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
1.(2023·天津南开)1955年拍摄的电影《深山探宝》,讲述了一群资源勘探队员的故事。他们高歌:“哪怕重重的高山,无边的森林,哪怕滚滚的河水道路艰难,我们骄傲地高举着队旗,勇敢地走向生活,为了寻找地下的宝藏,把青春献给祖国。”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经济发展战略激发群众劳动热情
B.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社会共识
C.矿产资源的开采取得了重大成就
D.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基本实现
2.(2023·江苏淮安)1954年宪法最先是中共中央起草,然后是北京500多名高级干部讨论,全国8000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最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00多人又讨论。由此可见,1954年宪法( )
A.制定过程民主严谨 B.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C.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D.近代中国第一部宪法
3.(2023·江苏扬州)20世纪60年代,我国调整工农业比例,从1960年的3.6∶1调整为1965年的1.7∶1。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
B.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C.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D.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2023·四川宜宾)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说道:“自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核物理学家于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这反映出( )
A.科研人员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
B.科学家积极地践行“科教兴国”战略
C.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并举
D.中国科技发展对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5.(2023·江苏南通)周恩来总理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强调:“(我们)本着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旨把会议开好,而不要陷入不利于达成协议的争论;会议应把大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最主要的。”这次会议( )
A.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政治解决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迎来中国同西方国家建交热潮
D.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6.(2023·湖南长沙)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积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据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 )
A.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苏联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D.走中间和平发展道路
7.(2023·山东临沂)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朝鲜战争……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促使中国和美国走向对抗
B.导致了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
C.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瓦解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8.(2023·安徽黄山)1949年6月,投机者通过银元投机,使得人民币兑银元比例从100∶1飙升到2000∶1,造成人民币币值大幅缩水,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人民政府断然采取了强有力巩固人民币的措施。此措施有利于(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探索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C.推动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D.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9.(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共同纲领》第55条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有利于 ( )
A.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B.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
C.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 D.构建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
10.(2023·河南·统考模拟预测)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0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到1957年,我国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发电量达到193.4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年发电量的3.2倍。上述成就表明( )
A.国民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B.有忽视农业的左倾倾向
C.“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D.经济发展过于冒进
11.(2023·福建·校联考三模)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知识分子亲身参与土改后放弃了和平土改的幻想,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高超智慧和伟大力量,并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参加土改的心得体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力。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
A.加强知识分子对新政权的认同 B.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的热情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12.(2023·辽宁抚顺·统考一模)1964年下半年开始,辽宁省的很多企业出现了人员调动、技术援助或整体搬迁的现象,如沈阳东北制药六厂的麻醉药品车间和人员,迁往宁夏中卫县,利用一个下马的铁厂作为厂址进行生产;抚顺铝厂的纯硅车间和人员,迁到贵州都匀,建设成贵州纯硅厂,为机械工业提供纯硅原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
A.说明了辽宁向全国各地援助 B.实现了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
C.是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 D.有利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
13.(12分)(2023·河北邢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只要它们一天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毛泽东还表示,“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施加压力,并从朝鲜半岛南部、中国台湾和印度支那三个方向形成威胁中国大陆的态势。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看到苏联军事力量迅速膨胀,自己却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为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谋求从越南“脱身”,美国转而尝试同中国接近。另一方面,中苏关系的恶化也使美国的这种想法具有实现的可能。而就中国而言,要应对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也需要同美国缓和关系。中美两国都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改善两国关系的谈判,并着手进行准备。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并简述在这些外交政策和方针指导下取得的外交成就。(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6分)
14.(14分)(2023·湖北宜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它是中国第一部对国家体育教育进行细化的学制。它不仅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同时在中学入学试验最低限度标准上,明确提出“小学体育标准测验及格者”方能入学。为了与新学制相匹配,1923年民国政府又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壬戌学制》及《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并规定中小学课程分为国语、算数、历史、英语、体育等科目,学生必须将学分修满方能毕业或继续深造。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改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要求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
