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8 19:1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选择题
1.下表为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率(%) 17.9 19.4 26.4 36.2 47.5
A.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失 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D.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2.2007年1月,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夫人在77国集团会议上发出警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增长最快的社区是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由此可知,当代的城市发展( )
A.导致失业率大为提高 B.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
C.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D.制约了市民生活改善
3.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作“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 )
A.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
C.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
4.1858年是伦敦泰晤士河的“奇臭年”,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水的被单,原本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D.产业结构的调整
5.如下图所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B阶段到D阶段只用了不到50年。其原因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B.处于动荡不安时期
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D.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比重上升
6.下表呈现了中国近代后期城市化发展的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 )
统计时间 城市化率 文献依据
民国初年 21%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1941年
20世纪30年代 28% 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1946年
1949年 17.4% 罗时凡《中国国情大事典》1993年
A.城市化未引起社会关注 B.缺乏城市化的物质基础
C.民国时期研究结论失实 D.城市化受阻于政治环境
7.“1700年时,英国总人口中尚有60%在田野中耕作,而到18世纪末时,只剩不到33%。”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近代交通促进了人口迁移
B.环境严重污染导致了人口死亡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D.工业化发展加剧了耕地的减少
8.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加工毛巾、袜子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
A.城市化进程推动
B.工业化水平提高
C.国际市场的扩大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9.1801—1850年,英国住房压力巨大。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
A.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B.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
C.加速建设福利国家
D.阶级对立的日渐加剧
10.1832年,纽约铺设了第一条用于运行公共马车的铁轨;1863年,第一条由蒸汽机牵引的地铁在伦敦投入运营;1870年,第一条使用蒸汽驱动的城市高架铁路在纽约诞生。这说明当时(  )
A.新型交通方式引领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C.城市生活促进铁路交通创新
D.城市交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11.1854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描写英国工业城镇: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上面冒着长长的黑烟;运河被染得又黑又臭。大街小巷都一个样,里面住的人也差不多,他们在同一个时间上班下班,做同样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今天和昨天、明天没有不同,今年和去年也一样。这表明了(  )
A.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B.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C.城市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D.工业革命中人们没有人生追求
12.1835年,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纽约和新奥尔良的煤气公司,为一些工厂以及少数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40年后,美国的煤气公司达到400多家,但街道煤气照明依然限于大城市,住在小城镇和农场的美国人仍依赖蜡烛和油灯。这反映了(  )
A.美国农村更注重环境保护
B.电的广泛使用造成煤气照明的衰弱
C.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推广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工业发展迟缓
二、综合题
13.某学习小组以“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为课题展开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则高达26.2‰,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1831—1841年间,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从14.6上升到27.2,曼彻斯特从30.2上升为33.8。
——摘编自赵秀芬《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发展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 1832年,曼彻斯特棉纺织家詹姆斯·菲利普·凯出版了《曼彻斯特棉纺织厂工人阶级的道德和身体状况》一书,认为劳工阶层集中居住的这些贫民窟则成为疾病流行的中心。很多工厂的空间里充满灰尘、湿热与有毒气体。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材料三 英国查德威克被认为是“公共卫生观念之父”和英国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1843年发表了《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认为环境卫生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事关全社会每一个人。从1844年开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向社会宣传倡导公共卫生的观念,并且成立了一些机构,如促进清洁协会、城市卫生健康协会等群众卫生组织。1848年,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同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卫生机构——中央卫生署。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卫生法》,标志着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开始建立。政府在各城市建立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并拆除贫民窟建筑,改善工人住房。政府对公共卫生的管理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干预,这对20世纪以后英国实施福利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1)围绕课题,研究材料一,可得出什么结论?并指出其运用的研究方法。
(2)材料二是从什么视角进行课题研究的?
