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陈涉世家》课件(共3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陈涉世家》课件(共3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8 13:4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陈涉世家
司马迁
01 知识铺垫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
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
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史记》中有十二篇“本纪”。
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史记》中有三十篇“世家”。
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如《滑稽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有“列传”七十篇。
02 梳理陈涉身份的四重变化
《史记》以纪传体式,创造了多系列、多层次的人物传记。他(司马迁)把最大的篇幅给予了个人命运……他笔下的历史不但是邦国的兴衰史,而且是个人命运(包括帝王)的成败、荣辱史。他显然意识到仅凭宏观历史事件,难以进入无限丰富、深邃的社会和人心。故在他笔下,历史不是抽象的邦国兴衰,而是人的历史,是人与人之间的才智、勇力,为自己的理念而奉献生命的比拼史。
——孙绍振教授
读课文,从身份角度说说陈涉能列入“世家”的原因。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王出身卑微,称王全靠自己一路努力,再读课文,梳理陈涉的身份变化。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身份一:佣耕者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身份二:戍卒屯长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身份三:起义军将军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身份四:陈王
03 探究陈涉逆袭的秘密
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分析陈涉的人生三级跳是怎样实现的。
第一级:从佣耕者到屯长
①怅恨久之。
在痛苦中思考,在思考中突破。
②苟富贵,无相忘。
不安于现状,渴望富贵,渴望改变被奴役的命运。
③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他有非凡的抱负,远大的志向。
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分析陈涉的人生三级跳是怎样实现的。
第二级:从屯长到将军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有过人的胆识和气魄。
②天下苦秦久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对天下形势有着惊人的洞察力。
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分析陈涉的人生三级跳是怎样实现的。
第二级:从屯长到将军
③乃行卜。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有超强的行动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④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机智勇敢,富有谋略,有卓越的宣传鼓动能力。
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分析陈涉的人生三级跳是怎样实现的。
第三级:从将军到陈王
①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收”“下”,起义军势如破竹,攻城略地,一路声势浩大,印证了陈涉“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的判断。
②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是成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小结:从陈涉身上看成功之道。
①志存高远。
②顺势而为。
③争取民心。
④勇敢果断。
⑤宣传能力。
⑥领导风范。
⑦优质队友。
04 品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
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分析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陈胜这一人物形象的。
①事件。略。
②正面描写。
例:怅恨久之。
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陈胜对现实的不满以及痛苦的心理。
例:苟富贵,无相忘。
语言描写,表达了陈胜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语言描写,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表现出陈胜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语言描写,这是陈胜对起义的鼓动与号召,表现出他的英雄气概,也表现出陈胜富有宣传才能。
③侧面烘托。
例:借三老、豪杰的话,赞颂陈胜起义的功绩;以诸郡县杀秦吏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归纳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叙述事件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比读
本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段落一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陶潜之略传》
段落二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总结
按照这两篇传记的写法,写陈涉,只需叙述“少有大志”,叙述“佣耕者莫之许也”,但本文却多处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立体生动,“无韵之《离骚》”就体现在这里。
贺新郎·读史
毛泽东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zhí)庄屩(juē)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yuè)。歌未竟,东方白。
05 梳理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
1.本文叙述的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节选至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速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一。
少有大志——谪戍渔阳——
因雨失期——共谋大计——
行卜威众——置书鱼腹——
并杀两尉——召令徒属——
起义收兵——自号张楚
2.司马迁所着意表现的并不是一两个历史人物,而是以陈涉为首的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波澜壮阔的面貌。《四史评议》写道,“牵连而书者至有二十余人之多,千头万绪,五花八门,却自一丝不乱,非大手笔何能为此!”再回看情节,把握几个重要的事件节点,看看太史公是如何做到“有物有序”的。
一场大雨、一次商议
一次占卜、一场刺杀
一次发动、一路凯歌
一次集会、一众响应
3.小结。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因司马迁的明确记载,留于后世,传至民间,几乎成为后代农民起义的模板。不妨结合历史知识一看。
①农民起义的起因大多是赋税、兵役、徭役繁重,苛政酷法,民不聊生。多由临时性事件引起,所谓“逼上梁山”。
②起义的舆论宣传大多借助鬼神和宗教,或者借用在民间有影响力的人物作为号召形象。
③用各种方式结成联盟。陈涉义军是“袒右”,张角“头扎黄巾”,元朝末年,韩山童等人以红巾为标志发动起义。
06 寻根究底,从陈涉的成败中观古照今
1.陈涉之死
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葬砀(dàng),谥曰隐王。
译:十二月,陈王退到了汝阴(今安徽阜阳),在回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时,他的车夫庄贾杀了他投降秦军。陈胜死后安葬在砀县(今河南永城东北),谥号叫隐王。
2.陈涉之败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3.观古照今,以史为鉴。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意思是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亡更替的规律;用人作镜子,可以明了自身的得失。
特别说明:谈“远大志向”
陈涉:“苟富贵,无相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
忌功利心,有大格局大视野。
07 品味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态度
资料一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资料二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道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资料三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注:在陈涉传后,司马迁全文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来代替自己下赞文。
资料四
班固写《汉书》,几乎完全照搬了《史记·陈涉世家》原文,但是去掉了“世家”的名称,改“陈涉”为“陈胜”,与项羽合为一传,名《陈胜项籍传》。而司马迁给项羽做的传,名为《项羽本纪》。
资料一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资料二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道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资料三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注:在陈涉传后,司马迁全文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来代替自己下赞文。
资料四
班固写《汉书》,几乎完全照搬了《史记·陈涉世家》原文,但是去掉了“世家”的名称,改“陈涉”为“陈胜”,与项羽合为一传,名《陈胜项籍传》。而司马迁给项羽做的传,名为《项羽本纪》。
资料一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资料二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道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资料三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注:在陈涉传后,司马迁全文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来代替自己下赞文。
资料四
班固写《汉书》,几乎完全照搬了《史记·陈涉世家》原文,但是去掉了“世家”的名称,改“陈涉”为“陈胜”,与项羽合为一传,名《陈胜项籍传》。而司马迁给项羽做的传,名为《项羽本纪》。
资料一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资料二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道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资料三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注:在陈涉传后,司马迁全文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来代替自己下赞文。
资料四
班固写《汉书》,几乎完全照搬了《史记·陈涉世家》原文,但是去掉了“世家”的名称,改“陈涉”为“陈胜”,与项羽合为一传,名《陈胜项籍传》。而司马迁给项羽做的传,名为《项羽本纪》。
资料一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资料二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道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资料三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注:在陈涉传后,司马迁全文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来代替自己下赞文。
资料四
班固写《汉书》,几乎完全照搬了《史记·陈涉世家》原文,但是去掉了“世家”的名称,改“陈涉”为“陈胜”,与项羽合为一传,名《陈胜项籍传》。而司马迁给项羽做的传,名为《项羽本纪》。
总结
司马迁认为,陈涉在秦王朝的严酷统治之下首先发难,建立了非常之功。司马迁看重的是功业,不以成败论英雄,将陈涉写成撼动暴秦、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人物,与孔子相提并论,这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及思想观。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08 巩固与练习
详情见链接
附录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yǒu)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译文: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