——唐文昊《南京国民政府体育教育政策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体育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54年中共中央提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根据这一原则,国家要求在全国各厂矿中,有准备、有计划地逐步推行劳动前后或劳动工作间歇的体操。在全国各机关,要开展在上班前后和工作休息时间的工作操。在农村主要结合当时民兵训练,利用农民的业余时间,推行一定项目的体育锻炼。同时规定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定期举行运动竞赛,进一步推动人民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人民群众患病率不断下降。据统计,衡阳发电厂在开展广播体操后,职工患呼吸疾病、精神不振的情况大有改善,医药费也减少了200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均寿命不断增长,除了科技、医疗等贡献外,也得益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摘编自余敏《建国初期湖南
群众体育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壬戌学制》有关的体育教育措施实行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体育事业的原因及意义。(8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
1.(2023·天津南开)1955年拍摄的电影《深山探宝》,讲述了一群资源勘探队员的故事。他们高歌:“哪怕重重的高山,无边的森林,哪怕滚滚的河水道路艰难,我们骄傲地高举着队旗,勇敢地走向生活,为了寻找地下的宝藏,把青春献给祖国。”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经济发展战略激发群众劳动热情
B.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社会共识
C.矿产资源的开采取得了重大成就
D.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基本实现
[解析] 材料“1955年”“哪怕滚滚的河水道路艰难,我们骄傲地高举着队旗,勇敢地走向生活,为了寻找地下的宝藏,把青春献给祖国”体现“一五”计划时期,人民群众不怕艰难困苦,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A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进行资源开发,没有体现先发展重工业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矿藏开采的信息,但没有体现已取得重大成就,排除C项;1955年,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江苏淮安)1954年宪法最先是中共中央起草,然后是北京500多名高级干部讨论,全国8000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最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00多人又讨论。由此可见,1954年宪法( )
A.制定过程民主严谨 B.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C.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D.近代中国第一部宪法
[解析] 材料信息强调了1954年宪法制定的过程,即最先是中共中央起草,然后500多名高级干部讨论,全国8000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最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00多人又讨论。由此可见,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民主严谨,A项正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排除C项;《钦定宪法大纲》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宪法,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江苏扬州)20世纪60年代,我国调整工农业比例,从1960年的3.6∶1调整为1965年的1.7∶1。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
B.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C.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D.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国家为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调整政策,1965年我国工农业比重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排除A项;当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排除C项;“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四川宜宾)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说道:“自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核物理学家于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这反映出( )
A.科研人员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
B.科学家积极地践行“科教兴国”战略
C.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并举
D.中国科技发展对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解析] 材料“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等信息反映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科研人员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A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B项;材料强调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没有涉及科技发展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江苏南通)周恩来总理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强调:“(我们)本着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旨把会议开好,而不要陷入不利于达成协议的争论;会议应把大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最主要的。”这次会议( )
A.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政治解决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迎来中国同西方国家建交热潮
D.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解析] 依据材料“周恩来”“会议应把大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最主要的”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D项正确;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政治解决,排除A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迎来中国同西方国家建交热潮,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湖南长沙)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积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据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 )
A.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苏联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D.走中间和平发展道路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项正确;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不是倒向苏联,而是倒向社会主义,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要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排除B项;走中间和平发展道路与材料“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山东临沂)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朝鲜战争……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促使中国和美国走向对抗
B.导致了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
C.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瓦解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解析] 材料反映了朝鲜战争使中国确立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建立了军事威信,由此可知,作者意在强调抗美援朝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而不是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的关系,排除B项;朝鲜战争结束时,两极格局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安徽黄山)1949年6月,投机者通过银元投机,使得人民币兑银元比例从100∶1飙升到2000∶1,造成人民币币值大幅缩水,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人民政府断然采取了强有力巩固人民币的措施。此措施有利于(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探索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C.推动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D.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投机者在有些地区倒卖银元冲击了人民币地位的情况,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巩固人民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通过“银元之战”巩固了人民政权,A项正确;题干时间是1949年6月,此时新中国还未成立,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排除B项;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是1950年,题干时间是1949年6月,排除C项;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涉及的事件应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完成的时间是1957年,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共同纲领》第55条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有利于 ( )
