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 默写。
(1)宗庙之事,如会同,_________,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3)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4)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5)诗中描写仙人出现时的装束车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按要求选择。
(1)小强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你认为哪句话送给他最合适?( )
A.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 )
在文学作品中,不只是山水花木,不只是人物房舍,可以 , ;人的主观世界,人的情感、思绪,也可以 ,从而 ,成为心理的图画,也就是所谓的情感之境、思想之象。
①被展现 ②构成境、象 ③得到清晰的再现 ④成为笔下的境、象
A. ①②④③ B. ③④①② C. ④③②① D. ②①③④
二、阅读(50分)
(一)(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假如你是一头大象
①如果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头大象,那会是什么情景?
②首先,你会发现自己的脸上多出了一只甩来甩去的、仅有两根指头的手。这条手又肿又难看,却能推倒一堵墙或捡起一颗樱桃。你也可以用这只手“闻”到数英里外的水源和脚下的野花。这只手还可以带给你五种讯息: 。
③你脚下踩着的土地已经被污染所侵袭。随着卡车和出租车驶过,地面嗡嗡地震动着。这种震动轻搔着你脚上环层的触觉小体,让你不由得抬起脚来。你可以用自己的脚听到声音,你的股骨会变成扩音器。在你走十英里去寻找早餐的过程中,将会用跨越10个八度的声音和朋友们聊天。这会吵得附近的人类感觉自己像被敲响的鼓,因为次声波会不断震动着他们的胸口。
④即便整个城市都变成草地,而非水泥路面并且遍地狗屎,你仍然会觉得它太小太小了。你会觉得一层层的环路就像个紧身胸衣。你会闻到郊外芬芳多汁的草木气息,从而充满怀念和向往。但你仍然会把现有条件用到极致。你会沿着迷宫般的老路行走,这是依靠早已作古的大象们的智慧形成的,如今传给了你的女族长。你拥有的最愉快的政治体系,掌管在睿智的老妇人们手中。她们凭借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获得领导地位,不是为了权位而谋求权位,而是为最多数的成员谋求最大的福祉。
⑤如果你是头雄象,你将处于边缘,在家庭集团间来回游荡或者和你的单身汉朋友们在乱糟糟的象寓里鬼混。如此而已。至于政治,那是雌性们的事。
⑥你将成为一个社群主义者,关系在这里就是一切。这并不是说你不能独自生存,尽管成为社群成员必然能够带来一些生存上的好处,就像那些加入某个教会或者保龄球俱乐部的人会活得更长。没错,在某种层面上你的利他主义可能是一种互惠的利他,我给你挠挠背,你也给我挠一挠背。这种利他主义也可能是基因决定的,你的流血牺牲通常是为了保护那些携带相同基因的大象亲戚。
⑦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你会欣然地肩负起集体的责任,因为成为集体的一分子这一事实令你愉悦。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大象常常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的?想过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吗?是因为要合力抵御外敌?还是因为对方有好吃的?当然都不是,我们这么做只是因为彼此喜欢。
⑧这其实丝毫不应该令人吃惊,但许多人类却会感到惊奇。这说明我们在所谓只有人类才拥有思想和真正情感的人类中心论的谎言里陷得有多深。值得庆幸的是它如今已经过时,但它曾长久阻得对动物行为的研究。
⑨作为一头大象,你是有思想的。不用怀疑,你也是有意识的。所有证据都能证明这一点,完全没有任何疑问。你已经拥有一种自身有别于其它事物的自我认识。当你轻蔑地看向人类的时候,会奇怪他们为什么要吃显然被污染了的食物,为什么选择过悲惨而孤单的生活,为什么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野心和焦虑上。这种心情只属于你自己,与其他大象都无关,更不是“动物性”的条件反射。这是从你眼中看到的东西,你也明白这是你在思考。
⑩美国生态学家卡尔·萨菲纳认为,大象X可以理解大象Y与大象Z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亲缘关系或者单纯的友谊。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吧:大象X要对自身有所认识,还要将自己放到其它大象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且必须给自己清晰阐释一个三方关系的概念,这需要多么复杂的思考!
我们可以谨慎地像儿童绘本作家比阿特丽克丝·波特那样用拟人的方式看待大象。当它们眼睛附近的颞腺湿润的时候,就是和我们一样动了感情,它们在哭泣。当一头刚刚丧子的母象把死去的孩子放在自己象牙上,垂着头颅在象群后面踽踽独行好几周,她是在思悼自己的孩子。当其它大象好几个小时围坐在一头死去的大象身边,它们正在哀悼同伴。当它们用土壤和植物盖在大象的尸体上,或者移动大象的骨头,它们在表示敬意。当它们盖住一个死掉的人类,或者用树枝为一个受伤的人类筑起一座防护墙,它们是在表示对我们共同命运的移情认知,这是值得人类学习的。这些生灵完美地阐释了大道至简的真谛。
我们之所以如此急切地否定非人生物的思想、意识和“人格”,一个原因或许就是——如果它们是人的话,就会是比我们更好的人。
回到我们最初的设定:你变成了一头城市里的大象。你在城市里住得将比大多数人类居民都更充实和满意。你将比当地人更加当地,尽管你的老家其实在非洲。你懂得会比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还要多。
但是,要小心。你很有可能惨遭屠,因为有人看上了你的那对长牙。
3. 第①段加点“移情认知”在文中指
4. 将以下内容回置到第②段画线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迫在眉睫的危险 ②食物和水 ③愉快的情绪 ④短期及长期的天气预报 ⑤潜在的威胁
A. ①⑤②④③ B. ②⑤①④③ C. ②①⑤③④ D. ⑤①②④③
5. 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大象能感受到次声波,所以它们对汽车驶过的震动更敏感。
B. 雄性大象在象群中地位较低,它们只能更多选择独自生存。
C. 大象的意识中,人类的行为不过是动物性的条件反射罢了。
D. 大象能认清自己,认清其他大象,还能认清其他大象间的关系。
6. 在第 段中,作者说“你在城市里住得将比大多数人类居民都更充实和满意”,综览全文,分析理由。
(二)(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大好时光
李修文
(甲)
修文老弟,我是你的艳梅大姐,打扰了。
昨天早晨,我在厨房里做饭,你跑来告诉我,你要走了,你说你一直在写的那部剧本,名叫《大好时光》,最新一稿又被“枪毙”了。你的老板说,你写的东西不够美好,或者说,只有小好,没有大好,你竟然还问我,什么是大好时光?
