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一、选择题
1.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中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这表明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是( )
A.独具一格B.辉煌灿烂
C.东西交融D.开放包容
2.《拉丁美洲史稿》书中提道:“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 )
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
C.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3.[2023·山东滨州期中]右图为古代亚述帝国王宫大门常见的雕刻,由人首、鹰翅和牛身构成,代表当地最强大物种组合。据此可以得出亚述帝国( )
A.推崇专制B.宗教色彩浓厚
C.崇尚法治D.人文色彩强烈
4.[2023·山东枣庄检测]作为美索不达米亚法系的代表,《汉谟拉比法典》提到了两个法律阶层——人和既非“人”也非“奴隶”的人,前者侵犯后者的处罚较轻,后者侵犯前者则处罚较重。由此可知,该法典( )
A.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实用价值
B.摆脱了宗教因素的影响
C.加强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D.体现了刑法的残忍与严苛
5.1997年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当今东亚社会,正在发展……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作者意在说明( )
A.世界文明应具有多元性
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一体化
C.东亚社会引领世界发展
D.两极对峙格局下东西方对抗趋缓
6.据《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 )
A.反映城邦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
B.反映了两河流域人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C.反映了王权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D.表明专制帝国统治者威严至高无上
7.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
B.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同源
C.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各国
D.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8.《十二铜表法》规定,债务人若无力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债权人可以把他卖至第聂伯河以外的任何地方。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保护私有财产
B.缓和阶级矛盾
C.废除贵族特权
D.维护平民利益
9.在古代印度规定,贱民出门要敲击瓦罐,路上行人就会像要避开臭水沟一样纷纷躲在路旁。同样是人,他们却被看成是不可接触的“贱民”,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不到的地方。这样的情景是由于 ( )
A.古代印度社会长期分裂
B.古代印度受多种宗教影响
C.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
D.古代印度人多数信奉佛教
10.某历史活动课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万叶集》与《源氏物语》、大和绘与浮世绘及假名字母,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 )
A.俄罗斯文化 B.朝鲜文化
C.印度文化 D.日本文化
11.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即位后,“开始收复所失去的帝国领土,并且复兴帝国最伟大的智力成就……使之永载史册”。其完成的“智力成就”是( )
A.以成文法取代习惯法
B.兴建圣索菲亚大教堂
C.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D.编撰《罗马民法大全》
12.高丽王朝时期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主张完全传承民族文化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二、非选择题
13.[2023·湖北荆襄七地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斑驳陆离、多彩缤纷的,所以,代表人类物质和精神成果之总和的文化也呈多样化的特点。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表现在地域差别上: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环境养育了不同的文化;其次,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时间的差别上: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点;再次,文化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其不同的内涵中:从广义上看文化,则文化包罗万象;从狭义上看文化,则文化仅仅是精神产品;上层文化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和社会精英的活动,下层文化反映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所有这些都说明文化是多样性的。
——摘编自董小川主编《世界文化史》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古代史的具体史实,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一、选择题
1.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中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这表明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是( )
A.独具一格B.辉煌灿烂
C.东西交融D.开放包容
解析:据材料“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中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可知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是东西交融,故选C项;独具一格说明文化独特,而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文化融合东西的特点,排除A项;拜占庭文化确实辉煌灿烂,但是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开放包容是拜占庭文化的特点,但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文化兼容东西的特点,排除D项。
2.《拉丁美洲史稿》书中提道:“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 )
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
C.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因美洲文明远离古代世界文明中心,难以吸收借鉴先进文明,故生产方式和文化较为落后,体现出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非是强调欧亚文明先进,排除A项;材料与西方侵略美洲无关,强调的是美洲落后的原因,排除B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C项。
3.[2023·山东滨州期中]右图为古代亚述帝国王宫大门常见的雕刻,由人首、鹰翅和牛身构成,代表当地最强大物种组合。据此可以得出亚述帝国( )
A.推崇专制B.宗教色彩浓厚
C.崇尚法治D.人文色彩强烈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首飞牛石雕是亚述帝国王宫大门上常见的雕刻,由人的脑袋、鹰的翅膀和牛的身体构成,代表着当地最强大物种的集合。它既是王宫的守护神,又是国王权力的象征,故选A项。
4.[2023·山东枣庄检测]作为美索不达米亚法系的代表,《汉谟拉比法典》提到了两个法律阶层——人和既非“人”也非“奴隶”的人,前者侵犯后者的处罚较轻,后者侵犯前者则处罚较重。由此可知,该法典( )
A.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实用价值
B.摆脱了宗教因素的影响
C.加强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D.体现了刑法的残忍与严苛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律中提到两个法律阶层,两者法律地位差别极大,可知该法典加强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汉谟拉比法典》的具体实践,不能推断出该法典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实用价值,排除A;材料并未反映《汉谟拉比法典》制定的原因,故无法得出其摆脱了宗教因素的影响,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刑法部分的内容,排除D。
