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选修《中古诗散》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祭十二郎文》(10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选修《中古诗散》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祭十二郎文》(10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9 22:3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0张PPT。祭十二郎文韩 愈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学习目标1、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3、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合作探究1 梳理文言知识
2 本文以抒情为主,抒情的特点是什么?
3 文章以情感人, 集中表现什么情感?试以四字句概括。
4 理清本文的脉络及感情作者和背景简介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背景介绍: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
而勇夺三军之帅。——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题解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一、检查预习二、整体感知 此文不拘常格:虽沿用四言,但破骈为散,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写亲人之间的日常琐事,在叙述中抒发苦情与悲情。
整体上按“回忆往事---寄托哀思—再回忆往事—再寄托哀思”展开。一、此文与一般祭文的不同点在哪里?二、追叙往事的情感触发点是什么?
由此分哪几个时段追述了哪些往事来寄托哀思?惊闻噩耗追叙往事寄托哀思触发点少时:成年相依--------相别--------相思--------相隔---------孤苦零丁、骨肉情深聚少离多、悔恨自责惊愕怀疑、凄苦悲伤痛责内疚、沉痛之极时段事情文章结构祭文的开头文字,固定形式。
交代写祭文的时间、情况及致祭的对象。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文章以情感人,文中那些语句集中表现什么情感?试以四字句概括祭十二郎文 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知道依靠形旁为歹,到阴间地下去,引申为不好。声旁是没字省写,合义为死丁为小果实,零为落,取“树上落下小果实”与人合义,形容孤单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含,怀着义通馐,美味食物不久,后来通“逝”死去的长辈赏析文章 1 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要强调身世? (1)作者强调身世孤苦,依靠兄嫂抚养,是为了突出与兄嫂之子十二郎相依为命的情感,以突出十二郎之死带给作者的沉重哀伤。
(2)“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表明十二郎是他这一代的唯一传人,他的生命也因此而非常宝贵;但十二郎壮年死去,令作者尤为哀痛。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又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又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手持戈代表军务取老虎追赶野兽表象,表急.突然。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为乘,万乘指天子的武备,即高官。离开探望住了一年妻子儿女的统称第二年离开成为事实,实现 2 第三自然段写作者与十二郎聚少离多,有何作用? 为下文写哀痛做铺垫。写二人因种种原因,聚少离多,表达了作者因在十二郎生前未能好好照顾他和家人而产生的悔恨、哀伤之情,也突出了突闻死讯的惊讶、痛惜之情。身世家世三别三会抱憾终生 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写的?叔侄深情2.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1---3)忆往事:相依为命,漂泊离合
去年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忧伤形旁上“口”表人,下为“册”简写即谱牒. “司”为声旁兼表宗法,接礼法或宗法册定继承人为“嗣”.健康强壮取消句子独立性离开职守谁知道真实确实表选择纯正明智能为何动词,继承
……的事业确实寿命的长短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者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虽然这样有的精神多久才幼儿儿童希望成长立业近来时常疼得厉害这选择关系连词丧这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在大概将给才来(4---9)抒悲哀:
一悲少强者殁,长病者存
二悲盛德夭嗣,纯明早逝
三悲不从汝死,忧虑后代
四悲不知死因,不明死期
今吾使健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待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从穴乏声,即葬时下棺入穴安慰来接来马上有能力墓地代奴婢临殓,给死人穿衣入棺互相照顾着生活实在是我造成得灾难抱怨什么时候才有尽头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问题:1.概括段意:分哪几个层次写的?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同“享”,鬼神享用祭品。希望(10—12)谋后事:接其妻儿,
迁葬祖坟,抚养子女
一(1---3)忆往事:相依为命,漂泊离合二(4---9)抒悲哀:
一悲少强者殁,长病者存
二悲盛德夭嗣,纯明早逝
三悲不从汝死,忧虑后代
四悲不知死因,不明死期三(10—12)谋后事:接其妻儿,
迁葬祖坟,抚养子女言有穷而情不终 文章以情感人,文中那些语句集中表现什么情感?试以四字句概括。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至情之文,千古绝调1.叙事于琐细中见沉痛。
本文作者在叙事时不是孤立叙写琐事,而是放在宽阔背景中处理,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联系中见深挚.
如十二郎英年早逝,本身足以使作者十分痛惜,联系两人从小孤苦相依,成年别多聚少,再加家世凄凉,作者三兄早世, 两世一身, 现孙辈惟一的十二郎又逝,岂不悲痛之情更重,更催人泪下吗?
本文特点是直抒胸臆,但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
如上,在絮絮切切诉说家常琐事同时,感情也表达得曲折入微.