(3)依据材料三,归纳推动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因素。
(4)通过本课题研究,谈谈你的收获。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选择题
1.下表为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率(%) 17.9 19.4 26.4 36.2 47.5
A.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失 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D.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解析:表格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在不断提高,说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促使了城市化进程加快,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乡村发展,无法看出城乡二元结构差别,排除A项;我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 “一五”计划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城市的地区差别以及产业差别,无法看出是否具有不平衡性,排除D项。
2.2007年1月,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夫人在77国集团会议上发出警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增长最快的社区是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由此可知,当代的城市发展( )
A.导致失业率大为提高 B.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
C.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D.制约了市民生活改善
解析:根据“增长最快的社区是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可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贫富差距加大,不是失业率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是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影响,而非城市化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城市化发展是有利于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排除D项。
3.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作“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 )
A.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
C.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
解析: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农业技术的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和技术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圈地运动在15世纪晚期就开始了,排除D项。
4.1858年是伦敦泰晤士河的“奇臭年”,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水的被单,原本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D.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析:材料“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水的被单,原本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表明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城市化进程,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力的提高,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产业的结构调整,D项排除。
5.如下图所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B阶段到D阶段只用了不到50年。其原因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B.处于动荡不安时期
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D.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比重上升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促进了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西方国家的城市化与世界政治格局无关,A项排除;西方国家在二战后处于稳定发展时期,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产业结构,D项排除。
6.下表呈现了中国近代后期城市化发展的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 )
统计时间 城市化率 文献依据
民国初年 21%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1941年
20世纪30年代 28% 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1946年
1949年 17.4% 罗时凡《中国国情大事典》1993年
A.城市化未引起社会关注 B.缺乏城市化的物质基础
C.民国时期研究结论失实 D.城市化受阻于政治环境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而1949年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1949年是解放战争关键的一年,战争影响了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表格中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表明城市化已经引起相应关注,故A项错误;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为城市化奠定物质基础,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民国前期,民族工商业发展较快,城市化率确有一定提高,故C项说法错误。
7.“1700年时,英国总人口中尚有60%在田野中耕作,而到18世纪末时,只剩不到33%。”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近代交通促进了人口迁移
B.环境严重污染导致了人口死亡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D.工业化发展加剧了耕地的减少
【解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使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人增多,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近代交通工具的改进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方便,但不是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期间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在城市而非农村,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未涉及耕地面积的减少,故D项错误。
8.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加工毛巾、袜子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
A.城市化进程推动
B.工业化水平提高
C.国际市场的扩大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解析】城市化进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材料“上海郊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加工毛巾、袜子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的现象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故A项正确。
9.1801—1850年,英国住房压力巨大。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
A.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B.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
C.加速建设福利国家
D.阶级对立的日渐加剧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01—1850年”“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住房紧张,政府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政府对经济大力干预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0.1832年,纽约铺设了第一条用于运行公共马车的铁轨;1863年,第一条由蒸汽机牵引的地铁在伦敦投入运营;1870年,第一条使用蒸汽驱动的城市高架铁路在纽约诞生。这说明当时(  )
A.新型交通方式引领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C.城市生活促进铁路交通创新
D.城市交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铁路交通的创新和发展都出现在城市中,说明当时的城市生活促进了铁路交通创新,故C项正确;新型交通方式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排除B项;“城市交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
11.1854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描写英国工业城镇: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上面冒着长长的黑烟;运河被染得又黑又臭。大街小巷都一个样,里面住的人也差不多,他们在同一个时间上班下班,做同样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今天和昨天、明天没有不同,今年和去年也一样。这表明了(  )
A.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B.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C.城市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D.工业革命中人们没有人生追求
【解析】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故选C项。
12.1835年,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纽约和新奥尔良的煤气公司,为一些工厂以及少数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40年后,美国的煤气公司达到400多家,但街道煤气照明依然限于大城市,住在小城镇和农场的美国人仍依赖蜡烛和油灯。这反映了(  )
A.美国农村更注重环境保护
B.电的广泛使用造成煤气照明的衰弱
C.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推广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工业发展迟缓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的大城市煤气照明普遍,而乡村仍旧使用相对落后的蜡烛和油灯,说明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推广,故C项正确;材料与环境保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电的广泛使用,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工业的发展情况,故D项错误。
二、综合题
13.某学习小组以“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为课题展开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则高达26.2‰,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1831—1841年间,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从14.6上升到27.2,曼彻斯特从30.2上升为33.8。
——摘编自赵秀芬《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发展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 1832年,曼彻斯特棉纺织家詹姆斯·菲利普·凯出版了《曼彻斯特棉纺织厂工人阶级的道德和身体状况》一书,认为劳工阶层集中居住的这些贫民窟则成为疾病流行的中心。很多工厂的空间里充满灰尘、湿热与有毒气体。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材料三 英国查德威克被认为是“公共卫生观念之父”和英国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1843年发表了《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认为环境卫生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事关全社会每一个人。从1844年开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向社会宣传倡导公共卫生的观念,并且成立了一些机构,如促进清洁协会、城市卫生健康协会等群众卫生组织。1848年,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同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卫生机构——中央卫生署。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卫生法》,标志着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开始建立。政府在各城市建立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并拆除贫民窟建筑,改善工人住房。政府对公共卫生的管理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干预,这对20世纪以后英国实施福利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1)围绕课题,研究材料一,可得出什么结论?并指出其运用的研究方法。
(2)材料二是从什么视角进行课题研究的?
(3)依据材料三,归纳推动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因素。
(4)通过本课题研究,谈谈你的收获。
答案:(1)结论:工业革命后,城市死亡率高于农村,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是社会的迫切需要。
方法:案例法、对比法。
(2)视角:从劳工阶层生存环境的角度研究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3)因素:有识之士的呼吁;政府主导(立法);卫生观念提高;城市管理的完善等。
(4)收获: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民生健康(经济发展与民生协调发展);公共卫生发展的重要性;课题研究须选择恰当的方法和视角。(任意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