这个问题,我哪里能答得上来?但自从你问过了我,我还真是想起了那些早已忘了的好。我也不知道,它是小好,还是大好,也许,对于我来说,就是我的大好时光吧。
我想起的第一个好,是十九岁时去相亲。先不说未婚夫,先说我妹妹。我有个妹妹,脑子不好用,我去相亲她非要跟着。相完了亲,未婚夫骑着车送我们回家,妹妹坐在前杠上,我坐在后座上。正好是冬天,月光下,地里的麦苗正泛着青,真是好看得很。未婚夫跟我说起了外面的世界,比如商场、外国人和他当兵的洛阳,后来,他还给我背了一首诗,这首诗,一字一句,被我记得死死的,这辈子都忘不了:“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这世上的事,当然不是只有好,对不对?母亲病了,我把家里的稻田卖了付药费,可母亲还是死了。幸亏未婚夫写了信来,让我带上妹妹去投奔他。接到他的信,我真是悲喜交加,拿出了压箱底的一块布,给我和妹妹分别做了一套衣服。妹妹穿上新衣服,又听说要坐火车,欢喜得要命。看见她在笑,我就觉得很好。
可是,我能看见的好,就到这里了。要去洛阳,火车要经过很多小县城。快到一个县城时,火车停下了,好多人从车窗里爬出去,在铁轨边活动一下手脚。我一觉醒来,不见了妹妹,跳下火车沿着铁轨疯找,终于在铁路桥底下的马路边看见她,她已经昏死了过去,怎么叫都叫不醒。
妹妹在医院昏迷着,为了掏得起治疗费,我把自己给嫁了出去,没有去洛阳。妹妹出院时,我挺着肚子去接她。她听说我会生一个孩子,本来蹦蹦跳跳地走着,突然就停了下来,把耳朵贴在我的肚子上。她说她想做我的孩子,叫我妈妈。你说,这样的时候,是不是大好时光?
那个夏天,天快黑的时候,妹妹不见了。我知道,妹妹喜欢一个人跑到城外的小河边去看萤火虫,我就带上儿子去找她,没找见她。这时,一片萤火虫从麦田里飞过来,停在儿子的头顶上,儿子欢喜得要命,站在那里,一步都不敢动。我们两个人,站在萤火虫的底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我突然想起了当年未婚夫背给我听的那首诗,一字一句地,我背给儿子听:“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那个夜晚,你说,是坏还是好呢?
修文老弟,我们有缘在这招待所里相识,你没嫌弃我,叫我这服务员作大姐,我实在是感谢你。拉拉杂杂地写了这么多,为的是劝你一句;剧本还是要写下去,就像我,只要我还在这世上活一天,妹妹,我就要找下去。
(乙)
艳梅大姐,你好!
读完你的信,我要告诉你,那部《大好时光》早就跟我没了关系。那以后,我还是兴致勃勃地上门,唾沫横飞地讲故事,最后,门被关上,人被推出来,弯腰,低头,捡起散落一地的剧本大纲,活成了街头的一只丧家犬。
恰好,听说一个朋友在黄河边策划一场实景演出,我便又拎着行李箱,找上了门去。那天我从渡口出来,天已经断黑,黄河,河滩,旷野,都被无边的漆黑给罩住了,我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河滩上。这时,凭空多出了一道光来,越过黄河,直直地落定在我身前。我看向黄河对岸,发现冬天的夜幕里站着一个模糊的身影,他的头顶上,顶着一盏矿灯。虽说岸分南北,我却有了同路人,凭借那雪亮之光,我向前狂奔了几步,嘶吼出几句感谢的话,他似乎应了一声,似乎什么也没说。
突然,就在我的身前,那束探照过来的光,对准一个所在,再不动弹。我循着那束光看过去,却原来,是一株腊梅,好似拦路的刀客,定定地站在我的正前方。我难以置信,同路人也难以置信。我靠近了这腊梅,它跟我差不多高,开满了黄白相间的花,虬枝耸立,一根根伸向了夜空;我去抚摸了一朵朵花,朵朵凝结着冰碴,像是刀客的儿子,早早便学会了十八般武艺。这时,对岸的人开口了,他嘶吼着问我,眼前是不是腊梅?我连声说是,他又问我,花瓣是什么样子的?花色是什么样子的?我一一告诉了他,没想到,他竟哈哈大笑,隔着夜色,隔着黄河,我也看见他雀跃起来,笑完竟扯着嗓子吼起了歌:“桃花花你就红来,杏花花你就白,爬山越岭找你来,啊格呀呀呆……”
歌词里没有梅花,但彼岸的狂喜还是确切地传到了此岸。黄河,旷野,夜幕,隔岸的陌路人,竟然有如此机缘,在这寒夜旷野中遇见这虬枝耸立的腊梅,也许,这也可以勉强算作未婚夫背给你听的那首莱蒙托夫的诗?
