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春天的故事
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 中国 啊 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奋斗吧中华儿女——春天的故事.mp4
一场持续不断的逃离
第一次:1958年前后,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
一次外逃5000多人;
第二次: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一次外逃19000人;
第三次: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
一次外逃20000人;
第四次: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初期,
70000人试图逃港,最终30000人成功。
一场持续不断的逃离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死了以后,骨灰都不要吹回这边来!”
“‘改革开放’这4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
揭秘,“大逃港”内幕!深圳如何杀出一条血路.mp4
一场持续不断的逃离
宝安县(深圳的前身)人口变化:
1970年,宝安县人口是304629人;
1979年,宝安县人口是312610人。
10年增加7981人,增长2.6%,年增长0.26%。
解放30年,宝安县人口增长3.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48%,全国同期增长率为1.93%,仅为全国的1/4。
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顾生死逃到香港?
一场持续不断的逃离
1979年以前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陈秉安《大逃港》
老百姓说我们“四季常青吃菜难”,“海岸线上吃鱼难”,“边防宝安一带,偷渡外流严重”。“跑了多少人?说具体数字”韦国清也许是在有意提醒。“据汇报上来的数字是”王全国翻着材料,“19万4千2百74人。”邓小平不说话,他听着,静静地抽着烟。“老百姓也有说法,”韦国清插话对邓小平说,“他们说生活太苦,河那边经济发达,两地差距太大了,所以很难留住人。”沉默,片刻的沉默。房间中所有的人,从邓小平到在场所有的广东省的领导,都在为这件事情焦心!“我们加派了部队,”韦国清接着说,“也没解决问题。”半晌,邓小平掸了一下烟灰:“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稍过半刻,他又说:“不是部队管得了的”。
——陈秉安《大逃港》
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主要领导人,你会如何处置大逃港问题?
从鸭子问题和大逃港问题看开放之艰难.mp4
一段印象深刻的访问
1978年,全国掀起了一股大规模的出国考察热潮。据当时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统计,仅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经香港出国和去港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出访国:一是发达国家,如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如南斯拉夫、罗马尼亚。
一段印象深刻的访问
(1978年5月)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的煤矿用2000个工人,中国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戴高乐机场1分钟起落1架飞机,而北京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1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西欧五国考察见闻录》
在联邦德国访问巴伐利亚时,州长卡里在宴会上说,听说你们资金困难,我们愿意提供支持,50亿美元怎么样 用不着谈判,现在握握手就算定了!
——谷牧《谷牧回忆录》(西欧五国考察团团长)
大开眼界的考察、大出意外的支持。
一段印象深刻的访问
1978年10月22日—29日,邓小平访问日本
“要有正确的政策,就是要善于学习,要以现在国际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学习。这次到日本来,就是要向日本请教。我们向一切发达国家请教。向第三世界穷朋友中的好经验请教。相信本着这样的态度、政策、方针,我们是有希望的。”
——邓小平访日期间所言
一段印象深刻的访问
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出访人员之一,看到这种现象你会有何感受?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副总理王震访问英国。他带着“访贫问苦”的明确意向要求访问一位失业工人。中国驻英大使柯华陪同王震来到一个失业工人的家。王老有点眩晕,这是失业工人吗?他看到了什么呢?这个失业工人住着一栋一百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有餐厅、客厅,有沙发、电视机,装饰柜子里有珍藏的银器,房后还有一个约50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他可以不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王震看后感慨良多。原来想当然地以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的副总理都高。柯华大使告诉他:“我曾经问过一个清洁工人,他每周的收入约一百英镑;一个开电梯的工人,每周收入为一百五十英镑。”……王震那时的每月工资不到400元,周工资不到100元,相当于英国一个清洁工周工资的六分之一,电梯工周工资的八分之一。中国的贫穷社会主义太相形见拙了。如果不是拿中国高官与英国工人相对比,而是两国百姓作对比,那差距就更大了。据专家计算,1978年中英两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是:1:42.3。
————哈里·科斯《变革中国》
一个目光长远的决策
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止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
任何时候不能把贫穷作为社会主义的骄傲。四人帮鼓吹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是一种谬论,是对社会主义的歪曲甚至污辱。向穷的方向发展,这不能叫社会主义。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邓小平文选》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一个目光长远的决策
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个目光长远的决策
1979年1月,一份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利用外资的一个很好的时机,于是他当即在这份来信摘报上批示:这件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1979年3月,吴南生(广东省委书记)在广东省委常委会议上正式提出在汕头划出一块地方搞试验的设想……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在汕头、深圳、珠海三个地方搞。
1979年4月,邓小平对习仲勋(广东省委书记)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可以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这种“出口特区”是借鉴国外“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以进口原料加工制造商品出口为其发展方向。
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特”的表现: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有一种速度叫深圳速度,有一种精神叫深圳精神!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对外开放前的破旧小渔村
对外开放后的国际大都市
VS
一座城市,高度浓缩一个时代精华;一个政党,引领开辟一条康庄大道。如同施展了法术,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拥有2000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奇迹般崛起于中国南方,绽放夺目光彩。
——《巨变——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记忆》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1984年邓小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思考:建立经济特区有什么重要意义,为什么说是正确的?
