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挑山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二、设计理念:
利用传统媒体作引子,揭示重点,围绕重点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讨论、交流、感悟、吸纳,有序地思维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挑”,知道“挑”字的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训练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2.让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四、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五、教学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
一、简介泰山,调动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天下第一山”是哪座山吗?是“东岳”泰山!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尊,被誉为中国的“国山”。
圣人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诗圣”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慕名而至。然而在泰山还有一种人,他们不是来览景观色的,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5课挑山工(注意“挑”的笔顺).
二、诵读课题,启动思维
1.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挑山工是干什么的呀?挑山工真的能挑动山吗?难道他们是神话传说中大力神吗?)
2.谁能为他解答这个问题?
三、图揭重点,激活思维
1.师:文中具体描述了一位挑山工,作者把他了画下来,并挂在自己的书桌前,大家看。
(把图端端正正挂在黑板中央)
2.师:现在请大家找出与这幅画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第3段,第7段)自由读一读。
3.师:泰山美景众多,为什么作者却要画这样一幅画?(“因为我需要它。”)作者仅仅需要这幅画吗?他到底需要什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探究课文。
四、主动思维,潜心会文
1.大家观察课文插图,阅读第1段,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挑山工的?
2. 交流:
①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说明担子沉重;
②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说明步履轻松;
③“折尺形”的登山线路——说明路程加长。
3.引读第1段:
师:什么是折尺呢?看——这就是折尺,折尺是以前的木匠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就是这个样子的。那么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他是怎样登山的?学生接读——
这样登山的原因是——,这样登山的好处是——,这样登山的缺点是——
4. 引读第2段:
师:挑山工担了重物,路程加倍,最后,居然能走到游人前面,由此,作者心中产生了一个不解之谜。奇怪的是——。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你在什么地方——,或者——,或者——,他们已经——。等你发现,你会——,以为——。
五、解谜明理,体味哲理
1.导读第4段
(1)师:有一次,作者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挑山工三番五次的超过他们。最后作者实在忍不住对挑山工说出了心中的那个不解之谜:学生接读
“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 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
(2)师:是啊,挑山工难道是神仙,腾云驾雾来的吗?挑山工是怎么回答的?
2.引读第5段
师:他说:(学生接读 )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走的一条道?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要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4)师:挑山工说的这番话中有这样一句:“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跟游人怎么就不一样了?
(1)请同学回答.(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步步踩实。)
(2)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
(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3)师生模仿角色读
师:挑山工在给作者解开不解之谜时是什么样的神情啊?(得意)
假如你就是那个挑山工,而我就是作者,我心里纳闷儿,我来问,你来得意的解释给我听,好吗?
师:“我看——。”生:“我们——?”
3.导读第6段
师:诶,还真是这个理儿,难怪作者听了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学生接读)——。
(1)讨论交流:
师:作者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作者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挑山工就担起挑儿起程了。
4.导读第7段
(1)师:作者当时只是感到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但是没有来得及细细体味。作者从泰山回来,他闲下来终于有功夫细细体味一番了。那么他体味到了什么哲理?下面我们也用心细细体味一下,同学们可以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板书:朝着目标 脚踏实地 坚持不懈 不断攀登
(3)师:作者体悟到了这么深刻的哲理,于是他从泰山回来后画了一幅画,是怎样一副画?(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4)师: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作者仅仅需要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这幅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攀登的精神。)
六、激情总结,升华情感
师:其实,不仅那位作家需要这幅画,老师以及在坐的所有同学都需要这幅画。需要这种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奋勇攀登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挑山工,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向上的精神力量。我们应该感谢挑山工,对吗?大声说出我们的感谢之情吧。(谢谢你,挑山工!)下课!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4、6段。
2.画一幅《挑山工》。
板书设计: 25 挑 山 工
朝着目标 脚踏实地
坚持不懈 不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