名思路,才能让路名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19.将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城市道路的命名,关键在于如何体现出历史传承、生活接续,呈现出当地的文化特性。
A.第②段结尾 B.第③段开头 C.第③段结尾 D.第④段开头
【答案】15.C
16.A
17.D
18.C
19.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词语的使用(搭配);语言连贯;语序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注重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
15.ABD.正确。
C.有误。“天像”的“像”错误。应为“天象”。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与运用。烙印:以比喻不容易磨灭的痕迹。缩影:同类型的人或事物以具体而微的方式呈现。见证:指可作证据的人或物。折射:比喻通过某种方式反映出事物的表象或实质来。根据“在不少城市里,都有以‘村’‘庄’命名的道路,保留着农耕时代难以磨灭的”中“难以磨灭”可知,“烙印”适合,排除CD项;根据“一些城市的道路名字还有“塘”“湾”等字样,了这里曾经是清浅水塘或回转河流”的语境,“见证”合适。排除B项。
故答案为:A
17.ABC.正确。
D.有误。“,”错误,根据“于社会生活,路名是坐标、是方位【D】于文化建设,路名是记忆、是传承”中“于社会生活”“于文化建设”是并列的两方面,应用分号。
故答案为:D
18.ABD.正确。
C.有误。原句有两处皆为语序不当,第一处“空间”对应“生活”,“时间”对应“历史”;第二处“为城市精神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底色”应为“为城市生活增添了一份精神的底色”。
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根据“城市道路的命名,关键在于如何体现出历史传承、生活接续,呈现出当地的文化特性”与第④段“留下制度和职权的称谓,也留下了历史和文化的底蕴”“上海许多路名来自全国各地地名,甚至方位、区域也暗合,形成空间的对位”相一致。
故答案为:D
三、作文 (50分)
20.(2024·江夏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风滚草是高原上一种很奇特的植物。在水源充裕的地方,它们肆意生长,枝繁叶茂,遍布山野。但如果遇到干旱,它们便顽强地挣脱根部,把枯叶蜷缩成球,把种子裹藏其中,随风飘到各处。一旦寻找到合适的土壤,他们很快就能将种子释放出来,重新扎根生长。
主动改变自己,才能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例文:
随风而变,逆境重生——风滚草的启示
在广袤的高原上,有一种植物引人注目,那便是风滚草。它们在水源丰富的季节里,枝叶繁茂,遍布山野,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当干旱来临,它们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生存策略。
风滚草不像其他植物那样死守故土,而是选择挣脱根部,将枯叶蜷缩成球,把种子裹藏其中,随风飘向未知的远方。这种看似弱小的植物,在面对逆境时却展现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它们知道,只有主动改变自己,才能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
回想起我的学生时代,我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挑战。那时,我因学习压力巨大而陷入困境,感到迷茫和无助。我试图通过努力学习来突破困境,但效果并不明显。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音乐。我发现自己在音乐中找到了新的兴趣和方向,通过学习和练习,我逐渐找回了自信和动力。最终,我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还在音乐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风滚草的生存智慧。在逆境中,我们不应该死守固有的思维和方式,而应该像风滚草一样主动改变自己。或许,改变会让我们暂时离开熟悉的环境和舒适区,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
风滚草的生存策略告诉我们,逆境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在逆境中,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改变,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风滚草的生存智慧启示我们,在面对逆境时,我们应该主动改变自己,寻找新的出路。让我们像风滚草一样,随风而变,逆境重生,不断追求自我突破和成长。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讲述了风滚草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在水源充裕时肆意生长,干旱时改变自身以寻求新出路。这是一则富有哲理的故事。风滚草在干旱时主动改变,挣脱根部、蜷缩枯叶、裹藏种子、随风飘散、重新扎根生长,这些行为展现了它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写作思路】我们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探讨主动改变自己的内涵和表现;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主动改变自己为何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从“怎么做”的角度阐述如何主动改变自己以应对困境。学生容易出现的写作误区可能是只描述风滚草的现象,而没有联系到自身的生活实际,或者在论述过程中没有突出“主动”这个关键。作文开头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与主动改变相关的小故事来引入主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个人在面对困难时主动改变学习方法、工作策略等方面,结尾则可以强调主动改变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积极行动。
【立意提取】1.主动求变,逆境重生
2.以主动之姿,迎困境之光
3.主动改变,开启新程【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