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琥珀》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琥珀》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8 21:1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琥珀》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琥珀》是一篇科普类文章,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以讲故事的方式,推测了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讲述了琥珀形成与被发现的过程以及它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科普类文章的主要任务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内容必须合乎科学,语言表达必须准确,作者分别使用看见、想象、推测、知道这四个词语将看到的、想到的、推测出的内容加以区分,写的清清楚楚、有条不紊。语言的生动传神是本文区别于一般科普类文章的主要特点,在本文中主要体现为精彩的记叙和描写,在描写小苍蝇和蜘蛛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时,作者通过快乐地飞舞、穿过草地、飞进树林、掸掸翅膀、慢慢爬过来、小心地划动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了小苍蝇和蜘蛛的形象。作者在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时,没有进行抽象科学知识的讲解,而是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文中表现时间变化的词句: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使得情节前后衔接完整,使读者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了解了琥珀形成的漫长过程。在教学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说的时候,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说说苍蝇和蜘蛛一起被松脂包住形成松脂球的过程,另一方面要说说琥珀形成的一般过程,也就是要说说琥珀形成需经历的漫长时间和地壳运动等过程。理解“推测”这个词时,可先让学生说说推测的意思,再让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些内容是已知的,哪些是作者的推测,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回顾课文内容,并且了解到文中的故事是作者根据琥珀形成的相关科学知识推测而来的。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作科学小品,作者柏吉尔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象力,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遐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及发现过程,评判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课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介绍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小读者。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较好的开展对文章的探究,并初步具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会凭借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来认识了解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换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成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上的生成及升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初步体会课文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内容上看,本文是生动有趣的文艺性说明文,学生不难理解,但因为很多逻辑性的科学道理学生却不易理解,本文细致刻画动作的描写手段,学生并不陌生,但是通过如何把这篇说明文的科学性和文艺性结合起来,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本科课时,我紧紧把握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挖掘文体特点,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能在阅读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能大致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4.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用自己的话说说胡珀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琥珀、怒、挣扎”等词语。
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用自己的话说说胡珀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聚焦推测,引出故事
1. 导入:上节课,我们默读课文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且知道了这块的琥珀的形成与被发现。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继续学习《琥珀》。
2.教师提问: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课件出示: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3.提问:圈出“推测”是什么意思?
要点:根据已知的事情想象未知的事情。
4.引导交流:文中哪些内容是已知的?哪些是作者的推测?
点拨:
(1)已知琥珀的样子。
(2)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
5.已知琥珀的样子:出示句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6.学生自读“阅读链接”《琥珀物语》,说说琥珀形成的条件。
(1)学生自由读。
(2)琥珀形成经历的阶段:
第一阶段:松树等分泌出可以流动的树脂。
第二阶段:沉积物掩埋。
第三阶段:漫长的岁月。
第四阶段:地下高温高压持续作用。
二、分析故事,探究依据
1.推测:默读第 1-12 自然段,联系《琥珀物语》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想一想:作者根据那块琥珀推测出了几万年前故事的哪些详细情形?
(1)松脂:教师引导:作者为什么推测这个故事发生在松林,而不是其他地方?请说一说这样推测的依据。
板书:琥珀的发现过程
点拨:根据琥珀的前身是树脂,推测故事发生在松树林中。
(2)高温:划出关键词句: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晌午的太阳热辣辣 点拨:因松脂需要高温,作者又进一步推测出这是一个高温的天气。
(3)两只虫子:划出关键词句: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点拨:由琥珀中两只虫子的样子,推测出蜘蛛捕食苍蝇的情节。
(4)时间漫长、泥沙掩埋:
教师引导划出重点句子: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淹没在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了。
点拨:由琥珀的形成需要高温高压的持续作用,推测出发生了地质变化。
2.教师提问:“推测”与“猜测、猜想”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推测”指根据已知推想未知,有一定的事理依据。虽然都是想象,但“推测”的想象从真实中来,与科学相吻合,符合琥珀形成的条件。
三、品析语句,体会生动
过渡:让我们走进故事,读一读第 1-13 自然段,你觉得琥珀形成过程中哪里写得生动有趣呢?说一说。学生自由读文,圈画语句,写感受。
(1)描写苍蝇的句段。
①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一连串写苍蝇动作的词。
出示: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点拨:圈画出写苍蝇动作的词语。
(展开、飞舞、穿过、飞进、停、伸、掸掸、拂拭) 提问:你感受到的这只小苍蝇的生活是怎样的?
