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选择题
1.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2.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印欧人的大迁徙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3.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的建立( )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
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4.如图是在中国新疆和田地区、楼兰遗址等地出土的少量贵霜帝国钱币。据此可知( )
注:金币正面(右图)周边有一圈古希腊字母;背面(左图)为湿婆站像,站像右边有希腊文“湿婆”字样。
A.和田、楼兰等地是贵霜帝国的辖区
B.当时新疆地区的商品贸易交流频繁
C.贵霜帝国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D.贵霜帝国钱币铸造工艺领先世界
5.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
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6.下表所示为《晋惠帝时代汉族之大流徙》一文中的统计资料(部分)。影响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徙出地 徙入地 流徙之家数 流徙之人数
陕西、甘肃 四川、河南 十万家左右 二十万人
山西 河南 十万家左右 三十万人以上
四川 云南、湖南、湖北 十数万家 六七十万人
河北 山东、河南 一万家左右 五六万人
云南 越南北部 甚众 甚众
汉中 四川、湖南 数万家 数十万人
A.政府政策的组织引导 B.战乱引发的社会动荡
C.江南地区开发的需要 D.民族交融的不断加速
7.公元前6世纪,某一人种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该人种是( )
A.赫梯人 B.希腊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
8.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西欧社会转型的是( )
A.匈奴的迁徙 B.日耳曼人的迁徙
C.印欧人的迁徙 D.大月氏人的迁徙
9.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有赖于阿拉伯语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被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发挥重要作用
10.古希腊神话中,众神各有分工,宙斯作为最高天神,掌握雷电等,并且和众多女神及凡间美女相好,生出了太阳神阿波罗、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等很多天神,也生出了珀尔修斯等人间英雄,这与古代中国的神的形象颇为不同。这体现了( )
A.古希腊神话“神人同行同性”的特点
B.古希腊与古代中国文化的着眼点与侧重点不同
C.中国儒家文化的内敛性与西方文化的开放性决定了二者的不同
D.古希腊人受到宗法制等的影响不深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首领刘渊自称为“汉室之甥”,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也称自己为“大禹之后”,鲜卑慕容氏在追溯其祖先时,称其为“有熊氏之苗裔”。以下对上述材料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各民族首领都认为自己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
B.各民族并不把自己看成是夷狄外族
C.生动表现出各民族文化上的认同感
D.各民族首领都借助与汉族的关系抬高自己的地位
12.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帝国一度流行。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天方夜谭》。这说明阿拉伯( )
A.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明影响广泛深远
C.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 D.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
公元 年代 世界人口 中国人 口估计 中国人口占世界 人口的比例
最高估计数 最低估计数
1 700 1 100 1 400 1 600 1 700 1 800 3.27亿 2.07亿 3.20亿 3.74亿 5.79亿 6.79亿 11.24亿 1.70亿 3.01亿 3.50亿 5.45亿 6.10亿 8.14亿 0.60亿 0.58亿 1.00亿 0.75亿 2.00亿 1.50亿 3.40亿 18.35%—35.29% 27.05% 31.25%—33.22% 20.05%—21.43% 34.54%—36.70% 22.09%—24.59% 30.25%—41.77%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选择题
1.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解析:材料“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说明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侧面佐证中华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中的“全部”太绝对,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与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没有必然联系,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印欧人的大迁徙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解析: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移民导致了以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瓦解,故A项正确;综上所述,排除B、C、D三项。
3.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的建立( )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
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解析:贵霜帝国是大月氏人西迁而建立的,它的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结合材料中在古丝绸之路上发现了该帝国的钱币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中“中亚与欧洲之间”,C项中“中西方文化交流”,D项中“古希腊、罗马”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4.如图是在中国新疆和田地区、楼兰遗址等地出土的少量贵霜帝国钱币。据此可知( )
注:金币正面(右图)周边有一圈古希腊字母;背面(左图)为湿婆站像,站像右边有希腊文“湿婆”字样。
A.和田、楼兰等地是贵霜帝国的辖区
B.当时新疆地区的商品贸易交流频繁
C.贵霜帝国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D.贵霜帝国钱币铸造工艺领先世界
解析:贵霜帝国的货币上既有古希腊字母,也有古代印度文化中的神话人物湿婆,说明贵霜帝国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和田、楼兰地区是古代中国的组成部分,排除A项;通过少量货币无法得出当时新疆地区商品贸易交流频繁,排除B项;题干没有铸币技术的比较,无法得出比较结论,排除D项。
5.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