我想是的。艳梅大姐,我和你,你和别人,相逢,又走散,在草芥莽棘中,会听到一首诗,遇见那束光,……这些时光,你要说它是大好时光,它就是大好时光。
7. “妹妹”在来信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8. 作品围绕“大好时光”,以来信和回信结构成文,请赏析其构思之妙。
9. 文中三次提及未婚夫背的那首诗,请对此加以赏析。
(三)(7分)
阅读以下诗歌,完成小题。
张谷田舍
唐·储光羲
县官①清且俭,深谷有人家。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②碓:用来春米谷的器具。③稔:庄稼成熟。
10. 这首诗歌的体裁是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出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的描绘。
B. 颔联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天图景。
C. 尾联的“自说”即“作者说”,说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富足安乐的生活。
D. 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12.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喧”“倚”二字的妙处。
(四)(11分)
阅读下本,完成小题。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3. 解释加点字。
(1)虫尽靡( ) (2)细疏其能( )
(3)无出其右者( ) (4)抚军亦厚赉成( )
14. 翻译句子。
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15. “异史氏曰”这段评论主要表达了哪几个观点?
(五)(8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炳炳,如锦工绣女之,矜夸采色也。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疾痛患难之人,虽置之丝竹华宴之场,不能易其呻吟而作欢笑。此声之所以肖其心,而文之所以不能彼此相易,各自成家者也。今舍己之所求,而摩古人之形似,是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西家偕老之妇,亦学其悲号;屈子自沉汨罗,而同心一德之朝,其臣亦宜作楚怨也。
(选自《文史通义·文理》)
16. 语段开头的第一句话的意思可用一个成语概括,即 。
17. “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说明了写文章必须 。
18. “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的原因是( )
A. 没有这种生活经历 B. 因为在醉梦中
C. 没有合适的场合 D. 富贵而无须寒酸求乞
19. 最后一句“其臣亦宜作楚怨也”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话回答);作者对此持__________________态度,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话回答)
三、写作(40分)
2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句话曾引起不少人的共鸣——懂得了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 默写。
(1)宗庙之事,如会同,_________,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3)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4)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5)诗中描写仙人出现时的装束车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 ①. 端章甫 ②. 弃掷逦迤 ③. 暴霜露 ④. 斩荆棘 ⑤. 舞幽壑之潜蛟 ⑥. 霓为衣兮风为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逦迤、暴、荆棘、幽壑、蛟、霓。
2. 按要求选择。
(1)小强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你认为哪句话送给他最合适?( )
A.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 )
在文学作品中,不只是山水花木,不只是人物房舍,可以 , ;人的主观世界,人的情感、思绪,也可以 ,从而 ,成为心理的图画,也就是所谓的情感之境、思想之象。
①被展现 ②构成境、象 ③得到清晰的再现 ④成为笔下的境、象
A. ①②④③ B. ③④①② C. ④③②① D. ②①③④
【答案】(1)D (2)B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准确、得体的能力。
A.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术各有研究方向,这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
B.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这是指出君子的特点,不符合题干要求;
C.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这是强调要有远大抱负,不符合题干要求;
D.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动,这是强调学习的方法,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由“也就是所谓的情感之境、思想之象”可知,最后一句应该填与“境、象”相关的句子,所以从②④中选择,排除AC;
第一空前边的语境中的“山水花木”“人物房舍”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实物,那么它们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应该是“清晰的再现”,因此应选③,排除D。
故选B。
二、阅读(50分)
(一)(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假如你是一头大象
①如果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头大象,那会是什么情景?
②首先,你会发现自己的脸上多出了一只甩来甩去的、仅有两根指头的手。这条手又肿又难看,却能推倒一堵墙或捡起一颗樱桃。你也可以用这只手“闻”到数英里外的水源和脚下的野花。这只手还可以带给你五种讯息: 。
③你脚下踩着的土地已经被污染所侵袭。随着卡车和出租车驶过,地面嗡嗡地震动着。这种震动轻搔着你脚上环层的触觉小体,让你不由得抬起脚来。你可以用自己的脚听到声音,你的股骨会变成扩音器。在你走十英里去寻找早餐的过程中,将会用跨越10个八度的声音和朋友们聊天。这会吵得附近的人类感觉自己像被敲响的鼓,因为次声波会不断震动着他们的胸口。
④即便整个城市都变成草地,而非水泥路面并且遍地狗屎,你仍然会觉得它太小太小了。你会觉得一层层的环路就像个紧身胸衣。你会闻到郊外芬芳多汁的草木气息,从而充满怀念和向往。但你仍然会把现有条件用到极致。你会沿着迷宫般的老路行走,这是依靠早已作古的大象们的智慧形成的,如今传给了你的女族长。你拥有的最愉快的政治体系,掌管在睿智的老妇人们手中。她们凭借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获得领导地位,不是为了权位而谋求权位,而是为最多数的成员谋求最大的福祉。
⑤如果你是头雄象,你将处于边缘,在家庭集团间来回游荡或者和你的单身汉朋友们在乱糟糟的象寓里鬼混。如此而已。至于政治,那是雌性们的事。
⑥你将成为一个社群主义者,关系在这里就是一切。这并不是说你不能独自生存,尽管成为社群成员必然能够带来一些生存上的好处,就像那些加入某个教会或者保龄球俱乐部的人会活得更长。没错,在某种层面上你的利他主义可能是一种互惠的利他,我给你挠挠背,你也给我挠一挠背。这种利他主义也可能是基因决定的,你的流血牺牲通常是为了保护那些携带相同基因的大象亲戚。
⑦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你会欣然地肩负起集体的责任,因为成为集体的一分子这一事实令你愉悦。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大象常常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的?想过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吗?是因为要合力抵御外敌?还是因为对方有好吃的?当然都不是,我们这么做只是因为彼此喜欢。
⑧这其实丝毫不应该令人吃惊,但许多人类却会感到惊奇。这说明我们在所谓只有人类才拥有思想和真正情感的人类中心论的谎言里陷得有多深。值得庆幸的是它如今已经过时,但它曾长久阻得对动物行为的研究。
⑨作为一头大象,你是有思想的。不用怀疑,你也是有意识的。所有证据都能证明这一点,完全没有任何疑问。你已经拥有一种自身有别于其它事物的自我认识。当你轻蔑地看向人类的时候,会奇怪他们为什么要吃显然被污染了的食物,为什么选择过悲惨而孤单的生活,为什么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野心和焦虑上。这种心情只属于你自己,与其他大象都无关,更不是“动物性”的条件反射。这是从你眼中看到的东西,你也明白这是你在思考。
⑩美国生态学家卡尔·萨菲纳认为,大象X可以理解大象Y与大象Z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亲缘关系或者单纯的友谊。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吧:大象X要对自身有所认识,还要将自己放到其它大象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且必须给自己清晰阐释一个三方关系的概念,这需要多么复杂的思考!
