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8 20:1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如表为两宋描述农民的诗歌。这些诗歌可用于印证宋代( )
出处 内容
《吴门田家十咏》(其一) 去年一涝失冬收,逋债于今尚未酬。偶为灼龟逢吉兆,再供租约赁耕牛
《视田五首赠八弟无敦》(其三) 薄游废家务,待子营糗粮(干粮)。庄奴不入租,报我田久荒
《砸稻行》 分时往往只论签(竹器),主客四六无偏颇。高低十分早晚禾,就中谁家收最多
A.阶级矛盾的激化 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封建经济的发展 D.自耕农经济的衰退
2.《宋史·食货志》载,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年)“界率赠造(交子),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成都乏用,用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北宋时交子已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B.交子使用范围主要局限于我国西部
C.交子已丧失信用和流通功能 D.北宋政府缺乏有效管控货币发行量的体制
3.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这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不利于君主专制 B.容易导致地方割据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一定程度限制皇权
4.根据《辽史·太祖纪》记载,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室韦诸部,这些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部族在辽建立初期多被太祖征服,俘虏中有大量有伎艺者。这( )
A.推动了契丹文化事业的发展 B.体现了中原华夏文化的先进
C.造成了辽代治国能力的下降 D.阻碍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
5.陆九渊在《与张元鼎书》一书中,针对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评论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这一现象( )
A.缓解了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 B.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C.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多元发展
6.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入住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同样金人也未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一现象( )
A.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B.说明了夷夏观念开始瓦解
C.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D.反映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7.下图为隋唐大运河与元代大运河的对比图。从图中可知,元代把隋唐大运河从人字形改成了直线,这种改动反映了
A.政治中心转移 B.航海造船技术进步
C.经济重心南移 D.山东沿海经济崛起
8.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
A.社会背景的需要 B.本人经历的体会
C.历史经验与教训 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提到,都市化是宋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城市人口增长后,高雅文化开始呈现市民化倾向……平民格外重视生活水平而对戎马生涯不屑一顾……都市的娱乐方式也兴盛起来,都市的生活是自由而奢华的。据此可知,宋代
A.已经完成了城市化
B.重文轻武影响渐深
C.平民生活高于前朝
D.高雅文化趋于低俗
10.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官方管理 B.市场已经遍布城镇乡村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
11.有学者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该学者强调的是宋代
A.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皇权已经超越相权 D.世袭制度得以终止
12.下列城市中因皇帝年号而得名的是
A.长安 B.成都 C.开封 D.绍兴
13.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4.地图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载体。观察古代浙江及附近地区行政图,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②③① D.③①④②
15.“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它”是指( )
A.西汉郡国制 B.北宋的通判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16.北宋时期铜钱铸行量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神宗熙宁末至元丰初年(1077年前后),铜钱岁铸行量达到了600万贯。铜钱之外,铁钱也在很大区域内流通。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宋代
A.国家货币体系混乱 B.通货膨胀问题严重
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17.如图为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元朝开辟图中运河航线、海运航线的主要目的是
A.征调南方财赋 B.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C.传递官方文书 D.促进南北文化交流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
A.形成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官方在边界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C.专业化的商业市镇崛起 D.纸币作为主币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19.金朝猛安谋克的编制,实际是将已经存在的认同单位——传统的部族改造为新建立的金政权的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这既是对此前女真人认同的认可,又体现着以地缘组织人民。金朝的这一做法( )
A.构建了政权的法理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C.体现出鲜明的国家特征 D.彰显出儒家文化的影响
20.元末,许有王在(陕西行中书省题名记》中云:“世皇(元世祖)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据此可知,元代
A.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B.中央与地方实现了权力制衡
C.行政建制适应了统治需要 D.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效能低下
21.下图为元朝元钞与白银、黄金比价变化趋势图,由图可知元朝
A.一直在增加纸币发行量 B.对经济的控制迅速加强
C.通货膨胀速度不断加快 D.后期面临严重财政危机
22.宋人林之奇在《墨染丝》中写道:“缫丝自喜如霜白,输入官家吏嫌黑”,“墨丝归织家人衣,别买输官吏嗔迟”。此诗描写的是
A.官营丝织业垄断市场 B.民营丝织技术落后
C.家庭手工业者的遭遇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3.据南朝《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二、材料分析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5.阅读与辽夏金元相关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关于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账,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据《辽史》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人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宋史夏国传》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金史》
(1)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二 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指出材料中“中国”观的内涵。
材料三 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
——据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整理
(3)指出材料中的“中国”观发生的变化。
材料四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4)指出元朝“中国”观的新变化。
三、论述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对“帝国”的界定,强调的是“征服”“从属”及“殖民”等。英国学者斯蒂芬·豪在《帝国简介》一书中谈到,“帝国是一个庞大的、复合的、多族群或多民族的政治单位,通常通过征服而建立,被划分为统治中心和从属的(有时是遥远的)外围”。一些西方学者将“帝国”概念用于世界历史上的大国,将属于西方国家的标签贴在非西方国家身上。“帝国”被普遍化之后,意味着中国等古代东方大国也是有“扩张”行为的“帝国”,“帝国”就不只是西方历史上的特有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
——摘编自刘文明《“帝国”化叙事解释不了中国历史》
根据材料,围绕“‘帝国’概念普遍化”这一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2.D
3.C
4.A
5.D
6.C
7.A
8.D
9.B
10.D
11.B
12.D
13.C
14.C
15.C
16.C
17.A
18.B
19.C
20.C
21.D
22.C
23.B
24.(1)制度:郡县制。
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制度:行省制度。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地方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为后世省级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5.(1)相同之处:行汉法,保留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认识:从民族政权并立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崛起之后与宋朝之间发生了战争或冲突,不利于全国统一;从民族交融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相互学习,又积极学习汉人先进文化,并同宋朝通过议和维持了长期相对和平局面,加强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也利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
(2)内涵:地理上指中原集聚的汉族;族群上指知礼乐、从事农耕的汉族。
(3)变化:“中国”包括了辽、金等少数民族;“中国”从区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标识变成了多民族共有的政治符号。
(4)新变化:地域上突破中原概念,十一行省统治区都是中国;民族上突破汉族概念,包括了元朝辖区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上突破农耕文化概念,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主权上突破汉族政权是正统的概念,包括了各少数民族政权都成了正统。
26.论题:“帝国”概念不能套用于中国历史。
阐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不断交融而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天下一家”“大一统”理念提供了文化认同心理。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三次大规模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原政权对边疆管理的不断加强、内地与边疆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因此,中国是各民族在交流交融过程中共同缔造的,而不是通过政府扩张建立的,并不属于西方界定的“帝国”范畴。
同课章节目录