A.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B.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
C.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 D.构建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审查国民党政府签订的的各项条约和协定,根据不同情况予以承认、废除、修改或重订,即另起炉灶的方针,有利于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A项正确;材料否定的是国民党的外交,与开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合作无关,排除B项;当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等敌对政策,排除C项;结伴不结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河南·统考模拟预测)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0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到1957年,我国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发电量达到193.4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年发电量的3.2倍。上述成就表明( )
A.国民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B.有忽视农业的左倾倾向
C.“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D.经济发展过于冒进
【详解】根据材料“到1957年,我国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发电量达到193.4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斐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C项正确;题干的时间是“从1953年到1956年”,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并未逐渐失衡,排除A项;材料强调“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不能说忽视农业,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工农业发展的数据不属于冒进,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3·福建·校联考三模)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知识分子亲身参与土改后放弃了和平土改的幻想,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高超智慧和伟大力量,并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参加土改的心得体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力。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
A.加强知识分子对新政权的认同 B.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的热情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高超智慧和伟大力量,并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参加土改的心得体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伟大力量,使他们放弃了和平土改的幻想,这说明土地改革加强知识分子对人民政权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的热情”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3·辽宁抚顺·统考一模)1964年下半年开始,辽宁省的很多企业出现了人员调动、技术援助或整体搬迁的现象,如沈阳东北制药六厂的麻醉药品车间和人员,迁往宁夏中卫县,利用一个下马的铁厂作为厂址进行生产;抚顺铝厂的纯硅车间和人员,迁到贵州都匀,建设成贵州纯硅厂,为机械工业提供纯硅原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
A.说明了辽宁向全国各地援助 B.实现了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
C.是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 D.有利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受国际局势的影响,中国进行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其中三线建设的口号是“备战、备荒、为人民”,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三线建设,非辽宁向全国各地援助,排除A项;当时工业布局并不均衡,排除B项;抗美援朝是在20世纪5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12分)(2023·河北邢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只要它们一天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毛泽东还表示,“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施加压力,并从朝鲜半岛南部、中国台湾和印度支那三个方向形成威胁中国大陆的态势。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看到苏联军事力量迅速膨胀,自己却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为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谋求从越南“脱身”,美国转而尝试同中国接近。另一方面,中苏关系的恶化也使美国的这种想法具有实现的可能。而就中国而言,要应对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也需要同美国缓和关系。中美两国都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改善两国关系的谈判,并着手进行准备。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并简述在这些外交政策和方针指导下取得的外交成就。(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6分)
[答案] (1)外交政策和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答出三点即可)
外交成就:收回了帝国主义从旧中国攫取的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特权,巩固了民族独立地位,维护了主权完整;迎来了同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建交高潮;先后与苏联等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出席日内瓦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取得成功。(答出三点即可)
(2)转变:由敌对走向缓和。
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遭受苏联的威胁;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考虑;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需要。(答出三点即可)
14.(14分)(2023·湖北宜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它是中国第一部对国家体育教育进行细化的学制。它不仅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同时在中学入学试验最低限度标准上,明确提出“小学体育标准测验及格者”方能入学。为了与新学制相匹配,1923年民国政府又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壬戌学制》及《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并规定中小学课程分为国语、算数、历史、英语、体育等科目,学生必须将学分修满方能毕业或继续深造。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改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要求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
——唐文昊《南京国民政府体育教育政策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体育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54年中共中央提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根据这一原则,国家要求在全国各厂矿中,有准备、有计划地逐步推行劳动前后或劳动工作间歇的体操。在全国各机关,要开展在上班前后和工作休息时间的工作操。在农村主要结合当时民兵训练,利用农民的业余时间,推行一定项目的体育锻炼。同时规定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定期举行运动竞赛,进一步推动人民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人民群众患病率不断下降。据统计,衡阳发电厂在开展广播体操后,职工患呼吸疾病、精神不振的情况大有改善,医药费也减少了200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均寿命不断增长,除了科技、医疗等贡献外,也得益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摘编自余敏《建国初期湖南
群众体育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壬戌学制》有关的体育教育措施实行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体育事业的原因及意义。(8分)
[答案] (1)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西方体育教育的影响;有志之士的推动及民族复兴的时代需要。特点:由国家主持推动;身体素质成为入学、毕业的考核内容;课程内容多样化、科学化。
(2)原因:受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体育事业关乎工农业建设及国防安全;国民身体素质较低影响身体健康。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的身体素质,减少了患病率;推动了国民寿命的增长;提高了我国的体育竞争力;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关爱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