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朗洞中学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朗洞中学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9 07:12:34

文档简介

榕江县朗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6月质量监测
八年级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毛泽东说:“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陆军、空军、海军及战略导弹部队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
A.陆军、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 B.海军、陆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
C.陆军、海军、战略导弹部队、空军 D.陆军、空军、海军、战略导弹部队
2.某电影制片厂打算拍摄《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二炮兵部队纪实》影片,介绍第二炮兵部队五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影片中的第二炮兵部队指的是( )
A.海军部队 B.陆军部队 C.空军部队 D.导弹部队
3.如图是八年级(1)班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后提交的部分优秀调查报告,据此可知他们研学的主题是( )
●《国庆阅兵坦克方队受阅的调查报告》
●《“辽宁舰”交接入列的调查报告》
●《歼-20战机研制过程的调查报告》
●《导弹部队发展历程的调查报告》
A.交通通信 B.航天航空 C.文化事业 D.国防建设
4.下面材料说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门户开放”的外交政策
C.大国结盟的防御外交政策 D.“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5.1955年,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因此,他希望会议开不起来。材料所说的“会议”( )
A.最终解决了朝鲜半岛的和平B.打破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僵局
C.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形成了团结协作的万隆精神
6.1972年11月,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通过了将香港、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上删除的决议。该决议( )
A.为港澳回归祖国创造了有利条件B.反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C.说明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综合国力D.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7.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欢迎邓小平时说:“我听说,在这新年之际,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也是团聚与和解的时刻。对于我们两国来说,今天是团聚和开始新的历程的时候,是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实际指(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中国重返联合国D.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8.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美日关系B.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C.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D.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推动远东和平态势
9.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核心理念——共商、共建、共享,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材料表明中国( )
A.主导国际局势B.综合国力不断提升C.国际竞争力提高D.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0.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关于下面示意图中横线处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B.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C.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D.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11.1988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的话说明( )
A.“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B.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拥有核武器和人造卫星
C.没有“两弹一星”的国家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D.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国际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12.以下是某班制作的“云展板”的主要内容,其主题是( )
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20年6月,我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
A.核能利用 B.走向太空 C.大国外交 D.军队改革
13.我国有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如除夕、中秋、国庆等,国家在一些传统节日还规定了法定假日天数。我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还突出反映了( )
A.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B.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C.礼仪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结合 D.发展假日经济的需求空间
14.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们之间的联系主要靠信件传递,那时一封信要走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能到达。21世纪的中国,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与几千米之外的亲友联系,方便快捷。上述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 )
A.人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B.人民出行方式的变迁
C.交通设施的不断改善D.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
15.对下表反映出的信息,概括最准确的是( )
昆明到主要城市间铁路列车运行时间变化
时间 昆明—北京 昆明—上海 昆明—丽江
2010年 33小时 22分钟 34小时 8分钟 9小时 28分钟
2022年 10小时 46分钟 11小时 15分钟 3小时 2分钟
A.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B.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C.我国铁路建设的重大成就D.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交接入列。(2分)
17.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2分)
18.1999年11月,   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分)
19.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分)
20.2021年5月22日,农业科学家   的逝世令举国悲痛。因为在近50年前,他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2分)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21.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持之以强,企业持之以赢,人民赖之以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金灿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美关系》中讲道:“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全部是英美两家垄断,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所幸在计算机革命的网络化阶段抓住了机遇。未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概是五个方向,新材料(石墨烯)、基因工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核聚变。这五个方向是未来中美真正的竞争场所。”
面对科技与经济迭代加速的全球化时代,中国需全力以赴!
(1)列举两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国之重器、国之利器”的成果名称。(2分) 
(2)为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使我国更具国际竞争力,作为中学生的你目前应该怎么做 (4分) 
 
(3)分析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说说你的感悟。(7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6分,第23题16分,共32分。)
22.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外交智慧更要靠国家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尼克松任总统后,致力于中美关系的改善。1970年,他在国会演说时强调:“美国无视中国这个亚洲最大的国家是个错误,我们寻求开放的世界,努力探索对中国贸易和人员交流的开放……从长远看,对中国的孤立政策是不明智的,从根本上讲也是不成功的。要看到中国的潜在力量,任何外交灵敏政策都不能加以忽视和拒绝,让中国继续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军备、安全、人口、环境问题变得复杂化和难以解决。”
——《外交季刊》
材料三 40年来……我们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
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的突出特点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尼克松主张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新思路。(4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粮票  图二 股票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冰箱、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材料三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01年,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 000多亿元。袁隆平曾针对全球性粮食危机问题这样说过:“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1)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粮票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股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2)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4)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4分)答案:
1.(A)
2.(D)
3.(D)
4.(A)
5.(D)
6.(A)
7.(A)
8.(D)
9.(D)
10.(B)
11.(D)
12.(B)
13.(A)
14.(D)
15.(C)
16.“ 辽宁舰 ”
1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8. 神舟一号 
19. 青蒿素 ,
20. 袁隆平 
21.
(1)答案: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工程等符合题意亦可)。
(2)答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眼世界,取长补短;关注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方向和态势,不断调整成长方向;等等。(其他符合题意的做法亦可) 
(3)答案:关系: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力,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感悟:重视科技进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协调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等。
22.(1)答案:突出特点: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或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答案: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中国对解决国际问题有重要作用;与中国进行贸易的需要。
(3)答案:全方位外交、全球伙伴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多边外交等。
(4)答案:国家利益的需要;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内政局的变化;国际形势的变化。
23.(1)答案: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答案: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资丰富,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质量(或物质生活的科技含量增加)。
(3)答案:科技改变生活,改革开放等。(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
(4)答案:示例:互联网的普及。说明:网购巨大的成交量,拉动经济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