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设计1.探讨人们或悲秋或颂秋的原因。2.积累描写秋天的名言佳句,向同学推荐有关描写秋天的好作品。2新设计3新设计4新设计5新设计6学情分析7重点难点8教学过程
8.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寻找自己的秋天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寻找自己的秋天
活动目标:
1.探讨人们或悲秋或颂秋的原因。
2.积累描写秋天的名言佳句,向同学推荐有关描写秋天的好作品。
3.走进大自然,用眼睛去看秋天美丽的景色,用耳朵去听秋天特有的声音,用鼻子去闻秋天独特的气息,体验由秋景唤起的感情和情绪。21教育网
4.全身心地感受秋天,用自己的语言去歌颂秋天。
过程方法:
1、 反复诵读,品味诗词意境。
2、 最近名家,鉴赏写秋的作品。
3、 走进大自然,捕捉战机对秋的感触。
4、 展示自己对秋天的感悟
课前准备:
1、 课前收集写秋的作品并朗读鉴赏。
2、 利用双休日,走进家乡的秋天,拍下照片,制作成PPT课件,并配以诗文。。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你们都已经经历了十几回这样周而复始的变化,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让我们先放下你钟情的红花绿柳莺乱啼的春天,避开你所喜爱的热情奔放的夏天,以及你所钟爱的幽雅素洁的冬天,而要与近在眼前和我们朝夕相处的秋天握手。让我们进入我们的实践活动展示课-----寻找自己的秋天。
二、 合作探究
1我们刚刚学完第二单元,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古今中外许多描写秋天的诗词诗散文作品。综观这些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文人墨客们对于秋的情感不外乎两种:一是颂秋,一是悲秋。女伤春,士悲秋。中国文人素有悲秋情节结,让我们齐读下面诗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师:可是也有人在这萧瑟的秋天,吟出不一样的诗句来,齐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其实,秋并没有情感,不管你悲也罢、喜也罢,秋就在那里,不悲亦不喜,可是为什么而刘禹锡、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提示: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诗人的遭遇不同;诗人的胸怀不同。
三、 探讨完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就能更好地去品评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秋天的作品了。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艺术览胜,多彩秋韵“有请主持人XX同学。
1、学生主持引导同学推荐自己搜集的作品。
2、老师推荐作品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1)师读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2)鉴赏。老师用自创的一首小诗来诠释这种意境:
秋晨小院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远,
细数蓝朵残垣,
几茎疏草,
落寞人静对秋椽
整篇《故都的秋》我给它做这样的评价:
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
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
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
四、 走进秋天,感悟秋味
有请下一位主持人。
学生主持,同学上台来展示自己制作的PPT课件,并加以讲解。
五、 教师总评并总结
由于时间的关系许多同学的作品还没有来得及展示,留待我们课后交流,并补充到我们的摘抄本上,对于大家在这次活动课上的表现,老师给你们打满分。同学们,你们正处于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人生的春天,愿你们珍惜美好的时光,汲取知识的养料,必将迎来硕果累累的人生之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