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据统计,1970年全世界已有44个国家开办了121所公共卫生学院;1984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已增至214所,遍及五大洲54个国家。这表明( )
A.各国着手联合发展卫生事业 B.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得到完善
C.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 D.环境污染现象引起各国重视
2.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数亿人的生命。全球天花根除认证委员会于1979年签署认证书,宣告人类消除天花疫病。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说明( )
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
3.2017年,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到4小时内,并具备了在72小时内检测300余种病原体的能力。这体现的是( )
A.先进科技助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B.国家十分重视公共卫生预报系统
C.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世界领先
D.公共卫生事件推动相关系统发展
4.(2023·桂林)195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明确要“努力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由于积极开展预防接种,20世纪60年代,“天花”在中国大陆基本灭绝;白喉和百日咳的发病率也逐年降低。同时,研制出“小儿麻痹症”灭活疫苗和麻疹疫苗。这可反映出该时期( )
A.文学与艺术事业繁荣 B.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C.教育与科技事业发展 D.医疗卫生工作进步
5.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起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些运动( )
A.推动了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 B.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
C.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的重视 D.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
6.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大量不脱离农业集体劳动、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到1975年全国已有150多万名。几乎每个生产大队都能拥有两名深受群众欢迎的“头戴草帽、身背药箱、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的出现( )
A.有效地提高了国家整体医疗卫生水平
B.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医疗领域的体现
C.极大满足了人民对医疗日益增长的需求
D.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医疗卫生事业的成果
7.1979年英国开始实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成立新的卫生管理机构,通过市场提供部分非医疗服务;严格医生资质,鼓励私人兴办医疗服务机构。这些改革旨在( )
A.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服务 B.扩大政府的行政职能
C.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D.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
8.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注重市场竞争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而不是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 )
A.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
B.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
C.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
D.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
9.《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法律依据,规定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由此可知( )
A.药品供应问题严重
B.国家医疗立法完善
C.国家重视医疗卫生
D.卫生事业进入新时期
10.据统计,1970年,全世界已有44个国家开办了121所公共卫生学院;1984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已增至214所,遍及54个国家。这表明( )
A.各国着手联合发展卫生事业
B.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得到完善
C.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
D.环境污染现象引起各国重视
11.互联网大数据正催生医疗产业向移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在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在线问诊及预约等领域,通过信息共享,全程跟踪患者的健康信息,可以让患者享受连续的整合医疗服务。这有利于( )
A.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
B.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人民负担
C.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
D.完善医疗服务,保障民众健康
12.抗美援朝、粉碎美帝国主义细菌战争期间,在中央防疫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地迅速掀起了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新高潮。仅半年时间,全国就清除垃圾1500多万吨,疏通渠道28万千米,新建、改建厕所490万个,改建水井130万眼。这一运动( )
A.奠定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社会基础
B.促进了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C.反映中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
D.改善广大城乡的医疗条件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尽快解除人民群众贫病交加的痛苦,党和政府建立起了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1952年底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大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了全体国民,中国用世界1%的卫生资源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2003年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不但加强了政府的责任,而且国家补贴与个人缴费相衔接、扩大资金统筹范围等内容也凸显了公共服务性质。到2008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医疗保障制度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中美两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结果不同。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据统计,1970年全世界已有44个国家开办了121所公共卫生学院;1984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已增至214所,遍及五大洲54个国家。这表明( )
A.各国着手联合发展卫生事业 B.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得到完善
C.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 D.环境污染现象引起各国重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70年到1984年短短十四年的时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增加100多所,增加了10个国家。可见,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多个国家联合发展卫生事业,排除A项;医疗保障制度和环境污染现象,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D两项。
2.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数亿人的生命。全球天花根除认证委员会于1979年签署认证书,宣告人类消除天花疫病。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说明( )
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苏合作以及多边体系的构建使得天花基本被消除,这说明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C项正确;美国和苏联的意识形态并未因为疫情而发生改变,排除A项;题干中强调的是美苏合作在对抗天花中的重要性,而非公共卫生政治化,排除B项;题干所列时间正值冷战时期,政治格局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
3.2017年,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到4小时内,并具备了在72小时内检测300余种病原体的能力。这体现的是( )
A.先进科技助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B.国家十分重视公共卫生预报系统
C.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世界领先
D.公共卫生事件推动相关系统发展
解析:近年来,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网络直报系统”,大大缩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能够快速检测数百种病原体等,体现了先进科技助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A项正确;“国家十分重视公共卫生预报系统”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世界领先”,C项错误;“公共卫生事件推动相关系统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排除。
