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必修1
第五章素养综合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 )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带
C.山体海拔 D.基带类型
4.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原因是山体顶部( )
A.面积小 B.降水多 C.风力大 D.气温低
5.该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
A.水分 B.土壤 C.温度 D.光照
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6~8题。
6.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7.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8.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高黎贡山地处横断山区南段,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的美称,但人类对高黎贡山的鸟类调查开展较少。丰富的鸟类是高黎贡山地区极高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下图为高黎贡山中段鸟类的物种数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高黎贡山1 800米以下鸟类的物种数相对较少的原因可能是( )
A.降水丰富,湿度过大
B.地质灾害较频繁
C.气候干燥,植被稀疏
D.食鸟性动物较多
10.对高黎贡山鸟类调查开展较少主要是因为( )
①地形复杂 ②气候干热 ③交通不便 ④技术人员缺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气候变化影响山地林带的上限和下限。下图示意阿尔泰山西南坡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山地森林带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 B.针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硬叶林
12.气候暖湿化期间,该山地森林带( )
A.上限上移,下限下移
B.上限下移,下限下移
C.上限上移,下限上移
D.上限下移,下限上移
二、综合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常有多年冻土存在,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地区多年冻土的退化,改变了地下冻土融化和冻结的深度,同时也改变了该地区的水循环与水文特征。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区多年冻土退化的状况。
(1)据图描述该地冻土退化的主要表现。
(2)分析融化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3)说明冻土退化对冬季河流径流量增加所起的作用。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印象中的兔子,一般有一对长长的耳朵,不仅使兔子听力敏锐,而且有调节温度的作用。但是世界上有一种小耳朵兔子——北极兔,身材硕大、耳朵很小;身体偏胖、脂肪较多;脚掌宽厚、掌下有毛。北极兔属于群居动物,主要以苔藓、树根等为食,偶尔也会吃肉,主要栖息于北美北部寒冷地区(下图)。当夏季来临时,北极兔的毛色会变成浅灰色,到了冬季,北极兔的毛色又会变成纯白色。
(1)分析北极兔形态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据图文材料,推测北极兔主要栖息地的陆地自然地带名称,并说明推测依据。
参考答案
第五章素养综合训练
1.B 2.B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综上所述,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或土壤。第2题,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土壤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
3.B 4.A 5.D 解析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带上方出现了山地疏林草地带,说明在山地下部随着海拔的上升,水分条件改善,影响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限,故水分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推断依据是上部林带。第4题,山体顶部面积较小,不同坡向之间相互干扰,导致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第5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为云杉林亚带,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主要是乔木层密度不同导致的林下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最好的Ⅲ4垂直分层结构最明显,光照条件最差的Ⅲ3垂直分层结构最差,故影响其垂直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6.C 7.D 8.B 解析 第6题,该区域的基本地貌表现为地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奠定了该区域地貌的基本格局。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第8题,由材料“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可知,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地区沉积物不断增厚,地势抬升,由上题分析可知,地下水位将会不断下降,土壤水分减少,谷地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差异将会不断缩小,非地带性植被草甸比例下降。
9.C 10.A 解析 第9题,高黎贡山1 800米以下区域,由于海拔较低,人类活动较多,鸟类栖息地受到影响,并且河谷地区受下沉气流影响,气候干燥,植被较少,难以给鸟类提供生存空间和食物;1 800米以下区域,由于海拔较低,地质灾害相比高海拔地区少;该地气候干燥,食鸟性动物不会太多。第10题,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难以进入实地调查,①③正确;气候干热不是主要影响因素,②错误;我国技术人员较多,④错误。
11.B 12.A 解析 第11题,该地区海拔较高,深入内陆,气温较低,降水较少,针叶林更能适应这种寒旱环境;常绿阔叶林适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征;落叶阔叶林适应温带季风气候区特征;硬叶林适应地中海气候区特征。第12题,气候暖湿化期间,阿尔泰山降水量增加,气温升高,森林带范围扩展,所以上限上移,下限下移。
13.答案 (1)多年冻结层厚度变薄、不连续;活动层厚度增大;出现融化夹层。
(2)全球变暖导致活动层夏季融化深度变大;冬季冻结深度小于夏季融化的深度,达不到多年冻结层顶部,形成融化夹层。
(3)多年冻土退化使夏季地表水下渗增多、地下储水空间增大,地下储水量增加;冬季常年不冻土及融化夹层中储存的水,较冻土退化前补给河流的水量变大,河流径流量增加。
解析 第(1)题,通过两幅图的对比可知,多年冻结层厚度变薄,且由连续变为不连续;活动层厚度增大;出现融化夹层。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全球变暖是融化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气温上升,活动层夏季融化深度变大,活动层变厚,多年冻结层变薄;全球变暖,冬季气温上升,就会出现冬季冻结深度小于夏季融化的深度,达不到多年冻结层顶部,在多年冻结层与活动层之间形成融化夹层。第(3)题,根据上题分析,全球变暖,导致活动层夏季融化深度变大;多年冻土退化使夏季地表水下渗增多、地下储水空间增大,地下储水量增加;冬季冻结深度小于夏季融化的深度,达不到多年冻结层顶部,形成融化夹层。因此,冬季常年不冻土及融化夹层中储存的水,较冻土退化前补给河流的水量变大,河流径流量增加。
14.答案 (1)北极兔生存地区气候寒冷,其形态特征多为适应寒冷、雪地环境。身材硕大,耳朵很小能降低皮肤裸露面积,减少热量的散失。身体偏胖、脂肪较多能蓄积能量,保存热量。脚掌宽厚、掌下有毛能支撑身体,减少下陷,适应雪地环境,便于雪地奔跑,利于生存。冬季白色,夏季灰色,季节性变色的特征,有利于隐藏,防御天敌。
(2)苔原带,北极兔是食草性动物,以苔藓、树根等为食,图中显示北极兔栖息地位于北美北部高纬度地区,此处是苔原带分布地区。北极兔的毛色有季节性的变化,可推测周围环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苔原带存在寒、暖季交替的现象。
解析 第(1)题,北极兔主要生活在北美北部寒冷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其形态多为适应寒冷气候以及雪地环境。第(2)题,由于北极兔属于群居动物,主要以苔藓、树根等为食,偶尔也会吃肉;又由于北极兔主要栖息于北美北部寒冷地区,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图中显示北极兔栖息地位于北美北部高纬度地区,此处是苔原带分布地区,所以北极兔所栖息的陆地自然地带为苔原带。由于北极兔的皮毛冬季为白色,夏季为灰色,有着季节变色的特征,因此说明周围环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由于苔原带存在寒、暖季交替的现象,所以可以更进一步判断出北极兔所栖息的陆地自然地带为苔原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