我们可以谨慎地像儿童绘本作家比阿特丽克丝·波特那样用拟人的方式看待大象。当它们眼睛附近的颞腺湿润的时候,就是和我们一样动了感情,它们在哭泣。当一头刚刚丧子的母象把死去的孩子放在自己象牙上,垂着头颅在象群后面踽踽独行好几周,她是在思悼自己的孩子。当其它大象好几个小时围坐在一头死去的大象身边,它们正在哀悼同伴。当它们用土壤和植物盖在大象的尸体上,或者移动大象的骨头,它们在表示敬意。当它们盖住一个死掉的人类,或者用树枝为一个受伤的人类筑起一座防护墙,它们是在表示对我们共同命运的移情认知,这是值得人类学习的。这些生灵完美地阐释了大道至简的真谛。
我们之所以如此急切地否定非人生物的思想、意识和“人格”,一个原因或许就是——如果它们是人的话,就会是比我们更好的人。
回到我们最初的设定:你变成了一头城市里的大象。你在城市里住得将比大多数人类居民都更充实和满意。你将比当地人更加当地,尽管你的老家其实在非洲。你懂得会比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还要多。
但是,要小心。你很有可能惨遭屠,因为有人看上了你的那对长牙。
3. 第①段加点的“移情认知”在文中指
4. 将以下内容回置到第②段画线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迫在眉睫的危险 ②食物和水 ③愉快的情绪 ④短期及长期的天气预报 ⑤潜在的威胁
A. ①⑤②④③ B. ②⑤①④③ C. ②①⑤③④ D. ⑤①②④③
5. 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大象能感受到次声波,所以它们对汽车驶过的震动更敏感。
B. 雄性大象在象群中地位较低,它们只能更多选择独自生存。
C. 大象的意识中,人类的行为不过是动物性的条件反射罢了。
D. 大象能认清自己,认清其他大象,还能认清其他大象间的关系。
6. 第 段中,作者说“你在城市里住得将比大多数人类居民都更充实和满意”,综览全文,分析理由。
【答案】3. 大象把对同类的感情转化为对人类的感情,为死去的或者受伤的人筑起防护墙。 4. A 5. D
6. ①大象拥有适应环境的本能;②大象的社群构成使他们有集体责任感(或利他行为、相处融洽、单纯愉快);③大象能思考该过什么样的生活;④大象有情感更有同情心。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移情认知”中“移情”,即为“感情的转移”,从文中“当它们盖住一个死掉的人类,或者用树枝为一个受伤的人类筑起一座防护墙,它们是在表示对我们共同命运的移情认知”可知,这里的“移情认知”应理解为大象把对同类的感情转化为对人类的感情,为死去的或者受伤的人筑起防护墙。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上文为“这只手还可以带给你五种讯息:”所以此处需一一列举这五种信息。①“迫在眉睫的危险”和⑤“潜在的威胁”,内容相近、结构相同,应排在一起;且先感知到“眉睫的危险”,然后才感知到“潜在的威胁”,即①在⑤前,排除BD;
②“食物和水”和④“短期及长期的天气预报”,结构相同,都是并列短语,应排在一起。应先感知“食物和水”,然后是“天气预报”,即②在④前,排除C。
③“愉快的情绪”说的是情感感知,这也是最难感知的,适合排在末尾。
综上,正确排序为①⑤②④③。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A.“它们对汽车驶过的震动更敏感”错,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随着卡车和出租车驶过,地面嗡嗡地震动着。这种震动轻搔着你脚上环层的触觉小体,让你不由得抬起脚来。”
B.“它们只能更多选择独自生存”错,不合文意。根据“如果你是头雄象,你将处于边缘,在家庭集团间来回游荡或者和你的单身汉朋友们在乱糟糟的象窝里鬼混。如此而已。至于政治,那是雌性们的事”可知,雄象可以和家庭集团成员或其它单身大象来往,并非“只能更多选择独自生存”;
C.“大象的意识中,人类的行为不过是动物性的条件反射罢了”错,无中生有。原文为“当你轻蔑地看向人类的时候,会奇怪他们为什么要吃显然被污染了的食物……这种心情只属于你自己,与其他大象都无关,更不是‘动物性’的条件反射”。可见,在大象的意识中,人类的行为不是“动物性”的条件反射。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筛选整合能力。
根据第③段“你脚下踩着的土地已经被污染所侵袭。随着卡车和出租车驶过,地面嗡嗡地震动着。这种震动轻搔着你脚上环层的触觉小体,让你不由得抬起脚来。你可以用自己的脚听到声音,你的股骨会变成扩音器”概括:“大象拥有适应环境的本能”;
根据第⑦段“你会欣然地肩负起集体的责任”和“你将成为一个社群主义者,关系在这里就是一切”“在某种层面上你的利他主义可能是一种互惠的利他,我给你挠挠背,你也给我挠一挠背”概括:大象的社群构成使他们有集体责任感(或利他行为、相处融洽、单纯愉快);
根据第⑨段“你是有思想的。……你已经拥有一种自身有别于其它事物的自我认识。当你轻蔑地看向人类的时候,会奇怪他们为什么要吃显然被污染了的食物,为什么选择过悲惨而孤单的生活,为什么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野心和焦虑上”概括:大象能思考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根据第 段“它们盖住一个死掉的人类,或者用树枝为一个受伤的人类筑起一座防护墙”概括:大象有情感更有同情心。
(二)(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大好时光
李修文
(甲)
修文老弟,我是你的艳梅大姐,打扰了。
昨天早晨,我在厨房里做饭,你跑来告诉我,你要走了,你说你一直在写的那部剧本,名叫《大好时光》,最新一稿又被“枪毙”了。你的老板说,你写的东西不够美好,或者说,只有小好,没有大好,你竟然还问我,什么是大好时光?