(快乐、悠闲、自在、自由等)
教师小结: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细致,为我们勾画出一个轻松、悠闲的苍蝇,富有画面感。
(2)描写蜘蛛的句段。
出示写蜘蛛的句段。
出示: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引导学生体会“慢慢爬过来”“小心地划动”“向下爬”“越来越近”,感受气氛的紧张。蜘蛛小心翼翼地接近,一心想吃掉小苍蝇。
教师小结:“划”字悄无声息,表现出了蜘蛛为了美食小心谨慎的态度,对猎物志在必得。
(3)描写高温环境的句段。
出示: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点拨:圈画出词语“晌午”“热辣辣”“厚厚”“闪闪”“金黄”等,高温环境的描写,为故事进一步展作好了铺垫,设计得巧妙、生动,给我们极大的画面冲击感。
四、学生复述,教师点评
1.提出要求:这真是一个生动且具科学性的故事,下面借助表格,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吧!
2.出示表格
时间 很久很久以前(约莫几万年前)的一个夏日
地点 离海很远的一处松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
人物 小苍蝇和蜘蛛
起因 蜘蛛要吃小苍蝇
经过 蜘蛛刚扑向小苍蝇,一大滴松脂滴下来把蜘蛛和苍蝇包在里头,它们挣扎一番,松脂继续滴着,积成一个松脂球,重重包裹住两只小虫
结果 几万年过去了,松脂球成了化石
3.提示学生复述故事要抓住六要素,重点练习复述“经过”的部分。
“经过”部分要点:
(1)抓住小苍蝇的动作:展开、飞舞、穿过、飞进、停、掸掸翅膀、拂拭。
(2)抓住蜘蛛的动作:慢慢爬、划动、向下爬......
教师总结: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老松树滴下的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二是海水淹没了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五、主题概括
《琥珀》一文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合理的推测具体地记叙了一块奇特的琥珀的形成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的科学依据,使我们增长了关于琥珀的科学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六、拓展延伸 出示美丽的琥珀图片。
七、课堂演练
评测练习第一课时
读拼音,写汉字。
晌午的太阳热 làlà( )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 shèn( )出厚厚的松 zhī( )。一只小苍蝇停在一棵老松树上,拂 shì( )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 cān( )。
仿照例子写词语。
1. 例:前俯后仰(含反义词)______________
2.例:热辣辣(ABB式)_______________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测( )透明( )详细( )澎湃( )拂拭( )
写出下面句子中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
1.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 )
2.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着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
3.“爸爸,您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 )
八、拓展阅读
课下读一读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
《5.琥珀》教学反思
《琥珀》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由图片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琥珀形成的兴趣。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了琥珀的图片,让学生对琥珀的形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我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入课文: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琥珀形成需要什么条件?由此引出课文内容。
(二)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地探索课文内容。课文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因此,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琥珀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而提炼出关键词句,总结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在小组内继续讨论第二个问题“琥珀形成过程中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学生由第一个问题延伸到第二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一起探讨一起学习,想出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弊端,让学生在探索中想象,在想象中学习到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学习兴趣。
二、成功之处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倒着讲解的方法,先由琥珀引入课文,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自学中学习科学知识,并最终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地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不足之处
(一)有的学生只是跟随朗读,自己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没有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之中。
(二)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所必备的条件,有的学生理解不了,没有读透课文内容。老师没有关注到这部分学生。
四、改进措施
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依然会采用倒序的教学顺序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小品文的兴趣。其次,在讲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必备条件时,我会让学生运用画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格中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全部讲完了,我会让学生对身边的物品进行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形成过程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