5.1997年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当今东亚社会,正在发展……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作者意在说明( )
A.世界文明应具有多元性
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一体化
C.东亚社会引领世界发展
D.两极对峙格局下东西方对抗趋缓
解析:东亚社会正在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这说明世界文明应该具有多元性,故选A项;世界文明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而非一体化,排除B项;东亚社会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但不是东亚社会引领世界发展,排除C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排除D项。
6.据《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 )
A.反映城邦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
B.反映了两河流域人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C.反映了王权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D.表明专制帝国统治者威严至高无上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王权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故C项正确。
7.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
B.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同源
C.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各国
D.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中“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故A项符合题意;西方文化的渊源是雅典文明,阿拉伯文化是伊斯兰文明,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是说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故C项不符合题意;阿拉伯数字来源于印度,故D项错误。故选A项。
8.《十二铜表法》规定,债务人若无力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债权人可以把他卖至第聂伯河以外的任何地方。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保护私有财产
B.缓和阶级矛盾
C.废除贵族特权
D.维护平民利益
解析:据材料 “债务人若无力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债权人可以把他卖至第聂伯河以外的任何地方”可知,《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但这一规定不会缓和阶级矛盾,A项正确,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贵族利益,没有废除贵族特权,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护平民利益,D项错误。
9.在古代印度规定,贱民出门要敲击瓦罐,路上行人就会像要避开臭水沟一样纷纷躲在路旁。同样是人,他们却被看成是不可接触的“贱民”,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不到的地方。这样的情景是由于 ( )
A.古代印度社会长期分裂
B.古代印度受多种宗教影响
C.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
D.古代印度人多数信奉佛教
解析:“贱民”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物,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处于社会的最底层,C项正确。
10.某历史活动课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万叶集》与《源氏物语》、大和绘与浮世绘及假名字母,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 )
A.俄罗斯文化 B.朝鲜文化
C.印度文化 D.日本文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叶集》与《源氏物语》、大和绘与浮世绘及假名字母和日本有关,故选D项。
11.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即位后,“开始收复所失去的帝国领土,并且复兴帝国最伟大的智力成就……使之永载史册”。其完成的“智力成就”是( )
A.以成文法取代习惯法
B.兴建圣索菲亚大教堂
C.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D.编撰《罗马民法大全》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故A项错误;兴建教堂不属于“智力成就”,故B项错误;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并非查士丁尼所独有,故C项错误;查士丁尼对罗马法的主要贡献为主持编纂《罗马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完备,因此本题选D项。
12.高丽王朝时期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主张完全传承民族文化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解析:材料“其礼乐诗书之教……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不必苟同”强调的是高丽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反对全盘吸收中国文化,A项排除;材料中认为“宜法中华”,可知B项错误;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的说法片面,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2023·湖北荆襄七地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斑驳陆离、多彩缤纷的,所以,代表人类物质和精神成果之总和的文化也呈多样化的特点。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表现在地域差别上: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环境养育了不同的文化;其次,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时间的差别上: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点;再次,文化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其不同的内涵中:从广义上看文化,则文化包罗万象;从狭义上看文化,则文化仅仅是精神产品;上层文化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和社会精英的活动,下层文化反映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所有这些都说明文化是多样性的。
——摘编自董小川主编《世界文化史》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古代史的具体史实,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文化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具有多样性。(2分)
阐述:古希腊中心地区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发展起来,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民主政治形成,孕育了古希腊光辉灿烂的文化,例如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喜剧、史学、哲学成就。(5分)
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南为尼罗河谷地,北为地中海,东为红海,西为撒哈拉沙漠。因此古代埃及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较少受到外来入侵。同时,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古埃及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和尼罗河提供的优越生活条件,使得古代埃及成为最早的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古埃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诞生了象形文字、第一部太阳历,建造了金字塔、神庙等。(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