这个问题,我哪里能答得上来?但自从你问过了我,我还真是想起了那些早已忘了的好。我也不知道,它是小好,还是大好,也许,对于我来说,就是我的大好时光吧。
我想起的第一个好,是十九岁时去相亲。先不说未婚夫,先说我妹妹。我有个妹妹,脑子不好用,我去相亲她非要跟着。相完了亲,未婚夫骑着车送我们回家,妹妹坐在前杠上,我坐在后座上。正好是冬天,月光下,地里的麦苗正泛着青,真是好看得很。未婚夫跟我说起了外面的世界,比如商场、外国人和他当兵的洛阳,后来,他还给我背了一首诗,这首诗,一字一句,被我记得死死的,这辈子都忘不了:“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这世上的事,当然不是只有好,对不对?母亲病了,我把家里的稻田卖了付药费,可母亲还是死了。幸亏未婚夫写了信来,让我带上妹妹去投奔他。接到他的信,我真是悲喜交加,拿出了压箱底的一块布,给我和妹妹分别做了一套衣服。妹妹穿上新衣服,又听说要坐火车,欢喜得要命。看见她在笑,我就觉得很好。
可是,我能看见的好,就到这里了。要去洛阳,火车要经过很多小县城。快到一个县城时,火车停下了,好多人从车窗里爬出去,在铁轨边活动一下手脚。我一觉醒来,不见了妹妹,跳下火车沿着铁轨疯找,终于在铁路桥底下的马路边看见她,她已经昏死了过去,怎么叫都叫不醒。
妹妹在医院昏迷着,为了掏得起治疗费,我把自己给嫁了出去,没有去洛阳。妹妹出院时,我挺着肚子去接她。她听说我会生一个孩子,本来蹦蹦跳跳地走着,突然就停了下来,把耳朵贴在我的肚子上。她说她想做我的孩子,叫我妈妈。你说,这样的时候,是不是大好时光?
那个夏天,天快黑的时候,妹妹不见了。我知道,妹妹喜欢一个人跑到城外的小河边去看萤火虫,我就带上儿子去找她,没找见她。这时,一片萤火虫从麦田里飞过来,停在儿子的头顶上,儿子欢喜得要命,站在那里,一步都不敢动。我们两个人,站在萤火虫的底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我突然想起了当年未婚夫背给我听的那首诗,一字一句地,我背给儿子听:“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那个夜晚,你说,是坏还是好呢?
修文老弟,我们有缘在这招待所里相识,你没嫌弃我,叫我这服务员作大姐,我实在是感谢你。拉拉杂杂地写了这么多,为的是劝你一句;剧本还是要写下去,就像我,只要我还在这世上活一天,妹妹,我就要找下去。
(乙)
艳梅大姐,你好!
读完你的信,我要告诉你,那部《大好时光》早就跟我没了关系。那以后,我还是兴致勃勃地上门,唾沫横飞地讲故事,最后,门被关上,人被推出来,弯腰,低头,捡起散落一地的剧本大纲,活成了街头的一只丧家犬。
恰好,听说一个朋友在黄河边策划一场实景演出,我便又拎着行李箱,找上了门去。那天我从渡口出来,天已经断黑,黄河,河滩,旷野,都被无边的漆黑给罩住了,我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河滩上。这时,凭空多出了一道光来,越过黄河,直直地落定在我身前。我看向黄河对岸,发现冬天的夜幕里站着一个模糊的身影,他的头顶上,顶着一盏矿灯。虽说岸分南北,我却有了同路人,凭借那雪亮之光,我向前狂奔了几步,嘶吼出几句感谢的话,他似乎应了一声,似乎什么也没说。
突然,就在我的身前,那束探照过来的光,对准一个所在,再不动弹。我循着那束光看过去,却原来,是一株腊梅,好似拦路的刀客,定定地站在我的正前方。我难以置信,同路人也难以置信。我靠近了这腊梅,它跟我差不多高,开满了黄白相间的花,虬枝耸立,一根根伸向了夜空;我去抚摸了一朵朵花,朵朵凝结着冰碴,像是刀客的儿子,早早便学会了十八般武艺。这时,对岸的人开口了,他嘶吼着问我,眼前是不是腊梅?我连声说是,他又问我,花瓣是什么样子的?花色是什么样子的?我一一告诉了他,没想到,他竟哈哈大笑,隔着夜色,隔着黄河,我也看见他雀跃起来,笑完竟扯着嗓子吼起了歌:“桃花花你就红来,杏花花你就白,爬山越岭找你来,啊格呀呀呆……”
歌词里没有梅花,但彼岸的狂喜还是确切地传到了此岸。黄河,旷野,夜幕,隔岸的陌路人,竟然有如此机缘,在这寒夜旷野中遇见这虬枝耸立的腊梅,也许,这也可以勉强算作未婚夫背给你听的那首莱蒙托夫的诗?