小平同志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mp4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
排头兵:全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突破口:对沿海地区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试验田:为全国经济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1984年2月,邓小平还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1990年1月,邓小平指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他坦言:“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
1992年1月,邓小平在视察深圳时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的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
——《邓小平文选》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南);
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5个经济特区中面积最大的);
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2年,陆续开放沿江、沿边、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随后,又陆续开放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战略。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在爱打桥牌的邓小平眼里,上海是“王牌”,需要考虑的是怎么出,什么时候出。他曾经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面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面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面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面对着东南亚。而开发开放浦东不止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它面对的是太平洋,是全世界。
——清辉、郁玫《浦东曾是邓小平手中的“王牌”》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浦东一分钟.mp4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中国对外开放体系的特点:
全方位: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多层次: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格局。
宽领域:对外开放不仅仅是经济领域,也包括科学、教育、文化、服务业、医疗卫生等领域。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1983——1986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一个不断开放的格局
一场艰苦卓绝的谈判
一场艰苦卓绝的谈判
世界贸易组织:
简称:世贸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有“经济联合国”之称。基本原则: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
它的前身:1947年10月30日签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
一场艰苦卓绝的谈判
为使中国加入世贸,我去世贸组织总部不下50次。按照航空公司的优惠计算,我们从航空公司拿到的免费机票足以让我们飞到月球!如今长征似的旅行终于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亮光,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为中国入世谈判飞往日内瓦这个美丽的湖滨城市。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不仅仅是加入一个国际组织,而是希望通过这个进程促进国内改革,促进国内开放。因为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进程实际上是国内对开放问题统一思想的过程,也是对产业和国人教育的过程,教育我们开放对我们还是有好处的。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
龙永图谈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巨大影响_见证.mp4
一场艰苦卓绝的谈判
1986年7月10日,中国正式提出关于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申请。经过长达
15年的谈判历程后,最终在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签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2001年11月11日,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石广生在议定书上签字,并与其他国家代表团成员鼓掌庆贺
一场天翻地覆的巨变
1980年8月26日,正式宣告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成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2005年5月,香港政府表示,香港地铁将与深圳地铁在福田口岸和罗湖口岸接通,两地陆上直通。
2006年9月,香港政府宣布:将边境面积缩小七成。深港两地边境,慢慢成了一条窄窄的“走廊”。
2007年4月,香港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有30%的香港居民希望来深圳安居买房。两地人民逐步交融到一起了。
2007年7月1日,连接香港和深圳的西部跨海大桥接通——桥下正好是当年逃港者下水的深圳湾——两地海上直通。
2009年4月1日,深圳市居民被允许自由多次往返香港,深圳和香港两地人民的多领域的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密切。
在深圳特区成立十周年的1990年,陈秉安采访到了前来深圳参加庆典的习仲勋。
当聊起那段历史时,习仲勋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番话:“千言万语说得再多,都是没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
一场天翻地覆的巨变
一场天翻地覆的巨变
一场天翻地覆的巨变
2005——2017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
一场天翻地覆的巨变
一场天翻地覆的巨变
一场天翻地覆的巨变
一场天翻地覆的巨变
一场天翻地覆的巨变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
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2
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3
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4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
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开放与改革是什么关系?
举办经济特区是为了吸引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拓展对外贸易,加速经济发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验。
——曹普《谷牧与1978——1988年的中国对外开放》
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范正伟《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开放是气质,改革是精神》
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开放与人民是什么关系?
小岗村群众签字,画押要搞联产承包 是在1978年冬季,可是宝安县早在1978年的夏季,就在搞“引进外资”……改革开放最初的萌芽,是从民间发起的。
——邵丽蓉《〈大逃港〉作者:正面肯定逃港事件是新的认识》
历史,是沿着这样一条路发展的,而不是其他:从群众到领袖,从被迫到自觉,从特区到全国,从群众要求到理论升华……一场源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复兴中华民族的改革开放,就这样一步步推开了!
——陈秉安《大逃港》
人民是对外开放事业的开创者、推动者和惠及者。
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现在的开放与近代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近代的开放 现在的开放
背景 在被英国以及其他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选择开放的 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基础之上主动开放的
内容 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影响 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性质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外开放与人民思想解放有什么关系?
VS
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
1992年邓小平南下视察
时间接近过去了两百年,此时的中国和中国人民与当时又有何不同?
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外开放与人民思想解放有什么关系?
纪念改革三十年,不仅仅是怀旧,更是为了寻找改革的原点,更是为了从原点重新吹响改革的集结号…… 而无论物质的海拔还是精神的海拔,原点最终都是一个,那就是人的解放。
作为历史主体的国民,只是在改革之初,才真正回归了历史主体的位置;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只是在改革之初,才真正起到了作用。而这一切莫不得自人的解放,莫不得自社会权利结构的调整。
——《南方周末》2008年12月20日《重新回到人,重新从人出发》
一些依然严峻的挑战
贸易摩擦此起彼此
各国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周期爆发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自主创新能力欠缺
崇洋媚外思想作祟
西方意识形态侵蚀
……
一场没有终点的开放
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的脚步不会停滞!
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
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开放,重塑了中国发展面貌;
开放,创造了中国复兴机遇;
开放,让中国成为世界中国;
开放,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开放,一场未完待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