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解析:据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加速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B项正确;这一迁徙浪潮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这一迁徙浪潮促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C项;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技术,D项所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6.下表所示为《晋惠帝时代汉族之大流徙》一文中的统计资料(部分)。影响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徙出地 徙入地 流徙之家数 流徙之人数
陕西、甘肃 四川、河南 十万家左右 二十万人
山西 河南 十万家左右 三十万人以上
四川 云南、湖南、湖北 十数万家 六七十万人
河北 山东、河南 一万家左右 五六万人
云南 越南北部 甚众 甚众
汉中 四川、湖南 数万家 数十万人
A.政府政策的组织引导 B.战乱引发的社会动荡
C.江南地区开发的需要 D.民族交融的不断加速
解析:根据材料“《晋惠帝时代汉族之大流徙》”和表中的人口流动的信息可知,材料中汉族的大迁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此阶段是中国的社会大分裂和战乱时期,这种战乱的状态成为当时人口大量迁移的主要因素,B项正确;此时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战乱引发的自发流动,而不是政府的组织,排除A项;江南地区开发是人口迁移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C项;民族交融的不断加速是人口流动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D项。
7.公元前6世纪,某一人种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该人种是( )
A.赫梯人 B.希腊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经过一系列征服战争,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故C项正确。
8.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西欧社会转型的是( )
A.匈奴的迁徙 B.日耳曼人的迁徙
C.印欧人的迁徙 D.大月氏人的迁徙
【解析】日耳曼人的迁徙促进西欧向封建社会转型,故选B项。
9.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有赖于阿拉伯语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被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有赖于阿拉伯语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被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将其重新传回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决定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而非文化因素,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直接促成”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排除D项。
10.古希腊神话中,众神各有分工,宙斯作为最高天神,掌握雷电等,并且和众多女神及凡间美女相好,生出了太阳神阿波罗、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等很多天神,也生出了珀尔修斯等人间英雄,这与古代中国的神的形象颇为不同。这体现了( )
A.古希腊神话“神人同行同性”的特点
B.古希腊与古代中国文化的着眼点与侧重点不同
C.中国儒家文化的内敛性与西方文化的开放性决定了二者的不同
D.古希腊人受到宗法制等的影响不深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充满人文色彩,具有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的神更多地体现了等级差异,说明古代中西方文化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故B项正确;A项并未体现出中西比较,排除;神话体系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排除C项;古希腊并无宗法制,排除D项。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首领刘渊自称为“汉室之甥”,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也称自己为“大禹之后”,鲜卑慕容氏在追溯其祖先时,称其为“有熊氏之苗裔”。以下对上述材料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各民族首领都认为自己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
B.各民族并不把自己看成是夷狄外族
C.生动表现出各民族文化上的认同感
D.各民族首领都借助与汉族的关系抬高自己的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各少数民族首领的做法,是为自己建立政权寻找文化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由材料“汉室之甥” “大禹之后”“有熊氏之苗裔”等可知各民族首领都认为自己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故A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由材料可知,各少数民族都在强调其民族文化上的认同感,并不把本民族看成是夷狄外族,都认为本民族与汉族有共同的渊源,故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12.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帝国一度流行。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天方夜谭》。这说明阿拉伯( )
A.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明影响广泛深远
C.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 D.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解析】材料中阿拉伯人吸收了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而编写成《天方夜谭》,说明阿拉伯文明具有包容性,故C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阿拉伯人促进东西方文明传播的中介作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阿拉伯文明对外来文明既有吸收又有创新,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
公元 年代 世界人口 中国人 口估计 中国人口占世界 人口的比例
最高估计数 最低估计数
1 700 1 100 1 400 1 600 1 700 1 800 3.27亿 2.07亿 3.20亿 3.74亿 5.79亿 6.79亿 11.24亿 1.70亿 3.01亿 3.50亿 5.45亿 6.10亿 8.14亿 0.60亿 0.58亿 1.00亿 0.75亿 2.00亿 1.50亿 3.40亿 18.35%—35.29% 27.05% 31.25%—33.22% 20.05%—21.43% 34.54%—36.70% 22.09%—24.59% 30.25%—41.77%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
答案:(1)特点:增长缓慢;具有阶段性;人口数量居世界前列。
(2)经济因素:①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②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③外来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④出现赋税制度变革,人身依附关系松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