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8 19:1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据《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伯手下)射王中肩。”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周王室权威强化 B.诸侯间纷争不断
C.分封制走向崩溃 D.宗法制逐渐瓦解
2.大禹治水,联合各部落的力量,“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据此可知,大禹治水( )
A.利用早期国家的管理功能 B.依靠血缘亲情加强部落联系
C.促进分封制度的普遍流行 D.依托奴隶制国家的政权建设
3.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肯定了汉初分封同姓诸侯
C.肯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4.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最初的“族”指氏族,周代则指宗族。到春秋战国时期,“编户齐民”逐渐走上社会舞台,所谓“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这说明到春秋战国时期( )
A.社会成员趋于平等 B.宗法血缘体制解体
C.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5.在秦代,以下官吏不由中央直接任命的是
A.御史大夫 B.郡守 C.县令 D.啬夫
6.下表是《海昏侯刘贺家族谱系表》,由此可见
A.刺史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B.汉代贵族政治得到加强
C.分封皇室宗族是专制皇权的体现
D.汉代政治制度随意性强
7.《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材料主要体现了周王
A.重视王畿之地的经营 B.酬报开国辅臣的功绩
C.欲行德政的贤明形象 D.开疆拓土的集权统治
8.荀子开宗明义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应得到矫正,实现“化性起伪(变化先天的本性,只起后天的人为)”。同时他还指出:“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荀子这一观点( )
A.蕴含着鲜明的儒家民本思想 B.强调了礼法的教化作用
C.迎合了平民阶层的利益诉求 D.旨在构建社会等级制度
9.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可巧)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弯理脉,川谷之象也。”该主张
A.警示君主应该顺应民意 B.总结自然规律的特点
C.宣扬加强君权的合理性 D.阐释天人合一的思想
10.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其认为忠孝之道是维 护汉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汉代以忠孝治天下
A.践行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 B.确立了三纲五常的等级观
C.形成了重德才的察举制度 D.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1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①王位世袭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中央集权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颁行《左官律》,规定官吏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左官罪”,依《左官律》追究刑事责任;《汉书·诸侯王表序》引服虔说:“仕于诸侯为左官,绝不得使仕于王侯也”。汉武帝此举( )
A.反映出封建官僚政治已经成熟 B.标志着儒家思想开始法律化
C.意在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致力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13.汉初以陆贾为代表的儒生,针对秦朝政策针砭利弊,客观评判。汉中期以后,儒生对秦朝统治全盘否定,视其为“王道”敌人。此变化( )
A.折射了对秦焚书坑儒的仇视 B.促进了尊崇儒术的形成
C.反映了政治历史观念的改变 D.有利于制度变革的落实
14.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15.老子在《道德经》中抨击社会现实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对此,他主张统治者
A.实行仁政轻徭薄赋 B.实行法治树立权威 C.小国寡民淡泊自然 D.无为而治任民自化
16.孔子说,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他自称讲学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取得参与政治的条件。孔子的这一主张
A.体现了儒家报效国家的责任感 B.推动了春秋时期教育平等实现
C.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德治”观念 D.受到了当时各国国君普遍欢迎
17.“万岁”是古代中国皇帝的代称,始于汉武帝,后来礼颂皇帝时,都要用“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敬辞。这反映了统治阶级意在
A.确立君主独尊地位
B.凝聚贵族统治力量
C.强化皇权主义思想
D.突出儒学正统地位
18.西周时“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井田制度走向崩溃 B.铁器牛耕的使用
C.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D.封建制度的确立
19.墨家认为劳动人民从事音乐活动会耽误生产,制造乐器会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法家认为音乐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奖励耕战政策的推行。两者对音乐的认识反映了( )
A.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 B.礼乐制度全面崩溃
C.代表阶级利益的不同 D.诸子百家相互攻击
20.下列哪个成语与韩信有关 ( )
A.指鹿为马 B.奇货可居 C.一饭千金 D.投笔从戎
21.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图书体裁,记录了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图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与下列制度有关的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察举制
22.孟子认为,要让百姓做到“养生丧死无憾”,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制民恒产的问题,即把人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下列主张体现上述思想的有
①“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也。”
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④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3.春秋时,晋史官蔡墨提出了“物生两命”的命题,意即事物是由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他还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重要政治结论。下列观点中,与此观点相类似的是( )
A.“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逍遥” B.“天行有常”;“事异则备变”
C.“弱者道之用”;“不法其故” D.“制天命而用之”;“尚贤”
二、材料分析题
24.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是推动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指出秦朝解决这一困局的措施。
(2)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门的共同点是什么?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前280—前233)是法家代表人物。他把历史发展明确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并且认为一个时代比一个时代进步。韩非子认为“世异则事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他还认为“事异则备变”,居今之世而重复过去的办法是愚蠢可笑的。韩非子的这种观点,对秦汉以后的历史进化思想有很大影响。
材料二 章太炎(1869—1936)是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中别具一格的史学家。他很早就重视史学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1902年后,他深感对中国历史重新研究的必要,提出了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而编写《中国通史》的系统主张。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中,他更明确提出了“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的主张。这里所谓的“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他强调,民族主义“如稼穑然”,依存于“史籍”,能起灌溉作用。如“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宋衍申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子的历史观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章太炎的史学观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史学研究的认识。
三、论述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上,众多家族有大批族裔迁居台湾和南洋,这在族谱中有甚多记载。闽南硫瑭戴氏修谱章程明确规定:“凡属维清公派下裔孙,不管分布于何处,都应尽量稽查,编教入谱,芳名永存,力争把失误、遗漏降到最低限度。”家族修谱,大多把“凡例”作为具体准则,涉及台湾和南洋族裔载录,同样依照“凡例”。尽管“凡例”有所不同,录的族裔信息略不尽相同,却要把基本要素记录清楚。泉州安溪《二房参镇罗黄氏族谱》记载黄珩父子事迹:黄,国彦子。年未弱冠,往台经商,粒积成家,旋归聘娶,就田中营建厦屋,傍筑书斋,杖乡杖朝之余……南安罗东《炉峰潘氏族谱》,在台族裔潘伟仲,为渡台宗亲提供居住地方,还给田地耕作。南安华美《蓬岛郭氏家谱》载,在台族裔郭严明,为渡台宗亲建厝让其安身。
——摘编自吴绮云《粤族谱的特殊史料价值》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D
6.C
7.C
8.B
9.D
10.D
11.C
12.C
13.C
14.A
15.D
16.A
17.C
18.B
19.C
20.C
21.B
22.D
23.C
24.(1)原因: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措施: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秦始皇让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以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机构,分割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
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25.(1)韩非子:历史进化论,否定先王史观。
背景:小农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法家变革思想的影响战国变法活动盛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2)评价: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观为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服务于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激发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激情受传统经学的束缚,章太炎无法真正科学地解释中国历史。
(3)认识:史学研究为现实服务解放学术思想吸取各家所长与时俱进等。
26.
角度 信息来源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家族宗谱 族谱是同宗共祖的血素群体专载本姓本族世系发展与先人事迹的史类文献,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家族发展史。其力求完整记录所有族谱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材料内容 修谱章程、“凡例"。 可用于研究古代谱牒体例、撰写风格等。 家谱是记录同宗共祖血亲集团的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谱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史料价值是其他任何文献都无法取代的。
“往台经商,粒积成家”“就田中营建厦屋,傍筑书者斋"。 可用于研究族裔迁移台湾及在台湾创业的历程。
“为渡合宗亲提供居住地方,还给田地耕作”“为渡台宗来建厝让其安身”。 可用于研究台湾族裔与祖地的密切联系,血浓于水的乡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