我想是的。艳梅大姐,我和你,你和别人,相逢,又走散,在草芥莽棘中,会听到一首诗,遇见那束光,……这些时光,你要说它是大好时光,它就是大好时光。
7. “妹妹”在来信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8. 作品围绕“大好时光”,以来信和回信结构成文,请赏析其构思之妙。
9. 文中三次提及未婚夫背的那首诗,请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7. 来信叙述了妹妹相亲跟着、穿上新衣服和“想叫我妈妈”这些“好”,以及妹妹昏迷、走失等“不好”,展现了好与坏相随是生活常态,刻画了为照顾妹妹愿付出、能担责的姐姐形象。
8. 作品围绕“什么是大好时光”选材组材,来信回忆了相亲听诗、母亲病死、妹妹意外等生活中的坏与好;回信详写“我”与陌生人因一束光邂逅而开怀,借助书信对话呈现人生困境中的温馨,给出了懂得珍惜彼此、品味美好就是大好时光的答案。
9. 诗来自于艳梅相亲时的美好印记,再呈现于与儿子共享萤火虫的好时光,如同“我”与陌生人共赏腊梅的美好,启示我们“好时光”来自对人性温情、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突显生活的诗意带给人超越困境的力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需要从来信中找到写“妹妹”的内容,分析这些内容展现了什么,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什么作用。
如“我……是十九岁时去相亲。……我有个妹妹,……我去相亲她非要跟着”“妹妹穿上新衣服,……看见她在笑,我就觉得很好”“……她说她想做我的孩子,叫我妈妈。你说,这样的时候,是不是大好时光”,这里写到妹妹跟着“我”去相亲,妹妹穿上新衣服非常开心,妹妹想做“我”的孩子,这些内容都展现了生活中的“好”;
如“我一觉醒来,……终于在铁路桥底下的马路边看见她,她已经昏死了过去,怎么叫都叫不醒”“那个夏天,天快黑的时候,妹妹不见了”,这是写妹妹的昏迷和失踪,这些内容展现了生活中的“不好”;
综合来看,这些“好”与“坏”是相随的,所以写妹妹的内容展现了生活中好坏相随这一常态。再看写妹妹的内容对于塑造“我”这个姐姐形象的作用,从“我”带着妹妹相亲,给妹妹做新衣服,带着妹妹投奔未婚夫以及寻找走失妹妹等内容可以展现出身为姐姐的“我”愿付出、能担责的形象特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构思特点的能力。
从文章整体来看,先写来信,来信中先提出“什么是大好时光”这个问题,接着用“我还真是想起了那些早已忘了的好……对于我来说,就是我的大好时光吧”引发回忆,引出生活中的好与坏,如“我想起的第一个好,是十九岁时去相亲”是好,如“母亲病了,我把家里的稻田卖了付药费,可母亲还是死了”是坏,如“幸亏未婚夫写了信来,让我带上妹妹去投奔他”是好,如“我一觉醒来,不见了妹妹”是坏,如“她说她想做我的孩子,叫我妈妈。你说,这样的时候,是不是大好时光”是好,如“那个夏天,天快黑的时候,妹妹不见了”是坏,通过来信展现了生活中的好与坏。
接着文章又写了回信,回信先略写自己剧本遭拒的“坏”,接着详写自己在黄河边邂逅的“好”:“凭空多出了一道光束,……顶着一盏矿灯”“他竟哈哈大笑,隔着夜色,隔着黄河,我也看见他雀跃起来,笑完竟扯着嗓子吼起了歌”,两个陌生人因为一束光邂逅而开怀;回信的最后以书信对话的方式呈现了人生困境中的温馨,并以“这些时光,你要说它是大好时光,它就是大好时光”给出了“大好时光”的答案,回答了一开始提出的“什么是大好时光”这一问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第一次提及这首诗歌是在艳梅相亲结束未婚夫送艳梅和妹妹回去的途中,这次相亲之于艳梅是美好的时光,展现了爱情之美,而在这美好时光中,未婚夫给艳梅朗诵了这首诗歌,所以,诗来自于艳梅相亲时的美好印记;
第二次提及这首诗歌是在艳梅和儿子共享萤火虫的时刻,“一片萤火虫从麦田里飞过来,……我们两个人,站在萤火虫的底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我突然想起了当年未婚夫背给我听的那首诗,一字一句地,我背给儿子听:……”,母子二人共享萤火虫的好时光,展现了自然之美、亲情之美;
第三次提及是在回信中“我”与陌生人因为一束光邂逅而开怀,“歌词里没有梅花,但彼岸的狂喜还是确切地传到了此岸。黄河,旷野,夜幕,隔岸的陌路人,竟然有如此机缘,在这寒夜旷野中遇见这虬枝耸立的腊梅,也许,这也可以勉强算作未婚夫背给你听的那首莱蒙托夫的诗”,展现了人情之美;
综合来看,三次提及那首诗都是人生的“好时光”,而这“好时光”与人性温情、自然景象有关,这就启发读者,人生的“好时光”来自对人性温情以及自然之美的感受;无论是来信中的“艳梅”,还是回信中的“修文”,都遭遇了生活中的“坏”“困境”,而这些美好、诗意给了他们超越困境的力量。
(三)(7分)
阅读以下诗歌,完成小题。
张谷田舍
唐·储光羲
县官①清且俭,深谷有人家。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②碓:用来春米谷的器具。③稔:庄稼成熟。
10. 这首诗歌的体裁是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出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的描绘。
B. 颔联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天图景。
C. 尾联的“自说”即“作者说”,说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富足安乐的生活。
D. 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12.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喧”“倚”二字的妙处。
【答案】10 五言律诗
11. C 12. ①“喧”“倚”两个动词分别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方面展现了农民们舂米与采桑场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新可喜、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劳动生活的赞美;③以及看到农民安居乐业的喜悦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古诗体裁大体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是古代的“自由诗”,一般分为四言诗、五言古体(五古)、七言古体(七古)、杂言体。