再如写与十二郎幼年时孤苦相依的一段艰难生活,特别细致动人;关于生死离别的反复重叠,说而又说的抒情,更显出哀痛至深至切.所以,与其说是写祭文,不如说是诉衷情。2.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感情。
本文虽是直抒胸臆,但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还是运用了多种手法将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
一是从自身幼年讲起而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的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情深谊长;
二是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强调十二郎之死的惨痛之情;
三是不厌其详地写叔侄相会又离别的经过,悔恨自己不该为求禄而使暂时相别竟成永别,以此加深抒发失侄之痛;
四是设想自己年老体弱本应早死,将会使十二郎忧伤万分,反衬出今日自己对十二郎早死的悲痛之情,使感情抒发又加深一层;
五是因为悲痛至极而产生不合常情的想法,想去“从死”,以此来摆脱痛苦,使感情的抒发到达顶峰;
最后,作者以“呜呼!汝病吾不知时”一段,将上述种种悲痛作一总括,使人真正感受到作者“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哀痛之情。3.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本文除借助叙事表达思想感情,还极其准确地借助虚词来表达感情。
   如第5段:一开始连用3个疑问句,引起下文层层抒发极度悲痛之情。句中3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死的事实,反诘语气有力强化了作者震惊程度。接下去几句, 3个“也”“乎”合用,写出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以及不愿相信但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5个带“矣”的句子,迫使作者由疑而信,不得不信,写出了作者哀痛不已心情。最后,作者无力摆脱悲哀,只好归咎到天、神、理、寿,表示出对这噩耗的万般无奈。
   连用连词和语气词的作用:
   第一.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第二.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要点归纳一、重要虚词 其: 1、其后四年 ,而归视汝。[指示代词“那”] 2、止一岁 ,请归取其孥;[人称代词“他的”] 3、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然后惟其所愿。 [人称代词“我的”]
4、呜呼!其信然矣!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 5、其然乎?其不然乎?[“其……其……”,“是……还是……”,表选择关系。] 6、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表反问语气:难道表选择关系 其他虚词
1、乃:季父愈闻汝之七日 ,乃能衔哀致诚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东野与吾书 ,乃问使者 (才) 2、始:汝之子始十岁 (才,刚) 吾年十九 ,始来京城。(初次) 3、抑: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或者) 4、比:比得软脚病 ,往往而剧。(近来)5、然: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然后惟其所愿。 虽然 ,吾自今年来, 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 (这样) 6、而:死而有知 ,其几何离(如果,表假设) 其无知 ,悲不几时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并且,表并列) 比得软脚病 ,往往而剧。 (表修饰,“往往”是“剧”的状语) 吾年未四十 ,而视茫茫( 却,表转折) 汝不肯来,恐旦暮死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因而,表原因) 二、重要实词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心意) 使建中远具时羞(备办)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谋生)
请归取其孥(家眷) 吾去汴州 ,汝不果来(实现) 将成家而致汝(安家)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骤然) 吾不可去 ,汝不肯来(离开职守)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悲哀) 未可以为信也。(真实)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继承家业) 不克蒙其泽矣(能/继承/福泽)
所谓理者不可推(天理、自然规律)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没多久) 又可冀其成立耶(希望) 比得软脚病 ,往往而剧(严重)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墓地) 吾实为之 ,其又何尤(责怪、怨恨)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没有心思) 敛不凭其棺 (靠着) 窆不临其穴。(下葬)词类活用乃能衔哀致诚 不省所怙汝又不果来莫如西归而视茫茫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苍苍者欲化为白矣然后惟其所愿长吾女与汝女名,诚意动,实现,成为现实名,父亲状,向西名,视力动,继承事业名,愿望使动,使……长大名,尽头名,灰白的头发;白发三、重要句式惟兄嫂是依。(只依靠兄嫂。“依”的宾语“兄嫂”前置。构成“唯……是……”格式,“是”起提宾作用。成语“唯才是举”、“唯你是问”、“惟利是图”都是这种格式。)
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是做梦呢?还是传送的消息不确实呢? ) 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以上两句是选择复句,构成“其……其……”格式。)
状语后置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省略句吾念汝从于东吾著名悼亡诗词欣赏 悼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特殊题材。以此为题材的诗词中,有许多以真情动人的名作,诗人们抒发哀痛之情,感叹人生的短促、春花秋月的倏忽即逝、相聚时光的宝贵,吟唱出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歌谣…… 哭李商隐(其二)    (唐)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wǎn,弯曲)  九泉莫叹三光隔, 又送文星入夜台。
(三光:日月星;夜台:人死后去处)离 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缘:因为) 李煜悼亡诗二首
书琵琶背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
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  
(侁shēn,匆匆奔走。难胜数缕绦:憔悴瘦弱,以至于难以承担身上很轻的衣物。凤尾,乐器的末端。檀槽,檀木制成的琵琶、琴等弦乐器上架弦的槽格。)梅 花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
谁料花前后, 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
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蛾眉:代指女子,作者怀念之人,即大周后娥皇。东君,传说中的春神。)
江城子
苏轼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阊门chāng苏州古城之西门) 沈园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惊鸿照影,出自《洛神赋》,比喻女子姿态优美,在此表达对唐婉的怀念。)? 梦游沈园
陆游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蝶恋花 (以下作者均为清代词人纳兰容若)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三国时荀粲的妻子冬天得热病,荀粲不惧寒冷,自己到室外冻凉身体,为妻子消热。此处意思是:如果妻子能重生,二人的感情永恒,自己将不惜一切去爱护妻子。) 无那(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减字木兰花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gāng油灯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青衫湿遍 悼亡》节选)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重泉(九泉)若有双鱼(书信)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节选)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沁园春》)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王国维《人间词话》)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
(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感人原因探究 运用第二人称,用直接对话的方法,就像是在和侄子促膝谈心。 多用虚词,句式缘情所需,化骈为散,情感起伏,抒情自然。 叙琐事抒真情,现在与过去穿插,叙事中蕴含浓浓情感。 情感丰富动人,有失亲悲痛与深深自责,又融合宦海感慨。 文章的气脉是一种骨肉至情,其贯串始
终。语言质朴自然,而又婉转细密。小结课外延伸参考译文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