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 猫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 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0 21:01:57

文档简介

《猫》的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说理,而且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本文重在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意,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朗读课文能力有所增强,而且他们也比较喜欢朗读,但是因为他们对于语言的积累偏少,所以对文章的感情把握不准,这就需要老师给予示范和指导,引导学生把握细节描写,在多次的朗读之中,交流自己的观点,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

《猫》的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了作者养三只猫的经历,学习文章对三只猫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对三只猫的态度不同以及三只猫的命运不同。品味了文中生动的语言,理解了作者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三只猫,三个故事,三种命运。作者的得与失,悲欢离合,自责反省,都给予我们深深的启迪。
《猫》的教材分析
《猫》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以“动物”为主题,有《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共五篇描写与人类相处的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仅描写动物的情况和人对这些动物的评价,而且挖掘了动物身上的映射出的人类的某些品质,给人以启迪。
《猫》记叙的是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三次养猫情趣不同,三次养猫的感情不同,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将三只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揭示了公平对待生命的意义,给人深深的思考。
《猫》观课记录
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配轻音乐欣赏猫的图片)欣赏完图片请学生谈感受。
评论:本环节的设置,尤其是引用文中的话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滴水也能穿石---读字音、识字形
光泽的毛也污涩了
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来
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评论:注重字词积累,并且放在句子当中去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字词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基础。
三、整体感知-体会写法
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回忆性文笔写了几只猫?重点写了哪一只?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先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温馨提示: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来,从作者的叙述中抓住主要信息。)
通过填写图表,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和作用,并鼓励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
评论:老师巧妙地引导孩子重点关注第三只猫,抓住重点。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精读探究—把握情感
为什么我对于这样一只难看、可厌、若有若无的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1)“我开始觉得我错了;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你在文中还能找到表现我悔过的语句吗?
评论: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五、理解感情---探究哲理
这是我的忏悔。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评论: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旨。
《猫》的评测练习
一、积累字词,给下列标注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污涩
2、怂恿
3、蜷伏
4、妄下断语
二、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对第一只猫,作者是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它的形态的?
?
2、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
3、第三只猫的可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
5、本文中的对比描写体现在哪些地方?试着找出两处品味。
《猫》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是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
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读。如文中“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还有“好久不养”与?“从此永不”等。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体会到了学生深深的忏悔之意。
二、巧发问,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七年级的孩子认识问题浅尝辄止。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往往不能抓住重点。为此我把第三只猫的品读作为突破口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回忆性文笔写了几只猫?重点写了哪一只?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呢?品味语言不可能面面俱到,具体研读最能体现对比手法以及文章中描写的方法的地方,让学生更具体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授之以渔,交给孩子们阅读和朗读的技巧。在整体感知-体会写法环节中,提醒学生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来,从作者的叙述中抓住主要信息。在“我开始觉得我错了;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朗读中,教给孩子们把握重点词语的重音,倾入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些改进的地方,如课堂朗读与品读时间的把握,学生自我阅读和小组交流合作等。
《猫》课标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所以本节课由猫的图片导入,结合作者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学习乐趣,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赏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件26张PPT。猫郑振铎阳信县实验中学 赵 娜课题滴水也能穿石---读字音、识字形光泽的毛也污涩了
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来
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朗读课文,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
温馨提示 1、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
2、从作者的叙述中抓住主要信息。整体感知--体会写法第一、二次养猫:次别内 容项 目从隔壁
要来的从舅舅
家要来
的花白的毛,很活
泼,如带着泥土
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的
很活泼
更加
活泼
宠 物宠 物第三次养猫(重点):次 别内 容项 目遭人遗
弃,拾
来的。毛色花白,并不好看,
又很瘦,烧脱了好几
块毛之后,样子更难
看了。
不活泼
忧郁
懒惰
若有若
无,大
家不喜
欢,不
大注意
它。 芙蓉鸟被害案 [森林153号刑事案]案发现场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探究—把握情感冤 案案件定性: 可怜的猫来得可怜
活得可怜
去得更可怜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理解感情---探究哲理

郑振铎先生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也启示了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关爱别人并完善自己。三只猫,三个故事,三种命运。作者的得与失,悲欢离合,自责反省,都给予我们深深的启迪。关注动物,善待生命,我们期待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生命是一条长河,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猫》教学设计
阳信县实验中学 赵娜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配轻音乐欣赏猫的图片)欣赏完图片请学生谈感受。
正如同学们所说,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的动物,所以被许多人所喜爱,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滴水也能穿石---读字音、识字形
光泽的毛也污涩了
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来
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三、整体感知-体会写法
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回忆性文笔写了几只猫?重点写了哪一只?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先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温馨提示: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来,从作者的叙述中抓住主要信息。)
通过填写图表,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和作用,并鼓励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
师总结:论来历,相比之下,第三只猫来的更随意、甚至有些无奈。论外形,相比之下,第三只猫从外貌就不讨人喜欢。
论性情,第三只猫并没有如前两只猫给家人带来许多欢乐。
论在家中的地位,第三只猫,是若有若无的,大家不大喜欢,不大注意它。
精读探究—把握情感
为什么我对于这样一只难看、可厌、若有若无的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每个同学都来做一回刑警 彻查芙蓉鸟被害案
细读课文(17段——34段)完成下列题目。
案发现场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
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师总结: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文章安排第四只猫的出现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错”,文中他是怎么表达的。听老师读一下,看看哪种表达方式更好
(1)“我开始觉得我错了;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你在文中还能找到表现我悔过的语句吗?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针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针刺伤口小却深,映衬了这虽然是小事,愧疚极深)
“好久不养”是因为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从此永不”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
五、理解感情---探究哲理
这是我的忏悔。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小结
郑振铎先生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也启示了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关爱别人并完善自己。三只猫,三个故事,三种命运。作者的得与失,悲欢离合,自责反省,都给予我们深深的启迪。关注动物,善待生命,我们期待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