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是古代的格律诗,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本诗共有八句,每句五个字,二四六八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符合五律特征。所以这首诗歌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C.“‘自说’是‘作者说’说,说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十分富足安乐的生活”分析错误,“自说”为农人说,“酒可赊”说明生活并非十分富足。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1)“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写春水涨满了山涧,哗哗地流淌着;设在溪岸上的水碓,不停地转动、起落,发出喧闹的声音。采桑的梯子靠在碧绿的桑树上,稍微有点儿倾斜。这两句从听觉与视觉两个角度描写农人们愉快地舂米与采桑的劳动场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新可喜、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2)采桑要用梯子,足以说明桑树的丰茂,叶子的肥硕,也预示蚕茧的丰收。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劳动生活的赞美;
(3)一“喧”字,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唱着一首五谷丰登的歌。“倚”,斜靠的意思,是说诗人步入桑树林,看到一架架木梯子斜靠在桑树旁边,农民们正忙碌着采摘桑叶。抒发了诗人看到农民安居乐业的喜悦之情。
(四)(11分)
阅读下本,完成小题。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3. 解释加点字。
(1)虫尽靡( ) (2)细疏其能( )
(3)无出其右者( ) (4)抚军亦厚赉成( )
14. 翻译句子。
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15. “异史氏曰”这段评论主要表达了哪几个观点?
【答案】13. ①. 倒下,失败 ②. 分条陈述 ③. 较高的位置或等级(古人以右为尊) ④. 赠送,赏赐
14. 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没有忘记好处的由来,不久,县官也凭借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
15. ①劝谏封建君王要小心行事,以民为本;②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思想;③指出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1)靡,倒下,失败。句意:所有的蟋蟀都被斗败了。
(2)疏,分条陈述。句意:详细地分条陈述它的本领。
(3)右,较高的位置或等级(古人以右为尊)。句意:没有人超过他。
(4)赉,赠送,赏赐。句意:巡抚也重赏了成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大”,十分,更加;“所自”,由来,来源;“无何”,不久;“以”,凭借。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段话是作者对故事的评论,这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
第一,从官贪虐吏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
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思想;
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
参考译文: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详细地陈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
我(蒲松龄)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唯独这个叫成名的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五)(8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炳炳,如锦工绣女之,矜夸采色也。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疾痛患难之人,虽置之丝竹华宴之场,不能易其呻吟而作欢笑。此声之所以肖其心,而文之所以不能彼此相易,各自成家者也。今舍己之所求,而摩古人之形似,是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西家偕老之妇,亦学其悲号;屈子自沉汨罗,而同心一德之朝,其臣亦宜作楚怨也。
(选自《文史通义·文理》)
16. 语段开头的第一句话的意思可用一个成语概括,即 。
17. “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说明了写文章必须 。
18. “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的原因是( )
A. 没有这种生活经历 B. 因为是在醉梦中
C. 没有合适的场合 D. 富贵而无须寒酸求乞
19. 最后一句“其臣亦宜作楚怨也”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话回答);作者对此持__________________态度,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话回答)
【答案】16. 言之有物
17. 以内心的认识、见解为根基
18. A 19. ①. 而同心一德之朝 ②. 反对/否定 ③. 今舍己之所求,而摩古人之形似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
“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的意思是:凡是能成为名言,关键是在于要有内容有内涵。所以可以概括为: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意思是指文章或讲话内容具体而充实。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意思是:古人写文章,都来源于内心的认知和见解。所以说明了写文章必须以内心的认识、见解为根基。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意思是:有钱的公子,即使喝醉了酒或在睡梦中,也不会说出乞丐那样寒酸的话语。
A.是本质特点决定的原因;
B、C、D仅是表象。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屈子自沉汨罗,而同心一德之朝,其臣亦宜作楚怨也”意思是:就好像屈原投汨罗江自杀,而在那些同心协力,品德高尚朝代,臣子们却还去学习他对楚国的哀伤一样不合适。所以,“其臣亦宜作楚怨也”的条件是“而同心一德之朝”。
(2)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3)依据原文“此声之所以肖其心,而文之所以不能彼此相易,各自成家者也。今舍己之所求,而摩古人之形似”可知,意思是:这种表情声音与其心境相符合的道理,正是文章不能相互交换来写的原因,因此大家写的文章都自成一派。如今放弃自己亲身体验的探求,而模仿古人的情形和状况。
所以依据是:今舍己之所求,而摩古人之形似。
参考译文:
