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8 19:2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的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2.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 )
A.开眼看世界   B.宣传民主共和
C.思想启蒙   D.托古改制
3.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己,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4.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唐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
A.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
B.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
C.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
D.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
5.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6.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7.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研究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列选项中没有参考价值的是(  )
A.敦煌莫高窟 B.西安大雁塔
C.《诗经》《楚辞》 D.《大唐西域记》
8.朝鲜和日本都是中古时期重要的东亚国家。其共同之处不包括(  )
A.都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B.都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C.其文字都受到汉字的影响
D.都建立幕府政治统治
9.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佛教宣称“人王即是法王”“皇帝即当今如来”。北魏僧人法果曾说:“我非拜天子,乃礼佛耳。”这些言论反映出北朝佛教(  )
A.汲取儒家思想的精髓
B.在中国本土化的倾向
C.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
D.获得君主的倾力支持
10.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1.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在其著作《诸子百家考》中说道:“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B.儒家文化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C.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D.儒家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12.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欧洲文化发展
B.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推动欧洲近代化进程
D.促进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即使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也由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而快速被吸收同化。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大大强化了我国文化的优势,弥补了不足,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居于领先地位。
——摘编自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
围绕材料的整体或局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的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解析: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科技转型”表述错误,排除A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是以经验为主,排除D项。
2.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 )
A.开眼看世界   B.宣传民主共和
C.思想启蒙   D.托古改制
解析:严复是维新人士,其宣传进化论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有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正确;严复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再是开眼看世界的时期,排除A项;严复是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排除B项;进化论思想不属于中国古代思想内容,因此“托古改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3.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己,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解析:根据材料“一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可知,学者张斯桂认为《万国公法》对中国外交有益,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D项正确;A项内容与材料“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己,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当时部分中国人力主融入国际社会,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而非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排除C项。
4.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唐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
A.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
B.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
C.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
D.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
解析:据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可知,既有中国外传的工艺和汉字,也有从外国传入的数字和宗教,故选A项;材料中提到中外间交流不仅有技术而且有文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海外贸易不受重视,排除C项;材料中不只有临近的日本、朝鲜,还有阿拉伯和意大利,排除D项。
5.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制度对日本和朝鲜产生深远影响,并影响到了近代欧洲的文官制度,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全面比较分析当时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A、C两项结论,排除;B项只是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
6.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解析:鲁迅所说的“鹰”等威胁到了出笼后的“小鸟”,这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抨击与鞭挞,所以“鹰”等指的是社会上的旧势力,D项正确;“小鸟”代表的是已经觉醒的女性,排除A项;“笼子”指的是社会的束缚,而非落后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无路”指的是没有女性能够独立生存的社会环境,且1918年君主专制已不再是主流政体,排除C项。
7.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研究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列选项中没有参考价值的是(  )
A.敦煌莫高窟 B.西安大雁塔
C.《诗经》《楚辞》 D.《大唐西域记》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收录了自西周至春秋五百年间三百多首诗歌,《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所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正确。
8.朝鲜和日本都是中古时期重要的东亚国家。其共同之处不包括(  )
A.都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B.都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C.其文字都受到汉字的影响
D.都建立幕府政治统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的东亚,只有日本建立了幕府政治统治,故D项正确;朝鲜和日本的封建时期,都模仿中国唐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两国文字都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排除A、B、C三项。
9.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佛教宣称“人王即是法王”“皇帝即当今如来”。北魏僧人法果曾说:“我非拜天子,乃礼佛耳。”这些言论反映出北朝佛教(  )
A.汲取儒家思想的精髓
B.在中国本土化的倾向
C.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
D.获得君主的倾力支持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佛教将帝王视为法王、如来,视拜天子为礼佛,反映出北朝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倾向,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10.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中朝鲜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发展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A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而且说法不严谨,排除;B、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1.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在其著作《诸子百家考》中说道:“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B.儒家文化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C.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D.儒家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解析】材料“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主要说明孔子的思想在世界各地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
12.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欧洲文化发展
B.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推动欧洲近代化进程
D.促进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主要有: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推动了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这些影响都是欧洲近代化的表现,故C项正确;A、B、D三项属于欧洲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排除。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即使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也由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而快速被吸收同化。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大大强化了我国文化的优势,弥补了不足,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居于领先地位。
——摘编自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
围绕材料的整体或局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中华文化由于其地域性和兼容性而具有顽强生命力。大海、沙漠、高山共同庇护之下的东亚大陆,与外界相对隔离,受到外来冲击较少。历史上即使像蒙古、鲜卑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造自身,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正统,华夏文明的象征。但是中华文化不限于儒家思想,还有法、道、墨家等思想,还有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西方传来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思想传到后来也不是孔学的“原儒”,而是吸收了许多别的思想,如汉代董仲舒将儒学改造成为新儒学。中华文化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海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也可以只从地理环境、人口优势、文化包容等角度拟定论题,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