4.(2023·桂林)195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明确要“努力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由于积极开展预防接种,20世纪60年代,“天花”在中国大陆基本灭绝;白喉和百日咳的发病率也逐年降低。同时,研制出“小儿麻痹症”灭活疫苗和麻疹疫苗。这可反映出该时期( )
A.文学与艺术事业繁荣 B.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C.教育与科技事业发展 D.医疗卫生工作进步
解析:根据“努力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由于积极开展预防接种……同时研制出……灭活疫苗和麻疹疫苗”可得出,新中国注重医疗卫生的进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医疗方面,而不是文艺、经济、教育,排除A、B、C三项。
5.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起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些运动( )
A.推动了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 B.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
C.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的重视 D.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起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生命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A项错误;仅凭材料中的卫生运动不能得出“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B项错误;仅凭材料中的卫生运动不能得出“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D项错误。
6.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大量不脱离农业集体劳动、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到1975年全国已有150多万名。几乎每个生产大队都能拥有两名深受群众欢迎的“头戴草帽、身背药箱、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的出现( )
A.有效地提高了国家整体医疗卫生水平
B.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医疗领域的体现
C.极大满足了人民对医疗日益增长的需求
D.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医疗卫生事业的成果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赤脚医生”的医疗水平不高,但分布较广,是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举措,故选D项;培养“赤脚医生”属于低水平的医疗卫生建设,A项错误;“赤脚医生”不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B项错误;“赤脚医生”只能满足人民群众低水平的医疗卫生需求,C项错误。
7.1979年英国开始实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成立新的卫生管理机构,通过市场提供部分非医疗服务;严格医生资质,鼓励私人兴办医疗服务机构。这些改革旨在( )
A.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服务 B.扩大政府的行政职能
C.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D.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
解析:英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注重利用市场,而且鼓励私人兴办医疗服务机构,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英国逐渐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医疗改革正是这一背景下的政府行为,借以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D项正确;题干鼓励私人兴办医疗服务机构不等同于公民参与公共服务,A项偷换概念,排除;利用市场、鼓励私人兴办医疗服务机构都说明政府在减少行政干预,排除B项;市场具有趋利性,通过市场提供部分非医疗服务,私人兴办医疗服务机构,必然会导致盈利少的领域机构减少,不利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
8.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注重市场竞争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而不是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 )
A.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
B.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
C.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
D.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
【解析】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的美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注重获得和维持其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优势,而非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美国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故A项错误;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与美国医疗卫生体系注重科技创新能力不符,故C项错误;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9.《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法律依据,规定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由此可知( )
A.药品供应问题严重
B.国家医疗立法完善
C.国家重视医疗卫生
D.卫生事业进入新时期
【解析】根据材料中“四个最严”的要求可知,国家重视医疗卫生问题,故C项正确。
10.据统计,1970年,全世界已有44个国家开办了121所公共卫生学院;1984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已增至214所,遍及54个国家。这表明( )
A.各国着手联合发展卫生事业
B.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得到完善
C.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
D.环境污染现象引起各国重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办公共卫生学院,说明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故C项正确。
11.互联网大数据正催生医疗产业向移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在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在线问诊及预约等领域,通过信息共享,全程跟踪患者的健康信息,可以让患者享受连续的整合医疗服务。这有利于( )
A.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
B.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人民负担
C.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
D.完善医疗服务,保障民众健康
【解析】材料“通过信息共享,全程跟踪患者的健康信息,可以让患者享受连续的整合医疗服务”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在完善医疗服务、保障民众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故D项正确。
12.抗美援朝、粉碎美帝国主义细菌战争期间,在中央防疫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地迅速掀起了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新高潮。仅半年时间,全国就清除垃圾1500多万吨,疏通渠道28万千米,新建、改建厕所490万个,改建水井130万眼。这一运动( )
A.奠定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社会基础
B.促进了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C.反映中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
D.改善广大城乡的医疗条件
【解析】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保家卫国的浪潮下领导人民开展了广泛的爱国卫生运动,将爱国运动、群众运动与卫生运动结合起来,这反映了中国卫生工作具有鲜明特色,故C项正确;材料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乡村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改善广大城乡的卫生条件,而非医疗条件,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尽快解除人民群众贫病交加的痛苦,党和政府建立起了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1952年底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大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了全体国民,中国用世界1%的卫生资源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2003年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不但加强了政府的责任,而且国家补贴与个人缴费相衔接、扩大资金统筹范围等内容也凸显了公共服务性质。到2008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医疗保障制度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中美两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结果不同。
答案:(1)美国:耗资巨大;覆盖面小;进程曲折或进展艰难。
中国:党和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医疗制度多样性;保障覆盖面广;成效显著;体现了公共服务性;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创新等。
(2)美国:给政府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私人资本的阻挠;意识形态的影响;政治体制带来了政策的不稳定性。
中国: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