写文章的关键,就是要言之有物。古人写文章,都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基础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写得文采飞扬,就像织布绣花的女子一样,不喜欢自夸其锦绣的绚丽颜色一样。有钱的公子,即使喝醉了酒或在睡梦中,也不会说出乞丐那样寒酸的话语。得了疾病或者生活困难的人,即使让他们进入华丽的宴会场所,他们也不会改变痛苦的呻吟而强颜欢笑。这种表情声音与其心境相符合的道理,正是文章不能相互交换来写的原因,因此大家写的文章都自成一派。如今放弃自己亲身体验的探求,而模仿古人的情形和状况,就好像杞梁的妻子,善于哭她死去的丈夫,而西边隔壁家的老妇人,也去学她的样子痛哭一样不合适;就好像屈原投汨罗江自杀,而在那些同心协力,品德高尚的朝代,臣子们却还去学习他对楚国的哀伤一样不合适。
三、写作(40分)
2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句话曾引起不少人的共鸣——懂得了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思考出真理,实践见真知
懂得了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们有智慧的文库,还真可能过不好一生。道理多的是,稍不注意可能成了个小糊涂。钱锺书说过:“书读得再多,如果不加思考,终只是个邮差。”因此在道理满街都是,你我皆可也书的今天,不妨对这些道理加以思考,引以关联,最终进行实践,再可见到人生真知。
道理虽微妙,思考出实质。
随着人民生活越发向好,更多的人开始注重启蒙教育。这固然正确,但随年龄的增长,我们不能只顾知识的输入,也应注重输入后的复盘与化繁为简的过程。所谓道理是一个人在历经千桑万海后结合自身经历再加以包装后得出的结论,而思考的过程恰如删繁就简的妙用,最终实现经验的转化、智慧的嫁接。好比看《齐物论》不可只看游鱼之辩、无为之论,更应看出无为在于有为,有为创造无为的本质;就如同看《美丽新世界》不能只看那片粉红的海洋,也要深知空想乌托带来的噩嚎……道理是否可以属于你,很多程度上在于你是否愿于、敢于、勇于打破思想的懒惰区来实现智慧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和跨越。
空想若不止,境界犹不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有赵括“纸上谈兵”终酿大祸,如今我们又何必做第二个赵括呢?我们学的内容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创造实际价值,激发社会生产力。若是人人空想,那么社会这台巨型机器还能向前吗?君且看瞿秋白民族大义为底本,舍小为公,报效祖国;君且看华罗庆“渠乡虽好,非旧居之乡,归去来兮;君再看当下群众,化二十大指引为信念,积蓄前行的动力……习总书记曾说:“要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可见实践才是将理想蓝图转变为擎天大厦的根本!
思考与实践,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王阳明曾面竹七日,终知“知行合一”才是做人乃至治国的基础。有思考,无实践,是空想者,只悟得了道理却成不了人生;无思考,有实践,是终不成实践家的,只会陷入“多则生乱”的逆流中。
正处新时代的我们,风华正茂,要把握时代给予我们的和平机遇,用思考、实践的舟桨织起我们精彩的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针对“道理与人生”提出两个概念,即“道理”和“人生”,考生需要思考二者的关系。而材料本身也是一个“道理”,它传达的信息大概是很多道理无用,有“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轼)”的意思。比如你从小到大,从父母、老师和书上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在你进入社会以后,发现它们基本没什么用。但是,我们却不能仅仅去怪“道理”本身。因为人,只能是对自己负责。首先,应该明白“道理”是从哪里来的。道理一般源于两大方面,一个是书上记录的道理,一个是长辈传授的道理。两者都是我们的前辈根据自己的经历、实践得出的经验。所以说,“道理”是有用的,非常有价值。如果人类没有这些经验、知识的传承,那人类会一直保持在幼儿的状态,没有发展和进步。但这些“道理”有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左右矛盾,很多“道理”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理”。除了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道理”,这世上的大多数道理都是有其主观性、片面性的一面。这就导致人们在学习、吸收这些道理的时候,其实是在不断加深自己的偏见。
对“懂得了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又是否应该尽听尽信呢?不,实际上,这个“魔咒”是可以破解的。方法主要有两点,一个是“道理”的来源问题,一个是自己的修行问题。两者需要同时进行。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强调不能盲信,没有选择,什么“道理”都往脑子里塞,这就把大脑搞乱了。所以,过不好这一生,不能仅仅去怨“道理”。道理应该活学活用,而且道理要知行合一,听过和做到是两码事。很有道理,但还未尽。
写作时,可以首先阐述“道理”本身,指出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其实都在追寻人生的大道理,“朝闻道,夕死足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然后说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学习、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然的话,就不可能做成功。然后针对材料中这句针对“道理”的话对“人生”进行思辨性论述。若认同材料的话,则可举例比如小孩子也听过甚至懂得很多道理,可他们不能去管理一个国家或企业。其次,则应分析这句话的片面性,指出它把“道理”主观化、狭隘化和笼统化了,也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点为失败人生推卸责任的意思,从而论述我们对待道理不能仅仅是去“懂”,而更应该去“吸收”,去“实践”,唯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质疑道理是否有用。由此,材料可得出最终的为人处世的行为方法:我们要对道理、知识有批判性地学习和吸收。同时,还要坚定地学习、践行一种道理,并以此为根基,然后才能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围绕“道理与人生”的关系展开。关系不一定要表现在文面语词上,但要体现在思考表达上。单独谈“道理”的深刻性或多样性,或者单独谈“人生”个性和不确定性,都是不妥当的。
立意:
1.没有一样道理适用百样人生。
2.人生如水流,道理如河岸。
3.知行合一,形塑自我。
4.通权达变,才是赢家。
5.道理的筋骨需要情感的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